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整蛊霸王哥小小:关于汉字还知道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6 07:08:30
比如汉字如何来的,汉字如何演变成型的之类。

文字的起源。汉字以象形文字为特征而在人类语林中独树一帜,它在文字、语言上的优点,也正在为使用表音文字的人们所认识和接受。汉字起源于何时,又是谁创造的,至今并没有一致的说法。
  《世本》、《荀子》、《吕氏春秋》、《韩非子》等古文献,都说汉字是在黄帝时代由仓颉、沮诵两人创造的。许慎《说文解字》试图作出比较圆通的解释,认为伏羲作八卦“以垂宪象”,启发人们根据不同事物去作不同的符号。神农氏时代“结绳而治”,但庶事繁多,终于不能满足。在黄帝时代就出现了仓颉,,“见鸟兽蹄选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并说仓颉初造书契时,“依类象形”谓之文,后来形声相益谓之字。经过长期演迸发展,总结成构成汉字的六种方法,称为“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元命苞》则说,仓颉仰观星象圆曲之势,俯察龟纹、鸟羽、山川,甚至手掌纹路等,都是他据以创作文字的基础。在近代文字学建立以前,《说文解字》有关汉字起源的学说,无疑是最权威的。’
  然而,《尚书孔传》和《拾遗记》则说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文籍也在他那个时代兴起,这显然要比黄帝时代早得多了。 ·
  在疑古思潮的影响下,《经学六变记》提出另一种看法,认为汉字实际上是孔子亲手制定的。幸好此书流传不广,而且用—骨文的发现迅速粉碎了这种神化孔子的说法;甲骨文韵设现也动摇了《说文解字》有关文字起源酌传说:对传说的“六书”理论也提出了各种质疑。
  随着仰韶文化陶器记事符号的发现,不少专家认为那是具有汉字性质的符号。根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中出土了一大批带有记事符号的陶器,有些确实非常接近于文字,特别是大汶口文化陶符等图形被释读为斤、戌、炅、炅山或斧、锛、旦等,于是人们认为中国文字起源于陶器刻符。然而,平心而论,现有陶符接近汉字的还不多,而且能释读的更少,汉字起源于陶刻符号的结论似乎过早,不过陶刻符号的发现和释读,毕竟使人们看到了解决汉字起源问题的曙光,人们寄希望于有更多的出土资料和更多的研究成果。
  汉字的演变过程
  一,甲骨文我们现在发现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因为这些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所以叫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

  二,金文到了西周和春秋时代,虽然人们还在龟甲或兽骨上刻字,但许多重要的事是铸刻在青铜器上,人们把这种文字叫“金文”。

  三,篆书篆书分大篆、小篆两种。有人把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文字统称为大篆。春秋战国各国文字往往差异很大,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把文字统一成小篆。

  四,隶书相传隶书是秦代程邈创造的,当时他在县里当狱吏,整日抄抄写写,他感到小篆虽然比以前的文字简单,但曲里拐弯写起来很慢,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他终于创造出了隶书。

  五,楷书到了东汉末年,人们在隶书的基础上略作改进形成了一种沿用至今的新体字,楷书。

  此外,还有两种字体―――草书和行书,在隶书以后产生的,一些人为了写得快就连笔书写形成了草书,草书潦草不好辨认,人们结合草书和楷书的特点又创造出既有连笔又好辨认的行书。

点链接进去,比中国大百科全书汉字条目还详细和精彩的介绍
http://wikipedia.cnblog.org/wiki/%E6%B1%89%E5%AD%97
这个镜像比较不稳定,如果进不去就少后再试
或者将wikipedia.cnblog.org换成zh.wikipedia.org事事
但是要摄制代理服务器
145.97.39.136:80

汉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系统,并仍然或曾经在日语和朝鲜语、越南语中使用。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拥有4500年以上的历史。狭义地说,它是汉族的文字;广义地言,它是汉字文化圈共同的文字。

汉字是承载文化的重要工具,目前留有大量用汉字书写的典籍。不同的方言都使用汉字作为共同书写体系,因而汉字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东南亚文化圈形成的内在纽带。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大量诗词、对联等文化,并形成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

一个汉字一般具有多种含义,也具有很强的组词能力,且很多汉字可独立成词。这导致了汉字极高的“使用效率”,2000左右常用字即可覆盖98%以上的书面表达方式。加之汉字意音文字的特性,汉字的阅读效率很高。汉字具备比字母文字更高的信息密度,因此,平均起来,同样内容的中文表达比其他任何字母语言的文字都短。

目前的汉字体系分为繁体字和简体字,前者用于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后者用于中国大陆和新加坡以及东南亚的华人社区。通常说来,两种汉字书写系统虽然有差异,常用汉字的个体差异不到25%。

由于汉字书写复杂,“汉字落后论”的说法存在了很长时间,认为汉字是教育及信息化瓶颈,并有“汉字拉丁化”甚至废除汉字的推动行为。现在一般认为汉字也有突出优点,初始学习难度虽大,但掌握常用字后不存在类似海量英文单词的继续学习问题,且其表意特性也能充分调动人脑的学习能力。在计算机输入问题基本解决后,“汉字落后论”及“汉字拉丁化”已实际上逐渐被大多数人抛弃。

目前汉字系统已经基本稳定,但汉字的规范化、生僻字的自然消亡仍在继续进行。
收听这篇文章 (共两部分)
第一部分 (详细信息)· 第二部分 (详细信息)
扬声器图标
这个录音根据2005年11月30日的版本、以国语录制,它不会因条目后续的修订而自动改变。 (收听帮助)
更多有声条目

目录
[隐藏]

* 1 历史
o 1.1 原始文字
o 1.2 从象形到表意
o 1.3 造字及组成
o 1.4 现代汉字形成
* 2 汉字的语文知识
o 2.1 字形(汉字书法)
o 2.2 读音
o 2.3 注音
o 2.4 汉字与词语
o 2.5 汉字的数量
* 3 汉字的影响
o 3.1 衍生字
o 3.2 汉字文化圈
o 3.3 汉字民俗
o 3.4 汉字艺术
* 4 汉字的拉丁化
* 5 汉字简化
o 5.1 异体字
o 5.2 字形
* 6 汉字的计算机处理
o 6.1 汉字编码系统
* 7 汉字的未来
* 8 参看
* 9 参考书目
* 10 外部链接

[编辑]

历史
甲骨文
放大
甲骨文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之一。其中,古埃及的圣书字、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已经失传,仅有中国的汉字沿用至今。

传说中,汉字起源于仓颉造字。黄帝的史官仓颉根据日月形状、鸟兽足印创造了汉字,造字时天地震惊——“而天雨粟,鬼夜哭”。从历史角度来看,复杂的汉字系统不可能由一个人发明,仓颉更可能在汉字的搜集、整理、统一上做出了突出贡献,所以《荀子·解蔽》中记载“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有观点认为《周易》中的八卦对汉字形成有较大影响,但支持者甚少。
[编辑]

原始文字

文字发明前的口头知识在传播和积累中有明显缺点,原始人类使用了结绳、刻契、图画的方法辅助记事,后来用特征图形来简化、取代图画。当图形符号简化到一定程度,并形成与语言的特定对应时,原始文字形成。

1994年,湖北杨家湾大溪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上170多种符号中,部分特征与甲骨文有较大类似之处。这一发现将原始汉字的形成过程推定到距今6000年以前。此外,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陶器上的象形符号,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几何符号等,都可能是原始文字形成中(或形成前)不同阶段的表现。

但是,商朝以后的汉字和这些几何符号是否一脉相承?这个问题还在争议中。许多学者提出,这些符号不一定是汉字的前身,甚至不能绝对肯定是文字符号。
[编辑]

从象形到表意
泰山封山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
放大
泰山封山刻石,相传为李斯所书

从甲骨文到小篆,汉字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意音文字的发展过程,字形逐步脱离事物的具体形象。这一时期的汉字称为古文字。

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已经是一种比较完整的文字体系。在已发现的4500多个甲骨文单字中,目前已能认出近2000字。与甲骨文同期,青铜器上铸造的文字称为金文或钟鼎文,西周时期的《散氏盘》、《毛公鼎》具备很高的史料和艺术价值。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李斯在大篆和六国古文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和整理,制定出了小篆作为秦朝的标准书写字体,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小篆呈长方形,笔画圆润流畅。

小篆解决了各国文字间出现大量异体字的情况,“书同文”的历史从此开始。文字的统一有力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传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和中国的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世界文字史所罕见。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许多不同的演变。初期汉字系统的字数不足,大量事物以通假字表示,使文字表述存在较大歧义。为完善表述的明确性,汉字经历了逐步复杂、字数大量增加的阶段。但事物众多,不可能都用单一汉字表示,且汉字数量的过度增加又引发了汉字本身的学习困难,汉语逐步从单字表意演变为词语表意为主导。
[编辑]

造字及组成

在秦始皇统一汉字后,汉字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加,很多新造的字不断出现:

* 隋文帝杨坚原为随国公,但因“随”字的“辶”有不稳定之意,故去掉“辶”,而造“隋”字作为国号。
* 唐朝时,武则天根据“日月当空”之意而造字“曌”(同“照”字)作为她的名字。
* 五代刘岩取“飞龙在天”之意创了自己名字内的“龑”字。

在近代,由于大量西方知识的涌入,也造了许多字。例如随着“Beer”传入中国,如何用汉字表达是一个问题,最初译为皮酒,后觉不妥,于1910年左右创造了“啤”字——译为“啤酒”。为了表示英制的单位,还造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呎(英尺)等。不过这些多音节的字在1977年7月20日大陆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和国家标准计量局发出《关于部分计量单位名称统一用字的通知》中被淘汰,在大陆地区已不再使用,但台湾等地仍可见到。

目前由于信息化及用字的规范,汉字已经不再任意增加新字。唯一的例外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各种元素,如“氦”、“氯”、“氡”、“锗”、“铬”、“铀”等。这种造字方法还在一直沿用,用于新元素的命名。化学元素的造字规律详见元素。

六书是汉字构成的分析,在周礼中就提到了六书,但是没有说明具体内容。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详细阐述了“六书”的汉字构造规律: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项为造字原理,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则为用字规律,是“用字法”。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转注”,汉代许慎对它的解释是:“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后代的文字学家针对许慎的这个定义也作了大量的解释。其中包括“形转说、声转说、义转说”三类,这三种说法都不全面。当代古文字家林沄先生解释说“转注”就是一个形体(字形)记录两个读音和意义完全不同的两个词。例如甲骨文中的“母和女” “帚和妇”等等。惟要注意的是,“六书”是对汉字产生的整理及分类,并不是造字的法则。
[编辑]

现代汉字形成

小篆笔画以曲线为主,后来逐步变得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代以后,汉字的书写方式逐步从木简和竹简,发展到到在帛、纸上的毛笔书写。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迅速出现,不仅满足了公文和日常需要,还形成了浓郁东方特色的书法艺术。古代印刷术发明后,出现了用于印刷的新字形宋体,在现代又陆续出现了黑体、仿宋体等字形。
[编辑]

汉字的语文知识
“永”字八法
放大
“永”字八法
[编辑]

字形(汉字书法)

汉字有各种不同的书写方式,即有不同的字体;不同的字体,汉字的字形不一样。

规整的字体(如楷书、宋体、隶书、篆书等)书写下的汉字是一种方块字,每个字占据同样的空间。汉字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独体字不能分割,如“文”、“中”等;合体字由基础部件组合构成,占了汉字的 90%以上。合体字的常见组合方式有:上下结构,如“笔”、“尘”;左右结构,如“词”、“科”;半包围结构,如“同”、“趋”;全包围结构,如“团”、 “回”;复合结构,如“赢”、“斑”等。汉字的基础部件包括独体字、偏旁部首和其他不成字部件。

汉字的最小构成单位是笔画。

书写汉字时,笔画的走向和出现的先后次序,即“笔顺”,是比较固定的。基本规则是,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外后内,先外后内再封口,先中间后两边。不同书写体汉字的笔顺可能有所差异。
[编辑]

读音

汉字是多种方言的共同书写体系,每个字代表一个音节。中国大陆现今以普通话作为标准读音,普通话的音节由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及声调确定,实际用到1300多个音节。由于汉字数目庞大,因而存在明显的同音字现象;同时还存在同一个汉字具有多种发音的情形,称为多音字。这一情况在不同方言中有一定差别,但在汉语中是普遍存在的。

汉字虽然以表意为主,但并非不存在表音成分,最常见的是人名、地名,其次就是外来词的音译,比如沙发。此外,还有部分原有的表音词,如“救火”、(一命)“呜呼”。但即使如此,还是有一定表意成分,特别是该国国内的人名、地名。而即使是国外的人名、地名,也存在某些表意的底线,比如“Bush”绝不能音译成“不死”。

由于汉字自汉朝到20世纪似乎没有经过多少变化,汉字没有直接表现汉语发音的变化。必须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推测它们在上古汉语和中古汉语的发音。

有学者认为,汉朝之前,一个汉字可以代表两个音节,次要音节和主要音节。详见上古汉语。

汉字在日语中的读音有“音读”和“训读”之分,往往一个字有很多读法。

在朝鲜语中则大致为一字一音,没有训读。

受日本影响,其他汉字使用国后来也使用了一些多音节的字,如里(海里)、嗧(加仑)、瓩(千瓦)等。但是在大陆地区由于官方废除已基本不使用,台湾偶尔还在使用,一般人也明暸其意思。
[编辑]

注音

最早的注音方法是读若法和直注法。读若法就是用音近的字来注音,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这种注音方法,如“埻,射臬也,读若准”。 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如“女为说己者容”中,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

以上两种方法都有先天上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过于冷僻,这就难以起到注音的作用,例如“袜音袜”等。

魏晋时期发展出了反切法,据传是受使用拼音文字的梵文影响。汉字的发音可以通过反切法进行标注,即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拼来注音,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

近代以来,又发展出了汉字形式的注音符号(俗称ㄅㄆㄇㄈ)以及很多拉丁字母注音方法。注音符号仍是台湾教学的一部分,而目前中国大陆最为广泛使用的是汉语拼音。

由于汉字以本身表义为主,注音方面较为薄弱。这个特性使得上下千年的文献,不至于产生如同使用拼音文字的西方世界一样,用字措辞太悬殊的差距,但也造成推断古代声韵的难度。例如“庞”从“龙”而得声,但今日北京话前者读“páng”,后者为“lóng”。如何解释这样的差异,就是音韵学所探讨的课题。
[编辑]

汉字与词语

汉字是汉语表形的最小单位,类似于英语的“字母”。但是,和“字母”不同,汉字同时也有表意成分,因此类似于“英语词组”中的单个“单词”。因此汉字是介于英语中“字母”和“单词”间的一个成分,对于这一点,从数量上也可以得出。

语素是汉语表意的最小单位,类比于英语的“词汇”和“词组”的总称。绝大多数汉字可以独立构成语素,比如“我”,类比于英语中的单一字母构成的词汇,比如 “I”。大多数词语都是由两个以上的汉字构成的,不过,和英语中“词汇”和“字母”的关系不同,语素的意思往往和其中各个汉字独立构成语素时的意思有相关性,因此相当程度上简化了记忆。

词语包括语素和若干个语素形成的短语。

汉字的高效率,体现在几千个常用字,可以轻松组合出数十万词语,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准确掌握这数十万词语的搭配形式和用法也成了一种负担。汉语常用词汇约为几万条,总词汇量约有百万条,虽然从数量上来说显得有些令人望而却步,但由于大多数汉字构词法的表意性,要基本掌握并非遥不可及。因此,仅就词汇而言,其学习难度并不高;相比之下,掌握同样数量外文词汇的记忆强度则要大得多。

这种组词的高效率保证了汉字系统的稳定性,即词汇增加、语言发展而基础汉字基本不变。
[编辑]

汉字的数量

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日常所使用的汉字约为几千字。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时已到99%,简体与繁体的统计结果相差不大。

历史上出现过的汉字总数有8万多(也有6万多的说法),其中多数为异体字和罕用字。绝大多数异体字和罕用字已自然消亡或被规范掉,除古文之外一般只在人名、地名中偶尔出现。此外,继第一批简化字后,还有一批“二简字”,已被废除,但仍有少数字在社会上流行。

汉字数量的首次统计是汉朝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进行的,共收录9353字。其后,南朝时顾野王所撰的《玉篇》据记载共收16917字,在此基础上修订的《大广益会玉篇》则据说有22726字。此后收字较多的是宋朝官修的《类篇》,收字31319个;另一部宋朝官修的《集韵》中收字53525个,曾经是收字最多的一部书。

另外有些字典收字也较多,如清朝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个;日本的《大汉和字典》收字48902个,另有附录1062个;台湾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905个;《汉语大字典》收字54678个。20世纪已出版的字数最多的是《中华字海》,收字85000个。

在汉字计算机编码标准中,GB 2312收录简体汉字6763个,GBK收录简体、繁体及日语、韩语汉字20912个,大五码收录繁体汉字13053个,而Unicode的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基本字集则收录汉字20902个,另有两个扩展区,总数高达七万字。
[编辑]

汉字的影响
[编辑]

衍生字

汉字书写体系也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源文字之一,在汉字的影响下,还产生过: 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古壮字(方块壮字),古白字(方块白字),古布依字(方块布依字),字喃等文字。但它们都因各种原因而消亡,而汉语中的女书,如今也无几人能识。日语的假名(仮名)、以及朝鲜语的谚文(한글)在创制时也都很大程度上受到汉字字形的影响。

此外如蒙古文、满文、锡伯文等也是在汉字书写方式和书写工具的影响下,将从右向左书写的源自阿拉米文字的书写方式改为从上到下书写,文字的结构也随之有所变化。
[编辑]

汉字文化圈

由于汉字和发声的联系不是非常密切,比较容易被其他民族所借用,如日本、朝鲜和越南都曾经有过不会说汉语,单纯用汉字书写的历史阶段。汉字的这个特点对于维系一个统一的汉族——一个充满各种互相不能交流的方言群体的民族——起了主要的作用。

汉字对周边国家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一个共同使用汉字的汉字文化圈,在日本和朝鲜半岛,汉字被融合成它们语言的文字“汉字(かんじ)”和“汉字(한자)”。直到现在,日语中仍然把汉字认为是它们书写体系的一部分。在朝鲜,已经完全不再使用汉字;在韩国,汉字的使用在近几十年来也越来越少。但是由于朝鲜语中使用了大量的汉字词汇,并且重音现象严重,所以在需要严谨表达的场合时仍然会使用汉字。虽然在通常情况下人名、公司机构名称等均使用韩文书写,不过大多数的人名、公司机构均有其对应的汉字名称。

日本
汉字于公元3世纪经朝鲜半岛辗转传入日本。二战后日本开始限制汉字的数量和使用,颁布了《当用汉字表》及《人名用字表》等,其中简化了部分汉字,不过文学创作使用的汉字,并不在限制之列。日本除从中文中传入的汉字外,还创造和简化了一些汉字,如“辻”(十字路口)、“栃”、“峠”(山路)和“広”(广)、“転”(转)、“働”(劳动)等。详见:日本汉字。
朝鲜半岛
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传入了朝鲜半岛,朝鲜语曾经完全使用汉字来书写。1444年,朝鲜世宗大王颁布《训民正音》,发明了谚文与汉字一起使用。现在的大韩民国虽禁止在正式场合下使用汉字,并停止了在中小学中教授汉字,不过汉字在民间仍在继续使用,且可以按照个人习惯书写,但是现在能写一笔漂亮汉字的韩国人越来越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于1948年废除了汉字,仅保留了十几个汉字。详见:韩文汉字。
越南
公元1世纪汉字便传入了越南,越南语也曾完全使用汉字做为书写用文字,并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字喃,但是由于书写不便,汉字仍是主要的书写方式。1945年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后废除了汉字,使用了称为“国语字”的拼音文字。现在的越南文已经看不出汉字的痕迹了。详见:字喃、字儒

[编辑]

汉字民俗

中国许多民俗都与汉字有关,例如:

* 射虎:就是猜灯谜,也叫打灯虎,与汉字有着密切关系。旧时的射虎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文人射虎,谜面深奥谜格复杂多样谜底多为四书五经中的原句;一类是市井灯谜,谜面谜底均很通俗。射虎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 合体字:中国民间常将一些带有吉祥含义的短语合写为一个字,以祈求吉祥,常见的合体字如“招财进宝”、“双喜”等。

合体字“孔孟好学”
放大
合体字“孔孟好学”

* 谐音字:华人喜欢利用汉字的同音特点用谐音字取吉祥之意,比如蝙蝠的“蝠”谐音为幸福的“福”,走兽的“兽”谐音为长寿的“寿”。
* 九九消寒图:中国北方地区的一项民俗在每年数九的季节写下“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双钩字,这九个字每字九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根据天气为一个笔画填充颜色,到数九结束完成全图。
* 花鸟字:一些民间艺人用一些花卉和禽鸟的图案拼写成汉字,近看细节是一些花鸟画,远看整体却是一幅字,这种字画结合的艺术形式被称作花鸟字,是一种多彩花鸟虫鱼组合书法。在中国,只有在春节庙会中,和一些节日集会中才可以看到。花鸟字在英美等西方国家也成为一种街头艺术。早期的鸟字画大多写的是一些吉祥话语,以祈求吉利,现在在庙会见到的鸟字画则以书写顾客的姓名为主,购买者的目的也由祈求吉祥逐渐转变为猎奇。

[编辑]

汉字艺术
梁启超的书法作品
放大
梁启超的书法作品

汉字独特优美的结构,书写的主要工具——毛笔有多样的表现力,因而产生了中文独特的造型艺术——书法。而篆刻是和书法相关的艺术,用刀在石材上雕刻出篆字作为印章。
[编辑]

汉字的拉丁化

近四百年来,西方人和华人本身都提出了很多汉字的拉丁化方案,主要包括:

* 威妥玛式拼音(1867年)
* 邮政式拼音(1906年)
* 国语罗马字(1928年)
* 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1931年)
* 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
* 粤语拼音(1993年)
* 通用拼音(1998年)

现在,汉语拼音方案是使用最广且被联合国接受的汉字拉丁化方案。
[编辑]

汉字简化

主条目:汉字简化
楷书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放大
楷书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

近代,处于强势地位的西方文明开始进入东亚,整个汉字文化圈的各个国家中纷纷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思潮。当中有人坚持汉字的传统,但亦有不少人鼓吹放弃使用汉字。这些鼓吹放弃汉字运动的立论为:跟西方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是繁琐笨拙的,因为汉字不能透过打字机书写,而必须使用巨型的排版房的铅字。就此,许多使用汉字国家即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汉字简化,甚至还有完全拼音化的尝试。日文假名的拉丁转写方案以及汉语多种拼音方案的出现都是基于这种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1956年1月28日发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5月审定通过《简化字总表》,1986年经少量修订后重新发表,一直在中国大陆使用至今。1977年,曾公布《第二批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布“二简字”,试用一段时间(约八年)后因为字形过于简单且混乱而于1986年正式宣布废除。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分别发布了同《简化字总表》相同的简化字表。

日文、朝鲜文也有各自的汉字简化。
[编辑]

异体字

参见异体字条目。

除了造字以外,另外还有许多异体字。他们是意义和读音完全相同,但写法不同的字。有的是因为历史缘故,有的是名人造字,如“和”与“和”,“秋”与“秋”和“龝”等。

中国大陆于1956年公布整理异体字表,废除了大量异体字,但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恢复了部份异体字。如“於”曾被当作“于”的异体字废除掉,但在1988年发表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中又恢复成为规范字。另外,不同地区对异体字的取舍有所不同,例如:韩国就以汉字各种异体字中最早出现的样式为标准写法。所以,在韩语汉字的标准中,取“甛”而不取“甜”、取“幇”而不取“帮”、取“畵”而不取“画”。
[编辑]

字形

详见字形条目。
各地汉字差异
放大
各地汉字差异

由于各地对字形的使用并没有统一,加之大陆地区使用“新字形”,便产生了许多差异。例如“刃”及“角”,在各地写法都不尽相同。 又如“口”字,台湾规定最后一横要写得超过上面的横折露出来一点,其他地区的写法却是不出头的(注意右图“启”字的“口”)。
[编辑]

汉字的计算机处理

详见中文信息处理

由于打字机键盘在设计时本身没有考虑汉字输入的问题,输入汉字往往比输入拼音文字困难。汉字没有经过中文打字机的普及,直接进入了电脑中文信息处理阶段。在电脑发明初期曾引起汉字能否适应电脑时代的问题,支持汉字拉丁化的学者甚至以此为理据。

随着各种中文输入法的出现,汉字的计算机输入、存储、输出技术得到了基本解决,大大提高了中文写作、出版、信息检索等的效率。目前中文输入法有上千种之多,主要包括表音输入和表形输入两类,也有两者兼之的。汉字的语音输入、手写识别和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也已得到广泛应用。

如收录数千字的GB 2312(中国大陆)、Big5及CNS 11643(台湾)、HKSCS(香港)、JIS(日本),以及收录两万多字的GBK(中国大陆)、国际标准Unicode、ISO 10646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技术及其他种种因素,在收录字数,及收录字体等方面或做不同层次的调整。例如台湾的民间机构资策会推出字码标准时,为方便电脑处理汉字,以“统一异体字”的名义采纳了多个字型比较简化的日体汉字,如:“卫”->“卫”。

中国政府为了解决邮政,户籍整理等领域用字的迫切需要,于2000年实行了一个新的汉字编码的国家标准《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的扩充》GB 18030-2000,共收汉字27484个。并强制所有在中国售卖的计算机产品必须支持这个新的国家标准。
[编辑]

汉字编码系统

为进行信息交换,各汉字使用地区都制订了一系列汉字字符集标准。

* 国标码(“国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的简称)在中国大陆使用。GB 2312收录6763个汉字,GBK收录20912个汉字,最新的GB 18030收录27533个汉字。
* Big5码。收录13053个汉字。在台湾和香港使用的一字节或两字节编码。
* Unicode并不被中国政府很好的接受。中国政府要求在中国大陆出售的软件必须支持GB 18030编码。
* 在国际通信化和软件设计领域,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编码收集了汉语、日语、韩语中的汉字集。

[编辑]

汉字的未来

现在简化汉字主要通行于中国大陆、新加坡和东南亚的华人社区;繁体汉字则通行于台湾、港澳和美洲的华人社区。

有人相信繁体中文比较难学会书写,故此繁体中文的使用将会越来越少。在另一方面,有很多文化上的人士认为简体中文是“不纯的”和“低劣的”汉字。但随着中国大陆政治上和经济的影响不断增加,简体字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繁体中文的使用似乎不大可能回复到以前的统治地位。在文化层面而言,除非中国大陆欲与台湾分离及与古代中国文化彻底脱离,否则繁体字不会完全消失。当前,亦有不少学者认为应废除简化汉字,恢复使用传统汉字。

不过不管是在中国大陆还是在其他地方,书法界一般都是用繁体汉字来创作。很多人认为,相对简体汉字,繁体有些书写形式更有美感。

实际上,大陆、台湾和港澳三地日益加深的经

当然要知道汉字这个象形文字的发展史很容易,就是 他的经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而作文相象文字的最大优点就是使用它的国度的人们在失忆后一般都不会失去书写能力,而使用字母文字的国度的人们在失忆大都会失去书写的能力,这是因为汉字是使用的形象记忆,而字母是使用的抽象功能有关!

汉字已被我们所玷污!外来的文字代替了汉字的本位,中国人不配谈汉字的人太多!而真正说的明白汉字的中国人也是越来越少!一个民族的人连自己的文字都放弃,都不甚知知。就只能说是倒退!学人家的叫发展,学了人家而忘了本的叫耻辱!

书流传不广,而且用—骨文的发现迅速粉碎了这种神化孔子的说法;甲骨文韵设现也动摇了《说文解字》有关文字起源酌传说:对传说的“六书”理论也提出了各种质疑。
随着仰韶文化陶器记事符号的发现,不少专家认为那是具有汉字性质的符号。根据考古发现,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和二里头文化中出土了一大批带有记事符号的陶器,有些确实非常接近于文字,特别是大汶口文化陶符等图形被释读为斤、戌、炅、炅山或斧、锛、旦等,于是人们认为中国文字起源于陶器刻符。然而,平心而论,现有陶符接近汉字的还不多,而且能释读的更少,汉字起源于陶刻符号的结论似乎过早,不过陶刻符号的发现和释读,毕竟使人们看到了解决汉字起源问题的曙光,人们寄希望于有更多的出土资料和更多的研究成果。
汉字的演变过程
一,甲骨文我们现在发现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因为这些文字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所以叫甲骨文,距今已有3000年的历史了。

二,金文到了西周和春秋时代,虽然人们还在龟甲或兽骨上刻字,但许多重要的事是铸刻在青铜器上,人们把这种文字叫“金文”。

三,篆书篆书分大篆、小篆两种。有人把春秋战国各诸侯国的文字统称为大篆。春秋战国各国文字往往差异很大,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天下,把文字统一成小篆。

四,隶书相传隶书是秦代程邈创造的,当时他在县里当狱吏,整日抄抄写写,他感到小篆虽然比以前的文字简单,但曲里拐弯写起来很慢,经过十多年的潜心研究他终于创造出了隶书。

五,楷书到了东汉末年,人们在隶书的基础上略作改进形成了一种沿用至今的新体字,楷书。

此外,还有两种字体―――草书和行书,在隶书以后产生的,一些人为了写得快就连笔书写形成了草书,草书潦草不好辨认,人们结合草书和楷书的特点又创造出既有连笔又好辨认的行书。
回答者:gm151617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2-19 00:55

--------------------------------------------------------------------------------

汉字已被我们所玷污!外来的文字代替了汉字的本位,中国人不

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产生的 是从象形到抽象的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