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华一中有特级教师么:维也纳三杰创作风格比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7 18:46:39

海顿(1732~1809)
  Haydn,Joseph
  奥地利作曲家。1732 年3月31日生于奥匈边境的村镇罗劳,1809年5月31日卒于维也纳。

  生平 海顿自幼受到民间音乐和教堂音乐的熏陶,6岁时到海恩堡合唱团唱弥撒曲,并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羽管键琴、小提琴。 2 年后到维也纳圣斯蒂芬大教堂唱诗班当歌童。17岁时因变声被解雇。为糊口他教几个孩子学习音乐,并勤奋自学,练习键盘乐器和小提琴,研究理论。1754年他向意大利作曲家N.波尔波拉学习作曲、声乐等。从1761年起,海顿在P.A.埃斯泰尔哈济亲王的宫廷中任宫廷乐长近30年。期间写有约60部交响曲,40首弦乐四重奏,约30首钢琴奏鸣曲 ,5 首弥撒曲和 11 部歌剧等。这些 作品使 他蜚声 欧洲乐坛 。1781年海顿结识了W.A.莫扎特,并与之建立了诚挚的友谊 。1790年,N.埃斯泰尔哈济亲王去世,宫廷乐队解散。长期依附于贵族的海顿,开始在艺术天地中自由驰骋。他在1791年和1794年两次前往伦敦,期间写下了12部《伦敦交响曲》及其他作品,形成了创作的高峰。他在一次访问伦敦时路过波恩,在那里发现年轻的 L.van 贝多芬,表示愿意收贝多芬为学生。1792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海顿为师,因两人性格迥异,师生关系为时不久。但海顿认为贝多芬迟早会进入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之列。1802年以后,海顿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创作灵感枯竭了。海顿逝世后,安葬于洪德斯图尔姆公墓,1820年改葬于艾森施塔特的伯格教堂,1932年人们在那里建了海顿陵。
  创作 海顿的作品体裁涉及面很广,但他偏爱日常生活题材,长于表现人类朴实明朗的感情和乐观的信念,不喜欢表现人的复杂的内心冲突。快乐和充满希望是他作品的艺术气质。在海顿数量众多的作品中,以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成就最高。他在前人基础上,确立了交响曲的规范,为近现代交响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以后人尊称他为交响曲之父 。他一生创作了 100 多首交响曲。早期交响曲多为生活娱乐题材,形式接近室内乐。海顿交响曲中最有名的是12部《伦敦交响曲》,它们标志着海顿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他开创了交响曲的主调音乐风格;并使复调手法在功能和声的基础上发展;完善了4个乐章的奏鸣 - 交响套曲形式,使作品的4个乐章体现统一的艺术构思,表现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了奏鸣曲快板的结构;确立了乐队的双管编制和近代配器法原则,奠定了近代交响乐队的基础。四重奏是他另一个重要器乐曲创作形式,共写80余首。内容大多表现欢乐、热情等 。其90年代创作的《皇帝》、《日出》等 8 首弦乐四重奏可与他的《伦敦交响曲》相媲美。在奏鸣曲与协奏曲方面,他的52首钢琴奏鸣曲主要是为教学和个人演奏而写,大多纯朴而稍平庸。他写过20余部协奏曲,其中《 D 大调钢琴协奏曲》和《 D 大调大提琴协奏曲》最为优秀。海顿的其他作品还有18部小型喜歌剧,8部清唱剧和12部弥撒曲。
  海顿的音乐之所以具有价值,是因为它面向现实,面向人生,气息清新,朝气蓬勃,令人鼓舞;也因为它在作曲技术上奠定了欧洲古典时期交响曲和室内乐的规范,从而形成了德奥音乐经久不衰的优良传统,也成为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莫扎特(1756~1791)
  Mozart,Wolfgang Amadeus

  奥地利作曲家。1756年1月27日生于萨尔茨堡,1791年12月5日卒于维也纳。

  生平 莫扎特出生在一位宫廷乐师之家 。3 岁已显露音乐才能,4岁随父亲学钢琴,5岁即作曲,6 岁又随父学小提琴,并到慕尼黑、维也纳 、普雷斯堡巡回演出 ,获得成功。1763年起到欧洲各国作为期10年的旅行演出,接触了当时最先进的音乐艺术,结识了J.C.巴赫等作曲家,并向他们学习作曲技术。但繁重的演出任务摧残了他的健康。1773年年底返回萨尔茨堡弥补中断的音乐与文化学习,1777年起又进行了2年旅行演出,1779年初再次返回萨尔茨堡。1781 年他与大主教决裂,提出辞职,并到维也纳谋生,和当时正在维也纳的J.海顿结下了深厚友谊,向海顿学习四重奏和交响曲的创作经验,并写了6首弦乐四重奏赠给海顿 。1784 年他参加了共济会,对共济会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有强烈共鸣,并在这种思想启示下写了许多作品。1789年贫困中的莫扎特由他的学生带领,到柏林、德累斯顿、莱比锡等地演出,虽轰动一时,但未摆脱经济困境。1790年他向皇帝请求接任宫廷乐长职位,未能实现。1791年他在重病中写作大型宗教音乐《追思曲》,最终未能完成。
  创作 莫扎特在短暂一生写出大量音乐作品,体裁形式涉及各个领域,留下许多不朽杰作。他的主要创作领域之一是歌剧,11岁时就写了第一部歌剧,此后所作有《虚伪的善意》、《巴斯蒂安与巴斯蒂娜》、《本都国王米特里达特》、《卢齐奥·西拉》、《假园丁》 、《 牧人王 》、《 伊多梅纽》、《后宫诱逃》、《女人心》、《蒂托的仁慈》、《费加罗的婚姻》、《唐璜》和《魔笛》等20余部,其中以后三部最具代表性。《费加罗的婚姻》于1786年首演,影响很大,甚至在布拉格也家喻户晓。这部歌剧没有沿用当时流行的意大利趣歌剧的滑稽、夸张和杂耍式的手法,而着重描绘了人物的性格 ,增强了抒情性 ,并发挥了重唱的技巧和表现力。《唐璜》于1787年首演,是在意大利趣歌剧的基础上发展歌剧式戏剧的重要作品。它加强了人物的心理刻画,使人物形象更为复杂 、真实 ,同时运用戏剧化的重唱增强矛盾冲突。《魔笛》是莫扎特逝世前几个月写完和演出的最后一部歌剧,它所反映的思想和莫扎特追求启蒙主义和对共济会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有密切关系。这部歌剧是发展德国民族童话歌剧的代表作,标志着18世纪德奥小歌剧发展告一段落,并为后来的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交响音乐是莫扎特另一个重要创作领域,包括约50部交响曲和50余部协奏曲。交响曲中41部有编号,因风格的不同可分为若干组,具代表性的有7部:第31“ 巴黎 ”具有法国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音响;第35“哈夫纳”实际上是一首小夜曲;第38“布拉格”只有3个乐章 ,不再是对意大利交响曲的模仿,常称作“没有小步舞曲的交响曲”;第36“林茨”反映了受J.海顿交响曲创作的影响 ;第 39 交响曲明朗愉快,充满诗意;第40交响曲富有戏剧性和乐观主义情绪,被称为莫扎特的“英雄”交响曲;第41“朱庇特”宏伟豪迈,乐观向上,预示了L.von贝多芬英雄性交响曲的出现。最后 3 首是贝多芬之前全部交响曲创作的最高成就。协奏曲是除歌剧之外,莫扎特在音乐创作上贡献最为突出的体裁之一。他确立了18世纪古典主义协奏曲的结构原则 :3 个乐章对比并置的套曲结构,双呈示部,独奏乐器有技巧性的华彩段等。协奏曲不再片面表现技巧 , 而具有与交响曲同样深刻的意义。27部钢琴协奏曲占有突出地位,代表作有d小调 、c小调、A大调等;7部小提琴协奏曲中,G大调、A大调、D大调比较突出;其他还有单簧管协奏曲、长笛和竖琴协奏曲 、圆号协奏曲、双簧管协奏曲、长笛协奏曲、风琴协奏曲等。
  莫扎特的其他作品还有:钢琴奏鸣曲17首、小提琴奏鸣曲6首、钢琴小提琴奏鸣曲35首、弦乐四重奏 23 首,弦乐五重奏、单簧管五重奏、中提琴五重奏以及大量的嬉游曲、小夜曲、舞曲等。突出的有A大调、c 小调钢琴奏鸣曲,降 E大调、降B大调、A大调钢琴小提琴奏鸣曲,献给海顿的 6 首弦乐四重奏,C大调、g小调弦乐五重奏、A 大调单簧管五重奏、G大调弦乐小夜曲等。
  影响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短暂的一生留下许多不朽的杰作 , 成为世界音乐宝库的珍贵遗产。他的音乐风格诚挚、细腻、通俗、优雅、轻灵、流利,充满了乐观主义情绪,反映了18世纪末德奥知识分子摆脱封建专制主义羁绊,对美好社会和光明 、正义 、尊严的追求。他音乐的价值越来越被后世所认识,长盛不衰。
  贝多芬(1770~1827)
  Beethoven,Ludwig van

  德国作曲家。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1827年3月26日卒于维也纳。

  生平 贝多芬出生于一个贫寒的音乐家庭 , 从小就不得不挣钱养家。4 岁起从父亲学音乐 ,父亲曾梦想把他培养成W.A.莫扎特式的神童,但未能实现。14岁以前受普通学校教育,19岁进波恩大学旁听,接触到启蒙思想,对他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产生很大影响。1783年担任歌剧院哈普西科德琴手,1784 ~ 1792年担任宫廷副管风琴师 ,1788年起又兼任第二中提琴手。1787年曾赴维也纳,拜见了莫扎特,他的即兴演奏得到莫扎特 的赞赏 。同年冬进入波恩有名望的F.von布罗伊宁夫人家任音乐教师,接触到许多思想进步、学识渊博的艺术家、教授和政府人士。1792年J.海顿路过波恩,看了他的作品,建议他去维也纳深造,并表示愿意收他为学生。很欣赏贝多芬才华的瓦尔德施泰因伯爵说服了选侯,让贝多芬带薪去维也纳,跟海顿学作曲。1793年冬海顿赴英,贝多芬转向阿尔布雷希茨贝格尔学对位法,向萨列里学歌曲写作 。他凭着出色的才华和波恩方面的举荐,很快进入维也纳上流社会,受到一些亲王和大公的支持和保护,也结交了不少音乐家。28岁时,贝多芬发现自己的听觉有了故障,且日益严重。这对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加上恋爱上的挫折,使他的消极情绪在1802年达到顶点,曾打算自杀,写下了遗嘱。然而他心中的音乐烈火终于烧掉了这次精神危机。大约从1815年起,贝多芬已无法与人对话, 而让对方写在纸上给他看 。在他死后 ,人们发现这种“对话册”400余本 。贝多芬的许多重要作品都写于全聋时期,他自己无法验证其音响效果 , 所以在某些乐队作品中,在配器法上存在着某些不完善处 。尽管这样,他仍以惊人意志和毅力坚持创作,有时他坚持指挥自己的作品,难免出乱子,甚至使演出中断。1814年维也纳国际会议后,贝多芬的经济和健康状况日益下降,致使他的创作停顿了几年,1817年后才重新拿起笔来完成最后几部作品。1826年 12月他从外地回维也纳 ,路上受了风寒 ,从此一病不起,次年就与世长辞了。贝多芬的死讯震动了维也纳,出殡时有两万人为他送葬,F.舒伯特也在其中。遗体葬于维也纳市内的韦灵公墓。
  创作 1795年贝多芬出版了他的第1号作品 :3首为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演奏的三重奏,此后 5 年陆续出版了不少作品,包括一些室内乐和第一、第二交响曲,具代表性的是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这些早期作品使他的声誉日渐遍及欧洲,但主要是沿着海顿和莫扎特的道路有所发展,而尚未创立自己的风格。
  1801年创作的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标志着他已开始开辟新的道路,是具有独创性的以形式服务于内容的一个范例。第一乐章不按惯例用快板,也不用奏鸣曲式,而是类似幻想曲的慢板,很有特点。贝多芬所作钢琴奏鸣曲共32首,除《悲怆》、《月光》外,最著名的还有第二十一《瓦尔德施泰因》(亦称《黎明》)和第二十三《热情》,前者辉煌灿烂,如朝霞满天,无比光彩,被罗曼·罗兰称为“白色的奏鸣曲”;后者热情奔放,如浪涛汹涌,一泻千里,被列宁称为“绝妙的、人间所没有的音乐”。

  1802 年为拿破仑写第三]《英雄》交响曲 ,1804年完成时拿破仑已称帝,他愤而撕毁已写好赠款的封面,换写“为纪念一位伟人而作的英雄交响曲”。这首交响乐从内容到形式都富于革新精神,感情奔放,和声与节奏都新颖自由。用庄严的葬礼进行曲作为第二乐章,用谐谑曲作为第三乐章 ,都是前所未有的。1808年他完成了简洁凝炼、充满斗争精神和胜利信心 的第五 交响曲和 纯 真质朴 、歌 颂大 自然 的 第六《田园》交响曲。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充满矛盾,主题思想异常明确 ,其第 一主题贝多芬曾解释为“命运在敲门”,因此人们称之为《命运》交响曲。1812年完成第七、第八交响曲,以个性解放和魄力巨大而论,第七交响曲是最令人惊异的。
  贝多芬所作的唯一歌剧是《菲德里奥》(原名《莱奥诺拉》) ,挑选这一伸张人权、平反冤狱的剧本,说明作者具有强烈的民主思想和正义感。他对这部歌剧的修改长达数年,并写了 4首序曲 。他还写过舞剧《 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 》,戏剧《埃格蒙特》、《科利奥兰》、《雅典的废墟》的序曲或配乐 。他的6首钢琴协奏曲除最后一首未完成外 ,最有名的是第五首,因其内容威严而堂皇,被后人称为《 皇帝》。他的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非常抒情而气魄浩大 ,曲调性极强,也是世界著名小提琴协奏曲之一。其他作品还有一首由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和交响乐队演奏的三重协奏曲、16首弦乐四重奏、10首小提琴与钢琴合奏的奏鸣曲,其中最著名的是被后人称为《 春天 》的F大调小提琴奏鸣曲和赠给法国小提琴家R.克鲁采的奏鸣曲。这些作品都充满着奋斗向上的精神 。
  贝多芬晚期创作的5首弦乐四重奏和5首钢琴奏鸣曲已减少了火一般的气势,而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深刻、更内在。晚期最有名的作品是第九交响曲和《庄严弥撒曲》,第九交响曲因首创在交响曲中加入人声而被称之为《 合唱交响曲 》。贝多芬在第四乐章用了 4位独唱者和一个大合唱队 ,以独唱、重唱、合唱及乐队交替的形式淋漓尽致地演唱了以席勒的诗谱成的《欢乐颂》,表达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追求 。H.柏辽兹认为它是贝多芬毕生的杰作。
  贝多芬的一生是光辉奋斗的一生。他通过精湛的艺术手法,大大加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步思想,把欧洲古典乐派推向顶峰,同时也开辟了浪漫主义乐派个性解放的新方向,为世界音乐文库增添了光辉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