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通宝后面有个昌字: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有什么典故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19:13:10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这原是一条民间俚语,见于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韩信年轻时带剑投奔项梁,默默无闻;后隶属项羽,也只做个郎中,他多次献策以求重用,项羽都未采纳。刘邦入蜀时,韩信弃楚而投汉,依然默默无闻。只任迎宾小吏,却因犯法被处斩刑,刀口下出狂言,惊动滕公夏侯婴,荐为治粟都尉;是萧何发现了韩信这奇才,但仍未获重用。军至南郑,韩信自觉出头无日,便随众将逃亡。萧何未及请示,便月下追韩信。有人向刘邦报告丞相也逃亡了,刘邦惊怒。过了两天,萧何回来,刘邦且喜且怒,骂道:“你为什么也逃跑了?”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得知他去追韩信,又骂道:“将领们跑了数十人,你没去追,去追韩信,是假的。”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大王若只想称王汉中,就用不着韩信;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第二个人可同您共谋大事的了!”于是劝刘邦选择吉日良辰,斋戒设坛,隆重拜韩信为大将。一夜之间,韩信从一无名小卒而位冠三军,这就是成也萧何。

后来,韩信运筹帷幄,逐鹿中原,为刘汉王朝打下半壁江山,封王列侯。有人告他谋反。刘邦削了他的兵权。汉十年,刘邦亲征陈�。韩信称病未出,却暗中派人与陈联络,家臣告密,坐镇京城的吕后想召见韩信,又怕他拥兵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计策。解铃还须系铃人,毕竟萧何老谋深算,他派人传旨韩信,声称陈�已经被捉拿斩杀了,列侯、群臣都要进宫朝贺。萧何欺骗韩信道:“你尽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强进宫朝贺,以免皇上生疑。”

可怜韩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一踏进宫门,即被吕后预伏的刀斧手劫持捆绑,架至长乐宫悬钟室,身首异处了。这是第二次临刑了,他喟叹道:“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被妇人小子所欺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一家三族。这就是败也萧何。

作为“生死一知己”的萧何,对起兵反叛的英布尚且能从容对待,在刘邦面前为他网开一面,却为何如此对待韩信呢?洪迈在《容斋续笔》中是这样解释的:因为汉高祖刘邦带兵在外,吕后在朝中把持政权,突然发生了紧急变故,萧何身为京城留守之任,所以不得不立即杀掉韩信,不像英布的事还处在似是而非的境地,可以从容谋划的。可见快刀斩乱麻,萧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史记》人物--育木而栖话萧何
前言:‘良禽择木而栖’,本是卫灵公的大将军文子暗示孔子的弟子子贡的话,这儿“良禽”指的是凤凰,“木”指的是“梧桐”。此话本身并没多大意义,有意义的是跟在后面的“贤臣相主而事”。汉高祖刘邦当然是棵梧桐树,择此木而栖的凤凰概有张良、韩信、陈平等等。那萧何算不算凤凰呢?

说起萧何,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了,天下人莫不敬佩此公的伯乐之眼。然而最能昭显萧何识人之能的,却不是他发现了韩信,而是他发现了刘邦!相比较而言,发现刘邦才算真正发现了一个“人”,力荐韩信不过是为他发现的这个“人”找到了一件灭敌的利器,一旦发现此利器有伤主的危险,则毫不犹豫地毁灭之!

萧何最初识得刘邦,刘邦还远远不是一棵能招来凤凰的梧桐树,顶多就是一棵随时可能夭折的幼苗,正是因为萧何的辛勤浇水施肥,刻意培养,刘邦才终于成为一棵彩凤四方来投的歧山之木。凤凰“择木而栖”,向被称为百鸟之王,如此,萧何“育木而栖”,当称百鸟王中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比喻事情的成败都出于同一个人。这原是一条民间俚语,见于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绐韩信》:“韩信为人告反,吕后欲召,恐其不就,乃与萧相国谋,诈令人称陈�已破,绐信曰:‘虽病强入贺。’信入,即被诛。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韩信年轻时带剑投奔项梁,默默无闻;后隶属项羽,也只做个郎中,他多次献策以求重用,项羽都未采纳。刘邦入蜀时,韩信弃楚而投汉,依然默默无闻。只任迎宾小吏,却因犯法被处斩刑,刀口下出狂言,惊动滕公夏侯婴,荐为治粟都尉;是萧何发现了韩信这奇才,但仍未获重用。军至南郑,韩信自觉出头无日,便随众将逃亡。萧何未及请示,便月下追韩信。有人向刘邦报告丞相也逃亡了,刘邦惊怒。过了两天,萧何回来,刘邦且喜且怒,骂道:“你为什么也逃跑了?”萧何说:“我不敢逃跑,是去追逃跑的人。”刘邦得知他去追韩信,又骂道:“将领们跑了数十人,你没去追,去追韩信,是假的。”萧何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大王若只想称王汉中,就用不着韩信;若要争夺天下,除了韩信,没有第二个人可同您共谋大事的了!”于是劝刘邦选择吉日良辰,斋戒设坛,隆重拜韩信为大将。一夜之间,韩信从一无名小卒而位冠三军,这就是成也萧何。

后来,韩信运筹帷幄,逐鹿中原,为刘汉王朝打下半壁江山,封王列侯。有人告他谋反。刘邦削了他的兵权。汉十年,刘邦亲征陈�。韩信称病未出,却暗中派人与陈联络,家臣告密,坐镇京城的吕后想召见韩信,又怕他拥兵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计策。解铃还须系铃人,毕竟萧何老谋深算,他派人传旨韩信,声称陈�已经被捉拿斩杀了,列侯、群臣都要进宫朝贺。萧何欺骗韩信道:“你尽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强进宫朝贺,以免皇上生疑。”

可怜韩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一踏进宫门,即被吕后预伏的刀斧手劫持捆绑,架至长乐宫悬钟室,身首异处了。这是第二次临刑了,他喟叹道:“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竟被妇人小子所欺骗,这难道不是天意吗?”于是诛杀了韩信一家三族。这就是败也萧何。

作为“生死一知己”的萧何,对起兵反叛的英布尚且能从容对待,在刘邦面前为他网开一面,却为何如此对待韩信呢?洪迈在《容斋续笔》中是这样解释的:因为汉高祖刘邦带兵在外,吕后在朝中把持政权,突然发生了紧急变故,萧何身为京城留守之任,所以不得不立即杀掉韩信,不像英布的事还处在似是而非的境地,可以从容谋划的。可见快刀斩乱麻,萧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啊!

据《资治通鉴》载,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部来到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就任汉王,在项羽麾下不得志的韩信背离楚营来到汉王军中,刘邦仅委韩信以管理粮秣的小使。韩信数次向丞相萧何谈起自己的报负,如果汉王不重用他,他将离去。刘邦到南郑后,韩信果然离汉而去,萧何速去追赶。这就是被演绎并搬上舞台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萧何把韩信追回后,极力向汉王推荐并说,如果你要打天下,非韩信不能担当此任。不了解韩信才能的刘邦,终于被萧何的苦荐所感化,斋戒七日,设坛场,以九宾礼拜韩信为大将军。后来雄才大略的韩信屡建奇功,为刘邦夺得天下。明代杨守正在《拜将坛》一诗中写道:“登坛不是萧何荐,高祖何缘得见奇。”以上是韩信成事于萧何的一段历史。

又据《史记·吕太后本纪》载:“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为吕后”。公元前196年,有人密告吕后,说韩信预谋反叛汉王。吕后欲召见韩信,恐其不就范,就与丞相萧何密谋。萧何献计于吕后,他可以让韩信束手就擒。萧何来到韩信府上,谎称汉王已平息邯郸陈豨反叛回到京城,群臣都到宫祝贺,要韩信也去宫中。当时韩信有病缠身,萧何硬拉韩信入宫。“信人,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史记·淮阴侯列传》)。这就是韩信坏事于萧何的一段记载。

宋代洪迈《容斋续笔》称:“信之为大将,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说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后人有诗叹道:“反复谁知相国情,千古难消钟室恨”。肖丞相这种出尔反尔的行径实在令人难以理解,人们无不为韩信被吕后杀于钟室而遗憾。这就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典故的出处。现在,这句成语比喻事情的成败或好坏都由于同一个人造成。又比喻出尔反尔,反复无常。

这是汉高祖刘邦时期始出的一句成语.
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汉初名将韩信,淮阴(今属江苏省)人。年轻时,在家乡生活孤苦,人们多瞧不起他(参看“一饭之恩”)。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起兵反秦,韩信去投效,但未显才能。项梁败死后,项羽派他当了一名传卫官。他虽然向项羽提出过一些建议,但并未被采纳过。后来韩信离开项羽,另投刘邦。
据《史记·淮阴侯传》,刘邦起初也未重用韩信,只让他当一名小军官,有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被处死。免死后也只当一名治粟都尉(管军粮的官员),没法施展他的军事才能。他同刘邦的亲信萧何谈话之后,萧何却非常钦佩他,认为他是个卓越的军事天才。
那时,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汉中,地区偏狭,难于发展。部下又多是刘邦家乡(江苏北部)一带的人,都想回家,因此纷纷逃跑。韩信见刘邦不予重用,也就跟着逃跑。萧何听说韩信走了,赶紧连夜去追,亲自把韩信追回。刘邦抱怨萧何小题大做,萧何说:“韩信不是普通人材。你若是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要取得天下,就非此人不可!”萧何竭力赞扬韩信的学识和谋略,建议刘邦拜他为大将军。
刘邦对于萧何从来是言听计从,便接受建议,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于局势的分析、估计和消灭项羽、统一全国的计划,使刘邦听了非常满意。于是发兵东下,灭了魏国、赵国,收降了燕园,征服了齐国,最后又包围了楚霸王项羽,把他彻底打垮,完成了统一,建立了汉朝。刘邦便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即汉高祖,萧何做了丞相。
刘邦做了皇帝后,对韩信却不放心了,首先解除了他的兵权,改封他为“楚王”;不久又把他逮捕,赦免后再改封为“淮阴侯”。最后,刘邦的妻子吕后和萧何商量出一个计策,把韩信骗进宫中杀害。
因为韩信的成就,是和当初萧何的竭力推荐分不开的;而韩信最后的败亡,也和萧何有关,所以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形容既帮助、又破坏,做好做歹全因一人。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八“萧何绐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将军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这是汉高祖刘邦时期始出的一句成语.
宋·洪迈《容斋续笔·萧何给韩信》:“信之为大将军,实萧何所荐,今其死也,又出其谋。故俚语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之语。”
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韩信经萧何举荐被刘邦任为大将军,为汉朝的建立立下很大功劳,汉朝建立后被封为楚王。晚年的刘邦最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权旁落他人,为了刘姓政权的长治久安,必须铲除隐患。他认为在诸位将领中,功劳最大、才能最强、威望最高的功臣,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此,韩信首当其冲。可是,除掉韩信谈何容易!刘邦明白就是自己出马也未必能取胜,其他诸将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刘邦先是用计生擒了韩信。此时的韩信才明白过来,感叹地说:“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将韩信押回京城后,念其功高且又无罪证,又赦免了韩信,改封淮阴侯。

削去了王位的韩信,心想自己为兴建汉室出生入死,最后落得个如此下场,既然你刘邦无情,休怪我韩信无义。韩信私下与被任命为赵国相的陈稀相约,陈稀在北方举事,韩信在长安响应。

汉高祖十年(215年),陈稀果然举兵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平叛,长安空虚。韩信准备在长安举事,不幸走漏了消息,有人向吕后告发韩信准备谋反。吕后想把韩信召进宫来,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萧何商议。最后,由萧何出面,假称北方传回捷报:叛军已败,陈稀已死,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贺喜。韩信哪里想到极力举荐自己而且一向过从甚密的萧何会是杀害自己的主谋。结果韩信刚入宫门,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捆绑起来。吕后将这一代名将带至长乐宫钟室,残忍地杀害了。

民间因此有“成也萧何(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的说法。后来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来比喻事情的成败、好坏都由一个人造成。不过韩信等一类将领,自以为立有战功,应当割地称王,但从人民要求统一的观点看来,不消灭这些割据者,即使希望战祸暂停也是不可能的。萧何协助刘邦,削除异己,客观上符合人民的利益,因为人民迫切需要休养生息。这是汉高祖刘邦政治上的大成功,也是萧何辅佐刘邦做出的杰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