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献器官国家给补助吗:新年的多种习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13:06:44
各个少数民族的过年习惯

各国新年习俗
泰 国
泰国传统的新年,即“宋干节”(“宋干”是梵语
的译音),也叫“泼水节”,是公历的每年4月13日到
16日。节日里,人们抬着或用车载着巨大的佛像出游,
佛像后面跟着一辆辆花车,车上站着化了妆的“宋干女
神”,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
敲着长鼓,载歌载舞。在游行队伍经过的道路两旁,善
男信女夹道而行,用银钵里盛着用贝叶浸泡过的,渗有
香料的水,泼洒到佛像和“宋干女神”身上,祈求新年
如意,风调雨顺,然后人们相互洒水,喜笑颜开的祝长
辈健康长寿,祝亲朋新年幸运、未婚的青年男女,则用
泼水来表示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泰国人在新年第一天
都在窗台、门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江
河中去进行新年沐浴。为庆贺新年,泰国人举行在规模
的“赛象大会”,内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
人身、大象足球赛、古代象阵表演等。很是精彩动人。

埃 及

埃及是文明古国,公元前40年,埃及人就能观察星
象了,他们发现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尼罗河水立时
上涨。埃及把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称
为“涨水新年”埃及的克鲁特人迎接新年,在门口放一
张桌子,七八只碟子供着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麦的
颗粒,还有好些绿色植物的小芽,这象征丰裕。献给神
的东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埃及的新年在秋天,
因埃及的农业生产是从秋季开始的。

德 国

德国的新年,庆祝时间前后有一周。这期间,家家户
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可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
如锦,春满人间。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
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
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孩子们组成乐队,穿
上新衣服,拿着口琴和手风琴,列队在街上吹奏。成年人
则手持彩旗,跟在后面呐喊唱歌,欢庆新年,德国的妇女
在新年里要即兴表演家庭题材的喜剧小品。在德国的农村
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小伙子们顺
着光秃秃的树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雄”,以
示步步高升。

印 度

印度从每年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四天为元旦。
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印度有
的地区,元旦早上,家家户户哭声不断,人人脸上涕泪横
流,他们以岁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来迎新年,是对人
生的慨叹。有些地区的人们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
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由于这种怪异的习俗,
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印度
人在过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意为罗摩的游行),扮演史诗中的英雄与纸扎巨人“作战”,
“英雄”引发点着火的箭,纸扎巨人便在观众的欢呼声中
着火烧毁,除夕前,家家户户门前都张贴上各种精美图画。
元旦早上,人们提着精制的小灯,拿着红粉包,出门向老
人和亲友拜年。见面道喜后,就互相将红粉涂在对方的额
上,表示吉祥如意,抬头见喜。年青人把红墨水装进水枪
里,射到亲友身上,称为“洒红”,表示吉祥如意。印度
青年喜欢在过新年时不管熟悉与否,见面徒手格斗。围观
者叫好助威风,往往成为姑娘追求的对象。印度中部土著
民族勃希勒人,为庆祝新年,在游戏场中竖立一根圆滑粗
大的木杆,杆顶有一只盛着礼品的小袋,姑娘们手持禾竹
竿竭力阻挠向杆上爬去的小伙卫子,小伙子们则在杆下围
成一圈,努力防御姑娘们对爬杆者的攻击,直到爬竿者夺
得小袋取得胜利为止。

伊 朗

伊朗实行的是伊斯兰历,它的季节和月份是不固定的。
在伊朗,庆贺新年就是庆祝春天到来,往往是在公历3月
下旬,过新年要隆重庆祝一周,人们涌上街头生起“篝火”
---“夜火”,然后全家人依次从夜火上跳来跳去,表示烧
掉“晦气”,迎来光明,驱邪灭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
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称都要以字母“S”开头的,以
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们走亲访友,互祝春节快乐。新
年最后一天,全家出游踏青,以避邪恶。

中国
元旦是一年的首日。“元旦”这一名称,据
说起自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 —— 颛顼。他以
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元”含有第一和开
始之意,“旦”则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开始升起,
“元”和“旦”和在一起,就是要人们以蓬勃朝
气,来迎接崭新的一年。这一天,我国城市和农
村,都张灯结彩,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不少单位
悬起“庆祝元旦”的巨幅标语,欢庆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
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
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
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
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
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们的欢
乐节日。

日本
日本人特别重视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
3日为全国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称之为“大
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
为“除夜”,除夜时他们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
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称之为“初诣”。
除夕午夜,各处城乡庙宇分别敲钟108下,以此驱
除邪恶,日本人则静坐聆听“除夜之钟”,钟声
停歇就意味新年的来到。人们便离座上床睡觉,
希望得一好梦。元旦早上,家人围坐在一起,互
相讲述除夕做的梦,以测吉凶。日本人称元旦初
一为“正日”。1--3日为“三贺日:。在正日,
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
亲友家拜年,新年还是个“吃”的节日,各国人
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来祈求好运。日本人
在“正日”这一天,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
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三天,则吃
素的,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现日本多
数城里人已放弃新年吃素匀惯,改在“除夜”吃
一餐空心面条,以祝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
朝鲜
朝鲜和我们中国一样,在新年也有贴窗花、桃
符的匀俗。朝鲜人在新年时,家家户户贴对联和年
画。有的人家在门上贴上寿星或仙女的画像,祈求
上天保佑,驱走鬼魅,赐给幸福。元旦黎明,人们
把一些钞票塞进了除夕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
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黄昏,
人们又将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头发烧掉,祝愿家人
四季平安。新春佳节,朝鲜的妇女穿戴一新。元旦
日少女们头戴一种麻制的帽子,称为“福巾”,身
穿带花纹的五色彩衣,进行荡秋千比赛。她们以一
处树花为目标,看谁先踢到或咬到为胜。也有在高
处挂上铜铃的,以先碰响者为冠军。新年期间,朝
鲜人除了享以美酒佳肴外,还必须要做一种用糯米
加上松子、栗子粉、枣泥和蜂蜜等,蒸煮成与我国
的八宝饭相类似的甜饭食用,以预示家里人丁兴旺
日子过得象蜜一样甜。
英国
在英国,公历元旦虽没有圣诞节那样隆重,但
在除夕夜和元旦,还是根据当地的风俗匀惯开展种
种庆祝活动,以示送旧迎新。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
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
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
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
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
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
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
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
难和灾祸。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
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英
国的新年庆祝活动大都在除夕火夜举行,“迎新宴
会”,便是其中之一,这种宴会分“家庭宴会”和
“团体宴会”两种,宴会通常从除夕晚上8时开始中
直至元旦凌晨结束。宴会上备有各种美酒佳肴和点
心,供人们通宵达量地开怀畅饮。午夜时分,人们
打开收音机,聆听教堂大钟的新年钟声,钟声鸣响
时,人们一片欢腾,举杯祝酒,尽情欢呼,高歌《
往昔的日光》。“除夕舞会”则是另一种庆祝活动。
由当地的旅馆和舞会,夜幕降临。人们身着节日盛
装,从四面八方杰到这些装饰一新的灯光辉煌的舞
场,在美妙的乐声中翩翩起舞,成千上万的人群,
还云集到各个广场,围绕着广场中心的喷泉和厄洛
斯神象,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电视台还在广场做
现场直播,让在这家“守岁”的人也共享欢乐。

少数民族的新年习俗

柯尔克孜族——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柯尔克孜族人便欢度“诺若孜”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过节时,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饭菜办得丰盛些,互相请客,以示庆祝。过节那天晚上,当畜群从牧场上回来的时候,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从上面跳过,接着牲畜从上面跳过,预示消灾解难,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

布依族——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缝新衣、手帕。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请先生写对子,贴门神、年画。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过了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

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富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此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

壮族——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晚饭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斩鸡”、炖整鸡。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寝。正月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馅,由去皮绿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酱制成。男女多于此时对歌,或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节日期间喜爱举行抛花包活动。男女青年各分一队,双方相距约50米,划出界线,互相抛接,凡抛出界线或没有接着便为输者。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初一这一天,举行传统的“打土块”活动。他们以土块做“武器”,互掷对方,这一天,年过花甲的老者也要兴冲冲跑到山野的“战场”上去大显身手。

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春节时,盛行爬山比赛。谁先爬到顶,谁就得到姑娘或小伙子的礼物。姑娘赠送自己刺绣的侗锦,小伙子献出精致的竹盒、斗笠,这项活动往往持续半月之久。

仡佬族——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节。因他们居住在气温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开始发芽,春天才开始。在这即将春耕大忙之际,大家团聚在一起过年,共同祈祷祖宗、山神保佑,诸事如意,五谷丰登。又因清明节常在三月初左右,这样两个节一起过,所以将这一天定为仡佬年,也就是春节。年轻人在节日期间,连村接寨举行打鸡毛、打毽子、打花龙、打鸡蛋等活动,还伴之以歌舞,尽情欢乐。

哈萨克族——春节期间喜爱开展“姑娘追”活动。这种活动风趣动人,也是男女青年表白爱情的一种别致方式。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哪个小伙子获胜,姑娘就会把水酒作为奖品送到他的嘴边。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春节时,人们身着盛装,一对对兴高采烈地玩跷跷板,彼此一起一落,谁在空中做的动作优美,弹得高,谁就领先获胜。

水族—— 按照水族的水历,正月的第十二日为“端节”,即“过年”的意思。节日的夜晚,寨子里举行联欢,在锣鼓和唢呐声中,男女青年尽情唱歌跳舞。联欢会上使用的锣鼓类型很多,最大的直径一米以上,锣重一二百公斤。鼓面画有花纹图案,鼓身刻着浮雕,既是民间乐嚣,又是工艺品。

傣族——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独龙族——年,一般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下旬举行,具体日期由各个家族自己卜卦决定,节期长短也视准备的食物多寡而定。由于独龙族没有文字,过去邀请客人过年节,就只好用刻木或结绳作"请柬"。一个家族决定哪一天过节后,计算出离过节还有几天,如果以刻木记日,就在特制的木板上刻上几格,每一格代表一天,然后剖为两半,一半自己留着,一半送给客人。以后双方每过一天就削去一格,削到剩最后一格时,就知道第二天要过节了。如果用结绳记日,离过节还有多少天,就结多少个结,然后将结绳送给要邀请的亲友,自己留一条,每过一天解一个结,解到最后一个"结"的时候,就知道是过年了。

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云南新平县境内的卡多人,过年时间在农历正月初六。传说古时勇敢的卡多青年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出征应战,临行时留下话,他们哪天还乡,新的生活就从哪天开始。战争结束后,因征途遥远,直到新年初六日他们才回家。家乡人就把这一天定为新的一年开始。过年时,他们杀猪宰羊,跳大鼓舞,以此庆祝。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众多以腊月初六为岁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响,并吹海螺。然后家人团聚吃糯米饭。

勒墨人(白族的称谓)——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碧江县,他们有自己的推算节令的方法,春节日期也有差异。如桃花发苞时称三月,漆树发叶到五寸左右称五月,这样的推算结果,一年是十三个月,三月称三月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基诺族——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群众把公历六月称作过年月,歌手们轮番互相对歌,输了则留下一块包头布,到第二年再去对。过年时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妇女们一边品尝酒肴,一边跳大鼓舞,男女青年们乘此时机谈情说爱,寻找自己的情侣。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和欢笑声。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黎族——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布朗族——春节期间开展托球活动,活泼有趣。参加者围成圆圈,先由一人将一只用竹片做成的小球托上空中,然后按顺序接球,并用手心将球托向空中,接不到球的人,要罚唱一首歌。

新年的禁忌

俗话说“新年头、旧年尾”,意思是说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日子就是“除夕”与“春节”,所以过年时言行要特别谨慎,中国人希望一年的开始能够事事顺利,有个好预兆。
在春节时期有诸多禁忌,主要为了保平安,在来年事事顺利,春节这天妇女不许出门拜年,俗语叫“忌门”,女儿嫁出去的更是不能回家,如果在新年回娘家会吃穷娘家。小孩子不许哭闹,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也不可以和别人吵架起争执,犯了会使一年都不顺利。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无论有什么病痛,都不许请医生,请医生会一年到尾都生病。初一到初四不可动刀(主凶杀)、针(主长针眼)、剪(主口舌之争),也不可以扫地,扫地会把财运全扫光了。春节这天不可吃稀饭,否则这一年当中,出外旅行时一定会碰到下雨。

由初一至初十的一些禁忌:初一:鸡日——旧时在元旦贴画鸡辟邪祈福(鸡谐音吉“ji”)。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田生日」,「谷子生日」,祭田。
初四:猪日——祭财神,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就不请他来拜神。
初五:牛日——「破五」,可打破诸多禁忌,「送穷五」:初一至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财气」,初五的垃圾视为「穷土」,倒掉就「送穷出门」。
五路财神生日,有「接财神」的习俗。
初六: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店铺开始复业。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接受布施。
初九: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诞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初十: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叫「十(石)不动」,甚至烧香祭拜石具。

春节,是中国人和海外华人
的传统节日。中国人欢度春节,
历史悠久。
中国本以农业立国,最早将
五谷熟称作“年”,又因谷一岁
一熟,故又把一岁的时间叫做
“年”,因此,把庄稼的收成称
为“年成”,五谷丰登叫做“丰
年”、“有年”、“好年成”。
据记载,我国古代早就有了欢
庆丰收、喜迎岁首的习俗。《诗经》中
有“自古有年”的祈年乐歌;《幽风·
七月》里写到古人年终宴乐的事情。
周代时,已把春节作为一岁之首。到
汉代出现了“过年”的风俗。在历史
上春节的名称很多,如:元旦、元正、
元朔、元辰、正朝等等,通称为“元
旦”,是“一年中的第一天”的意思。
1911年,我国采用公历,便将农历正
月初一称为“春节”。
过春节,民间俗称“过年”。关
于过年,民间流传着不少传说。其
中一个传说是:古时候,有一种名
字叫“年”的凶猛怪兽,体大如牛,
独角长尾,甲骨文中的“年”就像这
种怪物。每到腊月,它便出来伤害
人畜。人们把食物放在门外,好让
“年”吃饱了离去,不再伤人。有一
次,“年”来到一个村庄,它被一家
门口晒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
一处,它又被灯光吓退了。人们终
于发现,原来,“年”是怕红色、火花
和响声的,于是,人们每逢过年便
在大门上贴红对联,挂红灯,燃放
爆竹。
每年腊月十五过后,人们就忙
碌起来了:打扫屋内外卫生,写春
联、贴窗花、挂年画、买鞭炮、做新
衣、制年糕、包饺子等等。节日期
间,还要举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这些风俗体现了中国人讲文明、爱
清洁的传统美德。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除
了汉族外,藏族、蒙族、满族等少数
民族也都欢天喜地,以特有的方式
欢度佳节。
藏族人民过藏历新年,都要举
行隆重、盛大的“跳神会”。过年时,
人们都穿着艳丽的服装,戴上奇形
怪状的面具,在海螺、大鼓、唤呐等
乐器伴奏下,高歌狂舞,以表示除
旧迎新,驱邪降福。藏历新年一清
早,妇女们先去背“吉祥水”。接着,
家家户户把酥油和青棵面做成糕
点,并在上面插上几束染了颜色的
青棵穗,表示预祝丰收。人们还互
相拜年,敬赠哈达,围在一起,尽情
地唱歌跳舞。
蒙古族牧民生活在千里草原
上,除夕之夜,大家先向长辈敬酒,
然后围着火炉,吃饺子、下棋,听艺
人说书,直到天亮。春节到来,人们
穿上新衣,骑上骏马,去拜会亲朋,
共贺春节。
瑶族人民过春节时,白天在山
坡上,夜晚在火堆旁欢聚,载歌载
舞。有一项别致风趣的活动叫“耕
作戏”c正月初一,姑娘们穿上漂亮
的花衫、花裙,戴上精制的银饰,小
伙子也穿上节日的盛装,从四面八
方聚到一起。集会开始了,首先由
3个青年演出“耕作戏”,一人扮
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荷锄
农夫,三人载歌载舞,喜迎春耕,期
望丰年。其后,姑娘、小伙子就尽情
歌舞、欢乐。
哈尼族过春节总要热闹地在
一起聚餐豪饮。男女青年整天在一
起唱歌跳舞,趁这个良机选择自己
的意中人。过年前,小伙子上山砍
竹棍,做秋千,姑娘们特别喜欢荡秋
千,老人们则围坐在一起,一面喝
茶、抽烟,一面兴致勃勃地谈古论
今。
布依族人在每年除夕晚上,全
家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
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
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
这一天,男女青年们互相串门拜
年,并结伴外出游玩,尽兴后才回
家。
黎族人过春节时,家家户户都
杀鸡宰猪,摆起丰盛的佳肴美酒,
合家围坐一起“吃年饭”,席间还要
唱贺年歌。春节期间,全村青壮年
还要组织一次集体打猎,猎获物归
全村共同分享。
达斡尔族人在除夕晚上,青年
们跳着“鲁格乐舞”,通宵达旦。家
门前点燃一堆干牛粪,一家之长把
大块肉和核把之类食品投进火里。
大年初一清早,青年们双手沽满灶
灰,争相往别人脸上涂抹,象征幸
福。美丽的姑娘常常被小伙子们涂
成“灰姑娘”,这是预祝丰收和幸福
的意思。
苗族称春节为“客家年”,初一
清早,人们穿起新衣,背着芦笙,到
外村拜年。最吸引人的活动是斗
牛,围观的能有上千人呢。
壮族各家各户都在年三十晚
上把初一全天的饭做出来,称为
“压年饭”,表示祝愿明年获得大丰
收。
景颇族的姑娘们,将绣花包挂
在树梢上,叫“靶包”,然后由小伙
子们用箭去射,谁射中了,靶包就
归谁。绣花包里装有吉祥如意的东
西或是爱情的信物。
傣族青年男女们在草坪上各
排成一行,互相抛接彩球,用以欢
庆傣历新年,表示爱情。同时,在澜
沧江上还举行划船比赛放高升等
庆祝活动。
朝鲜族的庆祝方式是到田地
里烧火堆,用以消灭害虫、田鼠等,
为夺取农业丰收作好准备。这种活
动叫“野火战”,也叫“鼠火战”。
普米族人在初一早晨,鸡叫头
遍时,村寨里便发出一阵阵铜炮声
和海螺号声。家中如果有年满13
岁的男女儿童,还要举行隆重的
“穿裤子礼”和“穿裙子礼”。
台湾的高山族,节日里集体欢
聚在村边,吃酒,唱歌、跳舞。各村
还举行叉鱼比赛,优胜者获奖。除
夕夜,人们到寺庙里看《避债戏》,
如讨债人闯人剧场逼债,引起观众
公愤,讨债人只好溜走,这种戏从
除夕一直演到大年初一。
鄂伦春族人在除夕夜,要给家
族及近亲的长辈们斟酒叩头,一般
都彻夜不眠,谓之守岁。
土家族人吃过年夜饭后,一家
人围坐在火坑边通宵守岁,名叫
“守田埂”,以表示对田地的热爱。
春节正好在农历立春前后,
大地春回,万物复苏。王安石在
《元日》诗中写道:“爆竹声中
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
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生动描绘出了一幅古代民间过新
年的风俗画。一元复始,万象更
新,人们满怀希望和信心,又进
人了新的一年。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汉族欢度春节的同时,有许多少数民族也和汉族一样辞旧迎新,沉浸在节日的气氛当中。因为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所以就形成了他们各具民族特色丰富多彩的过年习俗。 在农历正月初一与汉族一起欢度春节的有满蒙古朝鲜达斡尔鄂温克回东乡畲赫哲白等少数民族。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上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和家团员。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和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满族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花贴对联和“福”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的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的没有门路。
朝鲜族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心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为老人等上“望月架”,一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偏偏起舞。
畲族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壮族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抠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的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再三是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斤重,小的仅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其中的馅有绿豆猪皮和面酱,粽子味乡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一定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日。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有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靶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蓄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快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活堆,祝愿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大的粑粑,象征太阳和月亮。另外还要做许多小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佤族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与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集在广场条圆舞圈,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歌曲边轻移舞步。
土家族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 “摆手舞”。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有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 土司手持法器,带头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在跳舞 。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壮族

壮族的春节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一、初二,共三天。除夕,家家杀鸡宰鸭,蒸制扣肉、粉精肉、叉烧肉等。除夕的米饭要蒸得很多,象征富裕。饭桌上要有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还要炖猪脚和炖整鸡。粽子是壮族春节必不可少的食品,但在三十晚上却不吃。壮族的粽子是较高贵的食品,大的一、二年重,小的仅二、三两。除此还有一种“凤莫”,意为特大粽子,重达一、二十斤。粽子味香堪称一绝。正月初一和初二有客人至要吃粽子。春节期间要举行对歌、打陀螺、跳舞、赛球等文体活动。

藏历新年

据藏族学者说,在古老的年代,西藏并不是冬春之交过年,而是夏天过年,“麦熟为岁首”,“雪山下,麦子黄了,快乐的新年来了。”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地区,都有秋收前过“望果”节的传统。人们穿古代服装,骑着马,沿丰收的青稞地转圈祈祷,还要骑马射箭,围着篝火跳舞狂欢,既娱乐自己,又娱乐本地的保护神。相传,这都是古代西藏六月过年的遗留。
还有在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的,“麦收为岁首”。拉萨东面四百公里、雪山和原始森林环绕的工布(林芝)地区,到现在还是藏历十月初一过年,称为“工布洛萨”。藏史记载,工布地区历史非常久远,早在吐蕃王朝建立之前,西藏的原始宗教苯教就在这里非常盛行。藏历十月过新年,源起于那些古老的时代。
大约公元13世纪,萨迦王朝统治西藏的年代,藏胞便在藏历正月过年了。但农民们往往提前在十二月初一过年,称“索朗洛萨”(农民新年)。因为到藏历正月,春气萌动,备耕繁忙,农民已没有心思过年了。
新年要穿最漂亮的衣服,戴最珍贵的首饰,即使是经济条件较差的人,也要预备一件过年的袍子,或者一两样粗糙的装饰品,藏话叫‘萨举”,即新装。这些当然出自藏胞爱美的天性。但也有说法,神王辛者曲杰,要从铜镜里观察世人的生活,大家穿得漂漂亮亮,他高兴,再给世人一些恩惠,穿得破破烂烂,他心烦,降下灾害和瘟疫。因此,过年穿新衣,有取悦于神王的意思。
正月初三,拉萨人成群结伴,走出喧哗热闹的街市,来到东郊的宝瓶山和西郊的药王山,插经旗、挂彩幡,祭祀山神和水神。
藏历正月初五,拉萨郊区的农人要举行隆重的开犁礼。农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强壮的犏耕牛打扮得更加漂亮,额头贴着酥油图案,犄角上插着红旗和彩色羽毛,肩上披挂彩缎,缎子上缀满贝壳和松石,尾巴上系着五彩缤纷的绸带,用“花枝招展”来形容,是毫不过分的。

蒙古族

蒙古族历来崇尚白色,所以将农历正月称为“白月”,把过年节称为作“白节”。蒙古族过年的准备工作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即开始。除了扫除、沐浴、布置蒙古包外,还要人着新装,马佩红缨和新鞍。要把放有哈达的整只牛、羊献给至亲厚友。除夕夜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先向长者敬辞岁酒,再向同辈敬酒,亲朋间互赠哈达,恭贺新年吉祥如意。初一给长辈拜年一定要在上午。

白族

白族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祝愿日子比蜜甜。早饭后,孩子们由成人带领到亲友家给长辈拜年。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是节日不可缺少的活动。

布依族

布依族在除夕前要准备粑粑、米酒等节日食品,除夕夜守岁至天明。雄鸡报晓,姑娘们争先恐后到河边担水,谁先担回第一担水,就说明她最勤劳、最幸福。

朝鲜族

朝鲜族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古老的伽耶琴和筒箫乐曲将人们带入新的一年。在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举行压跳板、拔河等比赛。正月十五晚上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望月架”,以先看到明月为福,意味他们的儿孙健康、进步、万事如意。随后,大家围着点燃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乐曲翩翩起舞。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称春节为“阿涅”。年三十早上,家家洒扫庭院,在大门的正前方用杂物和家畜粪码成一个高高的垛,傍晚燃起垛后,轻烟缭绕,到处笼罩着节日的气氛。老人们将大块的肉、馍、饺子等食物抛进火堆,祝福人畜安康、五谷丰登。晚上全家吃手把肉并进行各种辞旧迎新活动。人们在房屋西侧雪地上插上香,朝西叩拜,以示缅怀祖先。除夕夜家家吃饺子,饺子里包有白线,意寓长命百岁。春节期间有曲棍球比赛、化装舞会、听书唱歌等游戏。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赫哲族

赫哲族的春节是一年中最快乐的节目。除夕夜家家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大年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都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到亲朋好友家拜年。鱼宴是赫哲族人款待客人的美味佳肴,有酸辣风味的“踏拉长”(生鱼)、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透明鲜红的大马哈鱼籽。滑雪、射草靶、叉草球是赫哲族青少年迷恋的娱乐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在正月初一至初四过大年,在正月初九至十一过小年。腊月三十晚上要杀猪、舂糯米粑,每家要做一对大的粑粑,象征星星,表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拉祜族亦有大家聚集一起守岁的习俗。

满族

满族过春节时要贴窗花、贴对联和“神”字。年三十全家包饺子,饺子讲究有褶的,不能捏光边的“和尚头”饺子,恐日子过“秃”了。饺子要码得横竖成行,象征新的一年财路四通八达,饺子不能摆成圈,恐日子过得没有门路。

畲族

畲族过春节要舂糍粑,取其谐音,祝愿在新的一年里有好糍(时)运,日日粘粘(年年)甜。畲族祀奉“盘瓠”祖先,大年初一,全家叩拜“盘古祖图”(根据盘瓠传说绘成的画像),讲述祖先创业的艰辛。

土家族

土家族过春节要跳“摆手舞”。过去跳摆手舞时,要先在“摆手堂”挂三笼帐子,帐内挂猪头、猪肉、香烛和野猪的头、蹄等,然后由身穿红色法衣头戴法冠的老土司手持法器,带关摇摆呐喊,男女老少都参加,拜了神后再跳舞。现在土家族除了跳摆手舞外,还要耍龙灯、耍狮子、表演戏剧和武术等。

佤族

佤族在大年初一互相祝贺,特别要向寨子里的长者拜年。拜年时,双方互赠芭蕉、糯米粑粑和甘蔗,象征团结和睦。沧源等地的佤族男女在节日晚上聚在广场跳圆圈舞,老年妇女则穿长裙,几十个人为一队,手搭前人双肩,边唱古老的歌曲边轻移舞步。

-------------------------------------------------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他们虽有不同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但是他们大多数都以春节作为本民族的重大节日来欢庆。 达斡尔族:年年高 北方的达斡尔族有拜年的习惯,春节时,人们穿上节日盛装,逐家走访,互相祝贺。每家都备有蒸糕,拜年者一进门,主人就用蒸糕款待。“糕”在汉语中与“高”谐音,以糕款待,表示互相在新的一年中,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节日期间,达斡尔族还举行歌舞、体育活动,一直持续半个月。 蒙古族:酒肉不尽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却是另一番景象,节前家家户户都备下了当年生长的公羊和各种奶制品以及几坛美酒。除夕之夜,人们穿上漂亮的蒙古袍,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初一早晨,身穿各式服装的男女,跨上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时,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人们边歌边舞。 壮族:迎英雄 居住在中国南方的壮族,称春节为“新年节”。这一天,人们出门无论遇到谁都要相互祝贺,认为这样一年才能吉祥。在壮族民间还有过晚年的习惯,壮族称做“吃立节”。“吃立节”是在这个月的30号,相传在100多年前,壮族的一支农民武装在抗击外来侵略者后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过,壮族群众为了欢迎他们,就在这个月的30号为他们重过春节。 布依族:姑娘抢挑第一担水 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布依族,每年除夕晚上,都通宵达旦地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争着到屋外去挑水,谁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的姑娘。而那里的景颇族人民喜欢在春节前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她们把绣好的荷包用线吊在竹杆上,在树尖中左右摇摆,请小伙子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酒作为奖品送给谁。荷包里一般装有一枚硬币,几粒谷子和几颗装饰用的珠子,作为幸福的象征。 哈尼族:荡秋千 春节前几天,哈尼族居住的村寨就已经热闹起来,妇女们都忙着舂粑粑。粑粑是用糯米做的饼子。而小伙子们则忙着上山砍竹子,准备立秋千。那里的秋千有十几公尺高,哈尼族不管男女老少都很爱荡秋千。节日里,大家都穿着自己最喜爱的衣服去荡秋千,处处呈现出热闹、和睦的节日景象。 傣族:掷糠包 傣族青年男女喜爱甩糠包的游戏,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 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高山族:“围炉”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满族:挂旗过年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节日期间,男孩成帮结伙地放鞭炮,或乘坐自制的各式各样的木爬犁,在山岗上、冰面上嗖嗖飞驰。少女和年轻的媳妇们穿着新做的花衣服,三五成群,分家合伙地玩嘎拉哈(猪或牛的膝关节骨)。从初一到初五的晚上,人们还自愿组织起来扭秧歌拜年,阵容较强的秧歌队,不仅在本村扭,还到外村去扭。围观的群众常常乐得前仰后合,忘记了疲劳和寒冷。甚至还有热心的观众—直尾随着秧歌队走乡串户,直到天明才归。 白族:“放高升”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男女青年都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接受对方的爱情了。 侗族:芦笙会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彝族:跳虎 在云南省双柏县小麦地冲的彝族人过年时有着“跳虎节”的特殊风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于村后土地庙遗址,杀鸡献“咪司”(“咪”意土,“司 ”意主人,迷司即为土主神之意),随后由本村“毕摩”祭土主请虎神。8位村民化装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们”两耳高耸,尾巴粗壮,浑身虎纹,额上绘一汉字“王”,颈上挂一个大铜铃,威风凛凛。“毕摩”念罢祭辞请虎神后,虎王率众老虎入村。 整个跳虎节期内,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观虎跳跃和驱赶邪恶鬼怪的一派欢乐气氛中,当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过一年一度的传统跳虎、敬祭虎神和祈愿老祖宗的保佑后,全体村民才能五谷丰登,人丁兴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满幸福。 撒尼族:食汤圆 除夕,撒尼语叫“思搓期”。除夕之夜供祖,吃年饭,是很肃穆的。午后,家家门前插上绿树枝,枝上挂一顶草帽。这是无言的告示:请勿入内!不许谈话!就连家中的人也是不可以高声言谈的。 撒尼语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汤圆”和“过新年”是同一个词,叫“阔期玛”。因为过新年必食汤圆。 从正月初一起的半个月内,人们纵情欢乐。初一晚上举行篝火晚会,民歌对唱、三弦胡独奏,古朴抒情。嘭嘭咚咚的大三弦高亢激昂,人们伴随音乐载歌载舞。 初二祭山神,初四送火星为的是驱逐灾害,显示人的力量。 每年春节初二日午后,农民要把牛牵出来,绕着寨心走几圈,在它的额上戴红布扎的花朵,表示对它一年贡献的敬意。还喂它米饭和肥猪肉,表示对自己亲密伙伴的慰劳。 撒尼人从除夕至初五,都有祭祀祖先的活动。从他们对祖先的敬仰和怀念,可以发现这个民族的凝聚力和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

各国新年习俗
泰 国
泰国传统的新年,即“宋干节”(“宋干”是梵语
的译音),也叫“泼水节”,是公历的每年4月13日到
16日。节日里,人们抬着或用车载着巨大的佛像出游,
佛像后面跟着一辆辆花车,车上站着化了妆的“宋干女
神”,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身着色彩鲜艳的民族服装,
敲着长鼓,载歌载舞。在游行队伍经过的道路两旁,善
男信女夹道而行,用银钵里盛着用贝叶浸泡过的,渗有
香料的水,泼洒到佛像和“宋干女神”身上,祈求新年
如意,风调雨顺,然后人们相互洒水,喜笑颜开的祝长
辈健康长寿,祝亲朋新年幸运、未婚的青年男女,则用
泼水来表示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泰国人在新年第一天
都在窗台、门口端放一盆清水,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江
河中去进行新年沐浴。为庆贺新年,泰国人举行在规模
的“赛象大会”,内容有:人象拔河、跳象拾物、象跨
人身、大象足球赛、古代象阵表演等。很是精彩动人。

埃 及

埃及是文明古国,公元前40年,埃及人就能观察星
象了,他们发现天狼星和太阳一同升起,尼罗河水立时
上涨。埃及把尼罗河涨水的这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称
为“涨水新年”埃及的克鲁特人迎接新年,在门口放一
张桌子,七八只碟子供着大豆、扁豆、紫苜蓿和小麦的
颗粒,还有好些绿色植物的小芽,这象征丰裕。献给神
的东西越多,新年的收成就越多。埃及的新年在秋天,
因埃及的农业生产是从秋季开始的。

德 国

德国的新年,庆祝时间前后有一周。这期间,家家户
户都要摆上一棵枞树和可树,树叶间系满绢花,表示繁花
如锦,春满人间。德国人在除夕午夜新年光临前一刻,爬
到椅子上,钟声一响,他们就跳下椅子,并将一重物抛向
椅背后,以示甩去祸患,跳入新年。孩子们组成乐队,穿
上新衣服,拿着口琴和手风琴,列队在街上吹奏。成年人
则手持彩旗,跟在后面呐喊唱歌,欢庆新年,德国的妇女
在新年里要即兴表演家庭题材的喜剧小品。在德国的农村
流传着一种过新年的风俗----“爬树比赛”,小伙子们顺
着光秃秃的树比赛爬高,第一名被誉为“新年英雄”,以
示步步高升。

印 度

印度从每年10月31日起为新年共5天,第四天为元旦。
新年第一天,谁也不许对人生气,更不准发脾气。印度有
的地区,元旦早上,家家户户哭声不断,人人脸上涕泪横
流,他们以岁月易逝、人生苦短,用哭来迎新年,是对人
生的慨叹。有些地区的人们以禁食一天一夜来迎接新的一
年,由元旦凌晨开始直到午夜为止。由于这种怪异的习俗,
印度的元旦被人称为“痛哭元旦”、“禁食元旦”。印度
人在过年的前5天,各地都要演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意为罗摩的游行),扮演史诗中的英雄与纸扎巨人“作战”,
“英雄”引发点着火的箭,纸扎巨人便在观众的欢呼声中
着火烧毁,除夕前,家家户户门前都张贴上各种精美图画。
元旦早上,人们提着精制的小灯,拿着红粉包,出门向老
人和亲友拜年。见面道喜后,就互相将红粉涂在对方的额
上,表示吉祥如意,抬头见喜。年青人把红墨水装进水枪
里,射到亲友身上,称为“洒红”,表示吉祥如意。印度
青年喜欢在过新年时不管熟悉与否,见面徒手格斗。围观
者叫好助威风,往往成为姑娘追求的对象。印度中部土著
民族勃希勒人,为庆祝新年,在游戏场中竖立一根圆滑粗
大的木杆,杆顶有一只盛着礼品的小袋,姑娘们手持禾竹
竿竭力阻挠向杆上爬去的小伙卫子,小伙子们则在杆下围
成一圈,努力防御姑娘们对爬杆者的攻击,直到爬竿者夺
得小袋取得胜利为止。

伊 朗

伊朗实行的是伊斯兰历,它的季节和月份是不固定的。
在伊朗,庆贺新年就是庆祝春天到来,往往是在公历3月
下旬,过新年要隆重庆祝一周,人们涌上街头生起“篝火”
---“夜火”,然后全家人依次从夜火上跳来跳去,表示烧
掉“晦气”,迎来光明,驱邪灭病,幸福永存。除夕夜要
吃“七道菜”,每道菜的名称都要以字母“S”开头的,以
示吉祥。初一到初三,人们走亲访友,互祝春节快乐。新
年最后一天,全家出游踏青,以避邪恶。

中国
元旦是一年的首日。“元旦”这一名称,据
说起自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 —— 颛顼。他以
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元”含有第一和开
始之意,“旦”则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开始升起,
“元”和“旦”和在一起,就是要人们以蓬勃朝
气,来迎接崭新的一年。这一天,我国城市和农
村,都张灯结彩,披上了节日的盛装,不少单位
悬起“庆祝元旦”的巨幅标语,欢庆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
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
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
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
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
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们的欢
乐节日。

日本
日本人特别重视新年,每年的12月29日--1月
3日为全国休假日。日本人把12月31日称之为“大
晦日”,也就是除夕日。除夕晚上,日本人称之
为“除夜”,除夜时他们祈求神灵托福,送走烦
恼的旧年,迎来美好的新年,称之为“初诣”。
除夕午夜,各处城乡庙宇分别敲钟108下,以此驱
除邪恶,日本人则静坐聆听“除夜之钟”,钟声
停歇就意味新年的来到。人们便离座上床睡觉,
希望得一好梦。元旦早上,家人围坐在一起,互
相讲述除夕做的梦,以测吉凶。日本人称元旦初
一为“正日”。1--3日为“三贺日:。在正日,
小辈须先去父母那里拜年,向父母问安,然后到
亲友家拜年,新年还是个“吃”的节日,各国人
民都以食用自己民族的食物来祈求好运。日本人
在“正日”这一天,早餐是很丰盛的,吃砂糖竽
艿、荞麦面等,喝屠苏酒。此后一连三天,则吃
素的,以示虔诚,祈求来年大吉大利。现日本多
数城里人已放弃新年吃素匀惯,改在“除夜”吃
一餐空心面条,以祝在新的一年里,健康长寿。
朝鲜
朝鲜和我们中国一样,在新年也有贴窗花、桃
符的匀俗。朝鲜人在新年时,家家户户贴对联和年
画。有的人家在门上贴上寿星或仙女的画像,祈求
上天保佑,驱走鬼魅,赐给幸福。元旦黎明,人们
把一些钞票塞进了除夕预先扎好的稻草人中,扔到
十字路口,表示送走邪恶,迎接吉祥福星。黄昏,
人们又将全家人一年中脱落的头发烧掉,祝愿家人
四季平安。新春佳节,朝鲜的妇女穿戴一新。元旦
日少女们头戴一种麻制的帽子,称为“福巾”,身
穿带花纹的五色彩衣,进行荡秋千比赛。她们以一
处树花为目标,看谁先踢到或咬到为胜。也有在高
处挂上铜铃的,以先碰响者为冠军。新年期间,朝
鲜人除了享以美酒佳肴外,还必须要做一种用糯米
加上松子、栗子粉、枣泥和蜂蜜等,蒸煮成与我国
的八宝饭相类似的甜饭食用,以预示家里人丁兴旺
日子过得象蜜一样甜。
英国
在英国,公历元旦虽没有圣诞节那样隆重,但
在除夕夜和元旦,还是根据当地的风俗匀惯开展种
种庆祝活动,以示送旧迎新。英国人在除夕的深夜,
常带上糕点和酒出去拜访,他们不敲门,就径直走
进亲友家去。按英国人的风俗,除夕千夜过后,朝
屋里迈进第一只脚的人,预示着新的一年的运气。
如果第一个客人是个黑发的男人,或是个快乐、幸
福而富裕的人,主人就将全年吉利走好运。如果第
一个客人是个浅黄头发的女人,或是个忧伤、贫穷、
不幸的人,主人在新的一年中将遭霉运,会遇上困
难和灾祸。除夕在亲友家作客的人,在未交谈前,
要先去拨弄壁炉的火,祝福主人“开门大吉”。英
国的新年庆祝活动大都在除夕火夜举行,“迎新宴
会”,便是其中之一,这种宴会分“家庭宴会”和
“团体宴会”两种,宴会通常从除夕晚上8时开始中
直至元旦凌晨结束。宴会上备有各种美酒佳肴和点
心,供人们通宵达量地开怀畅饮。午夜时分,人们
打开收音机,聆听教堂大钟的新年钟声,钟声鸣响
时,人们一片欢腾,举杯祝酒,尽情欢呼,高歌《
往昔的日光》。“除夕舞会”则是另一种庆祝活动。
由当地的旅馆和舞会,夜幕降临。人们身着节日盛
装,从四面八方杰到这些装饰一新的灯光辉煌的舞
场,在美妙的乐声中翩翩起舞,成千上万的人群,
还云集到各个广场,围绕着广场中心的喷泉和厄洛
斯神象,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电视台还在广场做
现场直播,让在这家“守岁”的人也共享欢乐。

少数民族的新年习俗

柯尔克孜族——每年第一个月出现时,柯尔克孜族人便欢度“诺若孜”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过节时,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饭菜办得丰盛些,互相请客,以示庆祝。过节那天晚上,当畜群从牧场上回来的时候,每家毡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从上面跳过,接着牲畜从上面跳过,预示消灾解难,在新的一年里人畜两旺。

布依族——阴历腊月底,家家户户薰肉、灌香肠,烤酒、做糯粮粑粑、米花、缝新衣、手帕。腊月二十三用麦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请先生写对子,贴门神、年画。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围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团圆饭,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灯,晚上一齐点燃,挂在大门口。过了初一,人们开始串门拜年。青年男女相约去“起表”,以歌声表达爱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箫、铜鼓等乐器伴奏声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区正月十五过完年,正月三十还要过“小年”。

土家族——从正月初一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大年,第二天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围坐聆听老人讲故事,守岁到天亮。节日期间吃“红曲鱼”,以象征富富有余,还吃大锅烩菜,称合菜。初三举行“摆手舞”会,参加者达万人之多。此外,还有耍龙灯、舞狮子、灯会、戏剧、武术等活动。

壮族——从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杀鸡杀鸭、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烧肉等。晚饭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斩鸡”、炖整鸡。家家都要守岁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寝。正月初一、初二,凡来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馅,由去皮绿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酱制成。男女多于此时对歌,或打陀螺、跳舞、赛球、演戏。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饭,以示来年要丰收。这种饭叫“粽粑”,有的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节日期间喜爱举行抛花包活动。男女青年各分一队,双方相距约50米,划出界线,互相抛接,凡抛出界线或没有接着便为输者。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初一这一天,举行传统的“打土块”活动。他们以土块做“武器”,互掷对方,这一天,年过花甲的老者也要兴冲冲跑到山野的“战场”上去大显身手。

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春节时,盛行爬山比赛。谁先爬到顶,谁就得到姑娘或小伙子的礼物。姑娘赠送自己刺绣的侗锦,小伙子献出精致的竹盒、斗笠,这项活动往往持续半月之久。

仡佬族——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节。因他们居住在气温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开始发芽,春天才开始。在这即将春耕大忙之际,大家团聚在一起过年,共同祈祷祖宗、山神保佑,诸事如意,五谷丰登。又因清明节常在三月初左右,这样两个节一起过,所以将这一天定为仡佬年,也就是春节。年轻人在节日期间,连村接寨举行打鸡毛、打毽子、打花龙、打鸡蛋等活动,还伴之以歌舞,尽情欢乐。

哈萨克族——春节期间喜爱开展“姑娘追”活动。这种活动风趣动人,也是男女青年表白爱情的一种别致方式。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纷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姑娘们是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哪个小伙子获胜,姑娘就会把水酒作为奖品送到他的嘴边。春节期间,各家各户都酿水酒,向长辈敬酒。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春节时,人们身着盛装,一对对兴高采烈地玩跷跷板,彼此一起一落,谁在空中做的动作优美,弹得高,谁就领先获胜。

水族—— 按照水族的水历,正月的第十二日为“端节”,即“过年”的意思。节日的夜晚,寨子里举行联欢,在锣鼓和唢呐声中,男女青年尽情唱歌跳舞。联欢会上使用的锣鼓类型很多,最大的直径一米以上,锣重一二百公斤。鼓面画有花纹图案,鼓身刻着浮雕,既是民间乐嚣,又是工艺品。

傣族——初二、初三,一些村寨将举行“象脚鼓比赛”,选手们精神振奋、击鼓不停,谁的动作优美、鼓声好即获奖。春节期间,小伙子和姑娘们互相投掷糠包,看谁投得准,看谁接得着。玩到一定的时候,姑娘们就悄悄抢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头布或拴着的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随而来。父母见到女儿拿着头布、牵着骏马回来,便设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历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他们把泼水看成是驱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独龙族——年,一般在每年农历十二月下旬举行,具体日期由各个家族自己卜卦决定,节期长短也视准备的食物多寡而定。由于独龙族没有文字,过去邀请客人过年节,就只好用刻木或结绳作"请柬"。一个家族决定哪一天过节后,计算出离过节还有几天,如果以刻木记日,就在特制的木板上刻上几格,每一格代表一天,然后剖为两半,一半自己留着,一半送给客人。以后双方每过一天就削去一格,削到剩最后一格时,就知道第二天要过节了。如果用结绳记日,离过节还有多少天,就结多少个结,然后将结绳送给要邀请的亲友,自己留一条,每过一天解一个结,解到最后一个"结"的时候,就知道是过年了。

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卡多人(哈尼族支系)——云南新平县境内的卡多人,过年时间在农历正月初六。传说古时勇敢的卡多青年为了抵抗外来的侵略,出征应战,临行时留下话,他们哪天还乡,新的生活就从哪天开始。战争结束后,因征途遥远,直到新年初六日他们才回家。家乡人就把这一天定为新的一年开始。过年时,他们杀猪宰羊,跳大鼓舞,以此庆祝。

普米族——滇西北高原的普米族群众多以腊月初六为岁首,除夕夜,各村寨要放火炮三响,并吹海螺。然后家人团聚吃糯米饭。

勒墨人(白族的称谓)——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碧江县,他们有自己的推算节令的方法,春节日期也有差异。如桃花发苞时称三月,漆树发叶到五寸左右称五月,这样的推算结果,一年是十三个月,三月称三月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基诺族——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群众把公历六月称作过年月,歌手们轮番互相对歌,输了则留下一块包头布,到第二年再去对。过年时的每天晚上,老人和妇女们一边品尝酒肴,一边跳大鼓舞,男女青年们乘此时机谈情说爱,寻找自己的情侣。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年三十家宴十分丰盛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成粉包制的饺子、火烧、豆包等;传统年菜有鲜美的血肠、煮白肉及别具一格的酸菜氽白肉,而象征吉庆有余的鱼菜更不可少。子时还要吃一顿送旧迎新的鲜肉水饺。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除夕更岁时,一家人围坐在包内火炉边,在向长辈敬献“辞岁酒”之后,饱餐烤羊腿和煮水饺。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春节期间用青稞酒、酥油茶和糕点招待客人。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

达斡尔族——生活在黑龙江和嫩江两岸。除夕年饭是黄米蒸糕,初一大清早,互相拜年的人们一进门就抢食年糕,借以祈愿生活年年提高。 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和欢笑声。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征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日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征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同时,带着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黎族——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佤族——新年第一次见面除相互道喜外,还赠以糯米粑团、甘蔗和芭蕉,以此祝愿家庭生活和睦、甘甜、美好。

土家族——在全家的团圆饭餐桌上,一定要有坨坨肉和合菜。

维吾尔族——年节家宴食品有: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做成的“普罗”,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做成的“匹提尔芒达”(包子),用带骨羊肉煮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团抻成的“兰曼”(抻面),以及与汉族馄饨相似的酸辣可口的“曲曲尔”等。此外还备有多种民族传统糕点和小吃食,如“艾西姆桑扎”(圆盘馓子)、“亚依玛扎”(花边馓子)、“波呼萨克”(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色炸食)等。

布朗族——春节期间开展托球活动,活泼有趣。参加者围成圆圈,先由一人将一只用竹片做成的小球托上空中,然后按顺序接球,并用手心将球托向空中,接不到球的人,要罚唱一首歌。

新年的禁忌

俗话说“新年头、旧年尾”,意思是说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日子就是“除夕”与“春节”,所以过年时言行要特别谨慎,中国人希望一年的开始能够事事顺利,有个好预兆。
在春节时期有诸多禁忌,主要为了保平安,在来年事事顺利,春节这天妇女不许出门拜年,俗语叫“忌门”,女儿嫁出去的更是不能回家,如果在新年回娘家会吃穷娘家。小孩子不许哭闹,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也不可以和别人吵架起争执,犯了会使一年都不顺利。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无论有什么病痛,都不许请医生,请医生会一年到尾都生病。初一到初四不可动刀(主凶杀)、针(主长针眼)、剪(主口舌之争),也不可以扫地,扫地会把财运全扫光了。春节这天不可吃稀饭,否则这一年当中,出外旅行时一定会碰到下雨。

由初一至初十的一些禁忌:初一:鸡日——旧时在元旦贴画鸡辟邪祈福(鸡谐音吉“ji”)。
初二:狗日——出外拜年或祭祖。
初三:羊日——「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田生日」,「谷子生日」,祭田。
初四:猪日——祭财神,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就不请他来拜神。
初五:牛日——「破五」,可打破诸多禁忌,「送穷五」:初一至四的垃圾不能倒掉,免倒「财气」,初五的垃圾视为「穷土」,倒掉就「送穷出门」。
五路财神生日,有「接财神」的习俗。
初六:马日——「送神」的日子,把除夕送来的财神纸马烧掉,店铺开始复业。
初七:人日——人的生日,又是聚餐吃喝,又有放花炮烟花,启烟火的习俗,是「火的生日」。
初八:谷日——诸星下界,因此要祭星,寺庙往往在这天设坛祭星,接受布施。
初九:天爷生日——玉皇大帝诞辰,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
初十:石头生日——凡是磨、碓、碾等石制用具都忌动用,叫「十(石)不动」,甚至烧香祭拜石具。

贴对联,吃饺子,放烟花,买年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