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 阿里 市值:东北季风区介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17:04:25

二十世纪初以来,有许多气象学家曾经尝试对全球季风区进行划分。拉梅奇将季风区确定为横跨次撒哈拉非洲的一个纬向伸展的带状区域,南、北印度洋及其邻近陆地,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北部地区以及东亚地区。近年来,人们也经常提到美洲的"墨西哥季风"。有些学者甚至将美洲季风区范围从具有夏季降水极大值的陆地扩大到墨西哥和中美洲以南的海域,提出了北美洲季风系统这一新概念。不过,全球最为明显的季风区位于东亚的海上、南亚、东非和西非。
  平均来说,夏季风最先于5月初在中南半岛西部建立,然后于5月中旬在南海建立。在东亚季风北进过程中,南亚(印度)季风于6月10日左右爆发。
  南亚为热带季风区,季风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为西南季风。冬夏季风期间干湿分明,夏季风期间为雨季,冬季风期间则为旱季。
  季风区具有充足的阳光和降水,这两者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印度弱季风年,即季风雨明显少于常年的年份,通常对应农作物歉收;反之,强季风年,即季风雨明显多于常年的年份,对应农作物丰收。不过,如果季风雨太多也会引起洪灾,对农业产生不利影响。一般来说,厄尔尼诺年,印度季风较弱;反之,拉尼娜年,印度季风较强。根据笔者的研究结果,在1873-1994年这122年中有18个强季风年,其中有12年出现拉尼娜(冷海水事件 ), 而在21个弱季风年中有16年出现厄尔尼诺(暖海水事件)。
  东亚季风区较为复杂,南海-西太平洋一带属热带季风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而东亚大陆-日本-韩国一带属于副热带季风区,冬季30°N以北盛行西北季风,30°N 以南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东南或西南季风。夏季,这些地区雨量充沛,冬季雨雪较少,干湿季不象热带季风那么明显。
  平均来说,6月中旬东亚季风推进到江淮流域。此时,在湖北宜昌以东28°-34°N之间出现连阴雨天气,雨量很大。由于这一时期江南的梅子熟了,人们也称之为"梅雨"。此时空气湿度较大,东西极易发霉,也有人称之为"霉雨"。梅雨期间,在江淮流域通常维持一个准静止的锋面, 称为梅雨锋,梅雨锋的东段可伸展到日本。国际上一般把中国整个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称为梅雨(Plum rains)。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出现两类梅雨:典型梅雨和早梅雨。所谓典型梅雨,一般于6月中旬开始(入梅), 7月上旬结束(出梅),出梅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会出现盛夏酷暑天气。有些年份,如1958 年,主要雨带从华南一跃至华北,未在长江流域停留,这种现象称为空梅。而所谓早梅雨是出现于5月份的梅雨,始于5月中旬,梅雨持续两周左右。同典型梅雨不同,出梅以后雨带不是北跳而是南退,如果以后雨带再次北跳,就会出现典型梅雨。也就是说,一年可能出现两段梅雨,如1991年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洪水泛滥就是由开始于5月19日的早梅雨和随后的典型梅雨引发的。

二十世纪初以来,有许多气象学家曾经尝试对全球季风区进行划分。拉梅奇将季风区确定为横跨次撒哈拉非洲的一个纬向伸展的带状区域,南、北印度洋及其邻近陆地,印度尼西亚至澳大利亚北部地区以及东亚地区。近年来,人们也经常提到美洲的"墨西哥季风"。有些学者甚至将美洲季风区范围从具有夏季降水极大值的陆地扩大到墨西哥和中美洲以南的海域,提出了北美洲季风系统这一新概念。不过,全球最为明显的季风区位于东亚的海上、南亚、东非和西非。
平均来说,夏季风最先于5月初在中南半岛西部建立,然后于5月中旬在南海建立。在东亚季风北进过程中,南亚(印度)季风于6月10日左右爆发。
南亚为热带季风区,季风特征主要表现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为西南季风。冬夏季风期间干湿分明,夏季风期间为雨季,冬季风期间则为旱季。
季风区具有充足的阳光和降水,这两者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印度弱季风年,即季风雨明显少于常年的年份,通常对应农作物歉收;反之,强季风年,即季风雨明显多于常年的年份,对应农作物丰收。不过,如果季风雨太多也会引起洪灾,对农业产生不利影响。一般来说,厄尔尼诺年,印度季风较弱;反之,拉尼娜年,印度季风较强。根据笔者的研究结果,在1873-1994年这122年中有18个强季风年,其中有12年出现拉尼娜(冷海水事件 ), 而在21个弱季风年中有16年出现厄尔尼诺(暖海水事件)。
东亚季风区较为复杂,南海-西太平洋一带属热带季风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而东亚大陆-日本-韩国一带属于副热带季风区,冬季30°N以北盛行西北季风,30°N 以南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东南或西南季风。夏季,这些地区雨量充沛,冬季雨雪较少,干湿季不象热带季风那么明显。
平均来说,6月中旬东亚季风推进到江淮流域。此时,在湖北宜昌以东28°-34°N之间出现连阴雨天气,雨量很大。由于这一时期江南的梅子熟了,人们也称之为"梅雨"。此时空气湿度较大,东西极易发霉,也有人称之为"霉雨"。梅雨期间,在江淮流域通常维持一个准静止的锋面, 称为梅雨锋,梅雨锋的东段可伸展到日本。国际上一般把中国整个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称为梅雨(Plum rains)。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可出现两类梅雨:典型梅雨和早梅雨。所谓典型梅雨,一般于6月中旬开始(入梅), 7月上旬结束(出梅),出梅以后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会出现盛夏酷暑天气。有些年份,如1958 年,主要雨带从华南一跃至华北,未在长江流域停留,这种现象称为空梅。而所谓早梅雨是出现于5月份的梅雨,始于5月中旬,梅雨持续两周左右。同典型梅雨不同,出梅以后雨带不是北跳而是南退,如果以后雨带再次北跳,就会出现典型梅雨。也就是说,一年可能出现两段梅雨,如1991年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洪水泛滥就是由开始于5月19日的早梅雨和随后的典型梅雨引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