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0字颜体楷书字帖:”菩萨畏因,凡夫畏果”的来历及含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14:20:20

1、“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来历:

由佛所说,可参考《大般涅磐经》、《普贤上师言教》、《增广文钞卷》等佛经,根据佛教轮回之说,种什么因,受什么果,“因”一启动就知道结果了,因里头就含有果,普通人要到结果出来了才知道。所以菩萨怕因,不轻易种因。

2、”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含义:

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即使有恶果,都是久远的前因,既属前因种下,则后果难逃。所以恶果来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

扩展资料:

因是能造作、产生一定后果的原因,果就是由一定原因产生的结果。由佛教的缘起论产生了因果理论,因果理论是佛教轮回解脱理论的基础,随着佛教的发展而对因果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因果律指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佛教认为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因,也可能成为果,没有绝对的因,也没有绝对的果。佛教所讲的因,有时与缘并用且有一些区分,佛教否认了世间万物独立演化交织的因果,而是将所有的因果与业力串联使客观世界依附于众生化现。

《佛说善恶因果经》说:

前世不修今世苦,今世不修来世愁;祖上荫德我今受,我不积德后代忧。

世人不信真因果,分文不舍被财囚;家财万贯不积德,子孙无福难消受。

无福子孙如病夫,万贯家财若毒瘤;毒瘤附身折福寿,子孙败亡老泪流。

君不见,繁华处,多少朱门孤灯守;望四方,善士家,子孙世代安康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说善恶因果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凡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因果 (宗教用语)

1、“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来历:

由佛所说,可参考《大般涅磐经》、《普贤上师言教》、《增广文钞卷》等佛经,对智慧高明的人,“因”一启动就知道结果了,因里头就含有果,普通人要到结果出来了才知道。所以菩萨怕因,不轻易种因。

2、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含义: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久远前因,既属前因种下,则后果难逃,故感果之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

故事内容

前世不修今世苦,今世不修来世愁;祖上荫德我今受,我不积德后代忧。世人不信真因果,分文不舍被财囚;家财万贯不积德,子孙无福难消受。无福子孙如病夫,万贯家财若毒瘤;毒瘤附身折福寿,子孙败亡老泪流。君不见,繁华处,多少朱门孤灯守;望四方,善士家,子孙世代安康留。

扩展资料:

经典经文

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四天王。地藏菩萨若遇杀生者说宿殃短命报。若遇窃盗者说贫穷苦楚报。若遇邪淫者说雀鸽鸳鸯报。若遇恶口者说眷属斗诤报。若遇毁谤者说无舌疮口报。若遇嗔恚者说丑陋癃残报。若遇悭吝者说所求违愿报。

若遇饮食无度者说饥渴咽病报。若遇畋猎恣情者说惊狂丧命报。若遇悖逆父母者说天地灾杀报。若遇烧山林木者说狂迷取死报。若遇前后父母恶毒者说返生鞭挞现受报。若遇网捕生雏者说骨肉分离报。若遇毁谤三宝者说盲聋喑哑报。

若遇轻法慢教者说永处恶道报。若遇破用常住者说亿劫轮回地狱报。若遇污梵诬僧者。说永在畜生报。若遇汤火斩斫伤生者说轮回递偿报。若遇破戒犯斋者说禽兽饥饿报。若遇非理毁用者说所求阙绝报。若遇吾我贡高者说卑使下贱报。

若遇两舌斗乱者说无舌百舌报。若遇邪见者说边地受生报。如是等阎浮提众生。身口意业恶习结果。百千报应今粗略说。如是等阎浮提众生业感差别。地藏菩萨百千方便而教化之。是诸众生先受如是等报。后堕地狱动经劫数无有出期。是故汝等护人护国。无令是诸众业迷惑众生。

参考资料:

因果 (宗教用语)-百度百科

凡夫 (宗教用语)-百度百科

佛说善恶因果经-百度百科

1、”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来历:

由佛所说,可参考《大般涅磐经》、《普贤上师言教》、《增广文钞卷》等佛经,对智慧高明的人,“因”一启动就知道结果了,因里头就含有果,普通人要到结果出来了才知道。所以菩萨怕因,不轻易种因。

2、”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含义: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久远前因,既属前因种下,则后果难逃,故感果之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

扩展资料:

佛门里有句话: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自己曾经造过什么因,之后就要承担什么样的果报。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宇宙间的客观规律,不是什么谈玄说妙。你种善因自然得善果,种恶因自然苦果连连。

因果定律以最简单的形式告诉人们,如果生活中你为自己设定了想要的得到的结果,你就需要追溯前人,看一看那些得到这个结果的人是怎么样做的,并为这个结果不停地努力、付出,如果你能够做和成功人士同样多的事情,你获得的结果也将和他们同样多,这不是奇迹,而是一个很自然的规律。

佛法中说的因果主体、中道实相、般若理体、真如、涅槃、我,都是同一如来藏心体。一切法界无不赅摄于如来藏一法界中,即“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佛法中心思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因果

百度百科:佛说善恶因果经

百度百科:凡夫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来历:

由佛所说,可参考《大般涅磐经》、《普贤上师言教》、《增广文钞卷》等佛经,对智慧高明的人,“因”一启动就知道结果了,因里头就含有果,普通人要到结果出来了才知道。所以菩萨怕因,不轻易种因。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含义: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只怕恶果,不知恶果起缘于恶因,平常任意胡为,以图一时快乐,不知乐是苦因。菩萨则不然,平常一举一动,谨身护持,戒慎于初,既无恶因,何来恶果?纵有恶果,都是久远前因,既属前因种下,则后果难逃,故感果之时,安然顺受,毫无畏缩,这就叫明因识果。

扩展资料:

因果,是佛法基本定律,主张今生的善恶业,可以引生未来世的善恶果报反作用到自身,佛门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波罗蜜的修行皆是基于深信因果,但又不同于宿命论。古语有云:不是不报,时候未到,因果的观念也早已深入“以善为本”的中华传统文化。

佛法中说的因果主体、中道实相、般若理体、真如、涅槃、我,都是同一如来藏心体。一切法界无不赅摄于如来藏一法界中,即“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佛法中心思想。

参考资料:因果 (宗教用语)-百度百科

凡夫 (宗教用语)-百度百科

佛说善恶因果经-百度百科

由佛所说,可参考《大般涅磐经》、《普贤上师言教》、《增广文钞卷》等佛经,对智慧高明的人,“因”一启动就知道结果了,因里头就含有果,普通人要到结果出来了才知道。所以菩萨怕因,不轻易种因。

普通一般人畏果,像死刑犯到执行时才后悔,这个后果来了他才怕。真要注意学问的人,对每一件事,在有动机的时候就做好,也就是刚才说的,要有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也就是开始就要慎重。

1、凡夫畏果:

往昔,佛陀在《大般涅磐经》中宣说“苦、集、灭、道”四圣谛时这样对迦叶尊者讲道:“有八种相叫做苦,所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在人类的现实生活中这些痛苦随处可见。比如有的胎儿虽然经过父母精心照料却仍然会因为脐带绕颈、缺氧窒息等原因死于腹中,又或者在生产过程中母亲由于大量出血或产道过窄而双双毙命;比如有的人从出生起就身患疾病、诸根不全,终身受到病痛的折磨没有一刻舒适的时候,又或者年轻力壮却突然中风、脑溢血而常年卧床不起;

比如女性喜欢贪爱自己青春美丽的面容,但不得不接受随着岁月流逝色身的苍老和腐朽,同时随着身体机能的衰弱而无法自理,不断遭受他人的歧视甚至子女的嫌弃;比如临终时四大分离,拥有再多的财富和地位都没有办法缓解一点点恐惧和无助,如今由于深重的共业驱使,很少有人能够安详的寿终正寝,大都是在病痛长期的折磨中痛苦的死去;

再比如在短短一生中,我们经常贪爱某一个人、某一个职位、某一笔财富却始终无法拥有,看不惯的人或者事却偏偏容易狭路相逢,身边的朋友亲人由于种种原因短暂相聚后都天各一方,我们在欲海中挣扎沉浮,手中抓紧的再多,也无法阻止随时随地都可能降临的死亡,无法操控自己在六道轮回中随波逐流的命运。

就像华智仁波切在《普贤上师言教》中讲的一样:“总的来说,四大部洲世界的人类都无有安乐可言,尤其是我们这些生在南赡部洲的人们,如今正处在五浊恶世,没有一丝一毫安乐的时候,唯有感受痛苦。”

实际上,大多数的人如果没有对因果和轮回形成定解,没有通过对佛法进行实修实证,所持有的态度往往都是抱怨不满,深感命运不公平,是十分颠倒的。就拿人道中的各种违缘痛苦来说,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事实上,大多数的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违愿时都是如此,遭人诽谤非议、亲友爱人离弃、事业失败、财富损失、病痛突然来袭、统统都会给人们带来挫败。

而人们也无一例外的都会感到痛苦和失落,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追朔到原因时都怨天尤人,责怪命运不公平,责怪怨敌恼害自己,想要逃避这样令人不满的结果,于是更加执着的想尽一切办法去追求,想要改善自己的命运。

佛陀在《大般涅磐经》中这样对迦叶尊者说道:“世间众生颠倒覆心,贪爱生相、厌患老死。”

被业障蒙蔽了心性的人们就是这样,喜欢健康长寿、财富丰厚、家庭和美的善果,畏惧体弱多病、贫穷潦倒、劳燕分飞的恶果,一旦遭受厄运,都喜欢从外境找原因,或者根本不找原因,一心只想自以为是的改变结果,然而由于缺乏对因果的正确理解,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缘木求鱼,乃至造下更多的罪业,让恶果雪上加霜。

更有甚者是,有的人也皈依了三宝修行,对因果有一定的理解,也做了一些持戒、布施等善行,但遇到违缘时仍然烦恼丛生:为什么修行这么久身体也没有变好,财富也没有增加,生活中还是会遭遇很多不顺呢?因此对佛法对上师三宝产生怀疑和邪见,暗自猜想一定是上师三宝没有加持自己,怀疑佛菩萨的大悲智慧妙用的真实性、佛法的真实性。

以上讲的仅仅只是上三道中的人道的情况,而在整个六道轮回中都充斥着各种无量的痛苦,即使命终转生非天或天界,也依然有争斗之苦和下堕之苦,下三道就更不必说,旁生被猎杀和奴役,饿鬼饥渴难耐,地狱众生于八热、八寒、近边、孤独地狱中终日的哭嚎,长达数以万劫的折磨永远没有止尽。

在这种时候,由于业力深重、无明痴愚的习气炽盛,不要说通过修习佛法认识到轮回痛苦的本质,甚至百千劫连佛菩萨的名号都无法听闻,旧业难消,新业倍增,在三恶道中永恒的流转无有出期。

可想而知,如果失去人身转入下三道,结局更是十分惨痛,痛苦的程度和人世间的些微挫折相比,就像一粒芥子和须弥山的区别。但是,凡夫如果没有通过如理如法的修行形成对因果坚定不移的认知,只知道恶果可怕,却没有在日常生活中真正学会断除恶因,那么恶果成熟将是永远也无法逃避的结果。

痛苦现前时,再恐惧,再挣扎,再抱怨,也只能被迫的承受,业力过于深重时连佛菩萨也无法救渡。然而,如果已经是证得登第以上的菩萨,情况却大不一样。

佛陀在《大般涅磐经》中宣说了世间凡夫只知贪生畏死的习性后,又对迦叶尊者讲道:“迦叶,菩萨不是这样,看到初生已经发觉问题了。”

2、菩萨畏因:

净土宗的一代祖师印光法师在《增广文钞卷》中这样写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菩萨害怕遭受恶果,因此在因地行持时就预先就断除了恶因,待到罪障消灭、功德圆满,直至成佛才行;而众生却常常种下恶因,又想避免恶果,就像在太阳光照下想要避开影子一样是徒劳无功的。

常常见到这样无知愚昧的人,做了一点点善事就期望马上有巨额的回报,一遇到逆境,就说做善事没好报,因果不存在,佛法也是虚假的。”

证得了登地以上的菩萨,虽然相续中仍然还有业障习气,但由于形成了对因果坚定的信心,深深明白有因就必然有果的道理,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境界内能够观察到造下的任何恶业在法界中一定有相应果报的显现,心生畏惧,因此言行举止都十分谨慎,时时观照自相续避免种下恶因,避免种下将来痛苦的种子,同时努力精进修行以忏悔往昔宿业。

通过上师三宝的大悲智慧妙用加持力求在恶因成熟前进行转化,让恶果重报转为轻受,如果有恶业已经完全成熟,那么果报就非受不可了,纵然是佛陀现前也无法逆转。

从前古时西域安息国(亚洲西部的古国)有一位太子,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道自己前世欠下命债,于是不远万里前往中国寻找债主主动送死,被杀后又转生为安息国太子,出家修得宿命通,知道自己还有命债,于是又前往洛阳寻找债主,被杀死后再次转生为安息国太子,再次出家修行,是为安世高法师。

他在中国率先翻译了印度小乘佛教禅类经典,是佛经汉译的著名创始人。对于世间人来说,像安世高法师这样两次主动寻求被杀的行为显得难以理解,世人都希望健康长寿,长命百岁,没有人愿意惨遭横祸,英年早逝。

但这正是因为真正的菩萨坚信因果不虚,只要造下了因就必然会有相应的果,哪怕是圣者菩萨也不可能逃脱,所有的果报最终都需自己亲自一一承担,因此即使面对被杀害的命运也会选择堪于忍耐,欣然接受,就像《涅磐经》里说的那样:“知由善因生善果,知由恶因生恶果,恶远恶离矣。“

法王如意宝曾经讲过:“对因果要有一定的信解,这是佛教徒起码的标志。若对因果无信心则修什么甚深的法,所得和意义都不大。”很多时候,我们贪图一时之快,不经意间已经造下了很多罪业而不自知,或者自认为都是无关紧要的小事,或者睡了一觉起来就全部忘记了。

然而,果报却并不会因为我们不在意、不记得就不复存在,莲花生大士在《莲师心要建言》里说到:“善行与恶行的业报成熟,经过累劫也不会消失,因此,连最微细的因果关系都要小心注意。”

扩展资料

佛陀在《佛说善恶因果经》里详细的阐述了业力不同带来的果报差别,身口意所造的十恶业都能够同时感召到地狱、饿鬼、畜牲三恶道的果报,如果有幸转生人道也会有种种痛苦烦恼。

当我们真正对因果生起了定解,就会万般谨慎的护持自己的身口意,连细小如微尘般的恶业也不敢再造,因为任何一个不善业导致三恶道的果报成熟后,我们在恶道中很可能就永无出期。

比如喜好杀生的人即使受报几大劫后,罪业稍清,从地狱再转生人道,还会带有杀业所感召的同行等流果,仍然会有喜好杀生的习气,或者出于生计不得不杀生,这样很快又将自己重新拖入地狱中再待上几大劫;

又比如由于杀鸡的恶业转生为鸡,那么一生中又会造下无数杀虫的罪业,五百生中造下杀虫罪业更是不计其数,待转生为虫又要食用其他细小含生,这样算起来光是在旁生道需要待上的时间已经是无量劫了,可见恶业感召恶业的速度非常迅猛,都是呈恒河沙数倍不断累加的。

与杀生相同,偷盗、邪淫、诽谤、恶口、邪见等等十恶业带来的果报也与之类似,《百业经》里宣讲的公案都说得清清楚楚,看到这些真实的案例怎么能让人不心生惧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曾以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很有可能是让自己堕入恶趣永无出期的原因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因果百度百科-佛说善恶因果经百度百科-凡夫百度百科-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