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家的童话故事:"色即是空"是什么意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1 22:59:23

实例解释:

1.
比如核弹

没爆炸的时候是10吨,爆炸后剩了6吨

那么10吨和6吨就是色

而变成“空”的那4吨-------“色即是空”

而大阿罗汉的灰身灭智,以及藏密的虹化

---------------------色即是空”的功能

而舍利子中的天降舍利
------------------“空即是色”的功能

南无佛!佛法非迷信
后人败坏之

2.

色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听得到的,这样一些能感受到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现在听到「色即是空」就不能理解。明明有个风扇在转,可以看得见,有风吹到自己身上,明明是有,为什么说是空?众生颠倒就在这个地方。风扇是在这里,但当体即空。它虽在这里,但它就是空。不但佛法,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这样说:「物质是由于人类的错觉。」爱因斯坦又说:「宇宙中的存在只有场。」磁有磁场,电有电场。现在上海交通大学已经证实人体有场,人的身体能形成一个场,像磁石一样在空间就成一个场。如要把废铁拿回来重化,就把收到很多很多废料用电磁铁一吸,其中铁就吸上去了,这样就把铁挑出来了,为什么能把铁挑出来?因为有个磁场作用。爱因斯坦曾说:「宇宙间只有场和物质这两样东西。」底下他又补充一句:「实际只有场,物质不过是场里场强特别高(能量特别强)的地方。」所以就把目前人类头脑中,有物质存在的认识给否定了。再看所有的物体,不过是一百多种元素,氢、氧等等,种种的化合而成了千变万化的种种物质。一切原子不过是带负电的电子、带正电的质子、还有中子所形成的。所有这些颗粒都带有二重性,一重是波动性,声音有声波,光线有光波,无线电有无线电波。所以无线电、电视,我们为什么能收到?就是通过电磁波,发射台把携带节目的电磁波输送到我们这里,就在我们这一小间房子里,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节目,都是电磁波的作用。波你抓不着,看不见,闻不着,一点物质性都没有,但是有很大的作用。它把千万里外的足球决赛让你看见了。另外一重是颗粒性,颗粒性就是说,能量集中的地方称之为颗粒。那么就没有什么叫物质的。现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不只是佛教徒的语言,也成了科学家的语言。在高级试验中,把粒子打破,可以得到比电子小多少万倍的东西,新的家族,许许多多种类的子,试验当中,你把它们封起来,有时有些「子」忽然间就没有了,就变空了,另外有的「子」就是在空之中又可以生出来。宏观世界宇宙也证明,有的天体在崩溃,有的天体在新生。可以从空变成有,也可以从有变成空。所以我们从现代科学来理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比过去容易了。过去我们老认为,它是明明白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怎么说它是空?实际它当体就空。这些是木头,木头不过是元素,元素不过是电子、质子、中子。电子、质子、中子,不过是二重性,二重性就是波动和能量,没有什么叫木头。木头就没有了,木头空了。这个是金属,金属还是一样,它不过是电子、质子、中子,它有二重性,波动和能量,这个金属的概念也没有了。所以现代的第一流的大科学家,他们在研究佛法,一种是想从佛法中对科研的方向找到一点启示,再一种就是他们在试验中观察到的一些新的现象,他们认为不可思议,已经突破科学的领域,科学已有的规律对现在科学试验所发生的现象解释不了,他们想从佛经上找到一些启发,以求得解释。这是一个崭新的形势,所以我常说:这是世界文化大飞跃的前夕。同时,电脑的发明解放了人脑的劳动。过去瓦特发明了蒸气机可以代替人的体力,起了工业革命。现在电脑可以代替人的脑力,电脑可以替你查资料,给你计算,我写了一部书,简体字翻成繁体字,很麻烦,通过电脑去翻就会很快,电脑代替人的脑力劳动,人就可以做别的事情。这是一个很伟大的时代。
我们还回到「色即是空」上,这个地方从科学上说,东西根本就是波动和作用。能量就是作用,不是什么都没有,有这种动。再做个比方,这个试验谁都可以做,今天晚上回到家里,你把电灯都关了,你点一枝香,你把香拿来旋转,就看见一个亮的圆圈出来了。你要是按8字形转,就出现一个8字。从前演节目,把火棒点起来,可以出现各种花,哪里有这些东西?可是你看到这些东西。实实在在就是一个点著了的香头,一个点,它在动。所以佛说这一切物质如旋火轮,一个火在旋转,成了一个轮子。实际上没有这个轮子。所以只是一个东西的动相。现在我们全是动相,我们不要以为桌子是在静止,桌子的每一个每一个小原子通通都在动,原子中的电子在乱动,忙乱极了在那儿动。桌子本体也在动,我们人呢?你我也在动,有句诗:「坐地日行八万里。」人坐在地上,地球在转,转一圈八万多里,你在动,桌子也动,一天转八万里,都在动。地球自转一圈八万多里,而且地球围着太阳也在转。太阳围着它的中心也在转,这个中心也要围着它的中心在转,到哪个中心找到头,不知道。实际是不可穷尽的,一切都在动,本来没有东西,只是动,动中感觉有。一根香一动就出来圈了,没有这个圈,这是一种错觉,认为它是个圈。这就能解释「色即是空」。
再说,所谓这一切东西都是因缘而生,有种种条件,这些条件凑出来的,就形成这么个东西。例如水因风在吹动,水面上产生了波。波就因有水有风而出现的,它没有固定的「自性」。风停波息,波又回复成水。这个譬喻说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水代表第一义空、中道和本有的妙明真心。波代表色。从水中生出了波,说明「空即是色」,波又回归于水,说明「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四句为什么要重复,有个说明:第一句是对凡夫说的。因为凡夫执著这些物质的东西是实有,所以告诉你是空。破除你这样一个执著。小乘证了空,他就执著空,空成了你执著的东西,空也就同于色,故说「空即是色」。第三、四两句,两者完全是一味的,是对菩萨。菩萨本来如此。这一切本来是不二的,所以「维摩诘经」直指不二法门。我们把色跟空看成是对立的两个东西,是色便不能是空,是空就不能是色,这是形式逻辑。菩萨是圆融无碍、色空不二。
色所产生的东西既然是空,眼睛所接受的也都是空,接受也就不存在了,所引起的想当然也是虚妄的,于是表示思想迁流的行蕴也是虚妄的,那些了别当然也是虚妄的。「色」字一破,下面的就都破了。所以「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一个精简的笔法,否则每个都有四句: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受。一直到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识不异空,空不异识。「亦复如是」概括了好多文字。

2.
内学解释:

【有空不二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有与空是哲学中的一对重要范畴,也是佛法中重点讨论的内容之一。《心经》
中色受想行识的五蕴法门,是代表着有的存在。与有相对的是空,在一般人经验
中,总以为有与空是对立的,他们认为有不是空,有在空外。本经阐述了有与空
的关系,说明有空不二的道理。

要认识有与空的不二,先得说明有。有,在我们常人观念中,它与“实在性”
往往联系在一起,当我们说到有时,便会觉得自体有,实在有,人类对事物的实
在感是根深蒂固的,它具有普遍和相通性。如原始野蛮人不知梦境是不实的,一
旦做了一个恶梦就惊恐万状,以为灾难就要降临了,于是要祈祷三天。婴孩不知
道镜里的影像是虚假的,他们见到镜里影像,就会乱抓乱笑。

至于文明人虽然知道梦境的不实,但却以为认识的一切对象都是实在的;科
学家虽然摆脱了常人的错觉,但他们在分析物质现象时,由于智慧不够,往往就
会认为构成物质的元素是实在的,如原子说,极微说;哲学家的智慧,似乎又高
一畴,他们已能透视到现象的虚假性,但他们却又执著隐藏在现象的背后,有个
永恒不变的本体,如泰勒士的“水”,巴门尼德的“存在”,柏拉图的“理念”。
从原始幼稚人到现代文明人,乃至科学、哲学家,他们对存在的认识虽有程度上
的不同,但所产生的实在执却是一样的。

人类的对“有”所产生的实在感,是“自性见”的表现。须知“自性”一词,
或译自体,含有自已有,自已成,自已规定自已,本来如此,实在,恒常的意义。
从自性见出发。我们对“有”的一切,必然会有实在感。然而,以般若中观的智
慧来看。“有”是缘起有,世间一切有的现象,莫不是众缘所生。也就是说:任
何一种有为现象的存在,都是由众多条件和合,由条件决定它的存在性。

缘起与自性是势不两立的。世人无知,不了解“有”的缘起性,才会出现自
性见,实在感,假如认识到“有”的缘起性,必然知道无自性。因为自性:是以
“有”的一切现象,为自已有,自已成,自已规定自己;而缘起:是以“有”的
一切,为条件有,条件成,条件规定。因此,缘起的“有”不是本来如此,更非
恒常的,实在的。由此可知,对“有”的实在感,是错误的。

《大智度论》卷十二说到有,从程度上分三种不同:一曰相待有,二曰假名
有,三曰法有。

相待有:是相待而有,离开相待的对象就无法说明。比如说我们认为这个花
瓶很大,那是相对小的花瓶说的;说这个人胖,那是相对瘦人。高是相对低说的,
长是相对短说的,美是相对丑说的,善是相对恶说的,离开大,小是什么?离开
胖,瘦是什么?离开高,低是什么?因为大小、胖瘦、高低、长短、美丑、善恶
都相待假立,是为相待有。

假名有:事物的存在不过是一种假名安立,随着不同的因缘安立不同的名称。
正如我们眼前的台子,人们称它曰桌子。桌子只不过是一大堆木料的组合,离开
木料,请问桌子是什么?这一大堆木料古人将它叫桌子,它便是桌子;古人将它
叫椅子,它便是椅子了。可见桌子或椅子不过是一个假名。同样的我们说人,也
是一个假名。如果古人把我们这个有情生命叫做猪,把猪叫做人,那么现在要是
不称你为猪,阁下听了,恐怕会生气,你竟然瞧不起我,不把我当猪看待,真是
岂有此理。可见人、猪乃至世间一切都是假名安立,假名而有。

法有:是指世间万物万事名称虽然假立,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因为事物除
了名称之外,尚有形成现象的种种因缘。这些因缘虽无自性,但假相宛然,这因
缘法的有,便是法有。

《金刚经》对有的实质也作了深刻的说明,认为有,只不过是假有。经中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有为是具有生灭、造
作的一切现象。如梦:梦境虚假,这是众所周知的,可是梦中人却执以为实,觉
醒了才觉得可笑。诸法如梦,虚妄不实,但世间有情无明妄想故,执以为实,智
者从无明梦中觉醒,乃知诸法无实。如幻:幻,是由幻师用幻术,幻现种种事物,
如马、车、房舍、人物等,客观上虽然没有实物,但却宛然存在我们眼前,有色
可见,有声可闻,“有”的存在也是这样,虽空无自性,而假相宛然。如泡:泡
是水因汽体出现了,华而不实,瞬间即逝,诸法如泡,刹那生灭。如影:影是阳
光投射下显现的,太阳落山影也随之消失,诸法如影但随缘现,缘散即无。如露、
电:喻诸法存在的短暂性。应作如是观,是要这样的去看待“有”的一切。

与《金刚经》同一思想体系的《维摩诘经》维摩大士假示疾为大众说无常、
空的道理:“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从渴爱
生;是身如芭蕉,中无有坚;是身如幻,从颠倒起;是身如梦,为虚妄见;是身
如影,如业缘现;是身如响,属诸因缘;是身如浮云,须臾变灭;是身如电,念
念不住”。这是从色身,说明有为法的无常、空,显示存在的虚假性。

明白了有,再来说明空。通常我们以为:有是存在,有就不是空,空是不存
在,空就不是有,因此有在空外,空有对立。可是以般若中观智慧来看,空有不
但不对立,而且是一体的。所谓空,不必在有之外,也不必事物毁灭了始谈空;
因为有是缘起有,有的当下就是自性空。因此佛法是依有明空,有空一体。

《大智度论》卷十二提出三种认识空的方法:一曰分破空,二曰观空,三曰
自性空。

分破空:又称析空观,是通过对有的分析,由粗而细,由细而微。佛教中的
有部学者,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对五蕴色身进行分析,发现了五蕴色身中我了不可
得,提出我空;但在分析色心现象时,一直分析到物质或精神不能再分析的部分
时,便提出了极微说,认为此极微法实有,因而出现了我空法有的思想。其实,
分破空的意义是在破除人我执;至于物质现象倘若加以分析,极微也是不能成立
的。《唯识二十颂》就曾对极微说进行了破斥,你说有不可分的极微,请问极微
有没有体积?假如有体积,就存在东西南北上下的六方,那还是可以分析,可见
极微说是不能成立的。

观空:是从观想的意义上认识空。如那些修瑜伽止观的人进入止观状态时,
能随着他的观想显现种种境相。修火观,观想成就,见到处都是火;修水观,观
想成就,见到处处都是水。在现实生活中有“李广射虎”及“杯弓蛇影”的典故:
李广认石头为虎,结果能将箭射入石头中;某先生误认弓为蛇,导致肚皮大痛三
天。止观的水火及典故中的虎蛇,事实上都没有,然观想中的人却认为宛然存在。
从随人观想而境像显现,唯识者悟到了外境无实,随心所现,因而提出万法唯识。
观空者破除了外境实有的执著,却难免落入心有境空。那么,这种空还是不究竟
的。

自性空:自性,是自已有,自己成,本来如此的意思。世间外道不了解诸法
的缘起性,他们在接触事物中,难免出现自性见;小乘有部虽然知道缘起,但同
时也觉得诸法有自性。然以般中观学者看,自性与缘起是不能并容的。《中论观
有无品》说:“众缘中有法,是事则不然,性从众缘出,即名为作法。性若是作
者,云何在此义,性名为无作,不待异法成。”缘起是作法,由众缘所作而成,
自性乃无作,自已有,自已成,不待众缘。中观学者以为:缘起必然无自性,这
就是自性空。

《心经》中:“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从自性空
的立场来说明的,色,不是世间人所执的自性色,是因缘所生的色;空,也非世
人所说一无所有的顽空;或者认为人死如灯灭,一个生命彻底消失了,那是断见。
空,乃是自性空。《中论观四谛品》说:“未尝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
法,无不是空者”《十二门论观因缘门》说:“因缘所生法,是即无自性”。色
是缘起的,色必然是无自性、空。因此说:色不异空,色即是空。

有人说:“色即是空”还好理解,“空即是色”这似乎就说不通了,造成这
种看法的原因,还是因为把空理解为顽空,中观说空乃是自性空,自性空并不否
定缘起的假相。《中论·观四谛品》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说为假
名,亦名中道义”。说缘起法是无自性、是空,并不坏缘起的假相,所谓缘起有
而自性空,自性空而宛然有。因此,色不异空,自然空也不异色;色即是空,空
自然即是色。原本在世人心目中一向对立的有空二法,在般若中观智慧的观照下,
得到了统一。

空有不二的思想,是为遣除世间的有见、空见,世人因为不了解有,对“有”
的一切生起错误的认识和执著,导致了人生种种烦恼、痛苦。《经》曰:“色即
是空”是要我们看破“有”的实质,是虚幻、是无常、是无自性、是空。一个人
倘若真正的认识到“有”的实质,他还会因为有的问题而生烦恼吗?还会为物所
累吗?世间还有一部分人,他们的智力更高一些,已能看破有的虚幻实质,但因
为不了解缘起因果,认为世界一切既然都是虚幻的,人生的事业最终都要归于毁
灭,那么生存还有什么价值意义可言呢?于是他们不顾社会道德,放纵自已的身
心为所欲为,导致虚无主义。《经》曰:“空即是色”便是对治这种邪见,说明
万物虽空,但缘起因果还在不断延续中,人生的善恶行为都是有果报的。

=============
可以参考
南怀瑾先生的心经讲记/不错
还有黄念祖先生的讲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节录自『佛法是救世之光』)

印顺导师

「色(受、想、行、识,此下以色为代表,总说五蕴)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义?为什麼要这样说?这应先理解,「色」与「空」所代表的意义。「色」等是我们所触对的世界,物理(生理)、心理现象的世界。被称为「自己」的身心组合,认识到的境界,就是「色」等,这就是当前的现实。然而,这是众生的现实;如老是这样,将永远的迷惑,永远的苦厄,永远不自在的活著,不自在的死去。这是佛法所确认的人生大问题。学佛法,是要在这当前的现实(五蕴)中,如实觉照而得大解脱(度一切苦厄)。无论是小乘、大乘,有宗、空宗,都以为修证,是有超越常情的体验的。究竟的体验内容,是一般的心识所不能意解与想像的;也不是一般语言文字所能表示的。这是什麼都不是,连「不是」也说不上的。对一般人来说,这是怎麼也说不明白的。佛陀说法,不是为了说明这个,而只是就众生的当前现实身心,指示引导,使学者在修持的过程中,离却颠倒、错乱,而趣向、临入这一如实的境地。在离却颠倒、错乱的修持中,佛是常以「无常」、「无我」、「寂灭」(三法印);「空」、「无相」、「无作」(三三昧);「厌」、「离」、「灭」、「舍」等来教导的。在修持中,以脱落常情迷执而实现出来,所以在无以名之,强为立名的情况下,就称之为「空」,「空性」(也称无相、无作、不生灭等)。古人说:「空亦复空;但为引导众生,故以假名说」。如以空为空,那早就误会了。空,可说是符号,表示那众生所无法思议的,而可经空无我的观照,而如实体现的境地。这样,当前的现实(五蕴,可能的体验)空,在我们的意解中,对立起来。世间学者看来,这是现实与理想,现象与本体,形而下与形而上。在佛教中,相与性,事与理,也都在理论中对立起来。如病眼的见虚空有华,明眼的见虚空明净:将空花与明净,对立起来而说同说异,虽是免不了的(众生就是喜欢这一套),而其实是不必要的。

现实的「色」(蕴)等,可能实证的「空」(相、空性等),如寻根究柢的说起来,这是一切佛法所共的。以不同的名词来表示(约义不同,在说明上就有多少差别),那就是「虚妄」与「如实」,「生死」与「涅盘」,「世间」与「涅盘」,「有为」与「无为」,「缘起」与「寂灭」。如从「能」边说,那就是「无明」与「般若」,「无明」与「菩提」了。「空性」,圣者们的体证,是有浅深的;而为一切圣者所共证,是没有差别的。所以经上说:八地菩萨智证无分别性,是二乘所共的(『华严经』)。二乘若智若断,就是菩萨无生法忍(『般若经』)。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法华经』)。就现实「五蕴」而体证「空相」中,表现为大乘菩萨的,不只是「照见五蕴皆空」,而是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去证入的。「色即是空」与「空即是色」,在修持上是观法,是趣入「空相」的方便。在说明上,这是与二乘的差别所在。这是事实,是佛教界的事实。被称为小乘的圣者,观「五蕴」而证入「空寂」,意境是「超越」的,是超越於生死的。因而自然的倾向於离五蕴而入空,离世间而证涅盘。从而作体系的理论说明,那就生死与涅盘各别,形成两项不同的内容。基於这种意解,而形成圣者们的风格,不免离世心切,而流露出「遗世独存」、「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这在佛教中,可说是圣之清者了!而另一分证入的圣者,觉得迷悟虽不可同日而语,而迷者现前的五蕴,圣者现证的空相,决不是对立物。观五蕴而证入空相,空相是不离五蕴,而可说就是五蕴的;就是五蕴的实相,五蕴的本性。如明眼人所见的明净虚空一样,与病眼所见的,决不是对立物,而实是病眼所见的,那个空花乱坠的虚空的真相。没有离五蕴的空,也就没有离空的五蕴了。这一类的圣者,就是被称菩萨的。依蕴而契入空相,意境是「内在」的。真理是不离一切而存在。基於这一特质,自然倾向於即俗而真。由此而发为理论的说明,那就「世间即涅盘」,「生死即解脱」,「色即是空」,「无明实性即菩提」了。基於这种特质,而表现为菩萨的风格,那就「即世而出世」;「不离世间而同入法界」;「不著生死,不住涅盘」;「不离世间」,「不舍众生」,而流露出「涅而不缁」的精神了。

根源於众生的当前事实--「色」(蕴等,)而趣入「空相」,是佛法的根本问题。意境上、理论上、风格上,虽表现为「超越」的「离世」,或「内在」的「即世」--二类。菩萨的特质,虽为「即俗而真」,「即色是空」,不离乎世俗,甚至以贪、瞋、痴、慢为方便。然在修证的过程中,大乘还是「照见五蕴皆空」,还是证入「诸法空相」,「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因为五蕴是众生当前的事实,熟悉不过的生死现实。所求所向所趣证的目标,当然不是五蕴。修证的主要目标,正是即「色」观「空」而契入「空相」。在没有契入「空相」以前,也说不上即色即空的妙悟。所以观「空」而契入「空相」,就是转迷为悟转凡为圣的关捩所在。『般若经』说:「慧眼於一切法都无所见」。『金刚经』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唯识宗所传:根本智证真如,是泯绝众相的。圣者的现证,突破生死关的根本一著,就在这裏。『密严经』说:「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不同於世俗所见的诸行(五蕴)如幻,是要透过这根本一著--证悟真空,而后逐渐达到的。所以根本智(般若)证真,方便(后得智)达俗,方便是般若的妙用,是般若成就以后所引发的。论理,方便不异般若,即般若的妙用。五蕴是即空的五蕴,蕴空不二。而事实上,印度圣者的修证,却是面对现实;尽管即色即空,而所悟的正在「空相」(根本智证一关,并不说菩萨修证,齐此而止)。这与部分学者,高谈理论的玄妙,清谈娓娓,悦耳动听,是有点不同的。

佛法不是假设的推理,是有事实,有经验,而后才有理论的,名为「从证出教」。教化,使人信解而同样的趣入於修证,於是而有「色自性空,不由空故,色空非空」等说明;才有中观者,瑜伽者的理论说明。这是佛法的修证事实。在修持经验中,有似是而非的,或将到而未到的境地。世间也有类似的情形。因此,再从这二点,略为论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佛法的修证问题。「空」所代表的,是甚深的体验内容,这不是文字语言的理论领域!佛法有什麼可说呢!然而,佛有善巧方便,就众生现实身心,开示,诱导,使人类揭开现实的诳假相--「色」(代表现实身心),而直入於自证的境地--「空」。在这方法论的立场上,「色」为什麼是虚妄,是假相,是空?为什麼这样的观照,能趣向、契入「真如」、「空相」,就都是可以论说的了。这譬如「阳明山」自身,本无所谓东西南北,而从我们自己的立场来看,通过世俗共认的名相假立,就有东西南北可说。而且(虽然是假立的)可凭此东西南北的方向,前进而达到目的。修证的方法问题,成为理论问题。解与行相应,从可说可分别,而能导向离言无分别,是佛法的大方便,这不是侈谈不立文字者所知的。

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来说,佛教界是有多种解说的,这是适应人类不同的思想方式所引起。虽不妨说有差异,有浅深,但都有引导趣向修证的方便妙用(这才是佛法)。这裏,试略举中观者(大乘空宗),唯识者(大乘有宗)的解说:以中观者的正观来说,人类面对的现实界(色)等五蕴,虽有极强烈的真实感,然在中道的正观中,一切是因缘所生,在种种关系条件下的综和活动;如寻求究竟的真实,那是不可得的。这不但世俗公认的「假有」(复合体),如房屋,树林,没有离因缘的自体可得。就是一般所成立的「实有」,也还是一样(在这点上,与「实有自性者」进行辨证)。佛每举喻来说,如「阳焰」--水气在阳光下上升,远远望去,形成波动的一池清水。不但口渴的鹿,会奔向前去(所以又称为「鹿爱」),人也会误认为水的。在沙漠中,也常有远望见水,等到走上前去,却一无所有的经验。看起来,是千真万确的,其实并不如我们所见闻觉知的,这就是「如幻」、「如化」、「如阳焰」......的「缘起无自性」的正观。1「境」,如花的红色,那种鲜艳动人的色彩,是多麼动人而具诱惑性?然而,这就是红色吗?有被称为「色盲」的人,并不能见到红色。在人类中,这是少数,当然被看作病态不正常了。然在畜生界,牛、猪等所见,多数不如人类所见的红色,难道畜生界,多数是病态不正常吗?决不是的。在畜生的立场,难道不可以说,人为红色所诱惑而迷恋,是神经病吗?在现代的物理学中,颜色是什麼,姑且不论。在众生界的不同认识中,这是要以生理机构(眼)的组合,及光线等而决定其色相的。色、声、香、味、触--感觉到的物理世界,被解说为外在的世界,不但复合的假有,没有自体可得。即使小到极微--原子、电子,总之最小的物体,都不能离因缘而存在。如没有通过特定的生理组织(根),与习以成性的心理关系,我们是不可能规定其体(特性)用,而称之为什麼的。2心「识」,不但心与心所,是「相应」的复杂的综和活动,还要有根与境为缘。如根损坏了,境相不现前,那心识就不可能现前。一念心识的内容,受著以前习以成性的绝大影响。所以就是这一念的心识,也没有自性可得。3「根」,以前五根--眼、耳、鼻、舌、身来说,没有可以独存而营为其作用的。如眼根有能见的作用,但如大量失血,有关的神经受伤(还有入定等),眼就会不起作用。进一步说,眼根是什麼?眼只是肉团,肉团内的净色(近於视神经末稍),而这都是复合体如分析、推求到最细的一点,那任何一点,都不能独立而有能见的作用:那眼的自性是什麼呢?所以现实世界的一切,一切只是因缘关系的存在;在因缘关系的特定情形下,形成时空中的存在。

「色」等五蕴,或眼等十八界等,佛说是「因缘所生法」。经上说:「空相应缘起」。依中观者说,这是没有自性的,与空相应的缘起法。依因缘而有,所以没有孤立的独存(一)性。依因缘而起灭变异,所以没有永恒的不变异(常)性,非一(也就不是异),非常(也就不是断)的因缘有,是非实有(也就非实无)性的。这样的因缘生法,从没有自性说,名为空,是胜义空,顺於胜义的(现证的胜义,是不能安立的),虽然空无自性,而缘起法相,却在因缘关系下显现。这是「唯名唯表唯假施设」的世俗有。古人简略的称为:「毕竟空而宛然有,宛然有毕竟空」。如幻、化、阳焰一样,说是真实的吗,深求起来,却没有一些真实性可得。说没有吗,却是可见可闻,分明显现。在世间施设中,因果分明,丝毫不乱。所以空而不碍因缘有,有而不碍自性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进一步说,正因为是因缘有的,所以是性空的;如不是因缘有,也就不是性空了。反之,因为一切性空,所以才依因缘而有;如不是性空,是实有自性的,那就是实有性,是一是常,也不会待因缘而有了。这样,不但依因缘而显示性空,也就依空义而能成立一切法。这样的因缘有与无自性空,相依相成,相即而无碍。如有而不是空的,就是执(实)有;空而不能有的,就是拨无因果现实的邪空。远离这样的二边妄执,空有无碍,才是中道的正观。然而,在众生--人类的心目中,一切是那样的真实!呈现於人类心目中的真实性(自性),是错乱的。为这样的错乱相所诳惑,因而起种种执,生种种烦恼,造种种业,受种种苦,生死流转而无法解脱。唯有依因缘的观照中,深求自性有不可得(「照见五蕴皆空」),才能廓破实在性的错乱妄执,现证「绝诸戏论」的「毕竟空」--一切法空性,而得生死的解脱(「度一切苦厄」)。在信解闻思时,就以即色即空的空有无碍为正见,所以「般若将入毕竟空,绝诸戏论;方便将出毕竟空,严土熟生」。不厌生死,不乐涅盘,成就大乘菩萨的正道。

继中观者而兴起的唯识者,从因缘生法来显示空义;说一切法空而重视因果;以空胜解,成立不著生死,不住涅盘的大乘道,都与中观者相同。在印度佛教中,这二大流,始终保持了释迦佛法的根本立场--缘起中道论(非形而上学)的立场。但由於传承而来的思想方式的不同,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解说,与中观者不合。唯识者解「空」为二:一、实无自性的妄所执性--遍计所执性,是空的,空是没有自体的意思。二、实有自体的真实理性--圆成实性,这是从修空而显的;从空所显,所以称之为空,其实是「空所显性」,空性是有的。解「有」也分为二:一、妄所执性的「假有」,但由名相假立所显,这就是遍计所执性。二、缘生性的「自相有」--依他起性,对胜义圆成实性说,这是世俗有,非实有的。对遍计所执性的「假相安立」说,这是「自相安立」的,是有的,而且可称为胜义有的。遍计所执的有(无体随情假),是空的;依他起性的有(有体施设假),是不空的,非有不可的。如说是空,那就是恶取空了。就在这点上,形成了「空有之争」。

二宗的解说不同,源於思想方式,而表现於空与有的含义不同。妄所执性是空的,这是彼此相同的。圆成实(空)性,中观者也说是假名说,真胜义是不可安立的,是无所谓空不空,有不有的。但不可安立,与空义相顺,所以不妨称之为空。「空」,含有离执与显理二义,所以是「即破而显」的。唯识者以为:法性是无所谓空不空,有不有的,但不能说没有(唯识者是以空为没有的),那末「离执寄诠」,应该说是有了。但二宗的论诤焦点,还在依他起性--因缘生法的可空不可空。中观者以为:因缘生法是有的,但这是如幻如化的有,是有错乱性的,是似有而现为「实有」的。举例(「以易解空喻难解空」)说:如「阳焰」的远望如水,并非妄执,而是在因缘关系中,确有水相显现的;这水相,不能说不是空的。一切因缘生法如色等五蕴,现为实有--「自性相」,并非妄执,而是引起妄执的,所以称为「虚诳」。这样的有,不能说不是空的。但说空,并非说什麼都没有,而只是没有「自性」,是不碍有相显现的。这样,就成立了「即有即空」的理论(为中国玄学化的佛教所应用)。唯识者以为:依他起是依相用而立法,因果是各各差别的。什麼样的种子,就生什麼样的现行,称为「分别自性缘起」。这样的有相显现,有因果性,不能说是空的。二宗的主要差别,归结到因缘生法的现有自相,可空或者不可空。唯识者以为:这是有而不是空的,所以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经文,解说为约遍计所执(的色等)性说,如於绳见蛇,这种蛇的意解,是空而没自性有的。如约依他起性--因缘生法说,是不能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当然更不能约圆成实(空)性说,圆成实是无为不生灭法,怎麼可以相即呢!约依他起--色等,与圆成实空性,只能是「色不异(离义)空,空不异色」。正如『辨中边论』所说:「此中唯有空,於彼亦有此」,以表示性相--空(性)有的不相离异。所以切实的说:唯识者对於性相,空有(如色与空),长处在分别精严;而空有无碍的正观,不能不让中观者一著。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只是理论的,而是修证的方法问题。般若的「照见五蕴皆空」,是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有无碍的正观为方便,而契入「诸法空相」的。约方法说,是观,是空观--「未成就时名为空(三昧,唯识宗名加行无分别智)」。因空观的修习深入,到契会实相--「成就时名为般若」(唯识宗又称为根本无分别智)。论方法,是观,虽依止起观,修到止观双运,而观不是止。等到成就功德,般若与禅定相应,定慧平等,而般若波罗密多,并不就是禅定波罗密多。说到观,观是寻思、抉择。思择一切法无自性空;或思择名义无实而入唯识无义的正观,般若是从观的修习而引发的。中道正观(无分别观)与修止不同,与直下无分别而得的无分别定,也根本不同。与部份类似的定境,都不可同日而语,何况是幻境?更何况是咒力、药力,所起身心的类似超常经验呢!以药力所引起的某种超常经验,解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固然是不伦不类,专在学派的理论上表扬一下,对於「即色即空」的经义,也还有一段距离呢!

一、在教义上例如人生是苦、出世、一切皆空等观念所产生的误解。

二、在制度上如出家、吃素所产生的误解。

三、因仪式如礼佛、拜忏,课诵所产生的误解。

四、由佛教现象如信佛国家就会衰亡以及佛教不事生产等误解。

对这些,导师都不厌其烦的加以解说,以消除一般人对佛教的误解。

其他如「舍利子释疑」、「须弥山与四大洲」对於这些问题都能以佛法的胜义谛和世俗谛的立场,在尊重现代科学知识而又能凸显佛法的精神之下提出十分合理的观点,值得读者参考。
参考资料:http://www.yinshun.org/Enlightenment/1997/1997jun/1997jun7.htm

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的,在这里色并不是指女色,是指一切看的见的物体,色即是空是说一切事物如梦幻泡影,只不过让世人不要执着于外物罢了!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楼上诸位所(转)言甚为精妙,混沌如我者,亦不免有心向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