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愿不相识林倩倩成毅:纵队是什么级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23:33:17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一级组织,纵队相当于军一级,建国后取消纵队番号。

1927年底,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一部,在江西省崇义地区编成纵队。以后,中国工农红军和一些地方武装、游击队也编有纵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部队有的曾称纵队。
解放战争初期,共编成27个野战纵队(含相当于纵队的师)及 6个野战旅 。纵队一般辖 3 个师或旅,隶属于野战军或军区。
1947年,华东野战军组建特种兵纵队,东北民主联军组建炮兵纵队 。
1948 年 ,东北野战军组建铁道纵队。
1948年11月起,全军野战纵队改称军。特种兵部队仍称纵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取消纵队番号。

纵队人员编制:
纵队相当于军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后,将用于游击战的军队集中起来。组成野战部队:开始阶段,一般辖2~3个旅(师),其中以2个旅的居多。1个旅往往不能达到3个团的编制,所以曾经有辖2旅4团的纵队。新成立的纵队少有超过2万人的。像新四军三师(东野2纵,39军)进军东北时,拥有3旅9团3万之众的部队是很少见的,所以当初林彪曾对三师冀以厚望,企图用其阻敌于山海关沿线,使国军不能通过陆路进入东北。 内战中期: 1947年刘邓结束“鲁西南战役”后,其1,2,3,6纵队齐装满员,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人左右,由于1纵有4个旅外加1个骑兵团、炮兵团所以人数能多点(也不是太多,因为战役后期在羊山集损失较大),6纵由于是主力又刚刚发过一笔洋财,人数将将超过3万。至于2,3纵应该不足3万。 刘邓在大别山磨难后,主力部队损失极大,加之部分部队地方化(一般是每旅抽调1个团)。主力纵队大概只有3旅6团,平均不到1.5万人。十一纵等二线纵队大概也就万千人而已。 当时,华野各主力纵队平均在2.3万人,诸如两广纵队等挂名纵队当然不在此列。 东野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期间,总的来说是北面的部队越打越强,人数基本超过3万。南面的3、4纵队只能算是惨淡经营、保持局面而已。两个纵队最困难的时候也就合计4万出头而已。 西野如王震的8纵,就太惨了,虽说是主力部队,直到47年底以前,也就2个旅7千人左右,在大的战役结束后,甚至只有3,4千人。当时其一个所谓满编的排往往只有15到16个人,一个连也就五十人左右。 大决战期间: 东野主力纵队平均在5万人左右,一般辖3师9团外加1炮团。其师一级平均在1.4万人,个别主力师甚至达到1.8万人。(见军事史林) 华野主力纵队参差不齐,9纵最多大概3.1万多一些,其它主力纵队多在2.3万~2.8万之间。(见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报告) 中野还是惨点,1,2,3,6纵尚未恢复实力,平均也就1.5万人;但陈谢集团要好的多,4纵辖4个旅,人数在3万左右。9纵也有2万左右的实力。很多纵队甚至只有几门破山炮,其中还有打不响的。 内战后期(大决战后期~大决战决战后): 1949年初,二、三、四野开始纵队改军下辖师。仅是名称改变,再就是部分纵队领导走向兵团领导而已。 四野入关前,将所辖的十几个野战独立师的分编入各纵队。因此一个主力纵队辖4师12团外加炮兵、工兵等分队,人数一般超过6万,个别纵队达到7万。但十万人的纵队是不存在的。其先遣兵团辖2个纵队,总人数达13万。顺便说一句,当时东野的野战独立师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战役前一般过万人,全日式装备,且一般都拥有一个山炮营12门炮。火力超过当时中野一个纵队。围困长春主要是靠刚组建的12纵和6~10个野战独立师,弄得李鸿的新七军(内含新编38师),曾泽生的60军一点脾气没有。最后投降、起义了事。 三野在淮海战役后,按照粟大将的设想每纵(军)现有装备配合3师4.5万人的编制是比较合适的,事实上基本也是这么配置的。多余俘虏主要优先补充中野。 二野在战役期间逐渐恢复元气,各旅均恢复了3团的编制。4纵甚至一分为二即13、14军。每个军人数超过3万。渡江前二野倒也拥有3个兵团9个步兵军1个特种兵军,总人数35万人。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二野虽然野战部队与三野(65万)、四野(近百万)相比不值一提。但其整个系统兵力达到120万之众,与三野平,略少于四野(150万)而已。比之一野50余万强的多。为什么?要知道,二野在晋冀鲁豫、中原解放区留下了大量二线部队。一野整编晚一点,两个兵团不足20万,经加强华北2个兵团,东北部分特种兵后人数达42万。大进军前,每纵不足3万,个别甚至在2万左右。内战末期(大进军阶段)纵队于1948年秋季全军整编时,统一改编为军,即现在解放军集团军的前身。所以解放战争时的纵队应视为军一级的编制。至于有的纵队后来在扩编的基础上,成为后来的主力兵团。但是,应当看到纵队本身还是应该被看做为军级单位。例如,三野的叶飞纵队也是增加了其他纵队的基础上成为第10兵团 。

参考:纵队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601720.htm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一级组织
1927年底,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一部,在江西省崇义地区编成纵队。以后,中国工农红军和一些地方武装、游击队也编有纵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部队有的曾称纵队。
解放战争初期,共编成27个野战纵队(含相当于纵队的师)及 6个野战旅 。纵队一般辖 3 个师或旅,隶属于野战军或军区。
1947年,华东野战军组建特种兵纵队,东北民主联军组建炮兵纵队 。
1948 年 ,东北野战军组建铁道纵队。
1948年11月起,全军野战纵队改称军。特种兵部队仍称纵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取消纵队番号。
纵队相当于军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战后,将用于游击战的军队集中起来。组成野战部队:
解放战争初期:一般辖2~3个旅(师),其中以2个旅的居多。1个旅往往不能达到3个团的编制,所以曾经有辖2旅4团的纵队。新成立的纵队少有超过2万人的。像新四军三师(东野2纵,39军)进军东北时,拥有3旅9团3万之众的部队是很少见的,所以当初林彪曾对三师寄以厚望,企图用其阻敌于山海关沿线,使国军不能通过陆路进入东北。
解放战争中期: 1947年刘邓结束“鲁西南战役”后,其1,2,3,6纵队齐装满员,平均每个纵队在3万人左右,由于1纵有4个旅外加1个骑兵团、炮兵团所以人数能多点(也不是太多,因为战役后期在羊山集损失较大),6纵由于是主力又刚刚发过一笔洋财,人数将将超过3万。至于2,3纵应该不足3万。 刘邓在大别山磨难后,主力部队损失极大,加之部分部队地方化(一般是每旅抽调1个团)。主力纵队大概只有3旅6团,平均不到1.5万人。十一纵等二线纵队大概也就万千人而已。 当时,华野各主力纵队平均在2.3万人,诸如两广纵队等挂名纵队当然不在此列。东野在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期间,总的来说是北面的部队越打越强,人数基本超过3万。南面的3、4纵队只能算是惨淡经营、保持局面而已。两个纵队最困难的时候也就合计4万出头而已。 西野如王震的8纵,就太惨了,虽说是主力部队,直到47年底以前,也就2个旅7千人左右,在大的战役结束后,甚至只有3,4千人。当时其一个所谓满编的排往往只有15到16个人,一个连也就五十人左右。
大决战期间: 东野主力纵队平均在5万人左右,一般辖3师9团外加1炮团。其师一级平均在1.4万人,个别主力师甚至达到1.8万人。(见军事史林) 华野主力纵队参差不齐,9纵最多大概3.1万多一些,其它主力纵队多在2.3万~2.8万之间。(见粟裕关于淮海战役的报告) 中野还是惨点,1,2,3,6纵尚未恢复实力,平均也就1.5万人;但陈谢集团要好的多,4纵辖4个旅,人数在3万左右。9纵也有2万左右的实力。很多纵队甚至只有几门破山炮,其中还有打不响的。
解放战争后期(大决战后期~大决战决战后): 1949年初,二、三、四野开始纵队改军下辖师。仅是名称改变,再就是部分纵队领导走向兵团领导而已。 四野入关前,将所辖的十几个野战独立师的分编入各纵队。因此一个主力纵队辖4师12团外加炮兵、工兵等分队,人数一般超过6万,个别纵队达到7万。但十万人的纵队是不存在的。其先遣兵团辖2个纵队,总人数达13万。顺便说一句,当时东野的野战独立师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战役前一般过万人,全日式装备,且一般都拥有一个山炮营12门炮。火力超过当时中野一个纵队。围困长春主要是靠刚组建的12纵和6~10个野战独立师,弄得李鸿的新七军(内含新编38师),曾泽生的60军一点脾气没有。最后投降、起义了事。 三野在淮海战役后,按照粟大将的设想每纵(军)现有装备配合3师4.5万人的编制是比较合适的,事实上基本也是这么配置的。多余俘虏主要优先补充中野。 二野在战役期间逐渐恢复元气,各旅均恢复了3团的编制。4纵甚至一分为二即13、14军。每个军人数超过3万。渡江前二野倒也拥有3个兵团9个步兵军1个特种兵军,总人数35万人。需要强调的是,当时二野虽然野战部队与三野(65万)、四野(近百万)相比不值一提。但其整个系统兵力达到120万之众,与三野平,略少于四野(150万)而已。比之一野50余万强的多。为什么?要知道,二野在晋冀鲁豫、中原解放区留下了大量二线部队。一野整编晚一点,两个兵团不足20万,经加强华北2个兵团,东北部分特种兵后人数达42万。大进军前,每纵不足3万,个别甚至在2万左右。
解放战争末期(大进军阶段)纵队于1948年秋季全军整编时,统一改编为军,即现在解放军集团军的前身。所以解放战争时的纵队应视为军一级的编制。至于有的纵队后来在扩编的基础上,成为后来的主力兵团。但是,应当看到纵队本身还是应该被看做为军级单位。例如,三野的叶飞纵队也是增加了其他纵队的基础上成为第10兵团 。

纵队相当于军级单位这一级别。

"纵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是相当军级单位的编制,比如,电影《红日》重点就是讲的解放军第6纵队与兄弟部队1、4、8、9纵队,参加攻打山东孟良固国民党整编七十四师的故事。“六纵”就是后来的24军 。
之所以称“纵队”,是战争时期非正规的一种编制,有任意、纵向、南北向、从前到后的含义。他可以随意根据需要编制下属部队,比如下属几个师,几个团,也可以下属几个大队,可多可少,比较灵活机动。
列如,有“琼崖纵队”、“东江纵队”、“昆仑纵队”、“江南游击纵队”、“特别纵队”等。
到解放战争后期,部队有极大的发展,“纵队”已经达到数万人,远超过一个军的人数。

1948年11月1日,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规定军的番号排列数目为70个军。1948年11月至1952年10月,我军共组建67个军。第56军、57军、59军一直没有组建过。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第2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第3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军。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第4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军。
1950年1月10日,新疆民族军在伊宁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军。
1949年2月1日,西北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军。
1949年2月中旬,西北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军。
1949年2月下旬,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8军。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国民党新疆警备副总司令、南疆警备司令兼整编第42师师长赵锡光随陶峙岳率所部起义。12月29日,其整编第42师就地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9军。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第2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军。
1949年3月1日,中原野战军第3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军。
1949年3月1日,中原野战军第6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2军。
1949年3月1日,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0,13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
1949年3月1日,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1,22旅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军。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6军。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第11纵队及冀鲁豫部队一部在河南项城地区合编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军。
1949年2月,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豫皖苏军区机关及其独立旅和各军分区基干团、中原野战军第1纵队第20旅组建为第18军。
1949年5月1日,陕南军区所属第12旅、第17师于湖北郧阳县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1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军。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2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3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2军。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4军。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8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6军。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9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7军。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11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9军。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12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军。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13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1军。
1949年2月,胶东军区前线指挥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2军。
1949年2月,渤海纵队与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59军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3军。
1949年2月,江淮军区第34旅、独立旅与淮海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军第77军第132师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4军。
1949年2月,鲁中南纵队与济南战役中起义的国民党整编第96军合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军。
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绥远省(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政府主席、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董其武率绥远省军政各界领导人与各族代表共39人联合署名通电起义。12月9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将董其武所部第111军在内蒙包头地区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6军。
1949年9月19日,国民党绥远省政府主席、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董其武率绥远省军政各界领导人和各族代表共39人联合署名通电起义。12月9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其新编独立第7师等部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7军。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1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8军。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2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3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0军。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4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1军。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5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2军。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6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4军。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8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9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10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
1948年11月,东北野战军第11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8军。
1948年11月,东北军区第12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9军。
1949年1月2日,中共中央军委授予原国民党军第60军起义部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
1949年6月,国民党华中军政副长官、河南省政府主席兼国民党军第19兵团司令官张轸,乘机率所属第128军军部及第312、第313、第314、第309师共2万余人在湖北武昌起义。7月,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将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1军。
1949年8月,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政府主席程潜和华中军政副长官兼第1兵团司令陈明仁率领绥署司令部、兵团部和3个军共7万人宣布起义。11月,在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第1兵团和一部改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2军。
1949年11月,长沙起义的国民党军保安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3军。
新中国成立后,由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军和44军浓缩而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5军的前身是第48军军部及第144师和第49军第145师、第21兵团第215、第219师等部。
1949年2月中旬,桐柏军区集中所属3个旅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8军。
1949年2月,华北野战军第8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
1949年2月,华北军区第13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1军。
1949年3月1日,华北军区第15纵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
1949年2月,华北野战军第3纵队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
1949年2月,华北军区第4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4军。
1949年2月,华北军区第8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5军。
1949年1月,华北军区第1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6军。
1949年2月,华北军区第2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军。
1949年1月,华北军区第6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8军。

1949年1月,华北军区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
1949年4月,华北军区第14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0军。

  纵队相当于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时期的一级组织
  1927年底,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一部,在江西省崇义地区编成纵队。以后,中国工农红军和一些地方武装、游击队也编有纵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部队有的曾称纵队。
  解放战争初期,共编成27个野战纵队(含相当于纵队的师)及 6个野战旅 。纵队一般辖 3 个师或旅,隶属于野战军或军区。
  1947年,华东野战军组建特种兵纵队,东北民主联军组建炮兵纵队 。
  1948 年 ,东北野战军组建铁道纵队。
  1948年11月起,全军野战纵队改称军。特种兵部队仍称纵队。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取消纵队番号。

纵队是中国人民人民共和国建国前的一种部队编制,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军。用这个称号的时期具体应该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具体意义您可以参考新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演义》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