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去秋来又一春 百度云:web2.0是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2 07:50:29

Web2.0的概念
到目前为止,对于Web2.0的定义仍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技术开发者认为,Web2.0就是RSS、Blog、SNS、Tag以及WiKi等互联网软件的应用;博客们认为,Web2.0帮助人们从Web1.0时代各大门户网站“填鸭”式的信息轰炸,到“人人对话”,每个普通用户既是信息的获取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这就是互联网的一种进步。经营Web2.0的人认为,博客中国摇身变成博客网、猫扑成为中国最具人气的网络社区,已经给了他们充足的信心,相信Web2.0已经对传统的第一代互联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风险投资者认为,以交友网络、即时通讯、个人出版和聚合、信用认证等为代表的Web2.0模式在中国的成功实践,让他们更有信心逐步将投资重心转向一些不知名的中国Web2.0企业。当然我们可以从Web1.0与Web2.0的比较中看出:Web2.0就是在web1.0所提供的服务基础上,互联网络用户从信息接受者转变成为信息制造者和传播者,从受众转向主体,从单个个体转向社团的新型互联网服务模式与理念。在这种情况下,为用户提供优秀的发布平台、便捷的沟通和展示平台、顺畅的进入和退出机制、高效的信息整合机制变的与提供高质量信息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Web2.0时代的竞争,将不仅仅是内容的竞争,而是综合服务的竞争。Web2.0有:个性化 、互动参与、大众化与去中心等四个特性。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与分形理论构成了Web2.0的理论基础。六度分隔理论是1967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为描绘一个连结人与社区的人际连系网而做的一次连锁信实验时发现的一种奇怪的“六度分隔”现象。该现象简单地可以描述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说明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弱纽带”,但是却发挥着非常强大的作用。有人认为:Web2.0完全可以用分形数学模型来解释。具体说,从单个个体角度来说,是一个独立的单元,以单个个体为中心构建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私人网络。而千千万人构建了千千万个网络单元,这些单元之间通过P2P再次偶联起来,如果从单个个体来看,web2.0是去中心化的,个性化的,独立的,无序的。如果从整体来看,恰恰相反,web2.0架构的互联网是高度整合的,高度有序的,信息高度共享。整个网络是一个巨大的和谐,整齐的网络体系。
我们的观点:Web2.0是一种理念。
这种强调分众传播的对等信息交互,也就是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是这些信息的创造者,若干的博客汇集成新的信息输出者,每个人在挤奶的时候还要喝奶,这其中自身的商业循环,绝不可能以浅薄的收费服务或者广告来衡量。以前是互联网企业俯身下躬来关照用户,但是W eb2.0时代, 网络媒体的内容架构就是基于用户的紧密联系的一个“用户自主”的网络媒体时代。网络用户已经从过去的新鲜、浏览、冲浪等随机性和趣味性的互联网活动转为目的性很强的、功利性很明确的、强调实用的, 而且是创造性的互联网活动。

要理解WEB2.0,先得看WEB的历史。World Wide Web,简称WWW,是英国人TimBerners-Lee 1989年在欧洲共同体的一个大型科研机构任职时发明的。通过WEB,互联网上的资源,可以在一个网页里比较直观的表示出来;而且资源之间,在网页上可以链来链去。在WEB1.0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公司有Netscape,Yahoo和Google。Netscape研发出第一个大规模商用的浏览器,Yahoo的杨致远提出了互联网黄页,而Google后来居上,推出了大受欢迎的搜索服务。
搜索最大的贡献是,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用机器初步分了个线索。但是,光知道网页里有哪些关键字,只解决了人浏览网页的需求。所以,Tim-Berners-Lee在提出WWW不久,即开始推崇语义网(Semantic Web)的概念。为什么呢?
因为互联网上的内容,机器不能理解。他的理想是,网页制作时和架构数据库时,大家都用一种语义的方式,将网页里的内容表述成机器可以理解的格式。这样,整个互联网就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知识库。
从理想的角度,这是很诱人的,因为科学家和机器都喜欢有次序的东西。Berners-Lee关心的是,互联网上数据,及能否被其它的互联网应用所重复引用。举一个例子说明标准数据库的魅力。
有个产品叫LiberyLink。装了它后,到Amazon上去浏览时,会自动告诉你某一本书在用户当地的图书馆能否找到,书号是多少等。因为一本书有统一的书号和书名,两个不同的互联网服务(Amazon 和当地图书馆数据库检索)可以公享数据,给用户提供全新服务。
但是,语义网提出之后,曲高和寡,响应的人不多。为什么?因为指望要网页的制作者提供这么多额外的信息去让机器理解一个网页,太难;简直就是人给机器打工。这违反了人们能偷懒就偷懒的本性。看看Google的成功就知道。
Google有个Page Rank技术,将网页之间互相链接的关系,用来做结果排序的一个依据,变相利用了网页制作人的判断力。想一想网页的制作者们,从数量来说,比纯浏览者的数量小得多。但Google就这一个革新,用上了网页的制作者的一部份力量,已将其推上了互联网的顶峰。
所以互联网下一步,是要让所有的人都忙起来,全民织网,然后用软件,机器的力量使这些信息更容易被需要的人找到和浏览。如果说WEB1.0是以数据为核心的网,那我觉得WEB2.0是以人为出发点的互联网。
我们看一看最近的一些WEB2.0产品,就可以理解以上观点。
Blog:用户织网,发表新知识,和其他用户内容链接,进而非常自然的组织这些内容。
RSS:用户产生内容自动分发,定阅。
Podcasting:个人视频/声频的发布/定阅。
SNS:blog+人和人之间的链接。
WIKI:用户共同建设一个大百科全书。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WEB1.0的任务,是将以前没有放在网上的人类知识,通过商业的力量,放到网上去。WEB2.0的任务是,将这些知识,通过每个用户的浏览求知的力量,协作工作,把知识有机的组织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将知识深化,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从内容产生者角度看,WEB1.0是商业公司为主体把内容往网上搬,而WEB2.0则是以用户为主,以简便随意方式,通过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内容往网上搬。
从交互性看,WEB1.0是网站对用户为主;WEB2.0是以P2P为主。从技术上看,WEB客户端化,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比如像Ajax技术, GoogleMAP/Gmail里面用得出神入化。我们看到,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贡献内容,传播内容,而且提供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链接关系和浏览路径。在SNS里面,内容是以用户为核心来组织的。WEB2.0是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
那么,这种意义上的WEB2.0,和Tim Berners-Lee的语义网,有什么不同呢?语义网的出发点是数据的规整及可重复被机器调用,提出使用语义化的内容发布工具, 试图从规则和技术标准上使互联网更加有序。
Google等搜索引擎,在没有语义网的情况下,尽可能的给互联网提供了线索。WEB2.0则是鼓励用户用最方便的办法发布内容(blog/podcasting),但是通过用户自发的(blog)或者系统自动以人为核心(SNS)的互相链接给这些看似凌乱的内容提供索引。因为这些线索是用户自己提供,更加符合用户使用感受。互联网逐渐从以关键字为核心的组织方式和阅读方式,到以互联网用户的个人portal(SNS)为线索,或者以个人的思想脉络(blog/rss)为线索的阅读方式。WEB2.0强调用户之间的协作。WIKI是个典型例子。
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是在变得更有序,每个用户都在贡献:要么贡献内容,要么贡献内容的次序。
对下一代互联网的看法,还会有很多的讨论。有一点可以肯定,WEB2.0是以人为核心线索的网。
提供更方便用户织网的工具,鼓励提供内容。根据用户在互联网上留下的痕迹,组织浏览的线索,提供相关的服务,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给整个互联网产生新的价值,才是WEB2.0商业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