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voy66手机主题图片: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全词是什么?还有“只是朱颜改”的全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10 19:13:40
要注释和评析,谢谢
要注释!

虞美人 南唐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作者:佚名 教案资源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13

  投影呈现:故都金陵的画面
  一、引
  师:同学们想不想听故事。
  生:(小声)想。
  师:这“想”的声音不够“响”嘛!
  生(大声):想!
  师:好,那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历史故事。不过,需要提醒的是,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悲伤凄婉的故事。我要求大家在听读的过程中,能把听到的内容在脑海里转换为形象的画面。我也相信大家都是出色的摄影师,一定能完成这个任务。下面,让我们开始——
  (课件背景音乐。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师(深情地):一个细雨蒙蒙阴云低垂的早晨,一座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佛,他拜过了;契丹,他也求过了,眼见着亡国被俘的命运是逃不掉了。在这花园般美丽的古都金陵即将沉陷于敌国铁蹄之下的时候,这位“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风流天子,缓缓地站起身来,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那件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兵的辱骂声中,一路呜咽,北上东京。紧接着就是被囚禁,只能日夕以泪洗面。虽被封为“违命侯”,但最后的命运还是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请问,他是谁?
  生:李煜。
  师:对,他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一位失败的政治家。
  (投影呈现李煜头像及相关档案)
  姓名:李煜
  别名:重光
  生辰:937年七月初七
  祭日:978年七月初七
  籍贯:徐州
  国家:南唐
  职业:国主 词人
  信仰:佛教
  师:但在死神来临之前,他却用一个艺术家的天才敏感,领受到非人的囚徒生涯,以一个昔日君主的眼光看取亡国灭种的不幸命运。在死亡的召唤声中,他没有闭上眼睛,而是蘸着血,和着泪写下了一曲曲凄凉如挽歌般的诗作,创造了审美世界的最后辉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南唐末代帝王的内心世界——
  (投影呈现:江水图。《虞美人》全词内容。)

  二、读
  师:学习课文先从诵读开始。先请两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其他同学在听读过程中,要注意比较,然后评析谁朗读得更好。
  一男生、一女生诵读。
  师: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赵楠读得声音洪亮,韵律清楚,好象感情太高亢了,这不大应该。陈露的感情处理好一些。
  师:应该什么样的感情?
  生:低沉、凄凉,在声调上有曲折。
  师: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评价吗?
  生:我觉得他们读得都不好,重音上只处理好了最后一句,前面的读得不怎么样?
  师:依你说,应该怎么处理?
  生:我觉得这几词要读好:何时、多少、又、不堪、应、只是、几多。这些词特别能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的世界。
  师:你再来试试读读。
  生:(读)
  师:大家说刘欣读得怎么样?
  生(齐):好。
  师:刚才刘欣在读的时候,一张一弛,一顿一挫,好象把我也带入到那个忧伤的世界了,这才是入情入境、高质量的诵读。还有没有同学向他挑战?
  生:我想试一下。
  师:来,先为勇敢的挑战者鼓掌!
  生:(读)
  (学生再次鼓掌)
  师:怎么样?
  生(乱):比刘欣更好!棒!
  师:汪晓雨不愧是年级诗歌朗诵大赛的冠军,不过老师我今天也向向他挑战一回!
  生(齐):好!(鼓掌)
  师:我可是有备而来的,备好了音乐,我读完后大家再实事求是地评价,不要因为我是老师就给我面子,也不要因为我是老师就不给我面子。
  生:(笑)。
  师:(配乐朗诵)
  生:(掌声)
  师(见一学生举手):你说——
  生:老师读得很投入,不过普通话还不是很标准。
  师:恩?
  生:“玉砌”的“砌”老师读成了“切”。
  师:谢谢纠正。大家认为我比汪晓雨读得好的,举手!
  (只有6个人举手,全班42人)
  师:看来我是没希望超过她了,大家可要好好练练,争取超过她,有没有信心?
  生(乱):好!没问题!
  师:来,咱们一起背一遍,背诵的时候争取眼前能浮现出词中的景象。春花34——
  生:(齐背)

  三、议
  师:要朗读得好,必定要把握全词的情感核心。请问,文中哪个词可以概括全文的感情?
  生(齐)愁
  投影呈现:放大“愁”字,字色由黄变黑
  师:大家说说李煜的愁有哪些。
  投影呈现问题:李煜的愁
  生:国家灭亡
  师在黑板上书写“国家灭亡”。
  生:还有离开君主宝座的失落。
  师在黑板上书写“离开君主宝座的失落”。
  生:没有了妻妾的幸福。
  师:恩?
  (众生笑)
  生:至少没有了家庭啊,家已经支离破碎了。
  师:这才象话。(在黑板上书写“家庭支离破碎”)
  生:对往事的怀念,或者说是那个岁月流逝,自己的命运越来越差。
  师在黑板上书写“感时伤怀”
  师:差不多了,我自己思考的答案,跟这几位同学说的差不多,看看——
  投影呈现: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愁”
  离家之痛
  思家之苦
  师:这层层叠叠的铺天盖地的“愁”接踵而至,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师:好。这“剪不断,理还乱”无限忧愁,虽然真实存在,但毕竟过于抽象。我们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么,问问大家,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投影呈现:作者是怎么样来写“愁情”的?
  生:选取典型的景物,如春花秋月表达忧愁。有意境。
  师:春花秋月是美好的事物,能直接表现愁情吗?
  生:我猜是对比吧。
  师:好。
  生:结尾的名句用了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写得很形象。
  师:好。
  生:虚实结合。对往事的回忆,引起现在的愁苦,前虚后实。
  师:很好。
  师:我看除了对比、比喻、虚实的运用外,作者的发问也很有特色。先问天:“春花秋月何时了?”再问人:“往事知多少?”最后问自己:“问君能有几多愁?”可以说是,问天天不应,问人人不知,问己泪满面。层层叠加,曲折回旋。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结,这哪是一江春水啊?简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达到了极至。
  投影呈现:
  ①意境的创设上: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实写:物是(自然永恒)
  虚写:人非(人生无常)
  ②比喻
  ③对比。
  ④发问

  师:我还想问问:你们是如何看待李煜的“愁”的?
  投影呈现:如何正确评价李煜的“愁”?
  生:这是封建帝王的愁,不值得同情。谁叫他声色犬马,不务正业呢?
  生:我觉得这愁愁得美。
  师:为什么觉得美?
  生:因为它很有人情味,人性化。
  师:说得好。
  生:我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吧。
  师:我说说我的看法:我无暇去责备他纵情声色以至丧失了南唐美丽的山河,我所感受的是他卸去帝王外衣后的平民式的抒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种花帝王之愁为凡人之愁的做法,已经总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深深感染着古往今来的李煜的读者。再由审美的通道回过来看,我们又能看到李煜独有的天堂炼狱般的大绝望,苦难风流的大哀伤,那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如果说,我们要同情李煜的话,那只能是审美上的同情,而不是道德上的怜悯。
  师:带着这种认识,我们一起来看李煜的另一词作《浪淘沙》。
  师:将课本翻到68页,自读,并思考它与《虞美人》的相通之处。
  投影呈现:《浪淘沙》词作内容。
  生:都写的是离国离家之愁。但是没有仇恨,是纯净的愁情。
  生:我喜欢“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很动情,我读到这里哽咽的。
  师:说说看。
  生:这算是虚写吧,梦里寻找到极乐世界,加重了现实的悲凉。越是在梦里沉醉,越能看出现实处境的凄凉。
  生:我喜欢“别时容易见时难”。一般说,相见很容易,作者却反过来说,与作者的经历有关。一旦告别了国与家,就彻底孤独了。
  生:我注意到作者又写到春天了。作者写春天是在怀念,也是反衬,是在与春天告别。

  四、结
  师:说得都不错。
  投影呈现:尼采与缪塞的话。
  师:尼采说:“在所有文学作品中,我尤其喜欢那些用血写出来的文字。”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的确,平庸的心灵只能有平庸的痛苦,平庸的痛苦只能产生平庸的艺术,而那些伟大的艺术只会在绝望的心灵里诞生。
  我们可能不会绝望,我们可能不会写出惊人的篇章,但是,热爱生活比一切都显得重要。让我们热爱诗歌热爱生活吧!
  下课。

  下面是各位资友的探讨
  边城:学生的探讨很精彩。不过是东方三年前的,如果现在来上,东方必会有些改变。
  我觉得,学生能在老师的提示下,自己分析到这种程度已经很不错了。
  只是,问题还是老师提出来的,能不能在讲完本课后,教会学生怎么去鉴赏诗歌呢?作为诗歌鉴赏的示范课我觉得可以这样上,以后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示范自行去鉴赏。
  如果是我的学生,只怕很难体会到乐景与哀愁对比的妙境。

  草 :课堂结构流利清晰,语言幽默诙谐。
  学生讨论热烈,并且从中得到美感。
  不知讲这课时有必要用《虞美人》这首歌,没听过这首歌的音乐,只是听别人唱过,当时很受震撼。

  春姑娘:“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对一弯残月,他慢慢转过身去,远眺南方他那无法看到的“三千里地山河”。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整理这多年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喝完宋太宗赐来的毒酒,倒地而亡”

  ——提问:李后主是在同一个夜晚,吟下这首词并喝下毒酒的?

  东方雪:这是我在网上资料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
  但是为了诗意,我就这么处理了。

  xiaoyanzi:认真研读东方老师的课这是第二节。
  第一次是将东方老师的诗歌教学转到我们校园网,与我的同仁们一起探讨。
  这是第二次,
  不知道是哪位专家说过:“文(文言文)怕架空,诗怕分解”。小燕子也一直以为如果将诗歌分解了,那是非常残酷的一件事,正如一颗心脏,倘若我们将它肢解为几块,那是多么血腥的一件事情!
  诗歌是讲究整体艺术,讲究感悟的一种问文体。有人说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必须言传,但是言传就会破坏诗歌的整体性。
  因此,小燕子以为我们的诗歌教学应该教会学生的是意会的方法。
  在这点上东方老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路——让学生读,并比较读的效果,让学生在朗读中品位感情,把握基调。其实我以为一旦学生很好地把握的感情,那么他就基本上“悟”到了诗歌的内涵,如果在这个时候再做肢解的分析,就会破坏诗歌的效果。
  另外,我觉得倘若东方老师再多选一些音乐,让学生朗读的时候,自己选择认为合适的配乐,会更有利于学生的掌握。

李煜《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虞美人

作者:南唐后主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②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③只是朱颜改。④问君能有几多愁,⑤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煜的《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从李煜的词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诗酒风流的皇帝是多么的才情盎然,是多么的聪颖慧敏,无奈造化弄人,只羡“一壶酒,一竿身,万顷波中得自由”的风流才子却生在帝王之家,竟又是处在国事危殆、饱经忧患的末世,于是面对大厦将倾、山河不保的无助与忧思便只能诉之于词。许是天意,曾为国主富贵荣华到极点,又身经亡国悲哀伤痛也到极点,这特殊的经历竟造就了李煜在词上登峰造极的成就,真可谓“国家不幸诗家幸”。
李煜的词以亡国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阶段:亡国前,历历悲欢;亡国后,字字血泪。无论是花前月下之浪漫还是怀念故国之哀伤,都蕴含了真挚的情感,是真情流露,是天然雕饰,宛若清水芙蓉,让人心醉。所谓“春花秋月何时了”,所谓“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所谓“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仿佛信口拈来,可若无失国之悲,切肤之痛,又怎能发如此怆恻缠绵、无可奈何之语!笔中多真情,字句都血泪,李煜该是当之无愧的。
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相传也是他的绝命词,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形象地将人生的愁苦写到极致,千百年来广为流传。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良辰美景,谁人不怜,为何偏偏诘问苍天“何时了”呢?谁人又能读懂词人此时心中的悲苦:原本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眼前的春花秋月仍与当年无异,如烟往事却已一去不返,越是美好的景色此刻越是刺痛他的心啊!遥想曾经终日纸醉金迷、声色犬马,这位亡国之君除了满腔悲苦,心中也有一丝悔意,于是慨然恨到“往事知多少?”
“往事只堪哀”啊,当真是“别时容易见时难”,为免于徒增伤感,还是“独自莫凭栏”吧!怎奈昨夜东风又起,明月之下,独自登上寂寞的“小楼”,引发多少对故国的怀念,生出几许离愁,添发几多怨悲?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无数次使他夜不能寐,正是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欲罢难休,欲罢怎休!愁!愁!愁!
遥想那“雕栏玉砌”应该是光彩依然吧,可当年的“朱颜”却无处可寻,“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山河”,瞬间如落花飘去,杳然不再,唯作烟梦罢了!这一“在”一“改”之间,道尽了几多物事人非的酸楚与哀伤,又怎能不“欲语泪先流”啊?
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独掀万古愁。这重重的哀愁就如无边春水,含恨滚滚,日夜绵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肺腑之痛、炽热之情,如泣如诉,催人断肠,“真可谓以血书者也”(王国维)。以水喻愁,前有古人,后有来者,而意境上却无人能胜过李煜。白居易的“欲识愁多少,高于滟滪堆”,刘禹锡的 “水流无限似侬愁”,都稍嫌直率,缺了几分遐想空间;而秦观 “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参考:《南唐二主词新释辑评》——叶嘉莹)李煜的“一江春水”将满腔哀愁形象化,“向东流”更是将愁之无边表现得酣畅淋漓,怎一个“愁”字了得!“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更容易引起共鸣,于是此句一出便千古传诵,堪称写“愁”句中一胜。
这首《虞美人》可谓哀伤入骨,显然,此时的李煜早已尝尽了阶下之囚的痛苦,更忍受着无尽的失国之悲,回首往昔,他对自己的软弱和纵情声色后悔不已,正是“人生长恨水长东”。问春花秋月何时了,其实是心中只求速死,盼望早早了结余生,远离这份再也承受不住的痛苦,这与“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形成了呼应。末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吐露了一代亡国之君胸中的万千愁绪,所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此愁之绵绵无尽让人心生伤感。
李煜为帝王,可他的词句中却毫无帝王之居高临下,采用的是纯尚自然的语言,流露的是平凡人的真情实感,如何能不富有感染力,怎能不流传于天下?沈去矜说:“余常谓李后主拙于治国,在词中犹不失为南面王。”王鹏运说:“概间气所钟,以谓词中之帝,当之无愧色矣。”李煜之词远超出了《花间》之意境,其雄奇幽怨之风格开拓了北宋词坛,称之为词中之帝也不为过。而一首《虞美人》更是道尽千古愁情,让后世之人嗟叹一代风流才子、词中帝王敏锐的才思与雅致的情思。

喜欢李煜的词,喜欢他明净的语言,喜欢他字里行间里露出的真挚情感,读起来仿若一条飘着桃花瓣的小溪,清澈见底,幽静明快,雅致清香,而又蕴着淡淡的哀伤。虽然“流水落花”已远去,但他带给我们的“天上人间”、“一江春水”,意境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