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宝与李天腾第二集:有关历史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08:06:12
维新派前后有哪两种主张?
它们有什么不同?

维新变法前
主张彻底的君主立宪政体
变法开始了却与皇帝妥协
变法不彻底

你问的是这个意思吗?

变法派和保皇派

维新何不维新。

本课引言重点指出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掀起对中国的瓜分狂潮。康有为深感“亡国无日”,上书光绪帝,痛陈国难深重,应赶紧变法图强。光绪帝阅后深受感动,表示支持维新派的某些变法。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建议教师利用史实和影视资料,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引言文字内容。问题一:通过史实,你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历史信息?问题二:为什么康有为要求维新变法?光绪皇帝为什么会同意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本课学习。

第一目“开眼看世界”,教材以鸦片战争以后为坐标,阐释了国门被打开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开始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教材首先概要介绍了向西方学习的背景。随后重点叙述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的内容。最后概述开眼看世界的影响。

(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

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首先增加有关鸦片战争前后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思想开始发展的原因。

很久以来,西方人来华都被称为到天朝上国朝贡。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开眼睛去看看陌生的外部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他们面向世界,开始认识到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不仅是最早抵抗西方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组织人员搜集、翻译西方国家的书报,注意研究各国情况、动态。他主持编译和审订了《四洲志》,介绍了世界5大洲30余国的历史、地理和政情。还摘译了《各国律例》。其中一类是关于西方国家历史、地理、法律、鸦片生产和时事的知识,《各国律例》和《四洲志》就是为抗英斗争制定政策的参考。另一类是关于外国科学技术的知识,是为改变军事落后状况服务的。在鸦片战争中,他发现英国侵略军“船坚炮利”,就立即以改革家的胆识,设法购买英制船炮。并加以仿制,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林则徐提倡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魏源根据《四洲志》等书,广泛搜集中外文献资料,编成《海国图志》一书。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它系统介绍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的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还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明确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这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建议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学习西方什么?有什么影响?教学时,还可以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的学习任务。

第二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教材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兴起的目的和内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洋务派的措施和影响等几个方面,展示这一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探索过程。

(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兴起的目的和内容

教材从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来维护清王朝统治并阐释其内容。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经济侵略加剧,国内有太平天国运动,政局岌岌可危。洋务派看到西方船坚炮利,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来改变现状。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技,仿效西方国家在教育、赋税、武备等方面的一些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教学时可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思想?这种思想的提出的目的是什么?

(2)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战

教材从在对待“外国事务”态度上,清朝统治阶级内部意见分歧,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相互之间展开了论战。

洋务派和顽固派意见不统一,相互之间展开了论战。建议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内容和史料,从中概括出顽固派和洋务派所持观点的异同。李鸿章认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曾国藩的“剿发捻”“勤远略”,是进行变通的根本目的。建议请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资料回放】,了解有关内容。在【资料回放】中,阐述了张之洞关于“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的观点。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掀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李鸿章、曾国藩洋务派的阶级立场决定,他们不可能放弃封建专制之“本”,也就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顽固派以大学士倭仁为代表,以封建卫道士自居。坚持祖宗之法,认为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是“以夷变夏”,仇视一切外洋事物,仇视一切改革。

建议引导学生分析慈禧太后支持洋务派的原因。由于洋务派势力主要是掌握地方实权的总督和巡抚。慈禧太后在内政外交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为了维护清统治,不得不将天平倾向于拥有实力并受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慈禧太后采取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3)洋务运动

教材从洋务运动的内容、影响、失败三个方面分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

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在沟通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方面,打开了窗口。洋务派有计划地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据统计,洋务运动期间共派出留学生200多名。这些留学生不但学习到了外国语言文字和近代自然科学、军事技术以及某些社会科学知识,而且得以了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情况。他们中的不少人,在以后的政治、军事、外交和经济文化活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如詹天佑、严复等。

建议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教育制度改革等方面的贡献,分析没有实现“自强”的原因。洋务派和顽固派的论争,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介绍西方社会科技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地主阶级进行道路选择的前提,也就是说他们总想把西方先进的军事、经济技术来稼接到落后的社会制度上来,这种努力是注定会失败的。

第三目“维新变法思想”。教材从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想、维新变法运动几个方面介绍近代思想的沿革变化。

(1)早期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是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早期维新思想的人物代表着正在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的新型知识分子。建议引导学生分析: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的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然后指出早在洋务运动实施过程中,一批积极参与洋务或与洋务有密切联系的有识之士已经觉察到洋务运动有不少弊病,认识到如果向西方学习仅仅局限于“器物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涉及到经济、文化思想和政治制度领域。这是代表着一种舆论和思潮的萌发,为维新变法思想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在了解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及其在经济上、文化上、政治上的主张的基础上,注意其两点局限性: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2)维新思想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的维新派开始用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来评判中国,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明确的施政纲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维新,是指提倡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特指政治上的改革运动。维新变法就是政治上、经济上反对旧事物,实行新法。维新思想传播的方式——开办学堂、著书立说。

建议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的观点和对封建思想的冲击、近代思想解放的贡献。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是由于维新运动的高涨,引起封建顽固势力的仇恨和攻击而展开的。洋务派也站在顽固派一边,形成了维新派与顽固派、洋务派的尖锐对立。变与不变的矛盾空前激化,面对时代推来的问题,做出了两种相反的回答。建议指导学生制作论战内容对照表,分析这场论战的性质和作用。维新派用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为武器,提出了系统的维新变法的理论和主张。通过这场论战,使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开始在中国传播开来,知识分子中不少人开始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形成向西方寻找真理,学习新学的热潮。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意义,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潮。建议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在课堂上展开辩论。

建议引导学生分析:如果将维新派同顽固派之间围绕变法、民权、西学三个问题论战中的主张同鸦片战争以来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思想作一番比较,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同与变化呢?后者提倡向西方学习主要局限于船坚炮利、科学技术,基本上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甚至是去维护旧的、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对于千年老屋的修补;而现在维新派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然与社会进化论、天赋人权说和主权在民说,他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核心都是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

(3)维新变法

建议帮助学生分析光绪帝接受与支持维新派变法主张的原因,对维新派的变法思想产生的影响。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深感“亡国无日”。上书光绪帝,痛陈国难深重,应赶紧变法图强,光绪帝也“不甘作亡国之君”。1898年1月,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表述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全部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当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这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所不能容忍。变与不变的矛盾发展为一场带血的斗争,变法运动遭到了失败。

建议启发学生讨论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可以从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强烈的冲击波,它留下的痕迹是永不磨灭的,是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的。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关于“开眼看世界”一目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国门被打开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建议首先采用谈话法,让学生了解对向西方学习的背景,增加有关鸦片战争前后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思想开始发展的原因。可以请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学习西方什么?有什么影响?教学时,还可以请学生阅读本目内容后,提出自己尚不明白的问题,师生在解答疑问过程中完成本目的学习任务。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引导学生分析教材的内容和史料,从中概括出顽固派和洋务派所持观点的异同、分析慈禧太后支持洋务派的原因、分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引导学生分析洋务派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思想的发展等方面的贡献,分析没有实现“自强”的原因。这个教学设计的思路是:让学生学习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寻找比较点是什么,分析比较点的相同与不同,分析概括比较结果,得出历史结论。

维新变法思想。建议提出系列问题。例如,洋务运动30年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呢?引导学生归纳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各自的观点和对封建思想的冲击、近代思想解放的贡献。指导学生制作论战内容对照表,分析这场论战的性质和作用。组织学生阅读【历史纵横】在课堂上展开辩论。引导学生分析:如果将维新派同顽固派之间围绕变法、民权、西学三个问题论战中的主张同鸦片战争以来林则徐、魏源、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思想作一番比较,有没有发现什么不同与变化呢?帮助学生分析光绪帝接受与支持维新派变法主张的原因,同时建议启发学生讨论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2.教学案例

案例一在介绍“开眼看世界”时,用电脑多媒体播放鸦片战争的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国门被打开后,中国思想界发生了新的变化。分析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学习西方什么?

案例二在介绍“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时,用实物投影仪或计算机等展示同文馆旧址照片。

创办近代学堂,是文化教育领域中前所未有的事物,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有利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和学习西方近代科技知识,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也起促进作用。

案例三在介绍“维新变法思想”时,教师可以提出系列问题导入:洋务运动有没有改变中国积贫积弱的局面?甲午战争失败表明洋务运动没有将中国引上富强道路,那是否意味洋务运动学西方技术错了?然后自然过渡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1.想一想,魏源提出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对西学东渐起到了什么作用?

解题关键:“师夷”与“制夷”的关系。

思路引领:明确把是否学习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

答案提示:魏源从反侵略的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对当时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想想看,郑观应说的对不对,在当时的中国能设立议院吗?为什么?

解题关键:从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没有付诸行动的角度解题。

思路引领:思想体系成熟与否,以及有没有真正实施。

答案提示:不对。郑观应的思想虽然体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坚实的经济基础,封建势力还很强大,更没有付诸行动。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解题关键: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思路引领: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思想启蒙的作用。

答案提示: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什么成为洋务派反对维新派的思想武器?

解题关键:“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与维新变法思想的区别。

思路引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论的目的,维新变法思想宣传的内容。

答案提示:洋务派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而维新派则希望通过变法,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教育制度。

二、学习延伸

1.探究活动

(1)洋务派与维新派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在指导思想上有何异同?为什么?

解题关键:指导思想的相同点要与时代背景相连;指导思想的不同点,是学技术,还是学制度。从阶级立场、思想认识的层次等方面分析原因。

思路引领: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观点。

答案提示:指导思想的相同点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指导思想的不同点从洋务派与维新派的观点上分析。从阶级立场、思想认识的层次等方面分析原因。

(2)慈禧太后一直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的最高代表,可她为什么在洋务运动中采取支持洋务派的策略?

解题关键:洋务派倡导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

思路引领:洋务派的观点。

答案提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维护清朝统治,而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

2.阅读与思考

维新派上述思想对不对?为什么?

解题关键:维新变法运动的目的和影响。

思路引领:从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冲击的角度分析。

答案提示: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打下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江苏省南京市六中 马娟娟)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诚能大小增修,讵非军国交便?战舰有尽,而出鬻之船无尽,此船厂之可推广者一。火器亦不徒配战舰也,战舰用攻炮,城垒用守炮,况各省绿营之鸟铳、火箭、火药,皆可于此造之。此外量天尺、千里镜、龙尾车、风锯、水锯、火轮机、火轮车、自来火、自转碓、千斤秤之属,凡有益民用者,皆可于此造之。是造炮有数,而出鬻器械无数,此火器局之可推广者二。古之圣人刳舟剡楫,以济不通,弦弧剡矢,以威天下,亦岂非形器之末,而睽涣取诸易象,射御登诸六艺,岂火轮火器不等于射御乎?指南制自周公,挈壶创自《周礼》,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今西洋器械借风力、水力、火力,夺造化,通神明,无非竭耳目心思之力。以前民用,因其所长而用之,即因其所长而制之。风气日开,智慧日出,方见东海之民,犹西海之民,云集而鹜赴,又何暂用旋辍之有?……

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

《海国图志》卷2

轮船之速,洋炮之远,在英、法则夸其所独有,在中华则震于所罕见。若能陆续购买,据为己物,在中华则见惯而不惊,在英、法亦渐失其所恃。康熙、雍正年间,云南铜斤未曾解京之时,皆给照商人采买海外之洋铜,以资京局之鼓铸,行之数十年,并无流弊。况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谕旨“期于必行,不得畏难苟安!”仰见圣主沈几独断,开物成务,曷胜钦服。

——曾国藩《覆陈购买外洋船炮折》

鸿章窃以为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中国士大夫沈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及,其何由?盖中国之制器也,儒者明其理,匠人习其事,造诣两不相谋,故功效不能相并,艺之精者,充其量不过为匠目而止。……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

(同治三年四月二十八日)

万世之巧,圣人不能尽泄。万世之变,圣人不能豫知。然则西政西学,果其有益于中国,无损于圣教者,虽于古无征,为之固亦不嫌。……今恶西法者,见六经古史之无明文,不察其是非损益,而概屏之,如诋洋操为非,而不能用古法练必胜之兵,诋铁舰为费,而不能用民船为海防之策,是自塞也。自塞者,令人固蔽傲慢,自陷危亡。略知西法者,又概取经典所言而傅会之,以为此皆中学所已有,如但诩借根方为东来法,而不习算学,但矜火器为元太祖征西域所遗,而不讲制造枪炮,是自欺也。自欺者,令人空言争胜,不求实事。溺于西法者,甚或取中西之学而糅杂之,以为中西无别,如谓《春秋》即是公法,孔教合于耶稣,是自扰也。自扰者,令人眩惑狂易,丧其所守。综此三蔽,皆由不观其通。不通之害,口说纷呶,务言而不务行,论未定而兵渡江矣。然则如之何?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如其昏惰无志,空言无用,孤陋不通,傲很不改,坐使国家颠阝齐,圣教灭绝,则虽弟佗其冠,衶禫其辞,手注疏而口性理,天下万世皆将怨之詈之,曰此尧舜孔孟之罪人而已矣。

——张之洞《劝学篇》

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同治六年二月十五日大学士倭仁折》

议院者,公议政事之院也。集众思,广众益,用人行政一秉至公,法诚良、意诚美矣。无议院,则君民之间势多隔阂,志必乖违。力以权分,权分而力弱,虽立乎万国公法之中,必至有公不公、法不法,环起交攻之势。故欲借公法以维大局,必先设议院以固民心……

中国户口不下四万万,果能设立议院,联络众情,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合四万万之众如一人,虽以并吞四海无难也。何至坐视彼族越九万里而群逞披猖,肆其非分之请,要以无礼之求,事无大小,一有龃龉动辄称戈,显违公法哉!故议院者,大用之则大效,小用之则小效者也。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上》

要而论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大地既通,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非可阏制。变亦变,不变亦变;变而变者,变之权操诸己,可以保国,可以保种,可以保教。不变而变者,变之权让诸人,束缚之,驰骤之,呜呼,则非吾之所敢言矣!是故变之途有四,其一如日本,自变者也。其二如突厥,他人执其权而代变者也,埃及高丽等国皆是。其三如印度,见并于一国而代变者,越南缅甸等国皆是。其四如波兰,见分于诸国而代变者也。吉凶之故,去就之间,其何择焉?《诗》曰:“嗟我兄弟,邦人诸友,莫肯念乱,谁无父母!”《传》曰:“嫠妇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为将及焉。”此固四万万人之所同也。彼犹太之种,迫逐于欧东;非洲之奴,充斥于大地,呜呼!夫非犹是人类也欤!

——梁启超《变法通议》

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既已窃之矣,又惴惴然恐其主之或觉而复之也,于是其法与令猬毛而起,质而论之,其什八九皆所以坏民之才,散民之力,漓民之德者也。斯民也,固斯天下之真主也,必弱而愚之,使其常不觉,常不足以有为,而后吾可以长保所窃而永世。嗟乎!夫谁知患常出于所虑之外也哉?此庄周所以有胠箧之说也。是故西洋之言治者曰:“国者,斯民之公产也,王侯将相者,通国之公仆隶也。”而中国之尊王者曰:“天子富有四海,臣妾亿兆。”臣妾者,其文之故训犹奴虏也。夫如是则西洋之民,其尊且贵也,过于王侯将相,而我中国之民,其卑且贱,皆奴产子也。设有战斗之事,彼其民为公产公利自为斗也,而中国则奴为其主斗耳。

——严复《辟韩》

2.课文注释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一字少穆,晚号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人。1811年考取进士,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江宁布政使、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职。1831年任河东河道总督时曾修治黄河。1832年任江苏巡抚,疏陈连年钱漕之累、小民之苦,坚请缓征,并修白茆、浏河等水利。1838年,林则徐在湖广总督任上,颁布了六条禁烟章程,实行禁烟,取得一定效果。他从烟毒泛滥中预见到“贫民”、“弱种”的深远后患和“兵弱银涸”的政治危机,上书道光帝,痛陈鸦片之害,主张严禁鸦片。12月,道光帝召林则徐到北京,任命他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到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他与两广总督邓廷桢等采取措施,坚决惩办鸦片贩子,迫使外国鸦片商交出鸦片二万零二百余箱,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与此同时,他积极筹备海防,修建炮台,于海口设置木排铁链,添置大炮,整顿水陆军,组织水勇,并发出告示:“英夷兵船一进内河,许以人人持刀痛杀”,因而多次打败英军的武装挑衅。他还积极了解外国情况,“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又购其新闻纸”,以便“知其虚实”,“定控制之方”,并亲自主持编译《四洲志》。书中所记为世界五大洲中30多国的地理和历史,是当时中国一部较有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后魏源受林则徐嘱托,以此书及其他资料为基础,编撰了《海国图志》。1840年1月,林则徐任两广总督。6月,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由于林则徐战备认真,防守严密,英军在广东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