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四轮辣椒收割机视频:什么叫半糖主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6 18:43:22

其实,这样的鼓吹就是快餐爱情,速食爱情,不要责任,只图眼前,不考虑将来,半糖主义是自私的行为

其实,这样的鼓吹就是快餐爱情,速食爱情,不要责任,只图眼前,不考虑将来,半糖主义是自私的行为。

半糖主义

现在有个词很流行——“半糖”,它的流行大概要归功于一个台湾偶像组合的歌曲《半糖主义》。

歌里唱到:我要对爱坚持半糖主义,永远让你觉得意犹未尽,若有似无的甜才不会觉得腻;我要对爱坚持半糖主义,真心不用天天粘在一起,爱得来不易,要留一点空隙彼此才能呼吸……”这本是一首爱情歌曲,讲恋爱的道理,但其实,半糖的涵义不仅对爱情有益,对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益,它其实就是指人们对自己生活分寸的把握,说白了就是凡事要有个度。

比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国的一句老话“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实与半糖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一点亲密,有彼此的关心,但又不会太近,不会妨碍他人的私密空间;比如我们对事业成功的追求,应该努力争取,顽强拼搏,但又不急功近利,不奢求强求;比如我们对情感的向往,应该懂得珍惜,好好把握,但不束缚他人,给对方足够的自由快乐;比如我们对婚姻的态度,应该常常在一起,但又懂得亲密有间的道理。甚至我们的穿衣打扮,一日三餐,都该学会“半糖”——不过分、不过度、刚刚好,这样才会最好地摒弃生命里的“苦”,品尝到生活中的“甘”。

说到底,半糖主义代表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太苦的日子会使人沮丧失望,非我们所愿;过甜的日子容易让人不识甜为何物,不懂珍惜,也许生命的最佳状态就是不回避烦恼与苦难,并学会给自己的日子加半勺糖,在若有若无间体味生命的香甜,领悟甘苦参半的人生真谛。

半糖主义

??现今流行一种“半糖主义”,也许是源自S.H.E那三个活蹦乱跳的小妮子的一首歌曲,于是,就有一种社会风行的不甜不腻、浅尝即止的生活作风和人生态度被概括了出来。

??长期以来,学会了对凡事要认真和专心的自己,突然被这种无需要努力争取,只需要以空间换时间,以留白换甘甜的理论弄得不知所以,好长一段时间都在怀疑,自己从来坚持的东西是不是太极端,是不是太完美,所以才生活得这么累?仿如咖啡,加半勺糖,一点甜味正合适,多了就失去了甘苦参半的回味,而我却一贯钟情于那苦多于甜的本质追求。

??从小就被教育着、鼓励着要向最好看齐;要做最优秀的;要全心付出、对人真诚;要最纯粹最完美。可是这样的之“最”和顽强却容易在生活中碰壁,常常在对别人的倾心相助之后换来的是不解,或许还有恩将仇报的事情发生;在对工作的不懈努力之后换来的是身心的疲惫和不堪重负;在对情感的执着追求之后换来的是不懂珍惜和轻易的伤害,这些矛盾与困惑常引起我的思索,究竟是不是我错了?是不是因为不懂得这半糖的道理才会有如此多的事与愿违?这一切不得不让我反思,重新认识。

??半糖主义可以推行到各个领域,影响做人做事的态度,甚至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工作可以半糖主义,不需要太投入,要劳逸结合;不需要太出众,要适时进退。对生活可以半糖主义,不要太绝对,要知足常乐;不要太劳累,要忙里偷闲。对情感更是要半糖主义,不要全情投入,要以退为进;不要太甜太腻,要半糖主义。这就是现代时尚的观点。

??自从有了半糖主义,就全新地解读了爱情的定义,它所诠释的情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洁净,而是加入了对现实各种因素的拿捏程度。“我要对爱坚持半糖主义永远让你觉得意犹未尽,若有似无的甜才不会觉得腻,我要对爱坚持半糖主义,真心不用天天黏在一起,爱得来不易不要让我不能呼吸。”所以,爱不是海枯石烂,不要全情投入,不是从一而终,不是逢场作戏、始乱终弃,是半糖主义。意犹未尽、若有似无才是爱情的真理,太甜太腻太满只会加速它的灭亡。可是有人问:我们保持了半糖的自我,会失去传说中的甜蜜吗?

??周华健的《忘忧草》里唱道:“谁真的把谁当真,谁为谁心疼,谁是唯一谁的人,依依不舍爱过的人,往往有缘没有份。”也许爱的秘诀真的就是保持刚刚好的距离,太接近反而会没兴趣会失去。黄舒骏的《谈恋爱》中也唱:“我们要天天思念,但不要天天相见,我们要悱恻缠绵,但不要才米油盐。”只是,如此回避生活的本来面目,刻意制造距离,远离市井油烟的喧嚣,它还是真实的情感真的付出吗?这背后是否也潜藏了贪心缠绵又不堪负累的享乐心声呢?

??生在70年代,承上启下的一代,我对半糖主义抱着矛盾心理,叛逆心是有的却未必彻底。认同这种勇气与自信,但只要现实肯多给一点甜头,多半不惜长途跋涉也要身体力行那十指相扣、与子偕老的古老梦想。因此,对半糖主义的置疑也就由此产生,时常会犹疑半糖与无糖、与全糖之间的度量,它产生的根源是否在于脆弱及逃避?是不是不够勇气面对生活的现实,害怕失去,企图制造一种假象,用距离和空间为代价,换取一点温情?

??实际上,我并不欣赏半糖的适时回避,处处给自己留后路,时时想着要保持距离不也是一种疲累?可是大多数人也许已经把这当成了一种习惯,形成自我保护的天然屏障。我的初衷是想分析半糖的理性和人性的非理性之间的矛盾,想揭示它另一面的自私虚假成份,却无奈地看到这种留点空隙才能呼吸的生活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已经在很多领域体现了它与时俱进的合理性。

??无论如何,我们有理由相信这半糖主义的高歌,并不仅仅是一种声音那么简单。它对生活的各个层面都有影响,它就是指自己对生活中分寸的把握,就是做人做事的尺度。对朋友要有一点亲密,但又不会妨碍他人的私密空间;对事业应该努力争取,但又不急功近利,;对情感应该懂得珍惜,但不束缚他人,给对方足够的自由与快乐。学会“半糖”——不过分、不过度、刚刚好,才会最好地摒弃生命里的“苦”,品尝到生活中的“甘”。也许生命的最佳状态就是不回避烦恼与苦难,并学会给自己的日子加半勺糖,在若有若无间体味生命的香甜,领悟甘苦参半的人生真谛。

??但愿渴望亲密无间的人们能够真正懂得、领会这亲密有间的道理,而不会在顽强执着的追寻过程中屡屡伤到自己。

半糖,当然就是放一半的糖。有一点点甜,不仔细体味就不太容易发觉。

就是要掉着别人的胃口

你说的是歌曲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