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ten蓝:中国武侠发展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8 01:58:47
谁帮我写一篇有关中国武侠发展史的论文。要求字数在三千左右,其中要有中国武侠发展的情况,还要详细有三大名家(金庸、古龙、梁羽生)的生平、风格、精神等有关的内容,最好通俗易懂。
如非论文,也可以对以上一些内容做一些研究。
满意的最高追加悬赏100分,看内容而定!

六、「新派」武侠之昌盛及没落

  武侠小说之所以有新、旧两大派的说法,大抵是由新、旧文学之分而来。故范
  烟桥著《民国旧派小说史略》特加点明:「旧派」主要是指章回体小说。然而此一
  界定对於武侠小说而言,并无太大意义;因为凡是长篇武侠小说必分章回,无论其
  为对偶、孤句或是长短不一的回目,皆不例外。

  那麼所谓「新派」武侠小说究竟何所指?笔者认为理应以作品的内容所表达的
  新思想、新观念及新文学技巧而定,且缺一不可。就此来看五十年代以后号称「新
  派武侠小说创始人」的梁羽生作品,实在「新」得有限而不能成「派」。其所以获
  此不虞之誉,盖因当时香港传播界竭力宣传鼓吹,以有别於大陆全面禁止的「旧派
  」武侠小说或香港本地泛滥成灾的「广派」武侠小说而言。

  惟不可否认,自梁羽生、金庸先后崛起香江,武侠小说即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有
  所发展。香港方面,除梁、金二子外,另有蹄风、金锋、张梦还、牟松庭、江一明
  、避秦楼主、风雨楼主、高峰、石冲等;而台湾方面则声势浩大,计有郎红浣、成
  铁吾、海上击筑生、伴霞楼主、卧龙生、司马翎(即吴楼居士)、诸葛青云、孙玉
  鑫、龙井天、墨余生、天风楼主、醉仙楼主、独抱楼主、蛊上九、古龙、陆鱼、上
  官鼎、东方玉、曹若冰、南湘野叟、武陵樵子、慕容美、萧逸、古如风、向梦葵、
  陈青云、柳残阳、司马紫烟、秦红、独孤红、温瑞安等等(以上大略按其出道先后
  排序);云蒸霞蔚,极一时之盛。但其中具有代表性与影响力的武侠作家并不多,
  今择要评介於次:

  「名士派」武侠先驱——梁羽生

  梁羽生本名陈文统,一九二五年生,广西蒙山人。岭南大学经济系毕业,曾任
  《新晚报》副刊编辑,文史造诣颇深。一九五四年陈氏以「梁羽生」为笔名,初於
  《新晚报》发表中篇武侠连载小说《龙虎斗京华》;其所用楔子、回目、笔法无一
  不「旧」,甚至部分故事情节、人物亦明显套自白羽《十二金钱镖》。继写《草莽
  龙蛇传》,亦复如是。然与当时流行的「广派」武侠小说相较,却令人有一新耳目
  之感——这大概是标榜「新派」唯一能成立的理由。

  梁羽生对此并不讳言,自承:「白羽的小说写民初各阶层人物,因为作者本人
  入世极深,写来细腻,最合懂得人情世故的人看。可是我受生活经历的限制,气质
  又完全不同;要走『正统』道路吗?肯定不成功。於是只好自己摸索,走一条浪漫
  主义的路了。」因有《七剑下天山》之作。

  《七剑下天山》据说是梁羽生取材於英国女作家伏尼契《牛虻》中的部分情节
  ,而写天山派凌未风、易兰珠等男女弟子闯荡江湖、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全书共
  三十回,都四十余万言;由於其楔子所提到的少侠杨云骢出场便死,疑云重重,乃
  另作《塞外奇侠传》交代,是为前传;而书中又提及武当大侠卓一航与玉罗刹之间
  的情孽纠缠,曲折离奇,不遑细述,遂再作《白发魔女传》以补述前情。於焉这三
  部小说形成系列作品,而《七剑下天山》(一九五五年)则迈开了梁羽生《浪漫武
  侠》的第一步。

  严格说来,《七剑下天山》受到「北派五大家」的影响很深,无论是演武、写
  情或江湖切口、独门暗器,在在有脉络可寻,甚至还生吞活剥地大段抄袭白羽《十
  二金钱镖》。但梁羽生随机生发、借力打力,亦有不同前人之处;并由此建立其小
  说创作基型,兼具三大特色:

  一、开名士派武侠新风——从其处女作《龙虎斗京华》起,每书卷首例置一阙
  词以寄慨;至《七剑下天山》则进而以名士派、才子(女)型人物为书中主角。从
  此梁羽生小说即专写文武全才的英雄儿女,无不爱好诗词歌赋(有时未免浮滥);
  卒使书剑交融成一片,成为其作品最大特色。

  二、结合历史与武侠而发思古之幽情——梁羽生首先掌握小说的基本时代背景
  ,再配合故事情节发展而将历史上确实存在的人物一一穿插其间,或予以伐毛洗髓
  、脱胎换骨。如《七剑下天山》写顺治、康熙、多铎、纳兰容若、傅青主、冒浣莲
  (伪托冒辟疆之女)等等。其事虽非「历史之真」,但经过文学处理后,却得「艺
  术之真」。从此梁羽生小说即与「历史武侠」结下了不解之缘;上起隋唐,下迄明
  清,形成其作品第二特色。

  三、一贯以「天山派」武学为主流——过去还珠楼主曾撰有《天山飞侠》一书
  ,但高处不胜寒,未曾创立「天山派」。而自梁羽生《七剑下天山》起,如《塞外
  奇侠传》、《江湖三女侠》、《冰魄寒光剑》、《冰川天女传》、《云海玉弓缘》
  、《冰河洗剑录》等系列作品,无不以「天山派」武学为正宗、主流而贯穿全书。
  这种独沽一味的写法,实为武侠小说所仅见,由是形成其作品第三特色。

  虽然如此,但《七剑下天山》仍不足以称「新派」,只能说是开创了「名士派
  」或「诗情画意派」武侠小说;因为作者所用的文字、笔法、章回、素材以及思想
  、观念——从形式到内容都是「传统式」的;与旧中国「北派五大家」血脉相通,
  没有太大区别。相形之下,《塞外奇侠传》取材於蒙古民歌中女英雄飞红巾的传说
  ,以作者自制的哈萨克民歌开场;仿朱贞木文白夹杂、不规则之小说回目,运用新
  文艺笔调写杨云骢、飞红巾、纳兰明慧的三角恋爱故事,反而不落俗套,清新可喜
  。

  梁羽生一共创作了三十六部武侠小说,自认《萍踪侠影录》、《女帝奇英传》
  及《云海玉弓缘》三书是平生代表作。

  ‧《萍踪侠影录》以明朝「土木堡之变」为时代背景,写忠臣于谦孤军抵抗蒙
  古的悲剧;并穿插张士诚后裔张丹枫与宦门侠女云蕾之间的爱恨冲突。全书气势浩
  瀚,布局奇巧;特别是成功地塑造了名士派大侠张丹枫这个角色,「藉由张丹枫个
  人侠士性格的自然发展,而彻底扭转了一家一姓争夺帝位的观念」。作者将张丹枫
  这种面临民族大义与累世深仇「非此即彼」的心理挣扎,刻划得淋漓尽致;终而使
  其生命情操升华、净化,完善了「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典型。

  ‧《女帝奇英传》以唐代武后(则天)临朝为时代背景,写宗室李逸为兴复唐
  室,落拓江湖,广交天下豪杰,而与才女上官婉儿、英雌武玄霜所交织的爱怨情仇
  故事。作者曲曲描述上官婉儿对武后由恨生敬、内掌诏命的过程;大胆为历史翻案
  ,肯定武则天的施政「有益於国家百姓」,在传统观念上又是一项突破!而写李逸
  置身宫廷斗争、异族入侵的交相凌逼中,何去何从?亦超越了前人的格局与成就。
  此书以轻快的比剑对白开场,而以李逸功成身死收场,益发动人心魂。

  ‧《云海玉弓缘》以放荡不羁、亦正亦邪的金世遗为主角,描写他周旋在侠女
  谷之华与「魔女」厉胜男之间的爱情大悲剧。本书故事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惟最
  成功之处却是作者运用近代心理学的手法,来刻划金世遗那种愤世嫉俗的特殊精神
  状态,因此在金世遗身上有约翰‧克里斯朵夫的影子;而厉胜男不顾一切地追求爱
  情自由,亦活脱是卡门的化身。金世遗一心痴想名门正派出身的谷之华,却在「魔
  女」厉胜男临死前的一刹那才觉悟:原来自己真正深爱的人是厉而不是谷。正是: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之极限!无疑具有高度文学价值。

  总之,梁羽生不论是写张丹枫、李逸、金世遗或其他小说主要人物,都充分体
  现出中宵看剑楼主所题名句:「亦狂亦侠真名士,能哭能歌迈俗流。」洵可称之为
  「名士派武侠先驱」而无愧。虽然他「向西天取经」较白羽晚了十七年,但却能自
  出机杼,更上层楼;以「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历史背景与人物带动武侠小说的
  巨轮前进,在剑气箫心中洋溢著一片历史感,而将「历史武侠小说」推向另一个高
  峰。

  惟其后梁羽生化名「佟硕之」,撰文自诩对於「新派」武侠小说确有「开山劈
  石之功」,这未免言过其实。因为武侠小说原本是中国通俗文学流裔之一,从形式
  到内容都无法离开传统而独立。虽然我们承认梁羽生是后出转精,进一步发展并提
  高了武侠小说的文学价值,但毕竟其作品中的「传统」仍远多於「创新」;而真正
  的「新派」则出现在梁羽生写《七剑下天山》十年之后的台湾——於「反传统」、
  「现代化」中形成——殆非梁羽生始料所及!

  集「综艺」武侠之大成者——金庸

  金庸本名查良镛,一九二四年生,浙江海宁人。早年曾先后於中央政校、东吴
  大学研读法律;历任《东南日报》记者、《大公报》编译、《新晚报》编辑以及长
  城电影公司编剧、导演。一九五九年查氏在香港创办《明报》,获得读者广大欢迎
  ,却是与他写武侠小说驰誉中外分不开的。

  一九五五年查良镛以「金庸」为笔名,继梁羽生之后,在《新晚报》发表武侠
  连载小说《书剑恩仇录》。他巧妙地运用民间流传清帝乾隆疑系海宁陈世倌(曾任
  文渊阁大学士)后人的说法,又杜撰出「红花会」(反清复明组织)总舵主陈家洛
  ,作为乾隆的同胞兄弟。於是小说即在这样两极冲突、满汉对立的野史布局下展开
  ;再穿插了陈家洛与霍青桐、香香公主之间的悲欢离合,极尽波谲云诡之能事。

  《书剑恩仇录》(新版改名《书剑江山》),共二十回,都六十万言;虽然仅
  只是金庸的武侠处女作,但文采斐然、对白传神;处理群戏场面,繁而不乱。啼声
  初试,即一鸣惊人!与梁羽生同时创作的《七剑下天山》比较,二人均善於结合历
  史传说而虚构人物故事;而金庸运笔不测,尤饶奇趣!其小说声口之佳,直逼白羽
  ,且駸駸然有后来居上之势。

  如果说《书剑》是金庸迈向成功的一小步,则越过虚实相映成悲、反讽农民起
  义的《碧血剑》(一九五六年),挟著史诗般大格局、大气魄的《射雕英雄传》(
  一九五七年)即一跃而登武侠小说的顶峰,不作第二人想!

  《射雕》是南宋末年天下大乱为历史背景,描写长春子丘处机为保全忠良义士
  遗孤郭靖、杨康(暗嵌「靖康之耻」),而与江南七怪打赌传艺所引发的一连串可
  歌可泣的故事。作者布局绝妙,以种种阴错阳差,安排郭靖自幼即随母远居大漠,
  刻苦自励,始终不忘家恨国仇;而杨康则随母进入金国赵王府,认贼作父,安享荣
  华富贵——这分明是脱胎自元代纪君祥《赵氏孤儿大报仇》的戏剧架构,却更有出
  奇的变化与发展。而就丘处机与江南七怪的所作所为来看,其一诺千金、不顾死生
  的精神,恰好构成一幅侠气峥嵘的《八义图》;便知作者寓意所在,用心良苦!

  诚然,以通俗文学所要求的可读性与趣味性而言,《射雕》除若干情节未能自
  圆其说外,无疑具备了一切成功的条件——其故事之曲折离奇、人物之多种多样、
  武功之出神入化乃至写情之真挚自然,均为同辈作家所不及;即或偶有败笔,亦瑕
  不掩瑜。在这部罕见的钜著中,金庸将历史、武侠、冒险、传奇、兵法、战阵与中
  国固有忠孝节义观念共冶於一炉;信笔挥洒,已至随心所欲的地步。全书浩然正气
  ,跃然纸上!民族大义融贯了每一章节。

  是故,金庸乃以《射雕》一书而成不世之名,建立了他在当代武侠小说界的权
  威地位。虽然他自己并不满意这部「开宗立派」之作——七十年代初曾大事修改,
  增删为今传之四十回新版本,都百余万言,颇失原味——但持平而论,此后他力求
  自我突破、创新的武侠名著,尽管各有声华惊海宇,然以通俗文学所要表达的生命
  意义、价值及其整体规模、气象来看,均不逮《射雕》之博大精深。

  ——《神雕侠侣》写至情至性的「师生恋」与大侠由偏入正的成长过程;

  ——《连城诀》(原名《素心剑》)写尽人性之丑恶与贪婪之害;

  ——《倚天屠龙记》写名实之辨与正邪错乱;

  ——《天龙八部》写芸芸众生「无人不冤,有情皆孽」与民族仇恨所造成的悲
  剧;

  ——《笑傲江湖》写权力令人腐化与政治斗争之残酷无情,等等。

  这些作品纵或在某一方面超越了《射雕》的文学成就,但因刻意描写人性「极
  限情境」的种种变态行迳,遂不自觉地失去了《射雕》那种「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的亲和力;而太多「情理之外」的特例,亦难免流於为变而变,令人匪夷所思;
  以致显得不真实、不自然。直到《鹿鼎记》(一九六九年)问世,以一个仅识武功
  皮毛而不学有术的「小杂种」,竟将天下英雄、历史人物玩弄於股掌之上;乃开中
  国武侠小说前所未有「无剑胜有剑」的新境界。

  金庸《鹿鼎记》之「反武侠」与塞万提斯《魔侠传》之「反骑士」最大的不同
  ,在於两者创作动机:塞万提斯因痛愤当时西班牙人沉迷於骑士文学的浪漫故事,
  遂用反讽现实的手法写「小人物狂想曲」,教吉诃德到处碰壁,梦幻成空!而金庸
  却是出於「向自我挑战」心理,乃一反武侠传统,打破世俗观念,彻底解放人性;
  教韦小宝「斗智不斗力」,为了争取生存机会,无所不用其极!其实这正合孙子兵
  法所谓「上兵伐谋」之道,因而武功在此尽成虚妄;韦小宝机诈百出,到处招摇撞
  骗,竟无往而不利!

  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武侠无用论」的明证,实则不然!正由於《鹿鼎记》写韦
  小宝运气太好、际遇太奇,万事绕不过一个「巧」字;加以又充满笑料,逸趣横生
  ,遂自然而然淡化了反讽现实或反讽武侠的冷隽意味。它所表现的是浪漫文学之极
  致,「无」为「有」之用,在这部书里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迄至一九七二年九月《鹿鼎记》在《明报》上连载完毕,金庸宣告「封笔」(
  实则展开另一波全面修改旧作大工程)为止,他一共创作了十五种长、短篇武侠小
  说;但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仍无过於《射雕英雄传》。该书博采还珠、白羽
  、王度庐、朱贞木各家之长,取精用宏,推陈出新,乃造就了金庸「一代武侠宗师
  」地位。其影响於当世者,大致有以下数端:

  (一)《射雕》融合历史、侠情、武功、文艺、趣味於一书,建立了新一代武
  侠小说的「综艺」风格与典型。

  (二)《射雕》统一用四字文句分章回;促使六十年代以后台湾武侠作家群起
  效尤,蔚为风气。

  (三)《射雕》虚构的「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等奇特人物及提
  法,悉为台、港武侠作家所宗,后更衍演成歌诀式「江湖顺口溜」。

  (四)《射雕》在各地版本之多与伪续书之乱,亦令人叹为观止。

  总而言之,金庸所建构的「入世武侠」神完气足,刚柔并济;与早年还珠幻设
  的「出世武侠」前后辉映,亦同臻雄奇壮美之境。特别是金庸灵活运用还珠小说中
  的奇妙素材,含英咀华,所过皆化;再采取西洋文学技巧及电影手法予以捏合,乃
  使武侠小说脱胎换骨,焕发新姿,普遍获得世人肯定与重视。凡此绝异成就,当然
  是跟金庸本身兼具深厚的文史素养与卓荦才华息息相关。正因如此,其同辈及后起
  武侠作家或以主观条件不足,便难乎为继;泰半只能遵循既往「帮会技击派」的路
  数,在江湖仇杀中讨生活了。

  「清宫派」武侠名家——蹄风及其他

  蹄风本名周叔华,上海人,生卒年不详;原为「广派」武侠老作家之一,但地
  域色彩并不甚浓,曾写过《血战古兜山》、《勇闯十三关》及《海南侠隐记》等短
  篇武侠小说。在所谓「新派」武侠崛起之际,蹄风亦别走偏锋,以边疆民族传说为
  题材而撰《猿女孟丽丝》、《天山猿女传》等书,由是声名渐著。

  嗣后,从一九五六年起,蹄风陆续推出《游侠英雄传》(即台版《四海英雄传
  》)、《游侠英雄新传》、《龙虎恩仇记》、《清宫剑影录》及《武林十三剑》等
  系列作品,紧紧扣住「反清复明」的故事主题;演叙青龙会联合天下剑客、奇人,
  与江南八侠共同对付「魔王」雍正之始末,以及清宫诸皇子为夺帝位、尔虞我诈之
  内斗,长达百余万言。由於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武打紧张热闹,乃轰动一时。蹄风
  挟此「清宫派武侠」和金庸、梁羽生早期作品互争雄长,几有鼎足而立之势。

  《游侠英雄传》显然深受郑证因「帮会技击派」小说影响,故一开场就大谈中
  国武术源流,兼论内外家功夫之长短;书中对於清初秘密帮会活动情形,缕述甚详
  。此一系列小说旁参野史、传说,原本格局甚大;惜因作者缺乏新文学技巧,从头
  到尾都以旧氏说书人的口吻「说书」;故个别情节虽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然整体
  看来,不无枝蔓杂生之感。其未能获得较高评价,症结在此。

  此外,又有金锋、张梦还、牟松庭、高峰等以武侠小说鸣世,亦值得一提。

  ‧金锋本名张本仁,一九二七年生,原籍广东。初以「毛聊生」为笔名,杂抄
  「北派五大家」作品撰广派武侠小说,成书不计其数,但俱无可观。后改笔名为「
  金锋」,自出机杼,写下「虎侠擒龙」等十五种长、短篇武侠小说,多半具有历史
  背景;其中尤以《西域飞龙传》、《天山雷电剑》、《冰原碧血录》、《子母离魂
  剑》四部曲为代表作。然此一系列穿插清宫秘辛与香妃故事,乃至描写边疆风情等
  等,或多或少都曾受到金庸、梁羽生及蹄风同类作品之影响,殆无可疑。而作者以
  「抄书」成名,实为异事。

  ‧张梦还本名张扩强,一九二九年生,原籍四川;系中央军校二十二期炮科毕
  业,因故留港而以写作为生,曾任《明报》编辑。一九五七年张氏在《武侠小说周
  报》发表《沉剑飞龙记》,以明初学士方孝儒后人方龙竹复仇故事为经,武林门户
  之争为纬;文情跌宕有致,状声状物均极见精神。此书分为二十三回,都四十万言
  ,堪称杰作;可惜结尾「还珠化」,令人突兀,未免美中不足。

  在香港众多武侠作家中,张梦还的文字功力直追金庸,而与梁羽生在伯仲之间
  。同时他也是最迷还珠(梦还),并善於提炼《蜀山》奇妙素材之佼佼者。惟其所
  受影响太深,故继作《青灵八女侠》、《十二女金刚》等书,便明显有《蜀山》峨
  眉派诸女的影子在内,此亦无可讳言。张氏迄今已结集成书的武侠小说共有十二部
  ,水平殊不一致;然以争夺武学秘笈而导致各大门派对立的写法,则别开生面,领
  先潮流,当与金庸首创争夺「天下第一」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此后这种
  「花招」被人一用再用,已流於公式化之滥套矣。

  ‧牟松庭生平不详,文笔古茂洗练,博闻广识,彷佛平江不肖生。一九五七年
  左右,写下《关西刀客传》、《红花亭豪侠传》、《张文祥刺马》等书。其中尤以
  《红花亭豪侠传》(台版改名为《洪门英烈传》)之演武叙事、重情尚义、行军布
  阵、反讽世态,无不精彩纷呈!作者兼有《水浒》与《三国》笔法之长,行文不测
  ,豪气迫人!惜其作品不多,否则成就当在梁羽生之上,而可与金庸比肩。

  ‧高峰(非高小峰)生平亦不详。观其《高原奇侠传》、《蟠龙剑客传》、《
  五岳豪侠传》诸作,文情不俗,略似蹄风「清宫派」小说。至於香港其他武侠作家
  如专写女侠传奇的江一明,以及风雨楼主、避秦楼主、石冲等,俱乏善可陈。而所
  谓「新派」竟出现将古人诗赋意译为白话文者,则其荒唐程度不言而喻,也就无须
  深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