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被蛇咬然后打死了:做“弥撒”和做“礼拜”有什么区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5 05:56:06

「弥撒」为音译名词,来自拉丁文 "Missa",在中文里为天主教所专用,基督教 (
新教) 不用这个名词,一般是用「礼拜」或「崇拜」。其实从信仰的角度来看,天
主教徒的「望弥撒」和基督教徒的「做礼拜」基本上并没什么不同,两者都是对上
帝和耶稣的祭拜仪式与活动,同属于德文所称的 "Gottesdienst" [70] (礼拜、敬
神),两者的教堂也都是「礼拜堂」。所以,弥撒,以通俗易懂的用语来说,就是礼
拜,特别是指天主教的礼拜。

但是,弥撒既是礼拜,为何要将礼拜称为弥撒呢?将礼拜称为弥撒有何特别意义或
特殊之处呢?从天主教礼仪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早期从宗徒 (使徒) 时代至第四世
纪尚未改用拉丁文为礼拜语言的时期,教会做礼拜用的是希腊文,当时的礼拜并不
叫做弥撒,因为弥撒是拉丁文,在未使用拉丁文做礼拜之前不可能出现这个名词。
所以,天主教将礼拜称为弥撒,其传承从使用拉丁文开始,由于距今大约已有一千
六百多年之久,要找到其「历史动机」并不容易,教会人士几乎都从文字意义方面
结合教义与信仰,尝试解释其「典故」。

一般所知,一直到十六世纪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从事宗教改革
之前,并没有今日的天主教与基督教 (改革派的新教) 之分,但这之前却有1054年
东西教会 (东方的希腊正教与西方的罗马公教) 的分裂,两者都是信仰相同的基督
教。基督教的发展和罗马帝国有密切的关系,虽然早期的三个世纪基督教的传教活
动被官方视为非法而遭受到无数次的迫害,但教会却日益兴旺,信教的人越来越多
,终于在第四世纪得到了飞跃的发展。首先,313年罗马皇帝Constantine I (在位
306~337年) 颁布米兰敕令,容许信徒进行宗教活动,教会可拥有财产,罗马皇帝
并借着身为敕令的颁布者巧妙地将自己塑造成集政治世界与宗教领域的双重元首。
此后在罗马帝国已然接受基督教的情况下,罗马的官方语言拉丁文成了基督教的教
会语言,圣经也全部翻成拉丁文,在大部份地区已经取代了早先的希腊文,做礼拜
都用拉丁文。此后,一直到宗教改革之前,西方的罗马公教都使用拉丁文,至今仍
有很强烈的拉丁文传统。教徒把礼拜称为「弥撒」(Missa) 当然和拉丁文礼拜有关
,因为这个名词至少可追溯至礼拜行将结束,主祭 (礼拜仪式的主持者;主礼) 对
参与礼拜的信众 (信友;会众) 所宣布的那一句话:"Ite, missa est.",其中就有
"missa" 一词。当然,礼拜中有 "Ite, missa est." 这一句话,并不同时等于已
经将礼拜改称为弥撒,这应该是稍后而且具有一些合理的意义时才发生的,所以顶
多只能推论,将礼拜称为「弥撒」的风气应是起于教会普遍采用拉丁文为礼拜语言
之后。

罗马教会改用拉丁文做礼拜,举行「主的祭餐」,是在教宗Damasus (在位366~384
) 的时代 [71],Damasus也授命Hieronymus (340~420) 将圣经译为拉丁文,而380
年罗马皇帝 Theodosius I (在位379~395) 颁布Thesalonica敕令,将基督教奉为
国教之际,应已达到全面化的程度。所以,如果说那是一种风气或流行,将礼拜称
为「弥撒」,其时间有可能是在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国教的前后,据音乐史学者K.
Marie Stolba指出,约在375年 [72],这个时间比Thesalonica敕令的颁布还早五
年。对于时间的推定抱持更早看法的人士,也许不愿接受Stolba所指出的年代,认
为还要早几十年 (比如说三世纪末或四世纪初),但早期教会有关礼仪发展的文献极
少,在Hippolytus (?~235) 撰写的《宗徒传承》(英译The Apostolic Tradition
,约215) 第四章有罗马感恩经的描述之外,其后的一百多年内缺乏相关的文字资料
可考,难以找到明确的证据支持更早的可能性,虽然笔者并不排除有此可能,但在
推论上,将礼拜称为弥撒,必在教会改用拉丁文之后,此点应是不变的基础。值得
注意的是,"Ite, missa est." 一语的出现,和开始以 "Missa" 一词做为礼拜的代
称,在时间上不能混为一谈,推论上应该要分别看待,前者有可能比一般以为的更
早,也就是早于官方「正式」以拉丁文取代希腊文之时,这要看民间使用拉丁文为
礼拜语言究竟有多早 (可能早于教宗Damasus数十年?),而以 "Missa" 做为礼拜的
代称则应在拉丁文做为礼拜语言已有相当程度的普遍化,并且在概念上此一名词具
有更积极的信仰意义之后。

从文字的本义推究,missa应该是从拉丁文missio衍生出来的相关字,missio是「遣
发」、「派遣」、「寄送」,并具有「释放」、「开释」、「服兵役期满」、「剧
终」以及「传道」、「传教区」之意。其它相关的衍生字也可以做意义上的比对,
例如:missus有「被推动」、「驾驶」、「抛掷」、「遣发」、「派遣」、「寄送
」之意,missor为抛掷者、投射者,missile则泛指一切投射式之兵器如标枪、飞刀
、矢箭等 [73]。就拉丁文原义而言,"Ite, missa est." 句中各字拆开来解:"ite
" 是「你们去吧」,"missa" 是「遣散」 [74],"est" 是「是」(等于英文的is,
德文的ist,法文的 est),整句的意思是「请你们离去,已经是遣散的时候!」 [
75]。

然而,教会人士认为,就礼拜意义的关联性而言,missa应含有「派遣」、「释放」
、「传道」等之意,「派遣」与「传道」的意义尤被强调。"Ite, missa est." 要
译为「你们去吧!你们被派出发吧!」或「你们去吧!你们负着使命而去吧!」 [
76],才有一番道理。若从这样的宣教精神出发,missa可能存在的含意便是,透过
礼拜的活动与过程,福音的信息已经「释出」,信徒在解散聚会之后负有「任务」
[77],奉差遣传扬福音信息,亦即进行「传道」、「宣教」。此点,信徒在做完礼
拜后有所悟道,便得以感受得到。因此,以missa为「礼拜」之代称,便具有传扬福
音的使命感。

上述的说法可以说是教会派的阐释,其实missa的原义仍然应该仅有「遣散」之意,
因为在早期教会礼拜仪式中,这句话并不是用于礼拜的末尾,而是在读经、讲道的
阶段 (所谓「圣道礼仪」或「圣言礼」) 结束,请尚未受洗 (浸) 者先行离开时所
说的,因为接下来的「感恩祭」(Eucharistie【希】,包括所谓「圣祭礼仪」、「
领圣体礼」) 他们不能参加 [78],所以本义「遣散」是对的。后来,"Ite, missa
est." 用于礼拜结束,对于一般信友而言,也一样是「遣散」,此所以中文的官方
翻译虽定为「弥撒礼成」 [79],但在德文弥撒仍译为 "Gehet hin in Frieden!",
意为「平平安安的去吧!」。

综合而言,虽然Missa 的拉丁文原义是「遣散」,但做为一个宗教上的名词,不知
从何开始,它专指天主教的礼拜,而从它做为天主教礼拜的一个专用词汇开始,它
也被赋予了神学与宗教信仰上的意义,这个意义并不是局限在 "Ite, missa est."
的语意里,而是扩大到整套礼拜的,天主教徒使用它,非天主教徒也能接受 (虽然
未必了解),它那源自拉丁文的发音或转音 (如西班牙文的Missa或Misa,意大利文
的Messa,法文、德文和葡萄牙文的Messe,英文的Mass,中文的「弥撒」等),在各
国语汇中明显地有别于一般的「礼拜」(如英文的service、worship service、liturgy
,德文的Liturgie、Gottesdienst,中文的「礼拜」等)。

此外,这个名词还有一般使用「礼拜」一词时所无法兼具的意义,那是什么呢?就
是弥撒的音乐或弥撒曲也叫做「弥撒」。弥撒可以指礼拜或礼拜的音乐,但礼拜的
音乐却不能简单的就叫做「礼拜」 [80]。比如说,某作曲家作了一套「弥撒」,指
的是弥撒的音乐,某人作了一场礼拜,则绝非音乐创作,而是指参与礼拜的活动,
弥撒和礼拜在用词的区别上于此明显可见。
概念上,若将信仰之精神层面的意义搁置一边 (不作教义上的阐释),就一般语意来
说,弥撒,从其本义及其兼具的意义,由广至狭,可分指三个层面:
1、(天主教) 全套礼拜的过程及其全部活动内容。
2、全套礼拜中有关音乐的部分。
3、仅指礼拜音乐中,具有固定歌词,由〈垂怜经/垂怜曲〉、〈光荣颂/荣耀经〉、
〈信经〉、〈欢呼歌/圣哉经〉与〈羔羊赞〉(Kyrie eleison, Gloria, Credo, Sanctus
, Agnus Dei) 五首歌构成的所谓「常用部分/固定部分/不变部分」(Ordinarium missae
【拉】【德】Ordinary of the Mass; Mass Ordinary; Ordinary【英】) [81],此
为音乐界及作曲家所指的弥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