老电影夜半歌声原唱:大家怎么看<<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一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13:07:29
大家怎么看<<短歌行>>中"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一句?
不求标准答案.
只求高见卓识.

自己的学问再大,修养再好,也有更高的境界。
意为天下人才众多,要求贤若渴虚怀纳谏。

欲望是无止境的,贪婪是无边界的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记得这是曹操《短歌行》中的一句诗,表达了明主只有广纳贤才,才能成就伟大的功业的思想感情。

曹操,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首先是魏国的国君,所以是政治家,作为君王的他能有这样虚怀若谷的广博胸襟,的确很难得。并且他还要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周公学习,学习他的礼贤下士,广收贤才,所以才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豪言壮语,可见他的求贤若渴的程度了。

但是,历史上又有几个这样的贤纳人才的明君呢?

先说秦王嬴政吧!也许你会说,他国家里不是有很多“客卿”吗?但拥有“客卿”并不是代表他求贤若渴,只代表着一种制度,当时的一种风尚而已,并不能说他本人广招贤才,不然,为何别人一两句耳边风,就让它改变主意要逐尽所有的客卿呢?搞的后来的李斯还费尽周折地奏了一本《柬逐客书》,幸亏奏章写得好,又让嬴政改变了决定,否则李斯本人也将被驱逐。后来一不小心,这本奏折还出了名,流传至今,作为古文之范本供后人习。所以,我说,秦王并不是像曹操那样的明君,他很容易被别人所左右,别人的一番话就让他怒气冲天,要赶人;一会儿,别人一本奏折又让他收回了圣谕,可见它并非真正想求贤。

后来,历史上也出想过很多匹“千里马”,也就是贤才,只因那些君主的眼睛和耳朵出了点问题,失去了对事物应该有的正确的辨别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于是很多匹“千里马”都“小荷才露尖尖角”,便被一些朝中的势利小人利用皇帝的手“掐死在了摇篮中”。比如屈原、陶渊明;比如李白、杜甫……..历史上这种失意的怀才不遇的文人多的是,没有真正的明君,他们始终都将被埋没,再耀眼的钻石也只能长眠于地下。什么“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壮志,如果遇不上慧眼识英才的伯乐,到临死之前始终想到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没办法,只能长叹一声,含恨而去。比如说中唐王叔文在变法失败时,宋代抗金名将宗泽临终之际都是如此.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山不会嫌自己高,还不会嫌自己深。相反地,山应该希望自己越高越好,能傲立于五岳之上;海也应该是希望自己越深越好,能给人以高深莫测之感。总之,这是一件好事,广收贤才,于己于人都是美德,何乐而不为呢?可惜的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短歌行》之类的求贤若渴型的积极作品总是少于怀才不遇型的消极作品,而且可以说是数量对比十分悬殊。每个时代都有恃才不遇的作品,却不是每个时代都有《短歌行》这样的作品。

其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更希望出现的不仅仅是作品,而应该是这样的明君。如果是的话,我不知道中国的历史会是怎样了,也许所有的历史教科书都必须重新改写了!

我觉得是 胸襟宽广。各个有各个的用处

这两句的写作目的是表明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他想广纳贤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