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湖吧李容鉴现在状况: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21:57:16
"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一句何解?

本来,只有孙登。他是魏晋之际最为著名的隐士之一,是名士中的佼佼者。《晋书》说他“好读《易》,抚一弦琴”,岩居穴处,而“时时游人间”,性情平和,不与人通,是常人眼里的“非常人”。
他住的那座山叫苏门山。

有一天,阮藉上了苏门山。
“方外之士”阮藉,任性不羁,不拘礼俗,志气宏放,自然高迈,以酣饮为常,不与世事。“言皆玄远”,“喜怒不形于色”,是个韬光养晦、和光同尘的“朝隐”人物,生活在仕与隐的夹缝中,走着一条荆榛丛生的乱世求生存的人生之路。其内在思想和外表言行的矛盾游离,以及人格理想与现实生存之尖锐冲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我们后人所看到的那样:一方面他在晋文王的华宴上箕踞啸歌、酣放自若的风流潇洒;另一方面则是他“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的走投无路的绝望举止。而几个朝代以后的唐人,却是那样随遇而安随时而化,“行到水穷处,”无妨无妨,王维说:“坐看云起时。”人类的命运,怎么能游离于所处的环境啊。

《晋书》说阮藉遇孙登是偶然的:“藉尝于苏门山遇孙登。”
《世说新语》则说阮藉是去会孙登的:“藉登岭就之,箕踞相对。”
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结果都是一样的。
“遂归著《大人先生传》。”(《晋书》)
“藉归,遂著《大人先生传》。”(《世说新语》)

从阮藉上山到下山,写成《大人先生传》,这中间他与道士孙登有什么样的交流呢?

《晋书 阮藉传》:藉尝于苏门山遇孙登。与商略终古及栖神导气之术,登皆不应,藉因长啸而退。至半岭,闻有声若鸾凤之音,响乎岩谷,乃登之啸也。遂归著《大人先生传》。
《世说新语 栖逸篇》:藉登岭就之,箕踞相对。藉商略终古,上陈黄农玄寂这之道,下考三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仡然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以观之,彼犹如前,凝瞩不转。藉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可更作。”藉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闻上遒然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
呵呵,两人什么话也没说,就在苏门山上长啸相和。阮藉的啸让孙登“乃笑”,孙登的啸让阮藉“意尽”。
于是,一切尽在不言中,二人达到了目击道存的境界。

阮藉从苏门山归来后,就以这种长啸相和的魏晋名士风流和玄道仙境为旨趣,用神仙家塑造神仙的方法,描绘了像长啸之声一样玄妙万变、超然自得、通于造化的“大人先生”形象。

在这里,大人先生是一位默探道德、养性延寿、应变顺和、足与造化推移的道家人物。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否定和超越现存的俗世。
大人先生把礼法之士比喻为裤裆中的虱子;
大人先生批评隐士“恶彼而好我”“自是而非人”“贵志而贱生”;
大人先生反对山中高士“生死祸福盛衰无常”的感叹,坚持“施无有而宅神,永太清而敖翔”。

总观阮藉的《大人先生传》,里面的主人公就是这么一位超世而绝群、遗世而独立的高人,是一位理想化和神仙化的道家人物。
这是怎样一位“大人”啊,是道士孙登,也是阮藉自己,更是一个融合了老庄思想与神仙思想的彻底否定俗世、追求绝对自由的超越精神的玄学理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