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命移花接木桂花香:中国最早创作梁祝的是谁?在什么时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13 08:17:54
中国最早创作梁祝的是谁?在什么时期?越详细越好!

梁祝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记载了梁、祝“二人尝同学”、“同冢”的故事。晚唐·张读的《宣宝志》有较详细的记载。到明代冯梦龙的《古今小说》,又增加了英台不解带,梁山伯生疑和化蝶的情节。

另外:
+++++++++++++++++++++++++++++
史籍中的上虞祝英台

△梁祝事异矣,《金楼子》(梁元帝箫绎著)及《会稽异闻》皆载之。

——明·徐树丕《识小录》

△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寺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藩志》(初唐梁载言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宋·张津《四明图经》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许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鄮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有山伯墓,祝临冢号恸,地忽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晚唐·张读《宣室志》

△祝英台,小字九娘,上虞富家女。生无兄弟,才貌双绝。父母欲为择偶,英台曰:“儿外出求学,得贤士事之耳。”因易男装,改称九官。遇会稽梁山伯亦游学,遂与偕至宜兴善权寺之碧鲜岩,筑庵读书,同居同宿。三年,而梁不知为女子。临别梁,约曰:“某月日可相访,将告母,以妹妻君。”实则以身许之也。梁家贫,羞涩衍期。父母以英台许马氏子。后梁为鄞令,过祝家询九官。家童曰:“吾家但有九娘,无九官。”梁惊悟,以同学之谊乞一见。英台罗扇遮面,出身一揖而已。梁悔念而卒,遗言葬清道山下。明年,英台将归马氏,命舟子迂道过其处。至则风涛大作,舟遂停泊。英台乃造梁墓前,失声恸哭,地忽开裂,坠入茔中。绣裙绮襦,化蝶飞去。

——清·邵金彪《祝英台小传》

△收罗梁祝故事,其间提到会稽上虞的,要占百分之八十。而根据宋代以后文字,都指明了埋葬地在宁波。也当然,梁祝生产地在浙江了。

——张恨水《关于梁祝文字的来源》

<<梁祝>>创作于1959年.乐曲内容来自于一个古老而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四世纪中叶,在我国南方的家村祝家庄,聪明扫盲情的祝员外之女祝英台,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在那里,她与善良,纯朴而贫寒的青年书生梁出伯同窗三载建立了深挚的友情.当两人分别时,祝用各种美妙的比喻向梁吐露内心蕴藏已久的爱情,诚笃的梁山伯却没有领悟.一年后,梁得知祝是个女子,便立即向祝求婚.可是祝已被许配给一个豪门子弟--马太守之子马文才.由于得到不自由婚姻,梁不久即悲愤死去.祝英台得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来到梁的坟墓前,向苍天发出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梁的坟墓突然裂开,祝毅然投入墓中.遂化成一对彩蝶,在花丛中飞舞,形影不离.

这首绚丽多彩,抒情动人并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的交响作品,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作了大胆的创新与成功的尝试,在国内外演出均受到热烈的欢迎,群众称之为我们自己的交响音乐.在1960年第三次文代会上,与其它一些文艺杰作被誉为:是一个阶级,一个民族在艺术上走向成熟的标志.它已在欧,亚,美各大洲演出,并以其中华民族的鲜明风格与特点,得到国际公认.香港艺术家们把它改编成高胡协奏曲,清唱及舞台剧,美国的舞蹈家还根据它改编成美丽动人的冰上舞蹈.八十年代初,彩蝶又飞过海峡,台湾唱片厂翻版出售<<梁祝>>,受到普遍欢迎,台湾刊物还发专论评介,引起各界人士很大的重视.香港唱片公司由于该片发行量超过一万张和两万张,曾奖给作者金唱片和白金唱片.如今<<梁祝>>已飞进世界音乐之林,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的彩蝶了.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何占豪写於1958年的作品,当时他是上海音乐学院的2年级学生,而该曲的初版《梁祝四重奏》更早在1957年他刚进音乐学院时便写成。何占豪擅将中国传统旋律以西洋配器写大曲,他写《梁祝》时就利用了越剧中一个著名的旋律,作为小提琴的主旋律。当时,何占豪写《梁祝》协奏曲,获得到上海音乐学院院长丁善德的支持,并请当时就读4年级的陈钢协助,所以《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算得上是一首集体创作的作品,於在1959年5月「上海音乐舞蹈汇演」中首演。

  梁祝故事,是从康王逃难开始的。
  宋钦宗末年,金兀术统兵南下,一路上烧、杀、抢、掠。渡过黄河,捉去钦徽二帝;越过长江,想并吞大宋江山。
  康王赵构逃难到鄞县,金兵追到屁股跟,其慌忙躲到城西清道山。金兵围困搜索,康王吓得心“砰砰”跳,一屁股瘫倒在古墓旁。
  就在这时,好好天气一会儿变得天昏地暗,狂风呼呼,泥沙滚滚,半路上杀出一支队伍,撑着“梁”字旗号,为首的是个文质彬彬的后生,士卒们个个青面獠牙、红眼绿头发、胡须丈七八。梁军与金兵厮杀成一团。金兵吓得汗毛倒竖,被打得血污狼籍,一败涂地。
  从此,金兵害怕,只好议和。康王在杭州建立了南宋,坐了龙廷,做了皇帝。

  康王做了皇帝,没有忘记救命的梁军,召画师画了幅梁军统领像,下旨四处打听寻找。差人找呀找,找了七七四十九天;寻呀寻,寻了八八六十四个府县,一点音讯也没有。
  一日,差人找到鄞县,刚刚爬上清道山,只见前面出现一个文质彬彬的书生,他说:“你们甭找了,我是八百年前的鄮城县令,名叫梁山伯。”说完一闪就不见了。差人一眼就认出这人与画像丝毫不差,就是他们要寻找的梁军统帅。差人复报康王,康王觉得奇怪,下旨查阅鄮城历任知县,查得结果:梁山伯,东晋时候会稽人,任鄮城县令,为官清正,考绩显著,十八岁病死,葬城西清道山,无妻室儿女。
  康王知梁山伯是忠义之人,且保驾有功,就敕封其为忠义王,下旨一道,划土地一百石,拨黄金千两,重修山伯墓。
  扩修坟墓,掘土奠基,挖到了一块古墓碑,上面写着:“钦封烈妇英台之基”。祝英台,是百年前上虞祝家庄人,从小聪明伶俐,才貌出众,马家少爷看上其,就仗势逼婚,英台勿肯,自尽而死,芳龄十八。
  当时,有个聪明的民夫开玩笑说:“梁山伯、祝英台,一个才子,一个佳人,年龄相仿,都未曾嫁娶,如果皇帝老爷做个大媒,把祝英台嫁给梁山伯,真是天生的一对。”
  民夫们说说笑笑,你一言,我一语,说开去了。这话传到当地县令耳里,这县令觉得有道理,就写了一个长长的奏章,上京呈交万岁爷。康王阅罢奏本,满心欢喜。马上下了一道圣旨:赐梁山伯与祝英台阴配为夫妻,择吉日合葬一块。
  这事不久就传到杭州城里的一个大书院,这书院有三百六十名弟子。先生出了个题目,名叫“梁山伯与祝英台”,叫弟子们做文章。弟子们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人都写了一篇文章,共有三百六十篇。这三百六十篇文章,篇篇勿同,以后流传到各地,就是现在各种不同的梁祝故事

《梁山泊与祝英台》是我国著名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在大约1600年前,创作者未知。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我国著名音乐家何占豪、陈钢先生在1959年创作完成的,并在同年5月27日在上海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