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女红叶壁纸:为什么4大文明古国到现在无一是发达国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4 07:14:18

看比赛,不仅要注重其竞技,还要注重其文化内涵。比如世界三大绅士运动的台球,网球,高尔夫,在观看时都有其文化底蕴,有的中国人并不注重这些,时常被人家误解。中国举行的斯诺克,丁军辉是在中国观众用照相机把对手干扰的情况下夺冠的。为什么有的著名网球选手不愿意参加中网的比赛,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观众不懂得欣赏比赛,随意走动,瞎鼓掌等等。而有的人认为打高尔夫就是贵族,实际呢?虚荣!!!为什么中国的高尔夫不能成为大众运动?原因很简单,就是老百姓玩不起啊!而国外呢?看看有关资料就会明白了,中国的经济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还是注重一下内涵吧,丢不起文明古国的人啊!希望奥运会不要停留在老外迫不得已的夸奖上,人家走后留下更多的反思!

古巴比伦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应该是自己的不自爱。可以想象一下,在美索不达米亚这个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冲积而成的广袤肥美的平原上,发展出了高度的农业文明,然后在其基础上建立了古巴比伦王国和辉煌的古巴比伦文明,但古巴比伦王国似乎并不懂得如何延续他们的辉煌,对外征战不休,不仅是屠戮敌人的身体,而且还将荆棘和盐洒进敌人的土地;对内国家一片歌舞升平,乃至到了繁荣“娼”盛的景象;而且由于不懂排水洗田,这片曾经创造文明的沃土不可避免的盐渍化,终于使古巴比伦葱绿的原野渐渐褪色。
失去其根本——土地的巴比伦人被自己折腾至奄奄一息,终于无法抵挡外来的入侵,高大的神庙和美丽的花园也随着马其顿征服者的重新建都和人们被迫离开家园而坍塌,而辉煌一时的古巴比伦文明终于被黄沙所掩埋,成为了一个满目荒凉的遗迹。

如果说古巴比伦丧于自己的话,古埃及文明的衰落则和外敌的关系更大一些,公元前四十七年恺撒大帝攻占埃及时,一把火将亚历山大城图书馆化为灰烬。四百多年后,西奥都西斯一世为了响应这位恺撒大帝的“伟大”,又拆毁了大部分神庙,并赶散了所有还懂一点古埃及文字的祭司,使得本已式微的古埃及文明加速了衰亡。他们为了政权的稳固要禁异教,却毁灭了一个文明。与此同时,自然也没有放过多灾多难的埃及人,尼罗河的洪涝和气候突变带来的旱灾,彻底地击溃了这个尼罗河孕育的伟大文明,将一切都用风沙掩埋。古埃及文明如今能让我们看到的显著标志就只是一尊狮身人面像和几十座金字塔在夕照风摧中顽强的挺立了。

古印度文明则是最为神秘的,他留下丰富的考古资料,表现出的发达让人们赞叹不已;而他早早地湮灭于历史的长河中,又让人感慨万千,他注定要成为一段难以追寻的记忆。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应该是不平衡的;除了孔雀帝国和贵霜帝国前期,从印度河文明时代起,到列国时代,直到贵霜的后期,广阔古印度一直处于分裂的状态。可能正是这种分裂和不平衡,让雅利安人得以乘虚而入。不过,过于落后的雅利安人,似乎难以继承这些让他们感到瞠目结舌的文化。分散于四处的原有的居民又处在被雅利安人驱赶或杀戮的状态下,所以,古印度文明连同它的印章文字就被后来人彻底遗忘了。

其实上面的只是我简单的描述,三大文明衰落也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如果要详细了解,还得去翻阅资料。

因为以前太好了。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都是一部兴衰世,从兴(生)到衰(灭),又从衰(灭)到兴(生),这样周而复始。美国也不会永远发达。

繁荣太快的民族衰落得更快。

一个国家的覆灭,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一个文明的覆灭,刚不是由简单的外因(包自然环境的原因)。历史上,中国并不是水土丰富,在大禹时代,中国当时的自然环境就极差。
所谓“灭国者先灭其史”,四大文明古国到今,只有中国文明没有断裂,其它三国的国民已经与他们辉煌的祖先毫无关系。
在各个文明的婴儿期,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知识是贵族的专利,包括中国。但是自从孔子之后,知识开始走向平民,从此知识不再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就意味着,这个国家的文化的根基更加坚固、宽广。虽然在秦朝时有短暂的焚书坑儒,但随之而后的西汉却奉行了一种宽松的学术环境。隋朝后,知识更是成为平民向贵族转化的最主要途径,知识被更大面积的普及起来,这几可说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最主要原因。
反观其它古国,都是由于对知识的保密程度较严格,一旦政权被摧毁,贵族会随之杀害,文化便可在刹那间毁灭。
所以要讨论文明古国至今比较落后,不能一概而论。其余三个古国基本上是上述原因,只有中国例外。
凡事有例就有弊,孔子一方面是使文明留传下来的重要人物之一;另一方面,他创立的儒家学派(主要是后来传承者)又是使得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
众所周知,无论是文化、制度、科技,历史是最繁华的是唐宋。但是从宋朝以后,中国已经开始了落后的旅程。究其原因,是因为儒学在此时的变种:理学。
理学始创于程颐、程颢,集大成于朱熹,但在朱熹的生前,理学是没有多大地位的。直到南宋理宗(1225-1264)才获得官方的承认,成为主流思想,此后大行于天下,至五四而止。对于虽然“存天理,灭人欲”并不一定是朱熹理学的主全部内容,但主要内容是可以算得上的。
一种学说先进与否,并不是以信仰它的人数而定,而是看他是否适应了这个时代的发展。反观朱熹,时值南宋国破家亡之时,他并无一言一行救国,只是斤斤计较于人性的善恶,<大学>所谓“致知格物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只关注于方法性的前五项,而对于目的性的后三项,尤其是最终的“平天下”更是不闻不问,是所谓“己不正而正人”、“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及至宋亡。有明一代,更是浅谈成风,虽有王阳明力挽狂澜,亦无济于事。到明亡,大家都是“国有疑难无一策,惟余一死报君恩”。如此文化,必然导致思想与体制的僵化,脱离了时代的发展。
唐朝的中国,是开放的,包容的,只看长安十万胡人便可窥其端倪。而清代以后,由于统治阶级是异族的原因,在文化、体制上极力迎合当时主流思想,而且采取文字狱的方式,使文化统一于一点上、且清朝后期,国力强盛,自然产生一种盲目自大的感觉,阻断交流,而国内体制又极为僵化,不可变通,最终导致中国于领先世界两千多年后,落后于世界。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

文化底蕴浓厚的国家,有很多的框框和条文的、伦理道德,这个思想那个思想的束缚,不能放开手来屏弃一切发展经济,反而没有历史的国家,经济更容易繁荣,美国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