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final框架原理:什么是传播学概念的“漏斗效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5 20:11:46

无用的信号分布在网络的各个终端,最后都叠加聚在前端,形成“漏斗效应”,淹没有用信号,使高速数据的回传困难。

信息之所以为信息,在于信息对于人的有用性。信息功用的体现伴随着人的大脑对信息的加工,即存储和提取。

首先在大脑之外,信息的存在状态是自在的。当大脑接触到信息时,即刻苦进入感觉登记阶段,这个阶段原始信息完能进入人的大脑,但是却不能形成长时记忆,更不能向别人言说,即无法传播。例如,王勃刚看见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场景,还没有想到那两句诗,根据视觉中的小孔成像原理,王勃的心目中已经有了那个场景,形成心理图像。这步是感觉登记,王勃还没法写出来。接来是大脑对信息进行编码,这步是对原始信息的高度概括,省去了很多不重要的信息。如王勃省去了“天,山,船,风”等诸多方面的信息,最后编码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句诗即是场景中原始信息的编码,存诸在王勃的大脑中,所以最后能够写出来,也能传播开来,以至流传至今。

当原始信息经过编码,大脑中形成符码,符码具有信息再生能力,即反映成再生出原始信息,并衍生出相关信息。当王勃写下《藤王阁序》后,在坐诸人都拍手叫好,其诗一方面吻合了当时场景,状物描景恰到好处;另一方面流传至今,成为千古佳句,还有衍生了“悲壮”之情。英国心理学家巴特莱特(BARTLETT)作实验证实符码再生成信息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符码只能反映主要原始信息,略去诸多细节;二是再生信息具有条理性,表现出大脑编码的痕迹;三是提取主体加进个人主观的东西。时值今日,画家能根据王勃的诗画出“心理图像”却不比当初王勃看到的场景。

存储信息时,从原始信息到符码,信息量在绝对值上是从多到少,原则是“去精取精,除伪存真”,在图像上形成漏斗状。提取信息时,从符码到再生信息,信息量在绝对值上是从少到多,原则是“如临其境,触景生情”,在图像上形成一个反向漏斗。综上所述,信息的存诸和提取,表现成一个双向漏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大脑的编码是关键的一环,符码编得科学,再生信息能反映原始信息,符码又能在大众中衍生出新信息,就容易传播;反之则难。

二、广告编码现象

广告传播过程在信息加工处理上表现出了双向漏斗原理。针对个人而言,编码发生在个体大脑中;针对广告传播而言,编码发生在广告代理公司。

广告的原始信息由广告客户公司提供,是编码的第一手材料,包括产品本身材料,市场材料和消费者材料。原始信息是数量众多,需要动用诸多媒体,经过多次广告,才能将信息传播出去,打动消费者,促销产品,占有市场份额。但是,现代社会,大众传播高度发达,信息高度泛滥, 个体每日接触的信息成千上万,向社会大众发布原始信息,不可能得到认可。同时,大众媒介的费用昂贵,客观情况决定不宜做太多的广告。松下幸之助,做广告很慷慨,但是也只有企业利润的三分之一。而在中国则规定广告费只做到企业收入的2%,最高也只能达到8%。可见,由于广告的投放费用和社会影响考虑,都是限量广告。

广告在很大程度,只是依靠大众媒介作启动传播,有效传播都是在大众中的无媒传播。无媒传播是指不依靠付费的大众媒介,而让原始信息的编码在大众中自动再生和衍生,达到广告传播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广告公司开始充当起“编码大脑”的角色。所有向社会大众发布的广告都是原始信息的编码。从广告内容来看,文案是着重描述产品的一个侧重点,在表述上形成一种承诺,即独立销售主张USP,并且写出文案本身的风格,达到劝说的目的。从广告形式来看,图片如今成了主流,平面中,图片占了大部分版面,在影视中,图像远多于画外音。若广告本身是一级编码,那么广告中的口号(SLOGEN)和标志(LOGO)则是二级编码。二级编码是对原始信息的高度抽象,是广告的主要传播对象。

二级编码通过大众媒介到达社会大众中后,需要有再生能力和衍生能力,通过再生信息反映原始信息,让消费者知道产品的必要信息,形成整合传播(IMC)。二级编码反映到一级编码,一级编码反映到原始信息,广告传播才真正地发生。客观上,大众媒介传播下的符码本身不能再生信息,只是引导大众接触更详尽的信息。一般地,销售点有宣传单,产品有说明书,这些资料是原始信息和再生信息的结合。事实上,每一个广告都需要这样传播,而决定一个广告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广告,达到出色地传播,完成传播信息,促销产品的任务,则在地广告编码的再生能力。

编码的再生能力,取决于符码流行元素的吸取,创意求新的程度,攻击目标的存在,编码路径的长短,流传噱头的有无,交流沟通的层次等方面。编码再生能力强,实现无媒传播,广告即是出色的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