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斤狗一天吃多少狗粮:中国入世后的机遇与挑战?速求!~~~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18:43:10
很急的!~~各位哥哥姐姐麻烦帮忙了啊 !~~
是整体经济方面的啊

很急就拿出点诚意来啊,连分都没有我们怎么回答你问题啊?

  金融业

  现状与未来:

  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金融、证券市场的开放应服从于《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六项基本原则和金融服务协议。金融服务协议对证券市场的开放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包括:各缔

  约方同意对外开放银行、保险、证券和金融信息市场;允许外国在国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按竞争原则运行;外国公司享受同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市场的权利;取消跨境服务的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在投资项目中的比例超过50%。加入WTO后,美资银行可立即向外国客户提供所有外汇业务。加入WTO一年后,美国银行可向中国客户提供外汇业务,中美合资的银行将立即获准经营,外国独资银行将在五年内获准经营,外资银行在两年内将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在五年内经营金融零售业务。

  差距:

  中国银行业,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新型商业银行,与国际一流银行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迄今为止,市场型金融关系还没有真正建立,中国下一步的银行改革任重道远。

  中国银行业产权结构还很单一,导致银行的效率低下,中国银行业中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仍然保持着国有独资的产权形式。产权主体单一和不可交易性,使银行财务责任不清,导致产权主体缺位,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容易受到行政干预,竞争处于较低水平,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困难。

  银行资产质量和自由资本率相当低,导致银行风险加大,信誉降低。根据巴塞尔协议,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补充了2700亿元的资本金,资产管理公司又剥离了1.4万亿的不良资产,而其他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资本偏低,导致银行的金融风险降低,但经营效率下降,影响了中国银行业的国际信誉。

  中国银行业的规模小,从业人员多,与国际大银行还有很大差距。在国际业务方面,更不具备与国际大银行相竞争的实力。从业人员多造成人均收益等金融指标均低于国际中等水平。1993年,金融银行业改革的时候,曾有过一轮客户重新选择银行的风潮。到了2006年,实现WTO承诺以后,所有的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客户将又有一次重新选择。

  在当前中国银行业发展的诸多问题中,金融创新乏力,是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由于受到体制、环境、管理制度、技术、市场机制和观念的制约,金融主体创新的意识无法得到强化,现实的合规性管理压制金融机构创新的主观能动性,目前的用人机制和激励机制也不能够鼓励创新。

  应对:

  南开大学WTO研究中心徐复教授认为,2006年允许外资银行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中国客户提供本币服务的承诺,必将促使国内银行业在“入世”的第三年继续为改革提速,并向更深的层次挺进。与此同时,中国还必须注意防范金融风险问题。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刘崇仪指出,深化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稳步推行股份制;发展直接融资,促进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和资本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及改革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是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

  以金融创新为突破口,提高中国银行业竞争的能力。加快业务整合,实现传统业务与创新业务的结合,提高银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建立和完善金融风险机制,强化银行内部风险控制。进一步完善现有的风险监控、指标体系,及时对银行的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和监控,综合评估风险状况,及时预警,提前防范控制和化解金融风险。

  加强与同业及非银行方面的合作。

  保险业

  现状与未来:

  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根据中美双边协议的有关内容,中国加入WTO后的五年之内,在谨慎原则下,中国保险业将在地域、业务范围、合资股权等方面向外资保险公司全面开放。2003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外资公司获得经营牌照和获准开设分支机构。包括英国商联、德国安联、荷兰保险等一批外资保险公司陆续开业运营。被批准进入中国市场营业或筹建营业性机构的外资保险公司已达34家。根据承诺,中国加入WTO后两年内,允许外资寿险公司、非寿险公司在北京、成都、重庆、福州、苏州、厦门、武汉和天津等地提供服务。

  为履行承诺,中国对《保险法》进行了修订。新《保险法》规定,从2003年1月1日起,财险公司可经营短期的意外险和健康险。

  目前,很多财险公司都在紧锣密鼓地设计、打包销售意外险和健康险。新的《保险法》规定,个人代理人只可代理一家寿险公司的产品,而专业代理公司可以代理多家寿险公司的产品。因此,业内人士预测,部分优秀的营销员有可能从保险公司独立出来,成立专业寿险营销公司。

  接下来的一年,中国保险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健康的发展阶段。目前许多仍在国门外等待的国际金融巨头,很可能会在明年取得“入场券”,国内保险公司也将面临着更激烈的多元化竞争。随着竞争进一步加剧,行业自律问题将日益彰显,保险行业协会作为民间组织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表现之一。

  应对:

  面对外资保险的攻势,国内保险公司上市呼声越来越急。目前,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太平洋保险、华泰财险、天安保险、大众保险等多家保险公司均已完成了上市辅导期,业内人士预测,“保险第一股”有望于明年揭开面纱。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资保险公司希望通过引进外资强身健体。2003年,汇丰集团以6亿美元认购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持股比例为10%。

  机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促进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保险公司主体增多,竞争进一步加剧。如广州寿险市场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前,外资保险公司共有7家,而现在已达10家;二是保费收入大幅增长,截至2003年10月份,保费同比增长了51%,其中寿险增长更为迅速,达到了76%;三是保险产品层出不穷,如具有投资概念的投资连结保险、分红保险、万能寿险等。

  对国内保险公司,国家仍有一些支持性的保险产业发展政策:

  1.扩充中资公司保险资本准备金。鼓励股份制保险公司增资扩股和上市融资;对几家大型国有保险公司要采取措施扩充资本金:

  (1)财政投资;

  (2)减税额转赠资本;

  (3)股份制改造;

  (4)资本市场融资;

  2.改革税制。现行的保险营业税率为8%,高于其它金融服务业3个百分点。所得税方面,外资保险公司现行税率为15%,中资公司为33%。这样的税率显然不利于民族保险公司的发展,因此,要改革税制。

  (1)降税。过渡期结束后,把营业税降到3%左右,过渡期间的降税额转赠资本金。

  (2)统一中外资保险公司税制,取消税率优惠待遇。

  3.开辟保险资金运作渠道。一是允许保险资金进入证券一级市场,二是允许保险资金投向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工程等风险小、收益稳定的领域。

  零售业

  开放的进程:

  1992年7月以前,我国禁止外商在中国开办独资或合资的零售、批发业。

  1992年7月,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六个城市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各试办一至两个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的商业零售企业,项目由地方政府报国务院审批,企业经营范围为百货零售业务、进出口商品业务,不得经营商业批发业务和代理进出口业务,享有进出口的经营权,外汇自行平衡,进口商品限于在本企业零售的百货商品,年度进口总量不超过本企业当年零售总额的30%。

  1993年3月起允许“经国家批准,在一些城市和地区试办中外合资零售商业。” 1995年6月发布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把商业零售列入“限制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允许有限度地吸收外商投资。1995年10月之前,国务院正式批准了北京燕莎友谊商场、上海第一八佰伴等15家中外合资合作零售企业。

  1995年10月,国务院批准在北京试办两家中外合资连锁商业企业。各项政策除比照中外合作商业零售企业外,还规定必须由中方控股51%以上,经营年限不超过30年。这一阶段,中外合资零售业发展速度很快,很多企业采取各种变通手法,擅自开店。至1998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准的中外合资商业企业有20家,但是非试点企业有227家。

  1999年6月25日,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经贸委、原外经贸部发布了《外商投资商业试点办法》,允许直辖市、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计划单列市及经济特区试办1-2家中外合资、合作商业企业,经济中心城市、商贸中心城市可增设1-2家。同时,经营类型由零售扩展到批发,允许在四个直辖市各试办一家经营批发业务的试点企业,其方式可采取与符合一定条件的零售企业兼营试点,由原来只许在北京、上海各开两家合资、合作连锁试点企业,扩大到在上述经济和商贸中心城市有计划、有控制地开办合营的连锁商业企业。但只允许直营连锁,暂不允许自由连锁、特许连锁等形式。

  截至2001年底,经国家正式批准的外商投资零售商业项目有49家,但是各地越权审批的达到316家。

  2004年6月1日,《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正式实施,2004年底前我国对外资零售服务业设立的市场准入和资本准入限制将全面放开。6月1日实施的《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主要有三方面内容:一是外资进入商业的“门槛”大大降低;二是投资商业领域进一步开放;三是审批程序进一步简化。

  《办法》除直接规定“外资零售企业将获准在中国境内所有省级城市合法开店”外,还特别说明,从今年12月11日起,商业领域的开放将全面取消地域限制;外国零售商最早将于今年12月起获准在内地任何地方开设商铺,且无需寻找中方合作伙伴。

  据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的超市企业单位面积销售额数据看,外资零售企业明显高于内资零售企业,外资企业平均每平方米销售额为2.06万元,内资企业平均每平方米销售额只有1.4万元。

  挑战:

  在最具竞争力的国内大型综合超市中,外资已明显占据主导地位。

  世界著名营销大师麦卡锡预言:在未来3至5年,中国零售业60%的零售市场将由3至5家世界级零售巨头控制,30%的市场将由国家级零售巨头控制,剩下不到10%的市场零头则掌握在区域性零售巨头手中。

  外资企业以不对等的手段急剧扩张,加快了我国商业资源的流失。而且这不仅仅局限在商业流通领域,也会对我国的制造业安全和金融安全带来致命性的冲击。

  应对:

  外资零售商的大军压境,能给国内零售业带来世界上最先进的管理经验、零售技术、营销艺术和服务理念。据报道,国家商务部已经痛下决心,力争在5至8年时间打造出10至15家拥有著名品牌、主业突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母”。业内人士称,国内零售业只要架构成大流通体系,苦练内功,更新观念,做大做强,全面提升竞争力,完全能够抵御外资零售巨头的侵袭。

  汽车业

  现状与未来: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仍处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过渡期,国家通过关税和进口配额的控制,对汽车工业实行必要的保护,不过,我国汽车厂商能够获得超额利润的机会将日益减少。

  近几年,我国汽车工业在高关税和配额制的保护下获得了超额利润,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增强了汽车厂家的自我积累和滚动发展的能力,为今后的降价竞争打下基础。从消极的方面看,一是损害了中国消费者的利益;二是参与合资的跨国公司从零部件和整车的销售中获得了更大的利益;三是那些没有经济合理性的杂牌小型汽车厂家也能获得利润,难以将其淘汰出局,加剧了汽车工业资源配置中散、乱、低的局面,实际上是保护了落后企业分割了大企业的市场,使大企业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2006年,我国汽车整车和零部件进口关税将分别下降到25%和10%,汽车工业依靠高关税和配额保护的局面基本结束。如何应对2005年之前的挑战,是每一个汽车制造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

  挑战:

  来自城市结构弱化的挑战。人们原来以为大城市已经发展到头了,但当汽车进入居民家庭后,就会看到大城市新的发展机遇期才刚刚开始。

  来自能源问题的挑战。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如何调整石油安全观,形成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石油安全保证制、供应机制,既是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一个基本条件,也是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来自汽车产业全球化分工体系的挑战。现在汽车热主要热在整车组装,而反映一个国家汽车制造能力将更多地体现在零部件的生产上。

  来自重复性建设的挑战。去年以来,汽车产业的高增长对汽车产业投资提供了强有力的刺激,许多地方出现了汽车投资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不正常的是,在我国现有的体制下,部分投资是由地方政府进行的。在尚不完善的市场环境中,一定要把行政性的重复建设和市场性的重复建设区别开来。

  应对:

  专家指出,放开还是管制,将成为今后政府的两难选择。中国汽车正在经历一个从汽车工业到汽车产业,再到汽车社会的巨大变化。政府关注的重点,应该从汽车产业政策提升到汽车社会政策,这是关系到汽车产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