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是暖冬还是冷冬:战列舰的构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7 16:09:30
有图片的带上图片,有的请告诉我先受小弟一拜!`

上面的朋友说的已经很详细了!不过我还是要说一点战列舰不一定就是吨位大,而吨位小的就不是战列舰,在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就是德国袖珍战列舰即"德意志"号(Deutschland)(后更名为"吕佐夫"号(Lutzow)),"舍尔海军上将"号(Admiral. Scheer)和"格拉夫·斯佩海军上将"号。
当这些舰首次出现时,对当时的主要海军国家造成了一些冲击,它们看起来是完美的远程海上袭击舰,航速高过几乎任何一艘比它们强大的战列舰,实际上,它们并不象看起来那么强大,由于只有两座主炮炮塔,很难将其火力分散到二个以上的目标;另外,它们比当时的重巡洋舰(装备203mm炮)稍大一点,但防护又好不了多少,却又有着"战列舰"的美名。
发展背景

根据1919年6月28日签署的凡尔赛和约的条款,明确规定德国不准拥有一艘其公海舰队(High Seas Fleet)性能优良的无畏型战列舰,仅被允许保留8艘老式的非无畏型战列舰,这些舰只除了用于训练及海岸防御外,别无他用。其替代舰必须在其下水时间之后20年才可动工建造。最大排水量被限制在10 160t以内,其主炮口径不得超过280mm,这些限制是为了仅让德国海军成为一个斯堪的那维亚地区海军的水平。
由于最早的非无畏型战列舰早在1902年12月就已下水了,因此如何在条约限制内达到最佳作战性能成了当务之急,但当时实际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不允许马上采取行动,而且设计人员大部分已分散了,仅有一些理论设计研究,因此直到1926年才完成设计细节,经讨论,最佳的方案选择是,装甲巡洋舰的舰体的装备战列舰的主炮。这是德国人针对条约限制独创的一种新型军舰,称之为装甲舰(Panzerschiff)。简单地讲,该级舰的火力比当时的任何一艘装备203.2mm炮、只有轻装甲防护的10 000t级条约型重巡洋舰都要强,高达26knts的航速比当时的战列舰要快,使其能避免与之交火。能够进行远洋破交作战。

战列舰是一种大型水面战斗舰艇,其主要攻击武器是大口径舰炮,其动力形式早期为风帆推进,19世纪中期后改为蒸汽动力。战列舰的主要特点是:吨位大,是个庞然大物,在海上航行时俨然一座钢铁城堡,战列舰吨位最大的是日本的“大和”号和“武藏”号,标准排水量64000吨,满载排水量72500吨;航速快,一般航速可达30~33节,续航力为10000~15000海里;火力猛,战列舰一般装有8~10门主炮,口径356~460毫米,射程20~25海里,此外,还装有12~20门中口径副炮(口径120~152毫米)和100门左右小口径副炮(口径75毫米以下);防护力强,战列舰是一种重装甲战舰,在水线以上的舰舷、甲板、炮塔、指挥塔等部位都装有装甲防护,一般为150~400毫米厚,个别部位达400~500毫米。

战列舰是海军舰队的主力战舰和核心兵力,其主要任务是使用舰炮在海上歼灭敌大型战斗舰艇,也可用来压制和摧毁敌岸基目标。在二次大战以前,战列舰曾作为海军之魂称雄于世长达200多年,主宰着世界海洋。当时,谁的军舰吨位大、舰炮多、口径大、火力猛、装甲厚,谁就能取得海上战斗的决定性胜利,因而作为海上堡垒的战列舰曾名噪一时,各海军大国推崇备至,多次掀起军备竞赛高潮。于是,战列舰越造越大、火炮越装越多、装甲越来越厚,“大舰巨炮”制胜论统治着海军的军备发展。

战列舰是装备多门大口径舰炮,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曾作为舰队主力在远洋作战的一种大型军舰。在海战中,通常列成单纵队战列线进行炮战,所以称为战列舰。在战列舰中,还有一种速度更快,但火炮威力较小,防护较弱的军舰,称为战列巡洋舰。此外,早期的战列舰也曾称作铁甲舰、装甲舰等。

战列舰的发展按技术进步划分,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风帆战列舰阶段和蒸汽战列舰阶段。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为风帆战列舰阶段。当时,战船都是木质船体,最大为三桅帆船,通常设2~3层甲板,两舷侧各开有若干小门,带有轮子的火炮置于甲板之上,通过舷侧门进行射击。17世纪,战列舰最大为1750吨,装有80~100 门火炮,舰员600~700人。18世纪,排水量增至2000吨以上,设三层甲板,装120~140门火炮。19世纪中期,排水量已达4000~5000吨,装有120~130门火炮,成为帆船舰队中最大的战舰。当时战列舰上的火炮多为固定炮塔的滑膛炮,需从炮口装填实心炮弹,19世纪初以后才改装从炮尾装填爆炸弹的火炮。由于炮塔不能旋转,所以作战时必须将战列舰一字排开,用舷侧数门舰炮进行射击。

蒸汽战列舰是19世纪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80年代发明了蒸汽机,以后又逐步发明了船用螺旋桨、旋转炮塔线膛炮和钢铁装甲等,从而取代了装有固定炮塔、采用木质船体和风帆推进的战列舰。1849年,法国建成世界上第一艘蒸汽战列舰“拿破仑”号;1859年,法国又造成世界上第一艘木壳装甲舰“光荣”号;1860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艘铁壳装甲舰“勇士”号;1873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艘完全去除风帆、采用蒸汽动力的“蹂躏”号铁壳装甲舰;1892年,英国又建成世界上第一艘钢质装甲舰。至此,战列舰的发展趋于成熟,世界各国开始向大吨位、猛火力、重装甲、高航速方向发展。

1853~1856年克里木战争以后,战列舰开始采用钢质船体,满载排水量从10000吨增至12000吨,主炮改用线膛炮,口径从200毫米增大到300~350毫米,装甲230~450毫米,航速达16~17节,舰炮威力、装甲防护力、航速和排水量被视为战列舰的四大要素。

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之后,大口径舰炮成为主要要素。1906年,英国造成当时最好的战列舰“无畏”号,它第一次不装副炮,而全部装10门大口径300毫米主炮,排水量达17900吨,航速第一次突破21节。“无畏”号很快成为各国发展的母型,并掀起了海军军备竞赛的高潮。当时,主炮口径已达380毫米,航速已达23~26.5节,排水量则达22500吨以上,从而导致“大舰巨炮”主义的出现。

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日德兰海战中,英德舰队展开了世界上第一次蒸汽战列舰大海战,双方投入主力舰达68艘。这次战斗使战列舰开始重视加强自身的集中防护问题,普遍加厚舰舷侧及甲板的装甲,同时提高航速。

1921年11月华盛顿海军裁军会议签订的《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规定主力舰的标准排水量不得超过3.5万吨,主炮口径不得超过406毫米,美英日法意五国所限定发展的主力舰艘数和总吨位分别为:18艘,525850吨;20艘,558950吨;10艘,301320亿吨;10艘,221170吨;10艘,157500吨。在条约的限制下,战列舰的发展冷落了十几年,英国建造的“纳尔逊”号也只有3.5万吨,配3座三联装400毫米前主炮。

华盛顿条约从1922年1月起生效,至1931年底到期,之后,五国又在伦敦举行会议,续约5年,故推至1936年年底。在该条约终止前,各海军大国提前几年进行了大型战列舰的秘密研制,从而为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一个伏笔。条约失效后,意大利首先开工建造了3艘41000吨级的“威内托”级,装3座三联装381毫米主炮,航速30节。随即英美分别建造了38000吨级的“英王乔治五世”级和37000吨的“南达科他”级,分别装 2座四联装 356毫米主炮和3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航速27节和28节。法国建造了两艘 39000吨级和43000吨级“里舍利厄”号和“让·巴尔”号。德国也建造了两艘42000吨级的“俾斯麦”号和“梯比兹”号。日本的野心最大,它秘密建造了世界上吨位最大的两艘巨舰“大和”号和“武藏”号,排水量高达72500吨,装3座三联装460毫米主炮,航速27节。1943~1941年间,二次大战即将结束之时,美国建成4艘45000吨级“依阿华”级战列舰,因而成为世界上最后一级战列舰,自此之后,战列舰舰种宣告消亡。

二次大战以后,德日意战败,战列舰丧失殆尽;英法国经济危机不再发展;美国大力发展航母,战列舰也停止建造。1949年3月,除“密苏里”号战列舰暂留服役外,其余战列舰均封存起来,朝鲜战争中,由于要进行对岸轰击,又将“依阿华”级全部启封服役,但战后又觉没用,故于1954年又相继退役封存。1968年侵越战争中,“新泽两”号启封参战,但很快又被封存。1979年,里根炮制“600艘海军艇舰艇计划”时,感到除15艘航母外,还缺少核心战舰,遂又将4艘战列舰全部启封服役,并进行了大规模现代化改装,装了8座四联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装置,4座四联装“鱼叉”导弹发射装置,4座近防武器系统,保留了3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和6座双联装127毫米副炮,4艘舰仅改装费就花了17亿美元。“依阿华”级舰是世界上装甲最厚的军舰,其舷部装甲307毫米,主甲板153毫米,炮塔184~440毫米,指挥塔近500毫米,而一般现代大中型舰艇装甲只有14~20毫米,护卫舰以下只有10毫米。目前,“依阿华”级战列舰已开始退役,预计到90年代中后期将全部退役。

2.战列舰在一、二次大战中的作用

战列舰是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的大型水面战舰,它是随17世纪火炮在风帆战舰上的广泛应用而诞生的。当时,战列舰参加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是1805年的特拉法尔加角海战,英国舰队和法—西联合舰队共投入战列舰60艘。使用蒸汽战列舰第一次进行大规模海战还是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在丹麦日德兰半岛西北海域展开的目德兰海战。当时,英国参战舰艇148艘,计84万吨,德国参战舰艇99艘,计48万吨。战争中,英国有3艘战列舰被击沉,1旗舰遭重创;德国5艘战列舰受伤,2艘沉没。这次战争进一步确立了“大舰巨炮”主义理论,使各国海军更加重视发展以战列舰为核心、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突击兵器的海上舰队。

1941年5月24日,德国战列舰“俾斯麦”号在北大西洋击沉英国战列巡洋舰“胡德”号,重创了另一艘战列舰“威尔斯亲王”号,于是,招致英国40余艘舰艇和舰载机的海空大围歼。“俾斯麦”号终于在5月26日被英国“皇家方舟”号航空母舰上的攻击机投放的鱼雷命中舵机,次日又遭两艘战列舰围歼,接着又被英巡洋舰分射的3枚鱼雷所击中,沉入海底。“俾斯麦”号的沉没是证明战列舰时代正面临航空母舰挑战的第一个强有力的信号。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出动6艘航母上的354架舰载机偷袭珍珠港,炸毁美40余艘舰艇,几乎全歼太平洋舰队主力——8艘战列舰(5艘沉没,3艘重创)。这次战斗,充分说明“大舰巨炮”主义已经过时,航空母舰和舰载机已成为战列舰的强劲对手。于是,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大造航母,三年零八个月中就有120艘航母服役。1944年10月24日,日本“武藏”号出航还不到3天,1945年4月7日,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的旗舰、世界上最大的64000吨级庞大巨舰“大和”号出航还不到1天,就被美军舰载机炸沉,至此,战列舰已彻底丧失了它的霸主地位,失去了昔日的雄风。

1945年太平洋战争末期,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在硫磺岛登陆、冲绳登陆和袭击日本本土作战中,担负过对岸轰击和火力支援任务,并于1945年9月2日在舰上奉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受降仪式。当时,美方参加受降仪式的有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兼太平洋舰队司令尼米兹上将和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陆军上将,日方参加仪式的有外相重光葵等11人,美、中、英、苏等同盟国代表和其他国家的代表参加了受降仪式。

战后以来,“依阿华”级战列舰在侵朝战争、侵越战争、海湾冲突及海湾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海湾战争中,以2艘战列舰为核心的水面战斗群部署于波斯湾内,对伊科前沿阵地和岸基设施进行了猛烈轰击,同时,还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对1300公里处的内陆目标进行了纵深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