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市蜃楼怎么形成的:请问下面这段话出自何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11 02:57:33
如果我们不能抓住这次机遇,也许我们永远就丧失了挤身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那么今后的落后不止是十几年,也许会是几十年。我们将丧失一个极好的机遇,将永远不可能注入人类的主流社会。因此,加快信息化教育的步伐,实现教育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上网学习,而是教会学生生存的本领,振兴中国的本领,关系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我们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度上去认识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伟大意义,我们的工作关系到3亿中小学生教育问题,他们又是国家的未来,是21世纪的主人,我们有一种庄严的神圣感,历史的使命感,同时又有一种时代紧迫感。

哇噻,还有这种问法啊?

  教育部为什么要推动“校校通工程”?
  作者(来源):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网

  一、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
  人类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不仅预示着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更预示着信息社会已经来临。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应用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已在社会各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并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我国如果不在这方面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迎头赶上,就会拉大与其他国家的距离。
  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计算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江泽民主席也指出?quot;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和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世界各国都在抓紧制订面向新世纪的发展战略,争先抢占科技、产业和经济的制高点。面对这个态势,我们必须顺应潮流,趁势而上。"我们要深刻领会江泽民主席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清醒认识新形势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现在人类社会一个新的发展时代正在到来,有人称之为"第三次浪潮",也有人称之为"信息时代"。驱动人类社会发生这次的变革的核心技术或标志技术就是信息技术。据估计,到2002年将有6亿以上的人使用互联网,到2007年工业化国家的80%居民将进入互联网。这意味着,人类社会的发达部分将会建筑在互联网--这个信息高速传输的,在世界范围广泛连接的知识平台上。
  从目前国际、国内形势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机遇和挑战,要么跟上这次伟大的变革,要么被淘汰,别无选择。我国目前已经制定了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及规划,并在一步一步有力地实施。
  1、 到2000年全国10万所中小学(15%左右)能开展信息化教育。每所学校至少拥有25台计算机,到2002达到20万所。
  2、 到2002年,使50万名中小学负责人和各级教育行政管理干部、300万学科教师(总数的30%)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培训。
  3、 到2002年,全国建设100所高水平的信息化教育示范学校和1000所信息化教育实验学校。
  4、 到2002年,所有配备计算机的中小学必须上网,所有重点高中、信息化教育示范学校和实验学校要建设和发展校园网。
  5、 加快教育软件建设,建立国家级软件开发与培训基地。
  如果我们不能抓住这次机遇,也许我们永远就丧失了挤身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那么今后的落后不止是十几年,也许会是几十年。我们将丧失一个极好的机遇,将永远不可能注入人类的主流社会。因此,加快信息化教育的步伐,实现教育信息技术的现代化,不仅仅是教会学生上网学习,而是教会学生生存的本领,振兴中国的本领,关系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我们要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高度上去认识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伟大意义,我们的工作关系到3亿中小学生教育问题,他们又是国家的未来,是21世纪的主人,我们有一种庄严的神圣感,历史的使命感,同时又有一种时代紧迫感。
  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起步于七十年代末期,近二十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下,经过各个学校、广大中小学计算机教师的努力下,计算机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教育水平得到了稳定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也存在相当普遍的问题:
  1、 对计算机教育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思想认识不够。
  2、 计算机课程教材滞后于计算机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教学内容过于陈旧。
  3、 计算机使用效率低下。
  4、 学科教师缺乏必要的计算机知识,熟练使用计算机的技能和现代化教育理论与技术的培训。
  二、 实施"校校通"工程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1、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标志,作为一个央央大国,要想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诸多领域傲立世界的颠峰,发展和加快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刻不容缓,因此,作为全国信息技术教育的领导机构,创建“校校通”工程纯粹是形势所迫。
  2、信息社会的知识爆炸的现象,使低效率的传统教育体制、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知识总量的急剧增长和迅速更新换代的教育需求,实施信息化教育工程,是现代化信息社会对基础教育的要求,是教育适应21世纪挑战的需要,更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所以,实施"校校通"工程,作为研究、推广、传播、交流信息技术的基石,从而为国家的教改提供最科学、最有效的解决方案。
  3、中国在信息技术教育领域内,还处在起步阶段。在理论指导、实践探索、各种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软硬件技术掌握水平、技术实现方法、网络教育应用等诸多方面,还不是很成熟,正如一个初生的婴儿,必然需要一个能适应其生存的摇篮,从而为信息技术教育提供发展的动力,提供一个广阔的试验空间,提供一片纯净的土壤,提供一个科学而权威的殿堂。
  4、为了和国际社会的信息技术教育接轨,信息技术教育产业化已势在必行。然而中国目前在这方面举步维艰,其关键在于缺乏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缺乏一个能将其真正付诸实施的专业化的组织机构。因此,建立一个倡导、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产业化进程的探索和实验的基地,已迫在眉睫。
  三、 国家为什么要实施"校校通"工程
  (一)实施校校通"工程是我国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需要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的战略指导思想,落实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适应21世纪的需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开始用5-10年的时间,在中小学(包括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下同)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在信息化全面冲击中国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数字化校园已成主旋律。演绎教育信息化、实现校园 网络化已经成为时代主题。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包括:
  1.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必修课的步伐,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与课程教学改革有机结合。
  2. 真贯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加快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纲要(试行)》,指导编写适合本地特点的信息技术课程教材,也可以省际联合编写。
  3. 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全面提高中小学迎接21世纪挑战的能力。
  因此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必须先实施"校校通工程",通过全面实施、启动、应用中小学"校校通"网络资源,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
  (二)实施"校校通"工程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基础
  高度重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建设。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以媒体素材和网络课程为主要内容;要体现素质教育要求。这些资源包括:小学、初中、高中主要学科课程和义务教育阶段其他学科的优秀课程资源。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要贯彻统筹规划、分工合作、鼓励竞争、资源共享的方针。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建设首先要充分利用已有社会资源,要引入招标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所有的基础教育资源都要向社会公布,避免重复开发,同时要使实现“校校通”的每一所中小学和中小学师生共享,有条件的可向中小学教师、学生免费。教育部提出的目标要求,因地制宜地制订本地区校校通,包技术教育设备配置标准和实现中小学"校校通"的建设规划,设备的配备要与未来技术的发展相衔接,建设规划要与小城镇的建设相结合,并充分发挥现有信息技术教育设备的作用。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好中小学校园网。鼓励有条件的城镇地区,把辖区内若干中小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建设三网(计算机网、闭路电视网、广播网)合一。(三)实施"校校通工程"为师资培训、职业培训拓展更广阔的空间
  信息技术教育首先要求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通过"校校通"大力开展对在职中小学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培训作为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对全体中小学教师进行一轮培训;积极开展对中小学信息技术专职教师的继续教育。当前,各级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和中小学教研机构要密切配合,抓紧做好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师进行新大纲和新教材的培训工作。
  (四)实施"校校通"工程是国家教委的对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根本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大力提高教育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经济实用型终端平台系统和校园网或局域网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运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为农村和边远地区提供适合当地需要的教育。"
  目前,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大中城市的普通高中、初中和有条件的小学在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和硬件装备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这些地区的学校加快建设联网的多媒体教室并使联网的计算机进入教室,实现互联网的联通,开展基于网络上的学习,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江泽民同志指出:"广大农村人口能否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农村实现小康和现代化的大问题。"开发西部、振兴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关键在人才,基础在教育。从我国的国情和中西部地区的实际出发,重点在这些地区的学校建设远程教育接收站,充分利用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使那里的儿童和青少年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促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是一种现实的、有希望的战略选择。为此,教育部决定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
  四、"校校通"工程的目标
  "校校通"工程的目标是:用5-10年时间,使全国90%左右的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能够与互联网或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事网上教育资源,提高所有中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全体教师能普遍接受旨在提高实施素质教育水平和能力的继续教育。
  具体目标是:2005年前,争取东部地区县以上和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的中小学都能与互联网联通;西部地区及中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2010年前,争取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与互联网或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条件较差的少数中小学校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五、"校校通"工程的任务
  1、在东部地区县以上和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的中小学组织实施与互联网的联通工程。
  2、在中西部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建立远程教育接收点,配备卫星地面接收站,配备电视机、VCD、放映机和计算机等必要设备及基本的教学资源光盘,用以接收优秀教学课和数字化教育资源。
  3、开发系列的优秀教学示范课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建设共享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库。这些资源包括:中小学主要学科的课程资源和丰富多彩的媒体素材。上述资源将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卫星宽带网、电视节目和光盘等多种方式提供给中小学,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信息支持。
  4、要把地(市)、县教师进修学校纳入"校校通"工程建设规划。对中西部地区约15万名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专题培训,使他们掌握设备的使用、维护和简单的修理技能;通过远程教育形式对全体教师开展资源整合和使用的校本培训;使用网上培训方式,对与互联网联通的每一所学校的教师进行使用的培训。
  5、实施"以数字化校园网软件应用"为核心的整体解决方案,该方案主要主要应包括学校与Internet的连接(建立学校自己的网站)、数字化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多媒体音视频教学点播系统、流量计费系统、网络安全系统、远程教育系统、数字化图书馆、校园一卡通等应用系统组成。同时还要特别关注校园网管理信息化、INTERNET接入的安全与管理、远程教育等方面的关键应用,建立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信息技术研发基地,树立用软件推动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为进一步出击校园网络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六、"校校通"工程的实施
  1、"校校通"工程是一项包括课程资源开发、传输、使用及教学管理等项内容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和统筹。此项工程的实施由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设工程办公室和专家组,负责指导工程的实施。各地要在省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实施好此项工程。
  2、工程的进度采取分步推进的方式,首批宜在教育信息化工作有一定基础的大中城市和县市进行,具体实施的批次名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负责安排。
  3、工程实施要注意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其它有关项目的衔接,避免重复建设。工程中的资源建设项目要和目前正在实施的现代远程教育基础教育、师范教育、职业与成人教育等资源建设项目密切配合。
  4、该项工程实施中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包括现有的电视机、录像机和编辑机及有关课程资源。原有的部分设备可由有关省、区教育部门负责调配给未列入本工程覆盖范围的村完全小学。在课程资源等软件上原则上采用征集、筛选和收购的办法,充分用好社会上现有的资源;需要重新开发的资源将采取招标竞争的方式。
  5、国家将对贫困地区实施"校校通"工程给予政策支持,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各界以适当的方式参与"校校通"工程的实施,捐赠"校校通"工程,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所需设备。同时这些地区也要以多种形式筹措资金用于工程的建设;其他地区"校校通"工程的资金自筹解决。
  6、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要加强工程的评估和验收工作,并根据各地区工程实施的情况给予奖惩,促进工程的实施。
  七、"校校通"工程的INTERNET优势
  1、 海量信息
  2、 信息覆盖面广
  3、 资源共享
  4、 全部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
  5、 始终处于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充分展示信息技术发展最高水平
  6、 实现远程在线适时交流

说的好

http://www.wljy.cn/cms/data/html/doc/2004-02/06/25496/

这裏有

有点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