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的早晨全集播放:古人对书信的称呼还有哪些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9 19:55:43
谁知道古人对书信的称呼吖???``例如:"书"……

请问还有什么吖?麻烦各位咯!!嘻嘻

信,满载着深情厚谊,使远隔千山万水的亲人、朋友如同面聚,因而显得特别珍贵。大诗人杜甫在《春望》诗中写道:"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古以来,书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赋予生活以美好的情趣:"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多么美妙的诗句,多么动人的情境!鱼肚子里真有"尺素书"吗?古人书信常用洁白的绢来写,长一尺左右,称为尺素,故书信即称"尺素书"。现代作家谢璞的短篇小说《传我一尺素》,就用了这个意义。洁白的尺素常结成双鲤之形,古乐府诗有道:"尺素如残雪,结成双鲤鱼。要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因此,"双鲤"为书信的代称。上引诗中的"烹鲤鱼"并非真烹,不过是一种生动的比喻罢了。
苏武牧羊的故事许多人都知道,他曾把信缚在雁足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所以,例如古诗有:"长江不见鱼雁书,为遣相思梦入秦。"
在纸发明以前,古人除用娟、帛写信外,还以竹、木片作为书写材料,称简、札、牍,故书信又称"书简"、"书札"、"书牍"或"简札"、"简牍"……这些名称,都是在阅读中常可见到的。简札的长度和素绢一样,都取一尺,故还称"尺牍"、"尺翰"、"尺书"等等。骆宾王《军中行路难》诗道:"雁门迢递尺书稀,鸳被相思双带缓。"
纸发明以后,人们制作了一种小巧精美,专门用来题诗和写信的纸张--"笺",并以此作为书信的代称。晏殊《蝶恋花》词道:"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外,寄信要封起来,称为"缄"。所以信封上寄信人的地址下常写"×××缄"。收信人收到信后,要打开封口才能看,称为"启"。所以,信封上收信人的姓名后面常有个"启"字。"缄"和"启"都可以作为信的代称。
至于信为什么叫"函",则是因为信一般是装在套子里的,套子就叫"函",故信、函又可以通称。 ‘家书’一词最早见于西汉,但它不是指书信,而是指家藏之书。作为书信意义上的‘家书’一词,最早见于三国。迄今发现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两封家书都是战国末期的木简。从汉代开始,随著文学的发展和纸张的出现,家书应用更加广泛,内容更加丰富,留下了不少千古传颂的名篇佳作。如刘邦的《手敕太子文》、司马谈的《命子迁》、曹操的《戒子植》、诸葛亮的《诫子书》等。明清两代是古代家书发展的高峰时期,许多文人学士的文集中都收有家书。其中郑板桥、纪晓岚、林则徐、左宗棠、张之洞、胡林翼、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家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到了近现代,流传下来的家书就更多了。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和文人都写有大量很有历史价值的家书。名人信札,包括家书在内,目前已经引起收藏人士的广泛关注,它已成为收藏的一个重要品种,市场价位较高。清代名人的一通家书,能卖到数万元。近代名人的一通家书,也能买到数千元。

简 牍 柬 素 笺 函 札

还有,
书——信的本字。
鸿雁——鸿雁传书的简略。

素 笺 函 札简 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