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融国际是什么骗局:崔颢的个人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7 16:29:10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崔颢,少年时代居住在开封。关于他离开家乡,赴长安科考,得中进士的时间有多种说法,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内注,“唐司勋员外郎崔颢开元十年进士”。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说他“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明正德十年刻《崔颢诗集》则注“开元十二年姚重晟下进士”。不论哪个说法正确,崔颢中进士时也不过是18岁~20岁。(据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的说法,他认为20岁左右中进士已很年轻,18岁左右未免小了一些,所以闻先生说崔颢的生年可上推至公元700年左右。这就是本文开头将崔颢生年704年打上?的原因。)这也就是说崔颢最迟是20岁离开故乡汴州去长安赶考的,然后他在外地漫游20年,再到京都西安居官。而在故乡开封,除青少年时期外,时间是很短的。在他所遗的诗篇中,只有一篇是写他回乡的,《晚入汴水》:“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诗中第一句楚,指楚州。唐时楚州,治所在山阳,即今江苏淮安县。故由淮安回开封,始有溯汴水而上之说。)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但作为开封人,在做大做好文化产业的今天,我们还是应该对崔颢有一个全面、正确、恰当的认识,并给以适当评价的。

崔颢(704?- 754年),汴州(今开封)人。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天宝中为尚 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 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 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 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 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 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 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 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 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

崔颢(704?- 754年),汴州(今开封)人。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天宝中为尚 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 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 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 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 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 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 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 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 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

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

崔颢,少年时代居住在开封。关于他离开家乡,赴长安科考,得中进士的时间有多种说法,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内注,“唐司勋员外郎崔颢开元十年进士”。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说他“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明正德十年刻《崔颢诗集》则注“开元十二年姚重晟下进士”。不论哪个说法正确,崔颢中进士时也不过是18岁~20岁。(据闻一多先生《唐诗大系》的说法,他认为20岁左右中进士已很年轻,18岁左右未免小了一些,所以闻先生说崔颢的生年可上推至公元700年左右。这就是本文开头将崔颢生年704年打上?的原因。)这也就是说崔颢最迟是20岁离开故乡汴州去长安赶考的,然后他在外地漫游20年,再到京都西安居官。而在故乡开封,除青少年时期外,时间是很短的。在他所遗的诗篇中,只有一篇是写他回乡的,《晚入汴水》:“昨晚南行楚,今朝北溯河。客愁能几日?乡路渐无多。晴景摇津树,春风起棹歌。长淮亦已尽,宁复畏潮波。”(诗中第一句楚,指楚州。唐时楚州,治所在山阳,即今江苏淮安县。故由淮安回开封,始有溯汴水而上之说。)从诗意看,崔颢还是思念故乡,并有回乡归隐、急流勇退之意的。然终因他功名心切,仍然回到长安,死于唐天宝十三年(754年),未得返回故里。这可能正是崔颢的故事在开封流传不多的主要原因。但作为开封人,在做大做好文化产业的今天,我们还是应该对崔颢有一个全面、正确、恰当的认识,并给以适当评价的。
回答者:北冥宫主 - 大魔法师 八级 12-27 18:23

--------------------------------------------------------------------------------

崔颢(704?- 754年),汴州(今开封)人。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天宝中为尚 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 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 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 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 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 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 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 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 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