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酸汤鱼的好处:谁有杜甫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12 00:18:03

杜甫
(712~770)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载(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

天宝五载至十四载,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六载曾应试“制举”;十载献“大礼赋”三篇得玄宗赏识,命宰相试文章;但均无结果。直到十四载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沉沦和个人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产生了《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不朽名篇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此期流传下来的诗大约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体诗。

肃宗至德元载(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房案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此时期的杜甫,对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先后写出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等传世名作。759年,关辅大饥,杜甫对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后辞官,经秦州、同谷,于年底到达成都。此期流传下来诗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诗中的杰作。

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其间曾因乱流亡梓、阆二州。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因病滞留云安,次年暮春迁往夔州。768年出峡,辗转江陵、公安,于年底达岳阳。他生活的最后二年,居无定所。飘泊于岳阳、长沙、衡阳、耒阳之间,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有“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之句,仍以国家灾难为念。这11年,他写诗1000余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占全部杜诗的七分之五强。多是绝句和律诗,也有长篇排律。名作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又呈吴郎》等。

杜诗现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生动地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把社会现实与个人生活紧密结合,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被后代称作“诗史”。但杜甫并非客观地叙事,以诗写历史;而是在深刻、广泛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主观感情。正如浦起龙所云:“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天宝后期以来,杜甫写了大量时事政治诗。短篇如《洗兵马》、《有感》、《丽人行》、《三绝句》、《病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又呈吴郎》,长篇如《夔州书怀》、《往在》、《草堂》、《遣怀》,虽内容各异,但都是个人情感与事实相结合,抒情色彩较浓。战争题材在杜诗中数量很大。杜甫对不同性质的战争态度不同。反对朝廷穷兵黩武,消耗国力的有《兵车行》、《又上后园山脚》等;支持平息叛乱,抵御外侮的有《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观兵》、《岁暮》等。《前出塞》、《后出塞》两组诗,既歌颂了战士的壮烈英勇,又谴责了君王拓边无厌和主将骄横奢侈;以一个战士的自白概括了无数英勇士兵的不幸命运。“三吏”、“三别”中,诗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愤恨野蛮拉丁;但大敌当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泪劝慰被征者。表现出作者内心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杜甫有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咏的对象,往往是既联系自己,也联系时事,是情、景与时事的交融,而不仅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剑门》。

杜甫还有些歌咏绘画、音乐、建筑、舞蹈、用具和农业生产的诗,同样贯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时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诗,时代气氛不浓,个人感情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写的一部分诗。这是他经过长期飘泊,得到暂时休息后心境的表现。在《屏迹》、《为农》、《田舍》、《徐步》、《水槛遣心》、《后游》、《春夜喜雨》等诗中,诗人对花草树木、鸟兽鱼虫的动态有细腻的观察,无限的喜爱和深刻的体会。体现了杜甫诗歌和为人的另一侧面。杜甫怀念亲友的诗,大都缠绵悱恻,一往情深。如《月夜》怀念妻子,《月夜忆舍弟》怀念弟弟。众多怀友诗中,以怀念李白的最为突出。从与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谈到李白的诗有15首。表现了他对李白的推崇和情谊。杜甫还以诗论诗,在《戏为六绝句》、《偶题》、《解闷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达了“转益多师”、“别裁为体”,扬弃古今而自铸伟辞的艺术主张。在困守长安和飘泊西南时期,为求仕进和维持生计,杜甫也作过一些内容无聊、格调不高的投赠权贵、奉和应酬的诗。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诗体制多样,奄有众长,兼工各体,并能推陈出新,别开生面。其五言古诗融感事、纪行、抒怀于一炉;博大精深、无施不可,开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赠卫八处士》、“三吏”、“三别”。七言古诗长于陈述意见,感情豪放、沉郁,风格奇崛拗峭;如《醉时歌赠郑广文》、《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岁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诗功力极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怀李白》、《后游》、《春夜喜雨》、《水槛遣心》、《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如《蜀相》、《野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诸将五首》、《秋兴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诗很少能超过它们。杜甫还有许多五言排律,几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发展。其《秋日夔府咏怀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长达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献应酬之作。其绝句即景抒情,反映时事,并开绝句中议论之体,别开异径,贡献颇大。杜诗内容广阔深刻,感情真挚浓郁;艺术上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在内容与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诗歌领域,给后世以广泛的影响。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杜甫一生潦倒,其诗“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参考资料:http://www.cycnet.com/encyclopedia/history/person/bookman/991102070.htm

  杜甫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世称老杜,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时候也称为“大李杜”,以区别于“小李杜”],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死于耒阳市,今耒阳有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杜甫墓、杜工部祠、杜陵桥、杜陵书院等遗址,在杜甫遗址的基础上辟有杜甫公园。杜甫遗愿要归葬首阳山,但其次子宗武因穷困无力做到,只好暂时掩埋于耒阳,死后四十三年方由其孙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在首阳山下也有杜甫墓。历代仅杜甫墓、杜公祠题咏多达六十余首,还有成都杜甫草堂。
  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
  注意我是抄袭的,你这样问太慢了,直接到网上搜有很多的

杜 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唐玄宗天宝十载(751),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安史乱起,曾陷贼中。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旋因疏救宰相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其间曾卜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两《唐书》有传。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被世尊为“诗圣”。现存诗1450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诗集参阅国学网http://www.guoxue.com/

杜甫,公元712年生于河南巩县瑶湾,公元717年,他6岁时,移居郾城。9岁时,他就临摩虞世南的书法。杜甫的远祖是东晋名将杜预,祖父叫杜审言。杜甫的父亲叫杜闲,母亲早逝。他的继母是卢氏。杜甫有4个弟弟,分别是杜颖、杜观、杜丰、杜占,还有个妹妹,但早逝。杜甫的妻子叫杨氏,是当时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他有三个儿子,长子杜宗文(生于750年,杜甫41岁),次子杜宗武(生于753年,杜甫44岁),小儿子未满周岁即饿死了。

有关杜甫童年的记载很少。他曾经写过一首名为《百忧集行》的诗,可以大致看出来他小时候的健康,顽皮。诗中说:“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公元731年,杜甫20岁。他为了给自己找一条生活出路,开始长达10年的漫游生活。当时的社会经济富庶,驿站里有丰富的食物酒水,有供客人使用的驿驴,各地的驿道交通也很方便。杜甫的第一次漫游主要在吴越。当时他的叔父杜登在武康(今浙江湖州)做县尉,他的姑丈贺—当常熟县尉,他想投奔他们去。此次漫游路线,从运河水路出发,经淮阴、扬州到达长江江南一带。时间大约3——4年。735年,为了参加巩县的科举考试,杜甫从南方回来,但因为录取率只有百分之十,他落第了,这一年,他24岁。公元735年——740年,他开始第二次漫游,区域在齐赵。当时他的父亲在兖州作司马。(今山东,河北南部)此时,他曾写出一首诗《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赀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年,杜甫29岁。

公元741年,杜甫在首阳山附近开了几间窑洞作为自己的临时住所。此地有他祖父杜审言和远祖杜预的坟墓。他想不愧祖先,做出一番事业来。

公元744年,这一年杜甫33岁,与比他大11岁的李白在洛阳相遇相识。李白此时正迷上了游侠和求仙,但杜甫并不感兴趣,可是他深深被李白的风采吸引,于是两人在一起游玩。这年秋天,两人又遇到高适,玩了一秋天。后来,李杜一起到了齐州(今济南)、兖州,还到过东蒙山去访问过道士。这期间,杜甫曾写诗劝李白少饮酒,其中有两句是:“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睡雄?”表达了真挚的情意。不久,两人分手,临别时,李白赠杜甫诗一首,末句说:“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哎,还是没忘喝酒。再以后,两人再未相见,杜甫多次在他的诗中歌颂李白说他:“白也诗无敌”,“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但杜甫的名字再也没有出现在李诗中。

公元746年,35岁的杜甫来到长安,开始长达十年的“都市生活”。不久,曾任奉天(今乾县)县令的杜甫父亲死去,杜甫的生活常常是“卖药都市,寄食友朋”,十分艰难。

公元751年,40岁的杜甫知道朝廷举行祭祀大典,就写了三篇“赋”送上去,玄宗读后,大加赞赏,杜甫于是名声大噪。但是因为李林甫等人的作祟,杜甫始终未能在仕途上有所进展。这一期间,他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

公元751年后的几年中,他在长安城南有了定居,曾担任过看守兵甲器仗的小官。后来,生活贫困,不得不又回到奉先老家。这一期间,他写出了《自京赴奉先咏怀500字》,成为划时代的作品。

公元755年——763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在长达8年的时间里一直过着流亡的生活。其间,他先是离开长安到了他妻子家族所在的奉先,然后寄居在白水其舅父的家里,再后来到友人所在的彭衙,一直到姜村才定居下来。最后到延州(今延安),曾被俘回到长安。此时,他的代表作有《北征》和《姜村八首》。

公元757年——758年,杜甫曾被任命为左拾遗,曾与王维、岑参、严武等人唱和,后来离开长安到华州,到洛阳,其间写出代表作“三吏”、“三别”。

公元759年底,杜甫到了成都,投奔裴冕。后建成成都草堂,他此时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成都尹严武和彭州刺史高适。严武被召入朝廷后,成都少尹兼御使徐知道叛变,杜甫再度流亡到梓州、绵州等地。后来严武被任命为成都尹和剑南节度使,杜甫才结束一年九个月的流亡回到成都。这一期间,杜曾在严手下做幕僚,这时,杜甫已经53岁了,他讨厌这种勾心斗角的生活。公元765年四月,严死后,杜甫结束草堂四年多的生活离开成都。先后到达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阳(云阳县)等地。公元766年——768年,他居住在夔州(奉节)。此时,他身体十分不好,患有肺病,风痹,疟疾,糖尿病,右臂偏枯,牙落耳聋。但就在这种情况下,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写了430多首诗。

后来,杜甫曾到过江陵以南的公安县,又到岳州(岳阳)等地。

公元770年冬,杜甫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因贫病而死去。

杜甫一生为后人留下1400多首诗篇,被人们称为“诗史”、“图经”。他对待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他的作诗态度是“转益多师是汝师”,“不薄今人爱古人”。杜甫死后40多年,其诗才得以受到广泛的尊崇和歌颂。(张振起根据冯至先生的〈杜甫传〉整理而成。)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青年时期曾漫游三晋、吴越、齐赵等地,追求功名,应试不第。唐玄宗天宝十载(751),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十四载授河西尉,不就,旋改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困守长安期间,尝居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世因称“杜少陵”。安史乱起,曾陷贼中。肃宗至德二载(757)四月,杜甫自长安奔赴凤翔行在,授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旋因疏救宰相房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流寓陇、蜀、湖、湘等地,所谓“漂泊西南天地间”。其间曾卜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人又称“杜浣花”。因代宗广德二年(764)剑南节度使严武表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两《唐书》有传。杜甫生当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矛盾,向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诸体兼擅,无体不工,律切精深,沉郁顿挫,被世尊为“诗圣”。现存诗1450余首。有《杜工部集》行世。?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

我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