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音色能改变吗:谁能说说世界三大宗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7 03:17:59
文化内容
发展过程
现在的状况
......
还有这三大宗教的建筑风格
基督教堂
佛教寺院
清真寺

世界三大宗教的起源和延展

  一、基督教及其主要教派

  1、基督教的起源

  基督教是信奉耶稣为救世主的宗教。“救世主”一词的汉语音译为基利斯督,简称基督。这一宗教由此被称为基督教。它是从犹太教中一个小教派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宗教。

  大约公元前15世纪,属于闪米特族系的希伯来人从两河流域来到巴勒斯坦地区。公元前11世纪建立以色列·犹太王国,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军队攻陷国都耶路撒冷,数万犹太贵族和工匠被掳掠到巴比伦服苦役。这些沦为异族囚虏的犹太人常常祈求他们的部落保护神耶和华(有“永存者”、“创造者”等意)派一个“救世主”来救助他们返回祖国。相传一个名叫以西结的“先知”,首先开始在被囚犹太人中传布救主将临的“好消息”(即“福音”)。公元前538年波斯灭新巴比伦,犹太人得以返回家园,建起崇奉耶和华为唯一之神的神庙和神权国家。犹太教至此形成。公元前63年,罗马征服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在罗马统治下,饱尝压迫剥削之苦,多次起义反抗,遭到残酷镇压,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掠为奴隶,战俘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更多的犹太人被迫流徙他乡。在此过程中,犹太教形成众多的大小教派。其中有一个小教派,相信耶稣是上帝派降人间的救世主,也就是基督。就是这一派到公元1世纪发展成为不同于犹太教的基督教。犹太教认定耶和华就是救世主,不承认耶稣是救世主,并由此引起一系列教义分歧。基督教承认犹太教的《圣经》也是他们的经典,但认为那是上帝与犹太人订的约法,由于犹太人“不恒心守约”,已经陈旧过时了,故称之为《旧约全书》或《圣经·旧约》;后来上帝给基督徒订立了新的约法,故称《新约全书》或《圣经·新约》。按《圣经·新约》说法,耶稣是上帝为拯救世人而令其降世的独生子,母亲玛利亚为童贞女,感“圣灵”怀孕,出生于巴勒斯坦的伯利恒。其养父约瑟是木匠。他行善传教,治病救人,能使瘫者行走,盲人复明,聋者复聪,死者复生。他还派十二使徒到各地传播福音。效忠罗马的犹太当局将他拘送罗马总督彼拉多,被钉死于十字架,三日后复活,预言将再降人间,建立理想的“上帝之国”,随后升天。历史上是否真有耶稣其人,因史料不足,至今无一致看法。他可能是基督教创始者们以某个或某几个教派领袖人物为原型,加工渲染而成的神化人物。现行的圣诞日等等都是后人推定的。

  基督教脱离犹太教而形成一个独立的宗教,大概始于公元l世纪。它与犹太教的重大区别之—是,坚持上帝的选民并不只限于犹太人,而是包括所有的民族,“福音要传给住在地上的人,就是各国、各族、各方、各民”。这是因为,早期基督教义中,反抗压迫剥削和要求人人平等的内容相当突出,随着犹太基督徒散徙到各地,他们的宗教在罗马境内外各地各族下层居民中引起广泛的认同,非犹太籍信徒日益增多。正如恩格斯指出,基督教“最初是奴隶和被释奴隶、穷人和无权者、被罗马征服或驱散的人们的宗教”①。正因为此,帝国当局多次对它进行迫害和镇压。但是情况逐渐发生变化。随着罗马帝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贫富分化日益加剧,许多罗马公民,甚至不少的奴隶主,都陷于破产和绝望境地。当时情景,如恩格斯所说,“现状不堪忍受,未来也许更加可怕。没有任何出路,悲观绝望……在各阶级中必然有一些人,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求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求思想上的安慰”⑧。在这样的背景下,基督教迅速传播开来,而且统治阶级中入教者也日益增多。他们为教会提供资助,凭借自己的社会地位,在教会中的影响日惭增强,使早期基督教由反抗现实的压迫剥削的宗教逐渐变成与现实妥协甚至与罗马当局合作的宗教。罗马皇帝于是也逐渐改变政策,于313年承认基督教为合法宗教,325年确定它为国教。

  2、基督教的主要教派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西罗马帝国仍以罗马为国都,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以君士坦丁堡为国都。基督教也从此开始分裂为东西两派(1054年两派彻底分裂)。东部教会以正宗自居,称为正教或东正教。西部教会称为罗马公教,在我国习称为罗马天主教。

  2-1东正教的教义与罗马天主教分歧不大,但不承认罗马教会的至高地位,以君士坦丁堡大主教为教会首脑,教权从属于皇权。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现在主要流行于希腊、塞浦路斯、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其他国家也有一些信徒。各国的东正教会各自独立。

  2-2罗马天主教

  天主教会有一个最高首脑,称为Papa,本意为“爸爸”,原是对主教的—般称呼,公元455年罗马主教利奥由罗马皇帝钦授Papa专称,认可罗马主教拥有统治整个西罗马教会的权力,在我国习称为教皇。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新建起的一系列蛮族王国先后归奉罗马天主教。756年,法兰克国王丕平为求得教皇帮助他巩固和扩张王权,把梵蒂冈周围一带土地赠与教皇,从此开始有教皇国。教皇在西欧各封建王国任命大主教统治各国境内的教会,成为各封建王国的国中之国。梵蒂冈则成为凌驾于所有王同之上的国上之国。

  2-2-3新教教派(基督教、耶稣教)

  16世纪,天主教会中兴起—些反对派,反映止在成长的市民——资产阶级的愿望,教义上主张教徒无需依赖僧侣而仅靠自己个人虔诚信仰即可直接从上帝获得灵魂拯救。他们把教皇控制的教会斥责为腐朽、贪婪和各种罪恶的渊薮,宣告脱离罗马教皇的控制,纷纷建立独立自主的教会。新教派最著名的两位领袖是德国的路德和出生于法国的加尔文。他们创立的新教分别称为路德宗和加尔文宗,是新教中最大的两个教派。加尔文教反封建最激进,它强调勤于牟利生财是信徒的天职,凭着对上帝的虔诚百折不挠而功业成就者,才能证明自己上帝的选民,否则就是上帝的弃民。恩格斯称该教的此类说教为“适合当时资产阶级中最果敢大胆的分子的要求”的说教。加尔文教派领袖及其信徒构成了尼德兰(其北部成为后来的荷兰)和英国这两次最早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的领导力量和战斗力量。新教中还有一个英国圣公会,又称安立甘教,是英国国王趁宗教改革运动高潮,宣布脱离教皇控制,自任英国教会首脑而建立的,教义教规保留了许多旧制,但也吸收了一些路德宗和加尔文宗内容。新教各派建立独立教会后,在西欧许多国家与天主教派进行了多年残酷的宗教战争,甚至演化为国际战争。1781年,“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大二世颁布“宽容敕令”,承认新教徒有信仰自由以后,新旧教之间的冲突才逐渐消逝。

  新教除了路德教、加尔文教和安立甘教三大派外,还有许多教派。它最初主要流传于德、英、法和北欧诸国,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殖民扩张和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扩大,与天主教并行,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大洲。在我国称新教为基督教或耶稣教,称旧教为天主教。天主教在唐朝时候曾经波斯传人中国,称大秦景教,不久中断。明清时候西方传教士陆续来华传播天主教。基督新教各派于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陆续传入我国。

  二、佛教及其主要教派

  1、佛教的起源

  佛教于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北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贤”。他的真名是乔达摩·悉达多,按史学界比较公认的说法,约公元前565年出生于今尼泊尔南部提罗拉科特附近,约死于公元前480年,与孔子在世年代(公元前551一前479年)相近。1996年2月4日,尼泊尔政府发表公告称,经5国考古学家发掘证实,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23年出生于尼泊尔南部兰毗尼园菩提树下。如按此说,他的生卒年代要提早近一个世纪。那时印度小国林立,互相争夺,又频遭水旱灾害和外族入侵之苦。释迦牟尼原为一个小国王子,优裕的宫廷生活和诸家哲理学说未能使他解脱对尘世现实的苦难感受,29岁时放弃王储地位,离家远游,求悟宇宙人生之理,相传一次在林中一棵菩提树下坐禅49天,突获“正觉”,成为“佛陀”(梵语Buddha的音译,意为智者、(觉者),领悟到“诸行无常”,“请法无我”,即宇宙人间万事万物都不过在刹那之间生灭,皆无常存本性,并由此悟出“苦”、“集”、“灭”、“道”等“四谛”,即四个方面的真理。“苦谛”谓尘世一切本性皆苦;“集谛”谓贪为苦因;“灭谛”谓苦因可灭;“道谛”即灭苦之道。实践灭苦之道的终极目标和最高境界是达到“捏盘静寂”,即无欲无我、“熄灭”、“寂静”的极乐世界。释迦牟尼获“正觉”后,走遍恒河流域各地传道说法,上至国王、后妃、贵族、豪商,下至奴隶、乞丐、妓女,不分种姓等级,“一切众生悉皆平等”,都能参加僧团组织,成为比丘或比丘尼,即和尚或尼姑。他传道说法四十余年,“涅盘”后,据传其遗体火化结成珠状物,称为“舍利”,被分到印度各地,建舍利塔珍藏纪念。

  2、佛教的教派

  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形成许多宗派。大的宗派主要有大乘、小乘和密宗。

  2-1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

  大乘佛教兴起于公元1--2世纪,是在原有的一些教派趋于衰落情况下兴起的新教派。大乘即大道之意,指成佛道路宽广。它兴起后把原先的教派贬称为小乘。大乘与小乘的主要区别是:它不像小乘那样仅恪守释迦牟尼遗教,还要对它加以扩充修正;不像小乘那样仅倡众生自救,还强调兼度他人;大乘教还主张信徒不必出家修行,只要信仰虔诚,人人都能成佛。它的这些新主张曾有助于增加佛教的信徒和影响,但到7世纪时又趋于衰落。继之而起的是密宗佛教。

  2-2密宗佛教

  密宗又称密乘或真言宗。“真言”梵语为陀罗尼(dharani),兼有密语、咒语、真语等意。布道行法多使用密语、咒术,是密宗佛教的突出特点之一。密教还主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大悲即普救众生的大慈悲心,坚守这个根本,即使未遵杀、盗、淫等戒律;无须积累世功德,也能“即身成佛”。以至主张“以欲制欲”,提倡通过男女性行为求得解脱。密宗佛教在印度逐渐走上专务琐屑玄谈和咒术迷信道路,寺僧也日渐腐化堕落,由此而衰落下去。10世纪后,来自中亚的入侵者信仰伊斯兰教,统治北印度后,对本已衰落的佛教大加摧残。到13世纪,佛教在印度本土已荡然无存。到19世纪中叶后才开始有所复兴。

  2-3大乘佛教的宗派

  在印度境外,佛教逐渐流传到中亚、中国、朝鲜、日本和东南亚各国,成为世界性宗教。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先后形成一些影响甚大的宗派,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和法相宗等,主要属于大乘系。还有藏传佛教,约始传于7世纪。

  三、伊斯兰教及其主要教派

  1、伊斯兰教的起源

  伊斯兰教创始人是穆罕默德(570--632年),出生于麦加阿拉伯人中的古莱希部落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幼年父母双亡,靠叔伯抚养成人,青年时期随伯父经商,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等地,接触了犹太教和基督教。当时阿拉伯沙漠游牧部落正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社会矛盾激烈,游牧部落之间和贝都英游牧部落与半岛西南红海沿岸一带定居从事农业和工商业的部落之间,仇杀争斗不断。那时埃塞俄比亚人和波斯人又交替入侵,使红海沿岸的工商业遭到严重破坏,更加重了苦难。在反抗外族入侵过程中,阿拉伯人中间开始萌生统一起来一致对外以摆脱苦难的民族意识。恩格斯指出:“阿比西尼亚人的被驱逐大约发生在穆罕默德前四十年间,这是阿拉伯人的民族感觉醒的第一个行动,此外,这种民族感也受到从北方几乎直逼麦加城的波斯人的入侵所激发。”穆罕默德正是一个富有阿拉伯民族感的人。他吸取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结合阿拉伯原始宗教,逐渐形成自己的宗教思想。相传他常到麦加郊外山洞沉思默想,终于获得“天启”,创立了伊斯兰教。它奉阿拉伯原始宗教的主神之一安拉为唯一真神,穆罕默德自己作为“安拉使者”传授安拉的种种训谕,后来的继承者据此编成《古兰经》,意为“读本”。伊斯兰(1slam),归顺、驯服之意。归顺服从安拉的人,称为穆斯林(Muslim,意为顺从者)。他要求信徒“信真主独一”,即信安拉为唯一真神;信“安拉的使者和先知”穆罕默德,还要信死后复活和末日审判,因此生前必须行善戒恶,如善待穷人、孤儿、奴仆,不要为富不仁、残杀无辜等等。《古兰经》主张穆斯林一律平等,“众信士皆兄弟”,反对血族仇杀;承认私有
  世界三大宗教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佛教

  第二章 伊斯兰教

  第三章 基督教

  第四章 谈谈宗教

  诗 歌 释放释放

  惟独耶稣

  前 言
  神的存在我们已简单地说过了,但也许有人说:“天地间确是有一位主宰。?创造了万物,也创造了人。不过,哪一位才是真神呢?你说耶稣是神,他说如来佛是神,各说不一,到底哪一位才是真的呢?”当然,我们说我们所信的是真神,其余的都是假神。正如他们说我们所信的是假的一样。为此,我们就得看看各宗教所说的是怎样的,我们现在不准备详细讨论,我们只作个简单扼要的介绍,好使我们能以分辨真假。不过,我们不能乱说,他们是怎样,我们就说他们怎样。我们对神既要忠诚,我们也要如实地介绍他们所信的,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世界的各宗教多得很,我们用不着一一细说,我只提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世界性的宗教来说。

  第一章 佛教
  佛教是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原来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他的生死,传说不一,大抵说他生于主前557年,死于主前477年者较为普遍,近来有人说他约是在主前563-483年。他的父亲净饭王是尼泊尔和印度边境上释迦族一个贵族,迦毗罗卫城地方的一个部落首领,属刹帝利种姓。

  释迦牟尼感到印度社会上阶级的不平等,又感到人类的生、老、病、死4大痛苦,他29岁出家,入山修道。修道7年,达到了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终于成“佛”。他周游印度等诸国,特别在恒河流域传教40年。

  “佛”是“佛陀”(觉悟者)的略称,是梵语的译音,有时译作菩提,其义为觉,意即自觉,觉人与觉行圆满也。“释迦牟尼”亦为梵语译音,其意为能仁,意即他德全道备,能济万物也;也就是释迦族的隐修者或释迦族的圣人。他死了以后,人们为对他成佛后的尊称,才称他(悉达多)为释迦牟尼或佛陀。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里,当中那个是“如来佛”,“如来”和“大雄”都是释迦牟尼的称号。

  释迦牟尼不承认婆罗门教经典“吠陀”的权威性,反对杀生献血的祭祀等;但佛教继承了婆罗门教关于“轮回”的教义。所谓“轮回”,就是说,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象车轮似的一生一生流转不停。他们认为,有生命的东西,有一个前生和一个来生。一个人的前生不一定是人,也许是鬼,畜牲,也许是神。至于你是什么,则决定于前生的“业”。“业”是行为,包括思想、言语、行动。他们认为世界是个苦海,人免不了生、老、病、死,总的来说就是苦。如果一个人今生修善,他来生也许是人;若他行恶,来生就会变鬼或禽兽;修得好一点,也许能做皇帝。但他们认为,就算做了皇帝,也免不了生、老、病、死,充其量免了老,那就更苦,因为要早死。因而他们的人生也是悲观的,什么“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于欲望,由欲望而造业,就不免于轮回。

  “涅盘”:他们不愿轮回,他们认为修行再好,不过当皇帝,还是要受生、老、病、死的苦,所以他们为了要摆脱“轮回”,就创造“涅盘”之说。就是说,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修行止于至善,达到寂灭入涅盘,再也不轮回,止于至善,灭绝一切欲望而达到完全静寂的至高无上的境地。如果修道不到家即不能止于至善,还要轮回做个皇帝呢!他们什么都不愿做,故一直修到止于至善了,即入涅盘。后来,涅盘一词多指成佛或得道和尚的死亡。

  佛教的教义是“四谛”:1.“苦谛”,指人们都要经生老病死等,这都是苦的;2.“集谛”,指苦的原因,有欲望就有行为(业),因此不免轮回之苦;3.“灭谛”,是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4.“道谛”,是导致消灭苦因的道路,要消灭苦因就要修道。

  早期佛教没有承认一个创造世界的主宰,这一点不同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当时佛教没有神庙,也不崇拜偶像。释迦牟尼死后,佛教徒把他火化后留下来的骨灰,分发并保存在圣地兴建的“宰堵波”(一种印度塔)里,即“佛牙”、“舍利”。佛寺和偶像是以后才出现的,而崇拜偶像大约是主历1世纪以后的事。

  他们有“戒律”。在家的和出家的教徒都必须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的教徒就是和尚(僧),除了剃头发胡须,穿僧袍并完全脱离家庭生活外,还遵守另一些戒律,如饭食要有节制;不观赏舞蹈、音乐、戏剧;不佩戴饰物等。

  佛教在印度盛行一时,主前3世纪,阿育王时期,曾立佛教为国教。早期佛教认为修行虽然可以使人入涅盘,但不能人人成佛。后期,佛教的一派造了寺庙,崇拜偶像。他们宣扬信佛修行,人人都能成佛,并说这样气派大,乘的是大车,故有“大乘”佛教之称,即把保持原来说法的另一派贬为“小乘”佛教。

  主前3世纪,佛教由印度传入斯里兰卡。过了几个世纪后,传到中国西南的傣族地区,主要是小乘佛教。到东汉孝明帝(主后58年到75年),佛教由印度北方开始传入中国汉族地区。到主后1世纪下半叶,佛教大量传入,但以大乘为主。在印度北方兴起的以大乘佛教为基础而注重念咒和魔法的秘教,13世纪传入蒙古地区,形成喇嘛教。至于佛经之东来,为时也很早,主前2年,博士弟子秦景儿接见大月氏王使伊存,曾亲受其口授的佛屠经,其后传入洛阳。其运行时是用白马负来,因而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之西,这寺便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

  法显为平阳武阳人,主后399年(东晋安市隆安三年),西行求法,历15年始归。玄藏为洛州缑氏人,主后628年(唐太宗贞观2年),西行求法,历17年始归。义净为范阳人,主后671年(唐高宗咸享2年),西行求法,历25年始归。翻译佛经的以鸠罗什、真谛、玄藏、不空等4人可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的4大翻译家。

  僧尼之数:东晋时为24,000人;北齐时最多,计300万;到唐朝时则为265,000多人。

  寺院之数:西晋时仅180所;北齐时为40,000所;唐代最多,竟达44,600多所。

  寺院主要是供僧尼居住;但有时也成为达官贵人的家庭;有时则供其他活动之用。

  “浮屠”:是梵文的译音,中文称为“塔”。塔或五级,或七级,或九级,或十三级不等,为储藏经典之用,如长安宫城南大慈恩寺。造砖浮屠,藏译玄藏所取西域佛经,名雁塔。还有为纪念之用,即如雁塔本为纪念一特殊之雁而来的。

  至于“石窟”,是凿石壁成窟,用来安置佛像。

  “佛像”;自佛教传入,雕琢佛像。有用铁铸成的,有用石凿成的,有用石灰胶成的,有用木雕成的。最大的竟达60-70尺之高。“显祖于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43尺,用赤金100,000斤,黄金600斤。”《魏书》造像立碑,始于北魏,迄于唐之中叶。大抵所造者释迦、弥陀、弥勒及观世音等为最多。

  佛书是很有名的,尤其在敦煌千佛洞,各种佛书都有,如《千手佛观世音菩萨》,又有表示极乐世界或天堂等的佛书。

  佛教曾一度兴盛,在印度则由盛而衰,到12-13世纪时几乎完全消失了,其实佛教在印度还不如印度教(婆罗门教)。目前印度居民83%信印度教,而佛教信徒只有2%-3%左右,为数甚少。尼泊尔居民信印度教为85%,而信佛教的只有13%。作为佛教发源地的印度和尼泊尔,现在信佛教的人寥寥无几。

  有人认为信佛教可以上天堂(西天、极乐世界)。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早期佛教教义没有承认有宇宙主宰、有天堂。他们最高目标就是止于至善入涅盘,不再轮回,死后什么都没有,再也不投胎。它认为世界是个苦海,一切皆空,可是它所要达到的是寂灭,还是个“空”。以空补空才是它的目的。人死后到西天是中国人后来的说法,意思是到佛教圣地(印度和尼泊尔),它是在中国的西方,所以说西天。

  原先的佛教解决不了人的归宿,用寂灭入涅盘怎能满足人的要求?它不信天地有创造主,人死后也不能上天堂。可惜今日有不少人信佛教寄望于将来上西天。大乘佛教有所改变,所以主历1世纪传入时,以大乘为主。佛教传到中国后,为了满足一些人的欲望而创造出许多原先没有的事。请记得,佛教并不像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相信创造主宰。它既没有主宰,也没有天堂。所以我们说,天地之间的真神绝不是佛教的释迦等,我们不是故意把它说成这样。我们必须分辨初期佛教与后期佛教。连创立佛教的释迦也不提倡有主宰与天堂,信佛又怎能上西天得永生呢?请信佛的朋友再研究佛教!

  第二章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中国五大宗教之一。它的影响仅次于基督教而大于佛教。它主要分布于阿拉伯各国,南亚次大陆及东南亚一带。它的影响力既然那么大,到底是它从神来的呢?还是基督教从神来的呢?

  一、概论
  1.名称
  “伊斯兰”Islam是“归顺”、“顺安”,意译为“清真”或“真教”,我国称之为“回教”,由于回族人曾信这教的人甚多,所以称“回教”,又叫“清真教”、“天方教”。回教徒不喜欢人称这教为“穆罕默德教”Moham medanism,认为是一种侮辱。

  信这教的人称为“穆斯林”Mustim,意即顺服归依安拉者,伊斯兰教拥有3亿信徒。

  2.最迟创教
  世界各大宗教,以伊斯兰教出现最迟。

  3.是一种新的神政治体。
  4.发源地
  阿拉伯。

  阿拉伯沙漠多,没有高山。2名城都在这地域内。没有灌溉的河流,只有一些干涸的谷,叫Wacli, 阿拉伯是“骆驼”的生地。阿拉伯人相信他们是以实玛利的后裔,那口水井(创21: 29)还在麦加。他们住帐幕Baid, 一个帐幕一家人,几个帐幕成为一个部落Hayy. 部落成员都出于同一民族Qaum,由许多民族结成一个部族Qa-buan, 每一部族有一族长Shag Rn.

  二、穆罕默德
  1.穆罕默德Mohammed(570-632)
  应受赞美意。伊斯兰教创始人,于570年8月20日(有说571年4月22日)在麦加古来什Quraish出生。

  2.他的祖先
  在他百多年前管理开儿白(意即崇拜的黑石)寺院和大会,他的父亲是个商人。

  3.穆氏没有产业没有学问,幼时患有癫癎病。
  4.少时为孤儿
  6岁时为孤儿,8岁时祖父也死了,由大伯艾布·塔利布Abutahb收养。他幼时为牧童,后为商人与赶骆驼者。

  5.十二岁随伯父往叙利亚做买卖
  在叙利亚南的布苏拉布,结识了僧侣巴希拉。巴希拉知道穆氏聪慧过人,有如先知。19岁他又到约但河东,常与犹太教徒及偏正道的基督教徒相接触,明白圣经。他又感到天外有天,认识西方罗马社会新闻与基督教,又听到波斯人及他们的宗教。

  他们生意不好,叔伯停止经商,他们过安静的生活,穆氏接受阿拉伯文化的熏陶。

  6.25岁结婚
  在麦加城内一富有寡妇赫底彻雇用他为管家,为她去叙利亚经商。不久,娶她为妻。赫底彻比他大15岁。但他结婚后生活很美满,生2男4女,而2男皆夭折了。不久其妻死了,他又娶10妻2妾,其中7人是寡妇,造成多妻制,《可兰经》第4章许可回教徒娶4个妻子。

  赫底彻的堂兄吾尔格是基督教学者,曾把圣经译成阿拉伯文。

  7.40岁在麦加传道(610年)
  穆氏在希那山安静默想说:“加百列向他显现与说话。要他认字,用笔教人,叫他做主的钦差。因此,他出现为一个先知,宣传一个新的宗教,叫人信安拉Anah(即天父或神)。

  两次得真主安拉的启示,要他把一种永远的真理告诉人,万物不是主,唯安拉是真主,穆氏为其使者。万物皆属于安拉,一切要顺从他,这是伊斯兰教最基本的信条。

  最先皈依者是他的家人,他的妻子是第一个皈依者,她全力支持他的事业,他的堂弟阿里是第2个皈依者,第3个是他的义子。

  他传教提出“宽宏”、“和平”、“安宁”与禁止高利贷。一批商人入教,每天聚会向真主祷告,背诵有关真主的启示,即《可兰经》一些章节。

  8.被迫“圣迁”Hijira
  即迁都,主后615年,穆氏的布道受古来什部落以阿布·苏富扬为首的贵族的反对和迫害,信徒分批逃到埃塞俄比亚。

  他曾攻击偶像引起人的不满,于623年9月2日(穆氏53岁),他与150多个信徒从麦加迁往麦地那Medinal城。后来,这一年成了回教的纪念年,他们在那里继续传教,组织武装,定各种制度和律例,政教合一的政策。那时他不断和麦加贵族并麦地那犹太教徒争战,穆氏不止是个先知,他还是个军事的领袖。他的宗教是个法律的宗教,不是赎罪的宗教。

  9.穆氏统一阿拉伯半岛
  632年建立萨拉迦(沙特阿拉伯)帝国。同年他患肠热病,5月14日而死。6月8日葬在麦地那,终年63岁。

  三、可兰经
  1.名称:《可兰经》又译《古兰经》Koura
  阿拉伯语为Al Qavan,意为复诵、暗诵或诵。《可兰经》于610年到632年写成,初时是用阿拉伯文写在动物肩骨上、石片上、纸片上、树皮上的。

  2.章、节、字
  共30卷,114章Suva, 6616节Ayat, 合共323,671字,短于新约。每章以“奉大慈大悲主的名”为首。最长是第2章,计286节。最短的章(103、108、110)共3节。长章在前,短章在后。

  3.是真主安拉藉天使加百列向穆氏所传的启示,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穆氏当时忙于征战,未编经典。初由子弟们零散写出。他有书记24人。《可兰经》与圣则Sunna 是穆氏许多格言遗传所集成的。穆氏死后,第一任哈里发(继任者)艾卜·伯克尔命宰德本·萨比特整理。

  4.内容
  (1)信仰及制度,常提审判、天堂、地

佛教
佛教是三大宗教之一。它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他原来姓乔达摩,名悉达多。他的生死,传说不一,大抵说他生于主前557年,死于主前477年者较为普遍,近来有人说他约是在主前563-483年。他的父亲净饭王是尼泊尔和印度边境上释迦族一个贵族,迦毗罗卫城地方的一个部落首领,属刹帝利种姓。

释迦牟尼感到印度社会上阶级的不平等,又感到人类的生、老、病、死4大痛苦,他29岁出家,入山修道。修道7年,达到了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终于成“佛”。他周游印度等诸国,特别在恒河流域传教40年。

“佛”是“佛陀”(觉悟者)的略称,是梵语的译音,有时译作菩提,其义为觉,意即自觉,觉人与觉行圆满也。“释迦牟尼”亦为梵语译音,其意为能仁,意即他德全道备,能济万物也;也就是释迦族的隐修者或释迦族的圣人。他死了以后,人们为对他成佛后的尊称,才称他(悉达多)为释迦牟尼或佛陀。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里,当中那个是“如来佛”,“如来”和“大雄”都是释迦牟尼的称号。

释迦牟尼不承认婆罗门教经典“吠陀”的权威性,反对杀生献血的祭祀等;但佛教继承了婆罗门教关于“轮回”的教义。所谓“轮回”,就是说,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象车轮似的一生一生流转不停。他们认为,有生命的东西,有一个前生和一个来生。一个人的前生不一定是人,也许是鬼,畜牲,也许是神。至于你是什么,则决定于前生的“业”。“业”是行为,包括思想、言语、行动。他们认为世界是个苦海,人免不了生、老、病、死,总的来说就是苦。如果一个人今生修善,他来生也许是人;若他行恶,来生就会变鬼或禽兽;修得好一点,也许能做皇帝。但他们认为,就算做了皇帝,也免不了生、老、病、死,充其量免了老,那就更苦,因为要早死。因而他们的人生也是悲观的,什么“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一切皆苦,苦的根源在于欲望,由欲望而造业,就不免于轮回。

“涅盘”:他们不愿轮回,他们认为修行再好,不过当皇帝,还是要受生、老、病、死的苦,所以他们为了要摆脱“轮回”,就创造“涅盘”之说。就是说,必须消灭一切欲望,才能达到不生不灭的境界,修行止于至善,达到寂灭入涅盘,再也不轮回,止于至善,灭绝一切欲望而达到完全静寂的至高无上的境地。如果修道不到家即不能止于至善,还要轮回做个皇帝呢!他们什么都不愿做,故一直修到止于至善了,即入涅盘。后来,涅盘一词多指成佛或得道和尚的死亡。

佛教的教义是“四谛”:1.“苦谛”,指人们都要经生老病死等,这都是苦的;2.“集谛”,指苦的原因,有欲望就有行为(业),因此不免轮回之苦;3.“灭谛”,是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4.“道谛”,是导致消灭苦因的道路,要消灭苦因就要修道。

早期佛教没有承认一个创造世界的主宰,这一点不同于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当时佛教没有神庙,也不崇拜偶像。释迦牟尼死后,佛教徒把他火化后留下来的骨灰,分发并保存在圣地兴建的“宰堵波”(一种印度塔)里,即“佛牙”、“舍利”。佛寺和偶像是以后才出现的,而崇拜偶像大约是主历1世纪以后的事。

他们有“戒律”。在家的和出家的教徒都必须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的教徒就是和尚(僧),除了剃头发胡须,穿僧袍并完全脱离家庭生活外,还遵守另一些戒律,如饭食要有节制;不观赏舞蹈、音乐、戏剧;不佩戴饰物等。

佛教在印度盛行一时,主前3世纪,阿育王时期,曾立佛教为国教。早期佛教认为修行虽然可以使人入涅盘,但不能人人成佛。后期,佛教的一派造了寺庙,崇拜偶像。他们宣扬信佛修行,人人都能成佛,并说这样气派大,乘的是大车,故有“大乘”佛教之称,即把保持原来说法的另一派贬为“小乘”佛教。

主前3世纪,佛教由印度传入斯里兰卡。过了几个世纪后,传到中国西南的傣族地区,主要是小乘佛教。到东汉孝明帝(主后58年到75年),佛教由印度北方开始传入中国汉族地区。到主后1世纪下半叶,佛教大量传入,但以大乘为主。在印度北方兴起的以大乘佛教为基础而注重念咒和魔法的秘教,13世纪传入蒙古地区,形成喇嘛教。至于佛经之东来,为时也很早,主前2年,博士弟子秦景儿接见大月氏王使伊存,曾亲受其口授的佛屠经,其后传入洛阳。其运行时是用白马负来,因而立白马寺于洛城雍关之西,这寺便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

法显为平阳武阳人,主后399年(东晋安市隆安三年),西行求法,历15年始归。玄藏为洛州缑氏人,主后628年(唐太宗贞观2年),西行求法,历17年始归。义净为范阳人,主后671年(唐高宗咸享2年),西行求法,历25年始归。翻译佛经的以鸠罗什、真谛、玄藏、不空等4人可称为中国佛教史上的4大翻译家。

僧尼之数:东晋时为24,000人;北齐时最多,计300万;到唐朝时则为265,000多人。

寺院之数:西晋时仅180所;北齐时为40,000所;唐代最多,竟达44,600多所。

寺院主要是供僧尼居住;但有时也成为达官贵人的家庭;有时则供其他活动之用。

“浮屠”:是梵文的译音,中文称为“塔”。塔或五级,或七级,或九级,或十三级不等,为储藏经典之用,如长安宫城南大慈恩寺。造砖浮屠,藏译玄藏所取西域佛经,名雁塔。还有为纪念之用,即如雁塔本为纪念一特殊之雁而来的。

至于“石窟”,是凿石壁成窟,用来安置佛像。

“佛像”;自佛教传入,雕琢佛像。有用铁铸成的,有用石凿成的,有用石灰胶成的,有用木雕成的。最大的竟达60-70尺之高。“显祖于天宫寺造释迦立像,高43尺,用赤金100,000斤,黄金600斤。”《魏书》造像立碑,始于北魏,迄于唐之中叶。大抵所造者释迦、弥陀、弥勒及观世音等为最多。

佛书是很有名的,尤其在敦煌千佛洞,各种佛书都有,如《千手佛观世音菩萨》,又有表示极乐世界或天堂等的佛书。

佛教曾一度兴盛,在印度则由盛而衰,到12-13世纪时几乎完全消失了,其实佛教在印度还不如印度教(婆罗门教)。目前印度居民83%信印度教,而佛教信徒只有2%-3%左右,为数甚少。尼泊尔居民信印度教为85%,而信佛教的只有13%。作为佛教发源地的印度和尼泊尔,现在信佛教的人寥寥无几。

有人认为信佛教可以上天堂(西天、极乐世界)。我们前面已经说过,早期佛教教义没有承认有宇宙主宰、有天堂。他们最高目标就是止于至善入涅盘,不再轮回,死后什么都没有,再也不投胎。它认为世界是个苦海,一切皆空,可是它所要达到的是寂灭,还是个“空”。以空补空才是它的目的。人死后到西天是中国人后来的说法,意思是到佛教圣地(印度和尼泊尔),它是在中国的西方,所以说西天。

原先的佛教解决不了人的归宿,用寂灭入涅盘怎能满足人的要求?它不信天地有创造主,人死后也不能上天堂。可惜今日有不少人信佛教寄望于将来上西天。大乘佛教有所改变,所以主历1世纪传入时,以大乘为主。佛教传到中国后,为了满足一些人的欲望而创造出许多原先没有的事。请记得,佛教并不像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相信创造主宰。它既没有主宰,也没有天堂。所以我们说,天地之间的真神绝不是佛教的释迦等,我们不是故意把它说成这样。我们必须分辨初期佛教与后期佛教。连创立佛教的释迦也不提倡有主宰与天堂,信佛又怎能上西天得永生呢?请信佛的朋友再研究佛教!

伊斯兰教
“伊斯兰”Islam是“归顺”、“顺安”,意译为“清真”或“真教”,我国称之为“回教”,由于回族人曾信这教的人甚多,所以称“回教”,又叫“清真教”、“天方教”。回教徒不喜欢人称这教为“穆罕默德教”Moham medanism,认为是一种侮辱。
信这教的人称为“穆斯林”Mustim,意即顺服归依安拉者,伊斯兰教拥有3亿信徒。
1.念功
“除安拉再没有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中国称这话为“清真言”。不只内心诚信,还必须口舌招认,即作证时念出来。

2.拜功
即礼拜Salat, 最严谨。主要有:

(1)每日五次:每天面向麦加城克尔白庙祈祷5次,用阿拉伯语(中国不用)。站着,两手放耳后,鞠躬、叩首、跪坐,每两叩首为1拜,祷告是进入天堂的钥匙。晨礼、响礼(1—3时)、哺礼(4时至日落)、昏礼(日落后天黑前)、宵礼(入夜至拂晓前)。这是穆氏622年离麦加前不久规定的。

(2)每星期5的主麻拜“聚礼”:中午举行的祈祷,这是他们的安息日,礼拜前洗脸洗脚戴白帽。

礼拜的顺序:发愿、颂赞、立正、鞠躬、叩首、起跪、再叩首,完成全部叫1拜。午时4拜,日没3拜,初夜4拜,早朝2拜。

(3)每年两次“会礼”,即开斋节和吉尔帮节,在各种礼拜中,必须做的是“天命拜”和“当然拜”。礼拜前用净水淋浴。分大净和小净。无水可用土代替,称土净。

3.斋功(斋戒)
除病人、旅客、怀孕和哺乳妇女外,信徒必须在斋月(圣月、回历9月)里封斋1个月,每日从黎明到日落戒除一切饮食与房事。这是善功,表明内心负疚的穆斯林向安拉忏悔和赎罪。他们又禁烟酒、赌和算命。

4.课功(纳天课)
捐钱,指课Zarat,这是“善功”。最初是自愿的,每人要捐1/40,用以救济,这叫“天课”,又用作国库开支,修建清真寺等。

5.朝功(朝觐、朝圣)
当初,他们为团结犹太部落,用犹太教阿木拉赎罪日为斋日,定耶路撒冷为朝拜方向。后来他们与犹太部落破裂,就将到麦加的全月斋戒,改为向麦加的克尔白朝拜。

凡体健及有经济能力者,一生要去圣地麦加朝觐麦加克尔白Kabah(天房)一次,近次的人是每年朝觐一次。

回历10月、11月、12月是正朝,其余的是副朝。正副连作是联朝。

12月7日,朝觐者入禁地后,就去禁寺作巡礼,从平安门走向平房,以黑石为起点沿顺时针方向绕行7圈,边绕边念颂赞词。巡天房后饮“渗渗泉”水,在两山间走7次。第1天朝拜完毕。

12月8日,涌向麦加城东20公里的阿拉法特山,登山露宿,呼“真主伟大”,登向山顶,晚宿于山脚帐篷。

12月9日,最隆重的一天,立阿拉法特山下,恭默念主。时麦加大教长骑一大马登山顶对朝拜者演说,夜礼炮轰鸣,乐声四起。晚在山脚露宿。

12月10日,朝拜者在山下完成晨礼,拣49颗石子,前往北面米纳荒野:(1)射石打鬼。(2)宰牲献祭,宰打上印记的羊。(3)开戒:理发、剪指甲、换便服,第2巡天房,这是正朝。

12月11日,第2次去米纳射石打鬼。

12月12日,再1次巡天房,叫“醉朝”。

628年开始,朝觐是每个穆斯林的“天命”。

六、节日
开斋节(肉孜节):回历10月1日。

吉尔帮节(宰牲节):12月10日。

圣纪: 3月12日,纪念穆罕默德诞辰。相传又是他逝世日,所以又称“圣忌”。

其它各节因教派不同,做法各异:

阿舒拉日:1月10日。

登宵夜:7月27日(指公元621年穆氏乘天马登宵)。

拜拉提夜:8月15日。

盖德尔夜:9月27日。

法图麦节:6月15日。为纪念穆氏的女儿。

七、教派
有3派,但根本教义是相同的。主要有:

1.生尼派Suni
最大最正统最保守。他们只承认穆氏死后的“四代哈里发”为正统。承认回教、犹太教、基督教为“经典之民”。他们占90%,土耳其人、斯拉夫人、阿拉伯人、印度人、中国人、马来人、北非人等属这派。本派又分4派。

2.希阿派Shna
他们主张穆氏的女婿第4代哈里发阿里Ali才是教祖正统的后继者。波斯人、米所波大米人、部分印度人属这派,他们占30%。当时的教主是霍梅尼Khomeivu.

3.华哈皮派Wahhabi
阿拉伯人Wahhabi创立(1696年生)。他主张穆氏原始生活,排斥日后的作法

基督教
在耶稣升天之后,使徒们建立了教会,那时只称“教会”。使徒行传第13章记载,福音临到外邦人。“门徒称为基督徒,是从安提阿起首。”(徒11: 26)后来,人们就把教会称为基督教。其实圣经只提基督,没有说“基督教”,这是其他人对信基督的人的教会的称呼,好区别其它的宗教。当我们说基督教(姑且用这名)的时候,我们还要从犹太教说起,并且要把罗马教区分清楚。

一、什么是犹太教
犹太教是一般犹太人所信仰的。他们是以旧约圣经为根本,这就是基督教所相信圣经中的旧约。不过基督教还相信新约,而犹太教不相信新约,他们不相信基督是旧约预言的弥赛亚。旧约预言弥赛亚要来,基督耶稣降生就应验了旧约这些预言,可是除了跟从耶稣的门徒以外,犹太人不相信?就是当来的弥赛亚,结果犹太人把耶稣交给罗马人,把他钉十字架。现在犹太人复国,除了部分是基督徒之外,大部分还坚守旧约,不信新约,他们还在等候弥赛亚。直到主再来,显现在地上时,他们才知道,弥赛亚已经来过,就是那位被他们祖先所弃绝的基督耶稣,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应验圣经的预言,可是他们不知道。保罗说:“这样说来,犹太人有什么长处?割礼有什么益外呢?凡事大有好处:第一是神的圣言交托他们。即便有不信的,这有何妨呢?难道他们的不信,就废掉神的信么?断乎不能!……”(罗3: 1-4)因他们的不信,救恩就临到外邦人了(罗11: 11-12)。但将来在灾难中,他们全家要得救:“……就是以色列有几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数目添满了,于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罗11: 25-26)这里的“全家”,不是指全国,而是灾中余下的1/3(亚13: 8-9)。这还是预言,将来才完全应验。今日基督教还有些人守律法,这就和以色列人差不多,只是挂上基督的名称而实质还是“犹太教”的货色。在主耶稣降生前,犹太教是对的,但在主耶稣升天,圣灵降临后,教会已经成立,如仍保持原来的犹太教,不承认不相信基督,那就不对了,这一点我们必须认识清楚。

二、什么是“罗马教”(The Roman Catholic)
在耶稣时代,原来是没有罗马教(天主教)的事,耶稣升天后,圣灵降临,教会出现了,以后一直都称为教会。那时,犹太国是在罗马帝国统治下,成了帝国的一个省。

在主后64年,尼罗Nero在罗马登位,发布了八条命令:

(1)要敬拜一切为主名被杀的信徒。他们被称为圣徒Saints.

(2)在每座礼拜堂内,要刻耶稣和十二使徒像。

(3)无论什么地方,都要有十字架记号。

(4)赏赐礼物(金钱)给每一个教会。

(5)废除庙宇,禁止人进入拜偶像,并将庙宇送给教会。

(6)君士坦丁称自己为教皇Pope, 每次开会,教皇自己为主席。

(7)要去做很大很美的教堂。

(8)吩咐人去传福音(君士坦丁的福音)。这样,教会表面发达,其实内里腐败,渐次演成了罗马教会。

公元四世纪末,罗马帝国分东西,因此基督教也就分为东西,东为“东正教”(亦叫“希腊教”“正教”)。西为“罗马教”(亦叫“天主教”)。正式分裂是在1054年,史称东西大分裂。此后,西罗马帝国于主后476年灭亡了;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了1000多年,至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灭。

“东正教”一直在皇帝控制之下。主后7世纪中叶起,东正教势力被赶出了巴勒斯坦,叙利亚及北非一带,以致后来它的影响仅限于希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及俄罗斯等地。因此,苏联等国多信东正教。

自以后500年至马丁路德改革为止(1500年后),天主教最兴盛。当时因教皇掌权,一切学校、行政,都操在教皇手中,连国王也在他(教皇)的权下。

第一位教皇是大格里高里Gregorgy The Great. 教皇为最高首脑,下设大主教、主教等。主教各有自己的辖区。他们说他们的地位来自彼得。大格里高里死于主后604年。八世纪时,法兰克国王丕平把意大利中部土地送给教皇。教皇国存在了1000多年,直到1870年才并入意大利王国,教皇退居罗马城西北角的梵蒂冈。1929年,意大利与教皇签订“拉特兰条约”,承认梵蒂冈的主权属于教皇。

天主教不许人读圣经,只由神甫向人读经,讲道。

天主教除了拜神之外,还拜圣母马利亚像、耶稣像、圣徒像等,这都是拜偶像,是圣经所禁止的。

他们又搞出个“炼狱”(或称“炼罪谷”),意思是:“人死后要往炼狱里受苦,如有在世的活人出钱,将死人的灵魂赎还,就得以出狱,往天堂去住。”这完全不合圣经。

他们(领袖们)在礼拜堂设有十字架,信徒家中亦挂上各式的十字架,又有人拜十字架;又有人拜骨头等。他们又喜欢点烛放在十字架旁边。其实圣经没有叫人挂十字架,我们只靠十字架上的基督,用十字架来对付自己,而不是挂上任何的十字架。

基督教堂
佛教寺院
清真寺

世界三大宗教

佛教:相传为公元前6至前5世纪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即释加牟尼创立。主要流传于亚洲国家。近代在欧美各国也有流传。

基督教:公元1世纪中叶至2世纪中叶形成于罗马帝国东部。原为犹太教一支派。中世纪时在欧洲占统治地位。16世纪后传播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和亚洲东部。对欧美各国历史、文化的发展极有影响。现代,基督教徒人数约10亿,为三大宗教信徒人数之首。

伊斯兰教:相传公元7世纪初由阿拉伯半岛麦加城古莱什部落哈申族人穆罕默德创立。目前教徒主要分布在西亚、北非、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其三大圣地是沙特阿拉伯的麦加、麦地那和巴勒斯坦的耶路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