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里有没有男孩:求关于"地理环境因素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7 18:59:53
谢谢大家了!!!!!!!!!!!!!!!!!!

地理环境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大部分,前者包括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等方面,它们是国际贸易的自然地理基础。
  一、地理位置的影响
  地理位置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可以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和邻国位置等方面反映出来。
  地球表面的热量、降水量等的分布是不平衡的,广大中纬度地区因其位置居中,致使这一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适中,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贸易等活动都较适宜,是人们生存、发展和交往等的理想环境。举世瞩目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埃及和巴比伦,是古代文化、经济和贸易等发展最早与最繁荣的地区和国家。他们疆域的主要部分就是位于中纬度的温带和亚热带范围。我国汉代就开拓的沟通欧亚非三洲的古代“丝绸之路”即是世界上著名的最早的国际贸易通道。同样,从世界地图上可以清楚看出,当今地球上社会经济最繁荣、交往最密切、经贸活动最活跃的几个区域,也往往在北半球中纬度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等三洲的沿海地区,其中包括北美洲五大湖区与大西洋沿岸区域,西欧地区和亚洲日本的“三湾一海”地区以及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等世界重要经贸区域,上述地区其土地面积只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0%,而工农业总产值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却分别约占世界的80%和70%。
  与上述情况相反,国土辽阔的独联体(前苏联),虽然是世界上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是由于其国土的大部分处在高、中纬度,相当大部分的疆域,特别是广阔的东北部地区,自然条件严酷,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短促,永久冰土带广布,以农业综合自然条件分析,远不如同纬度的西欧诸国和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故其农业土地的生物潜力可能性要比美国低57%,比法国低53%,比德国和英国分别低38%和32%,不仅严重影响种植业的发展,而且对工业生产和城市建设以及交通运输与经贸活动等都带来不少困难。至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伸入北极圈和南极洲的那些地区,由于位处高纬度,气候严酷,对社会经济的制约作用更大,故至今仍然是地球上经济、贸易活动最不发达地区之一。
  濒临海洋还是深居内陆的位置,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发展和贸易交往等亦会产生重要影响。沿海地区(尤其是开放地区)与内陆地区(特别是边远偏僻山区)相比,因为环境、交通和出海口等条件大不一样,使这些国家(或地区)之间以及内部,其经贸状况会形成明显的差异。一般前者发展较快,成为发达地区;而后者则发展较慢,往往是比较闭塞和落后的地区。例如,我国东部沿海一带,因为紧临太平洋,海运的地理优势突出,加之沿海都市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科技先进,实力雄厚(总人口不足全国的8%,工业产值却占全国的25%左右,高等学校也占全国的17%多),又临近港澳地区和国际市场,侨商、侨眷众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先后开放了“5个特区”、“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多个三角洲地带,形成了由南向北的沿海开放前沿地带,与世界170多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经济贸易往来,各个方面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前沿阵地。相比之下,西部内陆地区则较为闭塞落后,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很大差距。
  地球上有20多个内陆国家,除欧洲的8个属于发达国家外,其余都是发展中国家。位处欧洲的内陆国家所以会比较发达,这与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历史较早,现代化铁路、内河航运与航空运输等交通较方便以及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较好紧密相关。其他广大内陆国家之所以较贫困,经贸活动不够发达,有其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等复杂原因,而距离海洋较遥远,没有方便的出海口这一重要地理环境因素,是严重影响他们经贸发展的带根本性的共同原因。众所周知,海运是当今国际间经济贸易活动联系的主要手段,内陆国家只有取得通畅的出海口才有发展经济、繁荣贸易的现实可能,而要做到这点,首先必须与邻近的海运便利、经济又较发达的国家建立良好的双边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南美洲的玻利维亚100多年来一直是借道智利的港口进行对外贸易活动。又如非洲的赞比亚,其传统的出海口在南非,由于南非推行种族主义政策,赞比亚被迫又重开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道路,这才保证了其最重要的外贸物资——铜矿的正常外运出口,使开展经贸活动的愿望变成现实。
  当然,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独联体虽然为北冰洋、大西洋和太平洋所包围,但是,由于北冰洋长年封冻,成为天然障碍,太平洋岸仅有的港口距西部经贸重心地区遥远,交通很是不便,西部出海口被土耳其海峡所扼,北冰洋西部的摩尔曼斯克港,虽为不冻港,但航线需经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控制的挪威海峡,因政治原因,进出口甚为不便,所以前苏联虽濒临三大洋,但却酷似内陆国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它的对外贸易的发展。
  交通地理位置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影响亦是很大的。这是因为交通运输条件既是生产力布局的重要内容与条件之一,又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美国是地跨太平洋与大西洋的“两洋国家”,在世界以北大西洋为经济贸易重心区的100多年时间里,它利用便捷的北大西洋航线开展对欧洲的经贸活动,使其东北部和东部大西洋沿岸地区经济获得迅速发展,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北美东部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地区经济贸易重心区。而今,美国又乘日本、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太平洋东部国家的迅猛崛起,世界经济重心呈现从大西洋地区向太平洋地区转移趋势的契机,利用其便利而发达的太平洋航运,促使西部和南部“阳光地带”的经济繁荣发展起来,率先抢占了太平洋地区的市场。统计资料表明,目前,美国与亚太地区的贸易总额已超过其与欧洲的贸易总额,达到2,000多亿美元。这对缓解美国的经济矛盾和稳定国内政局等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充分显示了美国濒临世界两大海洋的交通地理位置优势。至于跨越亚非两大洲的埃及,沟通地中海与红海,扼亚、非、欧三大洲的交通要冲——苏伊士运河开通后,每年获得10多亿美元的运河船只通行费,极大地促进了埃及的经济、交通和贸易的发展。此外,新加坡、巴拿马等国家,亦因位处沟通两大海洋的重要通道和国际航线的要冲等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大量船舶过往、停靠及其供养补给、维修保养,使其成为周围地区与国家的物资转运点或集散中心,繁荣了该地区的经济和贸易活动。
  除上以外,因为临近或者毗连一些经济发达、经贸活动频繁的国家与地区,也会使一些国家、地区得益,促进经济贸易得到一定的发展。
  二、地形条件的影响
  这里的地形概念,内容广泛,不仅包括类型、坡度,还包括地面的覆盖层等方面。地形对于经济和贸易活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地形差异是造成以后各项指标差异的“主导”因素。美国,由于平原广布,所占比例颇高,使发展农牧业有了良好基础,为美国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国家创造了条件。因而,美国农牧业生产发达,农产品不仅能满足本国需要,还可以有1/3~2/5的农产品用于出口。大量农产品的出口,不仅创造了占该国外汇总收入20%的外汇,而且在繁荣国际贸易、改善美国的国标收支和外贸平衡等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反之,地形破碎,沙漠戈壁遍地,崇山峻岭,或险恶地形直逼沿海,则必然对其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严重影响,难以展开对外贸易。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大沙漠横亘于非洲偏北部的广大地区,使这里的阿尔及利亚、利比亚、苏丹、埃及等国家,经济发展和贸易活动深受影响。
  可见,地形条件对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牧业生产的制约作用是很大的,以致将影响整个国家与地区的经贸活动开展。
  三、气候条件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气候变化的规律性是很明显的。春夏秋冬,四季更迭,这是一种表现形式。从赤道向南北两极延伸,气候带排列有序,分别为热带、温带和寒带,纬度地带性清楚,这又是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气候的节律性和地带性,对生产事业,尤其是农业生产产生着深刻影响,进而制约着经贸活动。例如,温带地区适宜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作为人类衣食主要来源的棉花和粮食,主要产于温带地区,以1989年为例,世界粮食总产量约是18亿吨,其中70%左右产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同样,目前世界上谷物的主要出口国是位于温带范围的美国、法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阿根廷、巴西等国家。而工业原料的橡胶、剑麻、椰子、丁香以及咖啡、可可等饮料作物则完全产于热带地区。气候条件也会对国际贸易活动直接产生影响。北半球的欧洲、亚洲和北美洲的部分地带已经伸入寒冷的北极圈范围内,因此,太平洋和北大西洋沿岸的一些位处高纬度的港口,气温太低,秋冬季节洋面封冰,致使不少港口一年中有半年因航船无法运行而被迫停用,国际贸易近乎瘫痪或停顿。自本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明显变暖,1990年地球上出现了创纪录的高温,对国际贸易也产生了影响。由于近几年持续暖冬,我国销往加拿大和北欧等国家的滑雪手套等很不景气,客户纷纷减少定货量乃至解除合同,贸易量大减,造成我方货物积压,经济受损。
  灾害性天气(如寒潮、霜冻、风暴、干旱、洪涝、冰雹等),对于生产活动、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等产生的破坏性影响更为直接和严重。例如,一些外贸船只往往因风暴袭击而被迫停航,如果不掌握气象资料,冒然远航,外贸船舶很可能会被风浪浸没,造成惨重的损失。
  自然界中变化多端,可谓“天有不测风云”。因种种原因造成的全球性或区域性气候异常,经常干扰正常的工农业生产和经贸活动。1972年,由于气候异常,南美秘鲁沙丁鱼的捕获量减少2/3,致使当作饲料的鱼粉锐减。与此同时,印度和西非的花生,苏联的向日葵等,也因天旱而大量减产,致使能当饲料的大豆,价格成倍上涨,由此引起了世界饲料与谷物市场的供求矛盾和国际贸易活动范围的扩大。
  日本的丸红商社曾根据天气预报:该国关东地区梅雨结束时间将比往常推迟,以及世界范围将是个凉夏,作出消暑饮料的销售量会有所减少,会造成制造饮料罐的马口铁销售量的下降和价格的下滑的预测。事实果真如此,1981年和1982年其社马口铁的出口量分别减少13万吨和6万吨之巨,美洲的墨西哥亦因此取消了与该社签订的进口合同。气候条件的变化直接和马口铁生产与国际贸易挂上了钩。1989年,美国发生了近百年少有的干旱,玉米、小麦等谷物产量减少1/3左右,这不仅使农场主和农业工人在经济上蒙受了巨大损失,而且使美国与全球的粮食出口量大为减少,加剧了世界市场上粮食贸易的紧张状态。可见,气候异常将直接影响工农业生产和贸易活动发生重大变化。
  重视气象现象和气候条件的观测与分析,特别是较大范围的气候异常的观测研究,了解气候变化态势,熟悉气候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从中掌握世界市场动向,以便主动地采取措施,搞好进出口贸易,已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政府和经贸界人士的一项基础工作。
  四、资源条件的影响

  所谓资源,内涵广泛,这里着重论述矿产资源对经贸活动的影响。

  矿产资源是宝贵的物质财富,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和活跃贸易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之一。它具有非再生性质,且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其消耗量与日俱增。因此,矿产资源的赋存储量、规格品种、组合结构、品位状况、地理分布以及新矿产、新矿点的发现等,不仅严重影响着一个国家与地区的经贸活动,而且强烈地影响着整个世界的国际分工、商品交往、货物流向、贸易格局和贸易运输等。

  20世纪50年代,广大西亚地区还被列为世界最贫困地区之一,经济相当落后,在世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更是微不足道;进入20世纪60年代之后,西方垄断资本集团进入该地区大规模石油地质勘探,找到了丰富的石油资源,并陆续进行大规模开采,西亚已经成为世界上石油储量、产量和出口量最多的地区,是名符其实的“世界油极”。大量外汇财源滚滚而来,带动和促进了该地区民族工业的蓬勃发展,对外贸易突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昔日的贫困地区,当今已跨入人均产值最高行列,成了世界上重要的资金、劳务和消费市场之一。
  如果将美国和前苏联这两个世界经济发达大国的矿产资源作一下分析研究,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从总体讲,两国的矿产资源均较丰富,但相比之下,前苏联更为富足些,很多种矿产的储量都列世界前茅,而且品种齐全,不但为其发展基础工业,以及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很好的物质基础,而且每年有20~30种矿产品供出口换汇;美国则不然,为了满足现代科技、军事工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每年要从国外进口40~50种矿产品,形成了美苏在初级产品进出口贸易结构上的明显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进入60年代中期,石油取代了煤炭,成为主要能源,世界进入称为能源的“石油时代”。以西亚为代表的广大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前苏联以及西北欧一些国家,一大批大油田相继发现,大力组织开采,使世界石油产量迅速增加。70年代中期,北海海域发现油气田。至80年代初,荷兰的天然气、英国和挪威等国的石油产量除满足本国需要外,还有相当部分出口欧洲共同体其他国家,促进了其经济发展,而且使西北欧部分国家的进出口商品格局和贸易格局产生了明显变化。另外,前苏联、中国、墨西哥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等新油田的不断发现和开采,也使世界石油储藏的地理分布、生产格局和贸易格局出现了新的态势。
  至于世界铁矿石新矿点的发现、生产的地区布局变化和生产量的增减等,与世界石油的情况相似,均对世界和各国的经贸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可见,矿产资源对国家、地区的经贸发展和世界初级产品市场格局等,必然产生深远的影响作用。

近年来,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经常采取单方面的贸易措施,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由此引发的双边或多边贸易摩擦日益增多。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两大区域性经济组织成员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它们的环保水平和环保标准大致接近,个别成员国存在的差距也在趋于协调一致。因此发达国家可以通过区域自由贸易的形式,以低于区域环境标准为由将来自于区域以外的产品,包括中国产品排斥在巨大的区域市场之外。随着世界经济区域化和集团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也会不可避免地与其它发达国家或区域性经济组织因为环境问题产生双边或多边的贸易摩擦。由于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对环保的标准和认识往往超过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运用绿色保护来实施其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限制和歧视行为,使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世界市场之外。我国处在发展阶段,绿色保护对我国产品出口已经产生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