刿刿其羽的意思是什么:历代中国皇帝的名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05:28:09
历代中国皇帝的名字!~!

http://www.jcwz.com/search/channel/emperor.html
进去看

盘古氏

就是我们都熟知的盘古开天辟地故事的主人公,传说天地是由盘古用斧开的,这一故事到了北魏,经郦道元传入北方。从此,盘古由流传于南方少数民族的神话,而发展成为传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的老祖宗。

有巢氏

有巢氏的传说在先秦古籍已有记载。他是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这一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由穴居而进入巢居的情况。

女娲氏

女娲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是谁造出来的。传说女娲炼七彩石补天,并造就了人类。,这是母系社会神话的反映。

燧人氏

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

伏羲氏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他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

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皇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相传黄帝时期有许多创造和发明,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医学等。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颛顼

颛顼,姓姬,号高阳。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二十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
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

帝喾

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的曾孙。帝喾在位时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喾在位70多年。

尧帝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舜帝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好有虞氏,故称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于四岳的推举,尧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领职位,并把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尧典》所记舜的主要事迹有: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许多官职: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为首领时,把各项工作都做的很好,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为中原最强大的盟主。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实际上,当舜之时,国家机器的雏形已经具备了。死后,禅位于禹。

大部分的意见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黄",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

秦始皇(赢政)
秦始皇,姓赢名政,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
从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国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
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
秦二世(赢胡亥)
出生:元前230年--去世:元前207年(在位2年)
秦二世,姓赢名胡亥,始皇第十八子,始皇出巡死于沙丘,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赐扶苏死。 秦二世即位后,宦官赵高掌实权,实行残无人道的统治,终于激起了前209年的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 二世胡亥于前207年被赵高杀死,时年24岁。
夏禹 在位45年

禹姓姒名文命,是黄帝的玄孙。由于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称为“大禹”。他的父亲治水不成而被杀,禹接替治水的工作,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后继舜为帝。称国号“夏后”,故称“夏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虞在位45年死,葬于会稽山。

启 在位29年
启,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这次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
太康 在位29年
太康,夏启的儿子,继启为王。他生活荒淫,朝政松弛,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在他外出打猎时,有穷氏首领后裔乘机入侵,自己作了君长,史称“太康失国”。
仲康 在位13年 仲康,太康的弟弟。即位后无力恢复夏的天下,这时后裔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死。寒浞自立为王。

在位28年
相,仲康的儿子。即位28年后,寒浞攻打他,相被杀。
少康
在位21年
少康,相的遗腹子。当寒浞之子浇派人去追杀少康时,少康逃到了有虞氏,当了有虞氏庖正(厨官)。舜的后人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少康,又给了少康土田和众人,少康才站住了脚。
在寒浞代后羿、政局混乱之时,他收抚逃散人众,整顿队伍。终于推翻了入主夏国四十多年的有穷氏政权,史称“少康中兴”。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
杼 在位17年
杼,少康的儿子。曾参加父亲领导的恢复夏国的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他发明了甲和矛,并大举征伐东夷,取得胜利。

在位44年
槐,杼的儿子。他在位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芒 在位18年
芒,槐的儿子。他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
泄 在位21年
泄,芒的儿子,他在位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
不降 在位59年
不降,泄的儿子。在位59年后,让位与其弟扃。
扃 在位21年
扃,不降的弟弟。
廑 在位21年
廑,扃的儿子。他在位时,夏国开始衰落。
孔甲 在位31年
孔甲,不降的儿子。司马迁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可见孔甲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
皋 在位11年
皋,孔甲的儿子。
发 在位11年
发,皋的儿子。他在位时,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国进一步衰落。
桀 在位52年
桀,发的儿子。是历史上有名的残暴之君。暴虐嗜杀,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筑倾宫、饰瑶台,挥霍无度。他日夜与妹喜饮酒作乐,百姓指着太阳咒骂夏桀。大臣忠谏,他囚而杀之。四方诸侯也纷纷背叛,夏桀陷入内外交困的孤立境地。终于被商汤所灭,结束了长达近500年的夏王朝。
商汤 在位30年

商汤,姓子名汤。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商汤时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为相,逐渐强大起来,又有夏桀残暴无道,民怨沸腾,遂起兵征讨夏,大败夏军,建立商朝。建国后又修《汤刑》,《明居》等法,比较关心民命。商汤即位17年践天子位,为天子13年崩。

外丙 在位3年
外丙,商汤的儿子,在位3年卒。
仲壬 在位4年
仲壬,商汤子,外丙的弟弟,商王世袭是先弟后子,仲壬在位4年卒。
太甲 在位33年 太甲,商汤长孙,太丁的儿子。即位初,因“颠覆汤之典刑”,被伊尹放逐于桐宫,三年后改过复立,成为有成之君。这就是“桐宫悔过”的故事。
沃丁
在位29年
沃丁,太甲的儿子。沃丁在位29年。
太庚
在位25年
太庚,太甲子,沃丁弟。
小甲 在位36年
小甲,太庚子。
雍己
在位12年
雍己,小甲弟。商朝开始衰弱。
太戊 在位75年
太戊,雍己弟。太戊勤政修德,治国抚民,颇有振作。
仲丁 在位11年
仲丁,太戊子,即位后迁都于嚣。
外壬 在位15年
外壬,仲丁弟,太戊子。
河亶甲 在位9年
河亶甲,太戊子,外壬弟,迁都于相。
祖乙 在位19年
祖乙,河亶甲子,即位后迁都于庇,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商朝又兴盛起来。
祖辛 在位16年
祖辛,祖乙子,在位16年。
沃甲 在位20年
沃甲,祖乙子,祖辛弟。
祖丁 在位32年
祖丁,祖辛子。
南庚 在位29年
南庚,沃甲子,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
阳甲 在位7年
阳甲,祖丁子。“帝阳甲时,殷衰”。
盘庚 在位28年
盘庚,祖丁子,阳甲弟。盘庚迁都于殷,商朝自此称殷商。迁都后,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殷都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小辛 在位21年
小辛,祖丁子,盘庚弟。商复衰。
小乙 在位21年
小乙,祖丁子,小辛弟。
武丁 在位59年
武丁,小乙子。武丁是盘庚以后最好的国王,政治改善,商朝复兴,他年幼时,曾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的艰难。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
祖庚 在位7年
祖庚,武丁子。
祖甲 在位33年
祖甲,武丁子,祖庚弟。
廪辛 在位6年
廪辛,祖甲子。
庚丁 在位6年
庚丁,祖甲子,廪辛弟。
武乙 在位4年
武乙,庚丁的儿子。他在位4年被雷电击死。
太丁 在位3年
太丁,武乙子。他在位时,周侯季历(姬昌的父亲)声威较镇,太丁忌惮,杀之。
帝乙 在位37年
帝乙,太丁子。帝乙时,商朝更加衰弱。以和亲的方式与姬昌媾和。
商纣 在位33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相同,帝乙子。商纣为人聪颖,膂力过人。曾大举攻伐东夷,取得胜利,为中原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贡献。但商纣为人残暴,且好色无比。宠幸妲己,酷刑于民,大修宫舍,民不聊生。而此时西方周逐渐强大,终于灭商。纣王自焚而死。商亡。商纣与夏桀也成为了暴君的代名词——“桀纣之君”。
元前1097年登基
元前1046年去位
文王(姬昌)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1046年(在位51年)
文王姓姬名昌,父名季。在位51年,姬昌即位后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后被释放。他礼贤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辰辅佐,为以后灭商打下基础。据传文王死时97岁。 暂无.

元前1046年登基
元前1043年去位
武王(姬发)8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1043年(在位3年)
武王姬发,父姬昌。即位后大举伐商,并于牧野,大败商军,纣王自焚,商亡。根据最新的断代工程确定,武王伐纣是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都于镐京。史称西周。之后在商王畿设三监治理,并继续派兵征讨商朝各地残余势力。同时,分封了一批同姓宗室或异姓功臣.克商二年后,武王病重死。 武王死时54岁。 暂无.

元前1042年登基
元前1021年去位
成王(姬诵)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1021年(在位21年)
成王姬诵,武王子,即位时12岁。由周公旦摄政。之中,平定武更(纣王子)叛乱,并大封诸侯。成王造东都洛邑。成王死时42岁。 暂无.

元前1020年登基
元前996年去位
康王(姬钊)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996年(在位24年)
康王姬钊,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周王,康王即位之初,在召公、毕公辅佐之下,继续推行成王的政策,进一步加强了统治,同时,先后平定东夷大反,北征略地,并且西伐鬼方。斩获众多,仅俘人即数以万计,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史称“成康盛世”。康王时,周朝较强盛。 暂无.

元前995年登基
元前997年去位
昭王(姬瑕)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997年(在位-2年)
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周国力开始下降,昭王南巡死于楚。 暂无.

元前976年登基
元前922年去位
穆王(姬满)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922年(在位54年)
穆王姬满,昭王子。穆王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暂无.

元前922年登基
元前900年去位
共王(姬伊扈)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900年(在位22年)
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暂无.

元前899年登基
元前892年去位
懿王(姬囏)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892年(在位7年)
懿王姬囏,共王子。懿王时,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无力抵抗。 暂无.

元前891年登基
元前886年去位
孝王(姬辟方)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886年(在位5年)
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儿子,共王的弟弟。 暂无.

元前885年登基
元前878年去位
夷王(姬燮)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878年(在位7年)
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儿子。夷王时,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夷王曾烹杀齐哀公。 暂无.

元前877年登基
元前841年去位
厉王(姬胡)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827年(在位36年)
厉王姬胡,夷王的儿子。厉王是一位暴君,对外战争屡败,国势日危。厉王横徵暴敛,虐待百姓,还不让国人谈论国家政事。公元前841年,终于发生国人暴动。他竟被国人放逐。 厉王奔彘,

元前841年登基
元前828年去位
周,召(共和)
出生:不详--死亡:不详(在位13年)
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与召穆公共同执政。此二人均为宗周的大贵族。 厉王奔彘,

元前827年登基
元前782年去位
宣王(姬静)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782年(在位45年)
宣王姬静,厉王的儿子。即位后针对周王室的内忧外患,进行改革。他内修政事,外广征伐,取得成功,史称“宣王中兴”。 宣王中兴,

元前781年登基
元前771年去位
幽王(姬宫生)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771年(在位10年)
幽王姬宫生,宣王的儿子。贪淫无道,为博宠姬褒姒一笑,竟“烽火戏诸侯”,从而亡国被杀。这就是“一笑倾国”的由来。 烽火戏诸侯,

元前770年登基
元前720年去位
平王(宜臼)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720年(在位50年)
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而周室弱,齐、楚、秦、晋开始强大 暂无.

元前719年登基
元前697年去位
桓王(林)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97年(在位22年)
平王孙,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十三年,伐郑,郑射伤桓王,就是史书说的“箭射王肩”。 暂无.

元前696年登基
元前681年去位
庄王(佗)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81年(在位15年)
庄王四年,周公黑肩要杀庄王而要立王子克为王。辛伯告发,庄王杀死周公。王子克逃往燕国。 一鼓作气(长勺之战),

元前682年登基
元前677年去位
厘王(胡齐)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77年(在位5年)
庄王子.厘王三年时,齐桓公开始称霸. 齐桓公称霸,

元前677年登基
元前652年去位
惠王(阆)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52年(在位25年)
厘王子.即位初,庄王还有一子叫颓,而且很受宠。及惠王即位,颓联络众大夫边伯等五人作乱,计划召燕国、卫国的军队讨伐惠王。惠王逃至郑国。颓称王。郑国、虢国国君大怒。四年,郑国和虢国发兵讨伐,杀死颓,又立惠王。惠王十年的时候,赐齐桓公为伯。 暂无.

元前651年登基
元前619年去位
襄王(郑)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19年(在位32年)
惠王子.惠王王后生子叔带,很受惠王宠爱,襄王也很畏惧他的势力。三年,叔带勾结戎、翟讨伐襄王,襄王要杀叔带,叔带逃往齐国。齐桓公派管仲平灭威胁周朝的外戎,派隰朋平灭威胁晋国的外戎。襄王以上卿之礼款待管仲。管仲拒绝.于是管仲接受下卿之礼的款待,回国。九年,齐桓公卒。二十四年,晋文公卒。三十一年,秦穆公卒。 介子推与清明节,城濮大战,崤之战,

元前619年登基
元前613年去位
顷王(壬臣)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13年(在位6年)
襄王子. 暂无.

元前612年登基
元前606年去位
匡王(班)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06年(在位6年)
顷王子. 暂无.

元前606年登基
元前585年去位
定王(瑜)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85年(在位21年)
匡王弟.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的敌人,第二年经过洛邑,让人问周朝索要九鼎。定王让王孙满出使拒绝,楚兵退去。十年,楚庄王围困郑国,郑伯投降,被放。十六年,楚庄王死。 一鸣惊人,

元前585年登基
元前571年去位
简王(夷)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71年(在位14年)
定王子.简王十三年,晋国国君厉公被杀,晋国人迎回在周朝的公子子周,立为悼公。 鄢陵之战,

元前571年登基
元前544年去位
灵王(泄心)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44年(在位27年)
简王子.灵王二十四年,齐国崔杼杀死齐国君庄公。 暂无.

元前544年登基
元前521年去位
景王(贵)
出生:不详--死亡:不详(在位23年)
灵王子. 专诸刺僚,

元前520年登基
元前520年去位
悼王(猛)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20年(在位0年)
景王子.景王喜爱儿子朝,但景王死后.国人立长子猛为王.但被子朝杀死. 暂无.

元前519年登基
元前476年去位
敬王(丐)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76年(在位43年)
景王子.子朝杀猛后自立,但是晋国拥立丐为敬王.但是子朝在周自立.四年后,晋国率诸侯拥敬王回朝.三十九年,齐田常杀其君简公这就是有名的"田姓代齐",也就是从这起,齐国的国君不是姜子牙的后裔了,而是田姓,四十一年,楚灭陈。孔子卒。 柏举之战(孙子灭楚),卧薪尝胆,田氏代齐,孔子去世,

元前476年登基
元前468年去位
元王(仁)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68年(在位8年)
敬王子. 暂无.

元前468年登基
元前441年去位
定王(介)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41年(在位27年)
元王子.定王十六年,三晋灭智伯,分有其地。这就是有名的"三家分晋".这是春秋和战国划分的标志.. 三家分晋,

元前441年登基
元前441年去位
哀王(去疾)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41年(在位0年)
定王长子.哀王即位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而自立,就是思王。思王即位五月,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就是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这里就将哀王,思王列在一起 暂无.

元前440年登基
元前425年去位
考王(嵬)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25年(在位15年)
定王之子.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接替周公的官职。桓公死后,儿子威公代立。威公死后,儿子惠公代立,封他的小儿子在巩这个地方,号东周惠公。 暂无.

元前425年登基
元前401年去位
威烈王(午)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01年(在位24年)
考王子.威烈王二十三年,正式给与韩、魏、赵诸侯的身份. 吴起变法,

元前401年登基
元前375年去位
安王(骄)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75年(在位26年)
威烈王子.即位这一年,楚国盗杀楚声王 暂无.

元前375年登基
元前367年去位
烈王(喜)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67年(在位8年)
安王子. 暂无.

元前367年登基
元前321年去位
显王(扁)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21年(在位46年)
烈王弟.显王五年,秦献公称伯。四十四年,秦惠王称王。其后诸侯皆为王 商鞅变法,孙膑庞涓斗智,

元前320年登基
元前314年去位
慎靓王(定)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14年(在位6年)
显王子. 秦灭巴蜀,

元前314年登基
元前256年去位
赧王(延)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256年(在位58年)
慎靓王子.王赧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孟子,伊阙之战,田单火牛阵破燕,屈原之死,长平之战,窃符救赵,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由满族贵族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统治,明崇祯帝自杀。清军乘机入关打败农民军,同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

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雍乾盛世」。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清朝版图最大时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起巴尔喀什湖和葱岭,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东至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起南海诸岛,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包括达拉克,北至漠北和外兴安岭。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朝尽管取得了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的发展并未逾越中国传统封建专制主义体制的轨道。经济上,仍然以农立国;文化思想上,提倡封建纲常礼教,屡兴文字狱;对外关系上长期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因此,与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形势相比,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则相形见绌,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先进潮流,并且正在拉开越来越大的距离。

清中叶以后,由于承平日久,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反清斗争接连不断,其中历时九载的白莲教起义结束了清朝的全盛时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此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满族失去了早期那种积极进取、富有朝气的精神,政治腐败,思想僵化,懦弱自卑,步履蹒跚地进入了它的衰落时期。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此而爆发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为挽救自身命运,统治阶级内部亦进行了一些改革活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使中国走上富强独立的道路,但皆以失败而告终。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拯救民族危亡而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爱国主义的浪潮,在中国近代史上汹涌澎湃,空前高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清帝王谱

历史长河
帝王
帝王介绍
期间历史事件

公元1616年登基
公元1626年去位
太祖(努尔哈赤)8
出生:公元1559年--去世:公元1626年(在位10年)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自中称王”。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 萨尔浒之战,移宫案,红丸案,宁远之战,

公元1627年登基
公元1643年去位
太宗(皇太极)8
出生:公元1592年--去世:公元1643年(在位16年)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袁崇焕之死,徐霞客游记,松锦大捷,

公元1643年登基
公元1661年去位
世祖(福临)8
出生:公元1638年--去世:公元1661年(在位18年)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李自成败亡,

公元1661年登基
公元1722年去位
圣祖(玄烨)8
出生:公元1654年--去世:公元1722年(在位61年)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平定“三藩”,尼布楚条约,三征噶尔丹,聊斋志异,

公元1722年登基
公元1735年去位
世宗(胤祯)8
出生:公元1678年--去世:公元1735年(在位13年)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暂无.

公元1735年登基
公?/td>

女娲氏

女娲的名字最早出自屈原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意思是:女娲的身体,是谁造出来的。传说女娲炼七彩石补天,并造就了人类。,这是母系社会神话的反映。

燧人氏

燧人氏是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记载。

伏羲氏

伏羲氏又称包牺氏,他对人民的贡献是很大的。“包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还发明“结绳为网以渔”,造福于民。

神农氏

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教民耕种,他还是医药之神,相传就是神农尝百草,创医学。传说神农死于试尝的毒草药。

黄帝

黄帝是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

皇帝生性灵活,能说会道,道德情操高尚,被拥为西北方游牧部族的首领。他联合炎帝,打败由蚩尤率领的九黎族的入侵,代神农而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成为“黄帝”。相传黄帝时期有许多创造和发明,如养蚕、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医学等。

历史上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炎黄子孙”。

颛顼

颛顼,姓姬,号高阳。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二十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
即位后,进行政治改革,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他在位78年,死时90多岁,颛顼子孙很多,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

帝喾

帝喾,姓姬,号高辛,黄帝的曾孙。帝喾在位时人才济济,把天下治理得很好。帝喾在位70多年。

尧帝

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于唐,故称“唐尧”,由于他德高望重,人民倾心于帝尧。他严肃恭谨,光照四方,上下分明,能团结族人,使邦族之间团结如一家,和睦相处。尧为人简朴,吃粗米饭,喝野菜汤。自然得到人民的爱戴。

尧到年老时,由四岳十二牧推举部落联盟军事首长继承人,大家一致推荐了舜。尧帝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又对他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最后才放心的禅让。

舜帝

舜帝,姓姚,传说目有双瞳而取名“重华”,好有虞氏,故称虞舜。舜之父瞽叟,其弟名象。由于四岳的推举,尧命他接替自己的首领职位,并把两个女儿给他作妻室。《尧典》所记舜的主要事迹有:命后稷按时播植百谷;挖沟开渠以利灌溉;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选用能人,如舜任命了许多官职:命禹作司空,主平水土;命弃作后稷,主管农业;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舜为首领时,把各项工作都做的很好,开创了上古时期政通人和的局面,所以舜成为中原最强大的盟主。正如《史记》所云:「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实际上,当舜之时,国家机器的雏形已经具备了。死后,禅位于禹。

大部分的意见是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称为"三黄",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称为"五帝",这些说法起源于春秋战国.

秦始皇(赢政)
秦始皇,姓赢名政,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
从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国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
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
秦二世(赢胡亥)
出生:元前230年--去世:元前207年(在位2年)
秦二世,姓赢名胡亥,始皇第十八子,始皇出巡死于沙丘,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赐扶苏死。 秦二世即位后,宦官赵高掌实权,实行残无人道的统治,终于激起了前209年的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 二世胡亥于前207年被赵高杀死,时年24岁。
夏禹 在位45年

禹姓姒名文命,是黄帝的玄孙。由于治水立了大功,被尊称为“大禹”。他的父亲治水不成而被杀,禹接替治水的工作,采取疏导的方法,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成功。后继舜为帝。称国号“夏后”,故称“夏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虞在位45年死,葬于会稽山。

启 在位29年
启,姓姒名启,大禹的儿子,大禹死后,启即位为天子,夏启即位后,在钧台大宴各地首领。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夏启发兵对有扈氏进行征伐,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这次胜利,使新生的政权得到初步巩固。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的国家。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
太康 在位29年
太康,夏启的儿子,继启为王。他生活荒淫,朝政松弛,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在他外出打猎时,有穷氏首领后裔乘机入侵,自己作了君长,史称“太康失国”。
仲康 在位13年 仲康,太康的弟弟。即位后无力恢复夏的天下,这时后裔被他的亲信寒浞杀死。寒浞自立为王。

在位28年
相,仲康的儿子。即位28年后,寒浞攻打他,相被杀。
少康
在位21年
少康,相的遗腹子。当寒浞之子浇派人去追杀少康时,少康逃到了有虞氏,当了有虞氏庖正(厨官)。舜的后人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了少康,又给了少康土田和众人,少康才站住了脚。
在寒浞代后羿、政局混乱之时,他收抚逃散人众,整顿队伍。终于推翻了入主夏国四十多年的有穷氏政权,史称“少康中兴”。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国王。
杼 在位17年
杼,少康的儿子。曾参加父亲领导的恢复夏国的战争,并立下许多战功。他发明了甲和矛,并大举征伐东夷,取得胜利。

在位44年
槐,杼的儿子。他在位时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芒 在位18年
芒,槐的儿子。他在位时,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
泄 在位21年
泄,芒的儿子,他在位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
不降 在位59年
不降,泄的儿子。在位59年后,让位与其弟扃。
扃 在位21年
扃,不降的弟弟。
廑 在位21年
廑,扃的儿子。他在位时,夏国开始衰落。
孔甲 在位31年
孔甲,不降的儿子。司马迁说“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可见孔甲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
皋 在位11年
皋,孔甲的儿子。
发 在位11年
发,皋的儿子。他在位时,各方诸侯已经不来朝贺了,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夏国进一步衰落。
桀 在位52年
桀,发的儿子。是历史上有名的残暴之君。暴虐嗜杀,夏桀即位后不思改革,骄奢淫逸,筑倾宫、饰瑶台,挥霍无度。他日夜与妹喜饮酒作乐,百姓指着太阳咒骂夏桀。大臣忠谏,他囚而杀之。四方诸侯也纷纷背叛,夏桀陷入内外交困的孤立境地。终于被商汤所灭,结束了长达近500年的夏王朝。
商汤 在位30年

商汤,姓子名汤。商的祖先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商汤时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他任用仲虺和伊尹为相,逐渐强大起来,又有夏桀残暴无道,民怨沸腾,遂起兵征讨夏,大败夏军,建立商朝。建国后又修《汤刑》,《明居》等法,比较关心民命。商汤即位17年践天子位,为天子13年崩。

外丙 在位3年
外丙,商汤的儿子,在位3年卒。
仲壬 在位4年
仲壬,商汤子,外丙的弟弟,商王世袭是先弟后子,仲壬在位4年卒。
太甲 在位33年 太甲,商汤长孙,太丁的儿子。即位初,因“颠覆汤之典刑”,被伊尹放逐于桐宫,三年后改过复立,成为有成之君。这就是“桐宫悔过”的故事。
沃丁
在位29年
沃丁,太甲的儿子。沃丁在位29年。
太庚
在位25年
太庚,太甲子,沃丁弟。
小甲 在位36年
小甲,太庚子。
雍己
在位12年
雍己,小甲弟。商朝开始衰弱。
太戊 在位75年
太戊,雍己弟。太戊勤政修德,治国抚民,颇有振作。
仲丁 在位11年
仲丁,太戊子,即位后迁都于嚣。
外壬 在位15年
外壬,仲丁弟,太戊子。
河亶甲 在位9年
河亶甲,太戊子,外壬弟,迁都于相。
祖乙 在位19年
祖乙,河亶甲子,即位后迁都于庇,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商朝又兴盛起来。
祖辛 在位16年
祖辛,祖乙子,在位16年。
沃甲 在位20年
沃甲,祖乙子,祖辛弟。
祖丁 在位32年
祖丁,祖辛子。
南庚 在位29年
南庚,沃甲子,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
阳甲 在位7年
阳甲,祖丁子。“帝阳甲时,殷衰”。
盘庚 在位28年
盘庚,祖丁子,阳甲弟。盘庚迁都于殷,商朝自此称殷商。迁都后,社会经济得到较大发展,殷都成为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
小辛 在位21年
小辛,祖丁子,盘庚弟。商复衰。
小乙 在位21年
小乙,祖丁子,小辛弟。
武丁 在位59年
武丁,小乙子。武丁是盘庚以后最好的国王,政治改善,商朝复兴,他年幼时,曾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的艰难。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
祖庚 在位7年
祖庚,武丁子。
祖甲 在位33年
祖甲,武丁子,祖庚弟。
廪辛 在位6年
廪辛,祖甲子。
庚丁 在位6年
庚丁,祖甲子,廪辛弟。
武乙 在位4年
武乙,庚丁的儿子。他在位4年被雷电击死。
太丁 在位3年
太丁,武乙子。他在位时,周侯季历(姬昌的父亲)声威较镇,太丁忌惮,杀之。
帝乙 在位37年
帝乙,太丁子。帝乙时,商朝更加衰弱。以和亲的方式与姬昌媾和。
商纣 在位33年
商纣,姓子名辛,一名受,古音受,纣相同,帝乙子。商纣为人聪颖,膂力过人。曾大举攻伐东夷,取得胜利,为中原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贡献。但商纣为人残暴,且好色无比。宠幸妲己,酷刑于民,大修宫舍,民不聊生。而此时西方周逐渐强大,终于灭商。纣王自焚而死。商亡。商纣与夏桀也成为了暴君的代名词——“桀纣之君”。
元前1097年登基
元前1046年去位
文王(姬昌)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1046年(在位51年)
文王姓姬名昌,父名季。在位51年,姬昌即位后曾一度被商王所泅,后被释放。他礼贤下士,有姜子牙等名辰辅佐,为以后灭商打下基础。据传文王死时97岁。 暂无.

元前1046年登基
元前1043年去位
武王(姬发)8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1043年(在位3年)
武王姬发,父姬昌。即位后大举伐商,并于牧野,大败商军,纣王自焚,商亡。根据最新的断代工程确定,武王伐纣是在公元前1046年.武王建都于镐京。史称西周。之后在商王畿设三监治理,并继续派兵征讨商朝各地残余势力。同时,分封了一批同姓宗室或异姓功臣.克商二年后,武王病重死。 武王死时54岁。 暂无.

元前1042年登基
元前1021年去位
成王(姬诵)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1021年(在位21年)
成王姬诵,武王子,即位时12岁。由周公旦摄政。之中,平定武更(纣王子)叛乱,并大封诸侯。成王造东都洛邑。成王死时42岁。 暂无.

元前1020年登基
元前996年去位
康王(姬钊)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996年(在位24年)
康王姬钊,成王子。康王是一位有作为的周王,康王即位之初,在召公、毕公辅佐之下,继续推行成王的政策,进一步加强了统治,同时,先后平定东夷大反,北征略地,并且西伐鬼方。斩获众多,仅俘人即数以万计,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史称“成康盛世”。康王时,周朝较强盛。 暂无.

元前995年登基
元前997年去位
昭王(姬瑕)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997年(在位-2年)
昭王姬瑕,康王子。“昭王之时,王道微缺”,周国力开始下降,昭王南巡死于楚。 暂无.

元前976年登基
元前922年去位
穆王(姬满)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922年(在位54年)
穆王姬满,昭王子。穆王时作《吕刑》,是流传下来的我国最早的法典。穆王是西周在位时间最长的周王。 暂无.

元前922年登基
元前900年去位
共王(姬伊扈)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900年(在位22年)
共王姬伊扈,穆王子。 暂无.

元前899年登基
元前892年去位
懿王(姬囏)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892年(在位7年)
懿王姬囏,共王子。懿王时,周室衰弱,外族入侵已无力抵抗。 暂无.

元前891年登基
元前886年去位
孝王(姬辟方)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886年(在位5年)
孝王姬辟方,穆王的儿子,共王的弟弟。 暂无.

元前885年登基
元前878年去位
夷王(姬燮)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878年(在位7年)
夷王姬燮,周懿王的儿子。夷王时,周天子与诸侯的矛盾尖锐化,夷王曾烹杀齐哀公。 暂无.

元前877年登基
元前841年去位
厉王(姬胡)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827年(在位36年)
厉王姬胡,夷王的儿子。厉王是一位暴君,对外战争屡败,国势日危。厉王横徵暴敛,虐待百姓,还不让国人谈论国家政事。公元前841年,终于发生国人暴动。他竟被国人放逐。 厉王奔彘,

元前841年登基
元前828年去位
周,召(共和)
出生:不详--死亡:不详(在位13年)
周,召共和是指周定公与召穆公共同执政。此二人均为宗周的大贵族。 厉王奔彘,

元前827年登基
元前782年去位
宣王(姬静)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782年(在位45年)
宣王姬静,厉王的儿子。即位后针对周王室的内忧外患,进行改革。他内修政事,外广征伐,取得成功,史称“宣王中兴”。 宣王中兴,

元前781年登基
元前771年去位
幽王(姬宫生)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771年(在位10年)
幽王姬宫生,宣王的儿子。贪淫无道,为博宠姬褒姒一笑,竟“烽火戏诸侯”,从而亡国被杀。这就是“一笑倾国”的由来。 烽火戏诸侯,

元前770年登基
元前720年去位
平王(宜臼)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720年(在位50年)
东迁于洛邑,辟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而周室弱,齐、楚、秦、晋开始强大 暂无.

元前719年登基
元前697年去位
桓王(林)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97年(在位22年)
平王孙,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十三年,伐郑,郑射伤桓王,就是史书说的“箭射王肩”。 暂无.

元前696年登基
元前681年去位
庄王(佗)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81年(在位15年)
庄王四年,周公黑肩要杀庄王而要立王子克为王。辛伯告发,庄王杀死周公。王子克逃往燕国。 一鼓作气(长勺之战),

元前682年登基
元前677年去位
厘王(胡齐)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77年(在位5年)
庄王子.厘王三年时,齐桓公开始称霸. 齐桓公称霸,

元前677年登基
元前652年去位
惠王(阆)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52年(在位25年)
厘王子.即位初,庄王还有一子叫颓,而且很受宠。及惠王即位,颓联络众大夫边伯等五人作乱,计划召燕国、卫国的军队讨伐惠王。惠王逃至郑国。颓称王。郑国、虢国国君大怒。四年,郑国和虢国发兵讨伐,杀死颓,又立惠王。惠王十年的时候,赐齐桓公为伯。 暂无.

元前651年登基
元前619年去位
襄王(郑)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19年(在位32年)
惠王子.惠王王后生子叔带,很受惠王宠爱,襄王也很畏惧他的势力。三年,叔带勾结戎、翟讨伐襄王,襄王要杀叔带,叔带逃往齐国。齐桓公派管仲平灭威胁周朝的外戎,派隰朋平灭威胁晋国的外戎。襄王以上卿之礼款待管仲。管仲拒绝.于是管仲接受下卿之礼的款待,回国。九年,齐桓公卒。二十四年,晋文公卒。三十一年,秦穆公卒。 介子推与清明节,城濮大战,崤之战,

元前619年登基
元前613年去位
顷王(壬臣)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13年(在位6年)
襄王子. 暂无.

元前612年登基
元前606年去位
匡王(班)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606年(在位6年)
顷王子. 暂无.

元前606年登基
元前585年去位
定王(瑜)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85年(在位21年)
匡王弟.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的敌人,第二年经过洛邑,让人问周朝索要九鼎。定王让王孙满出使拒绝,楚兵退去。十年,楚庄王围困郑国,郑伯投降,被放。十六年,楚庄王死。 一鸣惊人,

元前585年登基
元前571年去位
简王(夷)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71年(在位14年)
定王子.简王十三年,晋国国君厉公被杀,晋国人迎回在周朝的公子子周,立为悼公。 鄢陵之战,

元前571年登基
元前544年去位
灵王(泄心)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44年(在位27年)
简王子.灵王二十四年,齐国崔杼杀死齐国君庄公。 暂无.

元前544年登基
元前521年去位
景王(贵)
出生:不详--死亡:不详(在位23年)
灵王子. 专诸刺僚,

元前520年登基
元前520年去位
悼王(猛)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520年(在位0年)
景王子.景王喜爱儿子朝,但景王死后.国人立长子猛为王.但被子朝杀死. 暂无.

元前519年登基
元前476年去位
敬王(丐)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76年(在位43年)
景王子.子朝杀猛后自立,但是晋国拥立丐为敬王.但是子朝在周自立.四年后,晋国率诸侯拥敬王回朝.三十九年,齐田常杀其君简公这就是有名的"田姓代齐",也就是从这起,齐国的国君不是姜子牙的后裔了,而是田姓,四十一年,楚灭陈。孔子卒。 柏举之战(孙子灭楚),卧薪尝胆,田氏代齐,孔子去世,

元前476年登基
元前468年去位
元王(仁)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68年(在位8年)
敬王子. 暂无.

元前468年登基
元前441年去位
定王(介)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41年(在位27年)
元王子.定王十六年,三晋灭智伯,分有其地。这就是有名的"三家分晋".这是春秋和战国划分的标志.. 三家分晋,

元前441年登基
元前441年去位
哀王(去疾)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41年(在位0年)
定王长子.哀王即位三月,弟叔袭杀哀王而自立,就是思王。思王即位五月,少弟嵬攻杀思王而自立,就是考王。此三王皆定王之子。这里就将哀王,思王列在一起 暂无.

元前440年登基
元前425年去位
考王(嵬)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25年(在位15年)
定王之子.考王封其弟于河南,是为桓公,接替周公的官职。桓公死后,儿子威公代立。威公死后,儿子惠公代立,封他的小儿子在巩这个地方,号东周惠公。 暂无.

元前425年登基
元前401年去位
威烈王(午)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401年(在位24年)
考王子.威烈王二十三年,正式给与韩、魏、赵诸侯的身份. 吴起变法,

元前401年登基
元前375年去位
安王(骄)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75年(在位26年)
威烈王子.即位这一年,楚国盗杀楚声王 暂无.

元前375年登基
元前367年去位
烈王(喜)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67年(在位8年)
安王子. 暂无.

元前367年登基
元前321年去位
显王(扁)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21年(在位46年)
烈王弟.显王五年,秦献公称伯。四十四年,秦惠王称王。其后诸侯皆为王 商鞅变法,孙膑庞涓斗智,

元前320年登基
元前314年去位
慎靓王(定)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314年(在位6年)
显王子. 秦灭巴蜀,

元前314年登基
元前256年去位
赧王(延)
出生:不详--去世:元前256年(在位58年)
慎靓王子.王赧时东西周分治。王赧徙都西周. 孟子,伊阙之战,田单火牛阵破燕,屈原之死,长平之战,窃符救赵,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朝代,由满族贵族建立。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朝统治,明崇祯帝自杀。清军乘机入关打败农民军,同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

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史称「康雍乾盛世」。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后期,已达到三亿左右。康熙年间,统一了台湾,并与俄国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乾隆中叶,平定准噶尔、回部,统一了新疆。这不仅一举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旷日持久的冲突,而具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清朝版图最大时达1200多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起巴尔喀什湖和葱岭,东北至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东至海,包括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南起南海诸岛,西南到广西、云南、西藏,包括达拉克,北至漠北和外兴安岭。在文化上,康乾时期编纂了几部集大成之作,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对清理和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清朝尽管取得了这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它的发展并未逾越中国传统封建专制主义体制的轨道。经济上,仍然以农立国;文化思想上,提倡封建纲常礼教,屡兴文字狱;对外关系上长期闭关自守,盲目自大。因此,与同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形势相比,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所取得的这些成就则相形见绌,中国已落后于世界发展的先进潮流,并且正在拉开越来越大的距离。

清中叶以后,由于承平日久,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反清斗争接连不断,其中历时九载的白莲教起义结束了清朝的全盛时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和此后帝国主义的入侵,使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损害,满族失去了早期那种积极进取、富有朝气的精神,政治腐败,思想僵化,懦弱自卑,步履蹒跚地进入了它的衰落时期。人民负担更为沉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由此而爆发了一系列反帝反封建运动,如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为挽救自身命运,统治阶级内部亦进行了一些改革活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使中国走上富强独立的道路,但皆以失败而告终。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拯救民族危亡而浴血奋战,前仆后继。爱国主义的浪潮,在中国近代史上汹涌澎湃,空前高涨。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清帝王谱

历史长河
帝王
帝王介绍
期间历史事件

公元1616年登基
公元1626年去位
太祖(努尔哈赤)8
出生:公元1559年--去世:公元1626年(在位10年)
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号淑勒贝勒,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出生在建州左卫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辽宁省新宾县)的一个满族奴隶主的家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自中称王”。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赫图阿拉建元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与明将袁崇焕在宁远交战中,大败而回并受伤,于天命十一年(1626)八月死去。终年68岁。 萨尔浒之战,移宫案,红丸案,宁远之战,

公元1627年登基
公元1643年去位
太宗(皇太极)8
出生:公元1592年--去世:公元1643年(在位16年)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1643)。庙号“太宗”。 袁崇焕之死,徐霞客游记,松锦大捷,

公元1643年登基
公元1661年去位
世祖(福临)8
出生:公元1638年--去世:公元1661年(在位18年)
顺治帝福临,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生于崇德三年(1638)崇德八年八月二十六日在沈阳即位,改元顺治,在位18年。卒于顺治十八年(1661),终24岁。 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李自成败亡,

公元1661年登基
公元1722年去位
圣祖(玄烨)8
出生:公元1654年--去世:公元1722年(在位61年)
康熙帝名玄烨,是顺治的第三子,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平定“三藩”,尼布楚条约,三征噶尔丹,聊斋志异,

公元1722年登基
公元1735年去位
世宗(胤祯)8
出生:公元1678年--去世:公元1735年(在位13年)
雍正帝胤祯,生于康熙十七年(1678)是康熙的第四子。康熙61年,45岁的胤祯继承帝位,在位13年,死于圆明园。庙号世宗。 暂无.

公元1735年登基
公?/td>

周朝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 武王 │ b.c.1134 │ b.c.1116 │
├——————┼———————┼———————┤
│ 成王 │ b.c.1115 │ b.c.1079 │
├——————┼———————┼———————┤
│ 康王 │ b.c.1078 │ b.c.1053 │
├——————┼———————┼———————┤
│ 昭王 │ b.c.1052 │ b.c.1002 │
├——————┼———————┼———————┤
│ 穆王 │ b.c.1001 │ b.c.947 │
├——————┼———————┼———————┤
│ 共王 │ b.c.946 │ b.c.935 │
├——————┼———————┼———————┤
│ 懿王 │ b.c.934 │ b.c.910 │
├——————┼———————┼———————┤
│ 孝王 │ b.c.909 │ b.c.895 │
├——————┼———————┼———————┤
│ 夷王 │ b.c.894 │ b.c.879 │
├——————┼———————┼———————┤
│ 厉王 │ b.c.878 │ b.c.828 │
├——————┼———————┼———————┤
│ 宣王 │ b.c.827 │ b.c.782 │
├——————┼———————┼———————┤
│ 幽王 │ b.c.781 │ b.c.771 │
├——————┼———————┼———————┤
│ 平王 │ b.c.770 │ b.c.720 │
├——————┼———————┼———————┤
│ 桓王 │ b.c.719 │ b.c.697 │
├——————┼———————┼———————┤
│ 庄王 │ b.c.696 │ b.c.682 │
├——————┼———————┼———————┤
│ 僖王 │ b.c.681 │ b.c.677 │
├——————┼———————┼———————┤
│ 惠王 │ b.c.676 │ b.c.652 │
├——————┼———————┼———————┤
│ 襄王 │ b.c.651 │ b.c.619 │
├——————┼———————┼———————┤
│ 顷王 │ b.c.618 │ b.c.613 │
├——————┼———————┼———————┤
│ 匡王 │ b.c.612 │ b.c.607 │
├——————┼———————┼———————┤
│ 定王 │ b.c.606 │ b.c.586 │
├——————┼———————┼———————┤
│ 简王 │ b.c.585 │ b.c.572 │
├——————┼———————┼———————┤
│ 灵王 │ b.c.571 │ b.c.545 │
├——————┼———————┼———————┤
│ 景王 │ b.c.544 │ b.c.521 │
├——————┼———————┼———————┤
│ 悼王 │ b.c.520 │ b.c.520 │
├——————┼———————┼———————┤
│ 敬王 │ b.c.519 │ b.c.476 │
├——————┼———————┼———————┤
│ 元王 │ b.c.475 │ b.c.469 │
├——————┼———————┼———————┤
│ 贞定王 │ b.c.468 │ b.c.442 │
├——————┼———————┼———————┤
│ 哀王 │ b.c.441 │ b.c.441 │
├——————┼———————┼———————┤
│ 思王 │ b.c.441 │ b.c.441 │
├——————┼———————┼———————┤
│ 考王 │ b.c.440 │ b.c.426 │
├——————┼———————┼———————┤
│ 威烈王 │ b.c.425 │ b.c.402 │
├——————┼———————┼———————┤
│ 安王 │ b.c.401 │ b.c.376 │
├——————┼———————┼———————┤
│ 烈王 │ b.c.375 │ b.c.369 │
├——————┼———————┼———————┤
│ 显王 │ b.c.368 │ b.c.321 │
├——————┼———————┼———————┤
│ 慎靓王 │ b.c.320 │ b.c.315 │
├——————┼———————┼———————┤
│ 赧王 │ b.c.314 │ b.c.256 │
├——————┼———————┼———————┤
│ 惠王 │ b.c.255 │ b.c.249 │
└——————┴———————┴———————┘

秦朝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 庄襄王 │ b.c.249 │ b.c.247 │
├——————┼———————┼———————┤
│ 始皇帝 │ b.c.246 │ b.c.210 │
├——————┼———————┼———————┤
│ 二世 │ b.c.209 │ b.c.207 │
├——————┼———————┼———————┤
│ 三世 │ b.c.207 │ b.c.207 │
└——————┴———————┴———————┘

汉朝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西汉) 高祖 │ b.c.206 │ b.c.195 │
├——————————┼———————┼———————┤
│ 惠帝 │ b.c.195 │ b.c.188 │
├——————————┼———————┼———————┤
│ 少帝恭 │ b.c.188 │ b.c.184 │
├——————————┼———————┼———————┤
│ 少帝弘 │ b.c.184 │ b.c.180 │
├——————————┼———————┼———————┤
│ 文帝 │ b.c.180 │ b.c.157 │
├——————————┼———————┼———————┤
│ 景帝 │ b.c.157 │ b.c.141 │
├——————————┼———————┼———————┤
│ 武帝 │ b.c.141 │ b.c.87 │
├——————————┼———————┼———————┤
│ 昭帝 │ b.c.87 │ b.c.74 │
├——————————┼———————┼———————┤
│ 宣帝 │ b.c.74 │ b.c.49 │
├——————————┼———————┼———————┤
│ 元帝 │ b.c.49 │ b.c.33 │
├——————————┼———————┼———————┤
│ 成帝 │ b.c.33 │ b.c.7 │
├——————————┼———————┼———————┤
│ 哀帝 │ b.c.7 │ b.c.1 │
├——————————┼———————┼———————┤
│ 平帝 │ b.c.1 │ a.d.5 │
├——————————┼———————┼———————┤
│ 孺子婴* │ 6 │ 8 │
├——————————┼———————┼———————┤
│(新) 王莽 │ 9 │ 23 │
├——————————┼———————┼———————┤
│(西汉) 更始帝 │ 23 │ 25 │
├——————————┼———————┼———————┤
│(东汉) 光武帝 │ 25 │ 57 │
├——————————┼———————┼———————┤
│ 明帝 │ 57 │ 75 │
├——————————┼———————┼———————┤
│ 章帝 │ 75 │ 88 │
├——————————┼———————┼———————┤
│ 和帝 │ 88 │ 105 │
├——————————┼———————┼———————┤
│ 殇帝 │ 105 │ 106 │
├——————————┼———————┼———————┤
│ 安帝 │ 106 │ 125 │
├——————————┼———————┼———————┤
│ 北乡侯 │ 125 │ 125 │
├——————————┼———————┼———————┤
│ 顺帝 │ 125 │ 144 │
├——————————┼———————┼———————┤
│ 冲帝 │ 144 │ 145 │
├——————————┼———————┼———————┤
│ 质帝 │ 145 │ 146 │
├——————————┼———————┼———————┤
│ 桓帝 │ 146 │ 167 │
├——————————┼———————┼———————┤
│ 灵帝 │ 167 │ 189 │
├——————————┼———————┼———————┤
│ 弘农王 │ 189 │ 189 │
├——————————┼———————┼———————┤
│ 献帝 │ 189 │ 220 │
└——————————┴———————┴———————┘

三国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 〔魏〕 文帝 │ 220 │ 226 │
├——————————┼———————┼———————┤
│ 明帝 │ 226 │ 239 │
├——————————┼———————┼———————┤
│ 齐王 │ 239 │ 254 │
├——————————┼———————┼———————┤
│ 高贵乡公 │ 254 │ 260 │
├——————————┼———————┼———————┤
│ 元帝 │ 260 │ 265 │
├——————————┼———————┼———————┤
│ 〔蜀〕 昭烈帝 │ 221 │ 223 │
├——————————┼———————┼———————┤
│ 后主 │ 223 │ 263 │
├——————————┼———————┼———————┤
│ 〔吴〕* 大帝 │ 222 │ 252 │
├——————————┼———————┼———————┤
│ 会稽王* │ 252 │ 258 │
├——————————┼———————┼———————┤
│ 景帝 │ 258 │ 264 │
├——————————┼———————┼———————┤
│ 乌程公* │ 264 │ 280 │
└——————————┴———————┴———————┘

晋朝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西晋) 武帝 │ 265 │ 290 │
├——————————┼———————┼———————┤
│ 惠帝 │ 290 │ 306 │
├——————————┼———————┼———————┤
│ 怀帝* │ 306 │ 311 │
├——————————┼———————┼———————┤
│ 愍帝 │ 313 │ 316 │
├——————————┼———————┼———————┤
│(东晋) 元帝 │ 317 │ 322 │
├——————————┼———————┼———————┤
│ 明帝 │ 322 │ 325 │
├——————————┼———————┼———————┤
│ 成帝 │ 325 │ 342 │
├——————————┼———————┼———————┤
│ 康帝 │ 342 │ 344 │
├——————————┼———————┼———————┤
│ 穆帝 │ 344 │ 361 │
├——————————┼———————┼———————┤
│ 哀帝 │ 361 │ 365 │
├——————————┼———————┼———————┤
│ 废帝 │ 365 │ 371 │
├——————————┼———————┼———————┤
│ 简文帝 │ 371 │ 372 │
├——————————┼———————┼———————┤
│ 孝武帝 │ 372 │ 396 │
├——————————┼———————┼———————┤
│ 安帝 │ 396 │ 418 │
├——————————┼———————┼———————┤
│ 恭帝 │ 418 │ 420 │
└——————————┴———————┴———————┘

南北朝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宋〕 武帝 │ 420 │ 422 │
├——————————┼———————┼———————┤
│ 少帝 │ 422 │ 424 │
├——————————┼———————┼———————┤
│ 文帝 │ 424 │ 452 │
├——————————┼———————┼———————┤
│ 孝武帝 │ 452 │ 464 │
├——————————┼———————┼———————┤
│ 废帝 │ 464 │ 465 │
├——————————┼———————┼———————┤
│ 明帝 │ 465 │ 472 │
├——————————┼———————┼———————┤
│ 后废帝 │ 472 │ 477 │
├——————————┼———————┼———————┤
│ 顺帝 │ 477 │ 479 │
├——————————┼———————┼———————┤
│〔齐〕 高帝 │ 479 │ 482 │
├——————————┼———————┼———————┤
│ 武帝 │ 482 │ 493 │
├——————————┼———————┼———————┤
│ ?林王 │ 493 │ 494 │
├——————————┼———————┼———————┤
│ 海陵王 │ 494 │ 494 │
├——————————┼———————┼———————┤
│ 明帝 │ 494 │ 498 │
├——————————┼———————┼———————┤
│ 东昏侯 │ 498 │ 501 │
├——————————┼———————┼———————┤
│ 和帝 │ 501 │ 502 │
├——————————┼———————┼———————┤
│〔梁〕 武帝 │ 502 │ 549 │
├——————————┼———————┼———————┤
│ 简文帝 │ 549 │ 551 │
├——————————┼———————┼———————┤
│ 豫章王 │ 551 │ 552 │
├——————————┼———————┼———————┤
│ 元帝 │ 552 │ 554 │
├——————————┼———————┼———————┤
│ 贞阳侯 │ 554 │ 555 │
├——————————┼———————┼———————┤
│ 敬帝 │ 555 │ 557 │
├——————————┼———————┼———————┤
│〔陈〕 武帝 │ 557 │ 559 │
├——————————┼———————┼———————┤
│ 文帝 │ 559 │ 566 │
├——————————┼———————┼———————┤
│ 临海王 │ 566 │ 568 │
├——————————┼———————┼———————┤
│ 宣帝 │ 568 │ 582 │
├——————————┼———————┼———————┤
│ 后主 │ 582 │ 589 │
├——————————┼———————┼———————┤
│〔北魏〕 道武帝 │ 386 │ 408 │
├——————————┼———————┼———————┤
│ 明元帝 │ 409 │ 423 │
├——————————┼———————┼———————┤
│ 太武帝 │ 424 │ 452 │
├——————————┼———————┼———————┤
│ 南安王 │ 452 │ 452 │
├——————————┼———————┼———————┤
│ 文成帝 │ 452 │ 465 │
├——————————┼———————┼———————┤
│ 献文帝 │ 465 │ 471 │
├——————————┼———————┼———————┤
│ 孝文帝 │ 471 │ 499 │
├——————————┼———————┼———————┤
│ 宣武帝 │ 499 │ 515 │
├——————————┼———————┼———————┤
│ 孝明帝 │ 515 │ 528 │
├——————————┼———————┼———————┤
│ 孝庄帝 │ 528 │ 530 │
├——————————┼———————┼———————┤
│ 敬帝 │ 530 │ 531 │
├——————————┼———————┼———————┤
│ 节闵帝 │ 531 │ 531 │
├——————————┼———————┼———————┤
│ 出帝 │ 531 │ 532 │
├——————————┼———————┼———————┤
│ 孝武帝 │ 532 │ 534 │
├——————————┼———————┼———————┤
│〔东魏〕 孝静帝 │ 534 │ 550 │
├——————————┼———————┼———————┤
│〔西魏〕 文帝 │ 535 │ 551 │
├——————————┼———————┼———————┤
│ 废帝 │ 551 │ 553 │
├——————————┼———————┼———————┤
│ 恭帝 │ 554 │ 556 │
├——————————┼———————┼———————┤
│〔北周〕 孝闵帝 │ 557 │ 557 │
├——————————┼———————┼———————┤
│ 孝明帝 │ 558 │ 560 │
├——————————┼———————┼———————┤
│ 武帝 │ 560 │ 578 │
├——————————┼———————┼———————┤
│ 宣帝 │ 578 │ 579 │
├——————————┼———————┼———————┤
│ 静帝 │ 579 │ 581 │
├——————————┼———————┼———————┤
│〔北齐〕 文宣帝 │ 550 │ 559 │
├——————————┼———————┼———————┤
│ 废帝 │ 559 │ 560 │
├——————————┼———————┼———————┤
│ 孝昭帝 │ 560 │ 561 │
├——————————┼———————┼———————┤
│ 武成帝 │ 562 │ 565 │
├——————————┼———————┼———————┤
│ 后主 │ 565 │ 577 │
├——————————┼———————┼———————┤
│ 幼主 │ 577 │ 577 │
└——————————┴———————┴———————┘

隋朝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 文帝 │ 581 │ 604 │
├———————┼———————┼———————┤
│ 炀帝* │ 604 │ 617 │
├———————┼———————┼———————┤
│ 恭帝 │ 617 │ 618 │
└———————┴———————┴———————┘

唐朝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 高祖 │ 618 │ 626 │
├——————————┼———————┼———————┤
│ 太宗 │ 626 │ 649 │
├——————————┼———————┼———————┤
│ 高宗 │ 649 │ 683 │
├——————————┼———————┼———————┤
│ 中宗 │ 683 │ 710 │
├——————————┼———————┼———————┤
│ 睿宗 │ 684 │ 684 │
├——————————┼———————┼———————┤
│ (周) 武后 │ 684 │ 705 │
├——————————┼———————┼———————┤
│ 睿宗 │ 710 │ 712 │
├——————————┼———————┼———————┤
│ 玄宗 │ 712 │ 756 │
├——————————┼———————┼———————┤
│ 肃宗 │ 756 │ 762 │
├——————————┼———————┼———————┤
│ 代宗 │ 762 │ 779 │
├——————————┼———————┼———————┤
│ 德宗 │ 779 │ 805 │
├——————————┼———————┼———————┤
│ 顺宗 │ 805 │ 805 │
├——————————┼———————┼———————┤
│ 宪宗 │ 805 │ 820 │
├——————————┼———————┼———————┤
│ 穆宗 │ 820 │ 824 │
├——————————┼———————┼———————┤
│ 敬宗 │ 824 │ 826 │
├——————————┼———————┼———————┤
│ 文帝 │ 826 │ 840 │
├——————————┼———————┼———————┤
│ 武帝 │ 840 │ 846 │
├——————————┼———————┼———————┤
│ 宣帝 │ 846 │ 859 │
├——————————┼———————┼———————┤
│ 懿宗 │ 859 │ 873 │
├——————————┼———————┼———————┤
│ 僖宗 │ 873 │ 888 │
├——————————┼———————┼———————┤
│ 昭宗 │ 888 │ 904 │
├——————————┼———————┼———————┤
│ 哀帝 │ 904 │ 907 │
└——————————┴———————┴———————┘

五代帝王年表

┌——————————┬———————┬———————┐
│ 帝 王 │即 位 元 年│退 位 末 年│
├——————————┼———————┼———————┤
│〔后梁〕 太祖 │ 907 │ 912 │
├——————————┼———————┼———————┤
│ 末帝 │ 913 │ 923 │
├——————————┼———————┼———————┤
│〔后唐〕 庄宗 │ 923 │ 925 │
├——————————┼———————┼———————┤
│ 明宗 │ 925 │ 933 │
├——————————┼———————┼———————┤
│ 闵帝 │ 933 │ 934 │
├——————————┼———————┼———————┤
│ 废帝 │ 934 │ 936 │
├——————————┼———————┼———————┤
│〔后晋〕 高祖 │ 936 │ 942 │
├——————————┼———————┼———————┤
│ 出帝 │ 942 │ 946 │
├———————

http://www.hledol.com/empire/
这个上边很详细

上面的是不是有病哟,人家问的是历史皇帝不是问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