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参竹精:初中语文试卷题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5 07:48:30
越难越好,要具体题目
试卷请附上答案

http://www.snedu.net/a7/yuandzyk/tiku/1/8/%B3%F5%D6%D0%D3%EF%CE%C4%B2%E2%CA%D4%CC%E2.htm
这里有好多,不知道你要的是哪个

不要太懒惰,要自己思考一下比较好,真的做不出来再上传上来吧.
有些问题很简单啊!

阅读下边现代文,回答问题。(10分)
信 息 节 食
朱铁志
①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真的感到了为信息所驱使、所淹没的苦恼。读也读不完的书,看也看不完的报,使我们整天手不释卷,疲于奔命,依然欠下一屁股书债。望着日渐膨胀的书柜,总有几分莫名的惭愧和惆怅。虽说有些书本来是为了收藏的,但藏而不读的书正如存而不用的钞票,到底是一种资源,还是一种浪费呢?
②应该说,信息发达是社会文明、人类进步的标志。作为思想的载体,信息是无形的财富,是战略的资源。但财富的巨大诱惑常常会让人沉溺其牛不能自拔,过分膨胀的资源有时候会造成过重的负担。思想的屋宇如果被功名利禄的算计充斥,当然失却了思考的余地;思想的空间如果为种种杂多的信息霸占,使头脑和世事之间没有丝毫的距离,结果大概也只能走到思想的反面。
③如今,即使是在信息不甚发达的中国,每天也有两千多份报纸、上百种图书在印刷机上滚动,单长篇小说,据说就已达到日产两部的速度。不要说读,哪怕翻一遍,恐怕也要极快速度才行。大大小小的电视台,更以斑驳耀眼的色彩、五花八门的板块,时时考验着我们抵御诱惑的能力。更不要说小小寰球正日益成为地球树,密密麻麻的因特网,打鱼似地将我们一网打尽,使人们只能在它既广大又狭小的空间里挣扎。
④信息时代造就了大量的“前卫”人才,同时也产生了批量的信息痴迷者。在电视机前打瞌、在报纸缝里觅趣闻,是这一代“文化人’’常见的姿态。他们看起来倒也刻苦,但有点儿像伊索笔下那只犹豫不决的驴子,从一堆草料跑向另一堆草料,不知究竟先吃哪堆更好。不同的是,那可怜的驴子最终死在选择的不确定上,而我们多半要死在无力消化上。或者说,我们的肉体虽然没有被信息撑死,但精神早已丧失,与死去又有多大差别呢?
⑤英国路透社下属一家公司,对1300名欧洲各国的企业经理进行调查,有40%以上的被调查者承认,由于每天要处理的信息超过他们的分析和处理能力,使他们的决策效率受到影响,调查人员认为,目前收集不少信息所耗费的成本已超过了信息本身的价值。据美国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测算,许多企业花费昂贵代价建立起来的数据库,只有7%真正派上了用场。仅在英国,由于信息过剩导致的工作效率下降,每年就要浪费3000万个人工作日,折算下来,相当于30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因特网的迅速普及,使得信息采集与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空前水平。据统计,近30年来,人类生产的信息已超过过去5000年的信息生活总和。汹涌而来的信息让人无所适从,信息过剩现象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在提供机会的同时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今年年初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法国信息专家罗斯奈呼吁,要像节制午餐一样进行“信息节食”,使自己真正成为信息的主人,而不是它的俘虏。
⑦苏格拉底说过,未经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我想套用一句:未经思考的阅读是没有意义的。美国人从今年4月22日开始发起“一周不看电视”运动,迅速得到31个洲的州长和美国医生协会、小学校长协会、教师聪明、精神病医师协会等团体的广泛声授。我以为,不仅电视可以适当拒绝,过多的低质量的报刊可以拒绝,甚至大量泛滥的普通书籍也完全可以拒绝。有些不良信息,如低俗甚至黄色的书刊、音像制品等还应坚决制止其生产和传播。吾生也有涯,学无涯。怎能让思想和生命在低俗的阅读中消解和浪费?没有思想,就没有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的未来。从这个角度说,给思想留下空间,就是给创造留下空间,就是给我们的未来留下希望。
13.读②一⑤段回答,“信息节食”的原因有哪些?(4分)
14.读第⑥段回答:
(1)结论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什么是“信息节食”?(2分)
答:
(2)“信息节食”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
25.读第⑦段,概括回答如何“信息节食”?(2分)
答: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不 求 甚 解
一般人常常认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的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这篇短文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一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么,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趣,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质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广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悉,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16。作者认为什么原因使人们对陶洲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2分)
答:
17.根据文章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陶渊明所说的“不求甚解”的含义。(2分)
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关于读书的观点。(写三条)(3分)
答: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29.除文中的观点外,你在乎日读书经历中积累了哪些经验?简要谈谈。(3分)

五.写作能力考察(60分)
(一)、文章修改考查(10分)
按要求修改下文。 兴趣
是什么总是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对一种事物好奇,被它吸引并使自己情不自禁地要去研究,加以探索以至于去学习呢?是浓厚的兴趣。兴趣是需要培养的,它不是随便就可以拥有的,还是我们成功的关键。
兴起是需要培养的,显而易见,孩子们平常爱做的无外乎是他们所感兴趣的事。若是强迫他们去做家长们认为有益的事,而孩子不喜欢,是得不到预期效果的。与其说是“培养”不如说是“浪费”。其实兴趣就像一粒种子埋藏在每个人心中,只要外界条件适宜,它就会生长。只要像爱护幼苗一样替它松土,浇水,给予充足的阳光,它就会长大成为一棵栋梁。一个人若对某事产生了兴趣,一定要继续努力,使这份兴趣有用武之班,让它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兴趣也是成功的动力。像牛顿、瓦特这科的科学家都是怀着浓厚的兴趣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研究,最终取得了力学、机器方面举世辉煌。
和兴趣有关的事在我们身边也不少。就像我们班的那位“数学高才生”。他除了对数学有着惊人的爱好外,在别的科目都名不见经传。尤其是他的数学竞赛,几乎是登峰造极,在我们班上没人可以比过他。前些日子还得了全国级的第二名。问他原因,他只说是特别爱好。足可证明:强大的兴趣力量造就了这位“竞赛生”。
不难看出,兴趣的作用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我们每人都有一份像幼苗一样的兴趣,只要好好地爱护、呵护它、并合理的运用它•,就会发现自己所培养、浇灌的是一棵直耸苍穹的栋梁。
20.一篇议论文论点提出应鲜明、准确,第一段中划线句显然没有体现这一点,请结合文章内容,重新拟一句话作为论点。(2分)
答:
21.第二段划线句从语言连贯的角度考虑,如何修改。(2分)

22.第三段举牛顿、瓦特等科学家的例子能否说明“兴趣也是成功的动力”。请简述如何进行修改。(2分)
23.第四段“惊人”一词用在此处不够妥当,请修改。(2分)

24.第四段作者写到班上“竞赛生’’的事例,这一联系实际是否妥当?请简单评议.(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