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房有电商费能举报吗:汉传佛教都有哪些佛,除了横三世和坚三世还有别的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2 00:33:30
七佛宝殿一般都是哪七尊佛啊!
八方佛指的是哪八方!
五方佛指的是哪些呢!

七尊佛指释迦牟尼佛及在其以前出现的六位佛陀。即过去庄严劫末的毗婆尸(Vipa^syi)、尸弃(S/ikhi^)、毗舍浮(Vis/vabhu)等三佛,与现在贤劫初的拘留孙(Krakucchanda)、俱那含牟尼(Kanakamuni)、迦叶(Ka^ys/a^pa)、释迦牟尼(S/akyamuni)等四佛。这七佛皆已入灭,故又称过去七佛。

依据佛经所载,过去、现在、未来三劫之中,皆有千佛出现。其中,以上列七佛与此间因缘较深,故诸经常有所论。如《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述及过去七佛出现的因缘,并列举与七佛有关的劫名、种姓、菩提树等,大略如下∶

┌———┬———┬——┬————┬———┬——┬———┐
│七 佛│种 族│俗姓│王 城 │菩提树│侍者│筹 量│
├———┼———┼——┼————┼———┼——┼———┤
│毗婆尸│刹帝利│拘邻│盘头波提│波罗利│无忧│八万岁│
├———┼———┼——┼————┼———┼——┼———┤
│尸弃 │刹帝利│拘邻│光相 │分陀利│忍行│七万岁│
├———┼———┼——┼————┼———┼——┼———┤
│毗舍浮│刹帝利│拘邻│无喻 │娑罗 │寂灭│六万岁│
├———┼———┼——┼————┼———┼——┼———┤
│拘留孙│婆罗门│迦叶│安和 │尸利沙│善觉│四万岁│
├———┼———┼——┼————┼———┼——┼———┤
│拘那含│婆罗门│迦叶│清净 │优昙跋│安和│三万岁│
├———┼———┼——┼————┼———┼——┼———┤
│迦叶 │婆罗门│迦叶│波罗奈 │尼拘律│善友│二万岁│
├———┼———┼——┼————┼———┼——┼———┤
│释迦文│刹帝利│瞿昙│迦毗罗卫│毕钵罗│阿难│百岁 │
└———┴———┴——┴————┴———┴——┴———┘

其中,毗婆尸佛出现于过去九十一劫中,其次二佛出现于过去三十一劫中,后四佛则出现于现在贤劫中。

接着说毗婆尸佛三会说法,初会弟子十六万八千人,二会弟子十万人,三会弟子八万人;释迦牟尼一会说法,得弟子一二五○人。并列举诸佛上座二弟子名,毗婆尸佛为鶱荼、提舍,释迦牟尼佛为舍利弗、目犍连。而一如释迦牟尼有子罗侯罗,经中也提到其他六佛的佛子名,及诸佛父母名,以及拘留孙等婆罗门姓三佛,当时之王名。

又,《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七佛经》、《七佛父母姓字经》等所叙,与上述略有差异。其中,《七佛经》所载较为详细,认为贤劫四佛依次出现于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劫中,并描述毗婆尸佛自兜率降生时之瑞相。

小乘经典只说四佛或七佛,并认为有未来成道的弥勒菩萨,而《增一阿含经》更述及师子、承柔顺、光焰、无垢、宝光等诸佛。释迦牟尼佛之化相,乃比照过去诸佛,而八相成道之始末,也与诸佛类似。如‘诸恶莫作’等偈颂,乃众所周知之七佛通诫偈;依《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以及《四分》、《十诵》、《僧只》、《五分律》等诸戒本所说,过去诸佛皆说此偈,并以此为略本之别解脱戒经。而‘诸恶莫作’之偈,或以为是迦叶佛所说,或以为是释迦佛所说。

《增一阿含经》所载七偈如下∶

(1)忍辱为第一,佛说无为最,不以剃须发,害他为沙门。

(2)若眼见非邪,慧者护不着,弃捐于众恶,在世为黠慧。

(3)不害亦不非,奉行于大戒,于食知止足,床座亦复然,执志为专一,是则诸佛教。

(4)譬如蜂采华,其色甚香洁,以味惠施他,道士游聚落,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

(5)执志莫轻戏,当学尊寂道,贤者无愁忧,常灭志所念。

(6)一切恶莫作,当奉行其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7)护口意清净,自行亦清净,净此三行迹,修行仙人道。

《观佛三昧海经》卷十〈念七佛品〉说当观过去七佛像,云(大正15·693a)∶
‘观七佛者当勤精进,昼夜六时勤行六法,端坐正受,当乐少语,除读诵经广演法教,终不宣说无义之语。常念诸佛,心心相续,乃至无有一念之间不见佛时,心专精故不离佛日。过去久远有佛世尊名毗婆尸佛,身高显长六十由旬,其佛圆光百二十由旬,身紫金色八万四千相。(中略)如是诸佛各入普现色身三昧,现其人前令其行者心得欢喜,以欢喜故,是诸化佛各申右手摩行者顶,见七佛已见于弥勒。’

又依《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所载,若欲除灭四重禁、五逆、十恶、谤法等诸罪,当诵药王、药上二菩萨咒,同时敬礼十方佛、过去七佛及五十三佛。

此外,《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一则叙述过去七佛所说陀罗尼,及其除灾之效验显著。《佛名经》卷八、《大吉义神咒经》、《大智度论》卷九、《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法苑珠林》卷八等,也都有提到七佛之事。北宋·法天也译有《七佛梵赞》(《七佛赞呗伽陀》)一篇。而《法显传》、《西域记》等,关于四佛经行遗迹之记载颇多,但未见七佛之事迹。

禅宗以七佛、二十八佛为教祖,《景德传灯录》等祖录,即先举出七佛之事缘,然后各以七言四句之偈颂叙述。而文殊菩萨也为七佛之祖师。又善慧大士登松山顶行道时,曾感七佛在前引导。到后代,禅宗在每天早晨礼佛时,也有持诵七佛名号的习惯。

〔参考资料〕 《诸佛经》;《佛名经》卷一;《翻梵语》卷一;《翻译名义集》卷一。

八方佛我不知道,但八方我想应该是: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不过我知道佛在《八佛名号经》中应舍利弗之问而说东方八佛名号,谓闻者若受持读诵则不退菩提。八佛即:(一)东方难降伏世界之善说称功德如来,(二)东方无障碍世界之因陀罗幢星王如来, (三)东方爱乐世界之普光明功德庄严如来,(四)东方普入世界之善斗战难降伏超越如来,(五)东方净聚世界之普功德明庄严如来,(六)东方无毒主世界之无碍药树功德称如来,(七) 东方侧塞香满世界之步宝莲华如来,(八)东方妙音明世界之宝莲华善住沙罗树王如来。

五方佛指密教中以大日(毗卢遮那)如来为首的五尊佛,有金刚界五佛与胎藏界五佛之别。

金刚界五佛,即毗卢遮那(Vairocana)、阿閦(Aks!obhya)、宝生(Ratna-sam%bhava)、阿弥陀(Amitabha)、不空成就(Amogha-siddhi)。此五佛居于金刚界曼荼罗中央的五解脱轮。其中,毗卢遮那佛身白色,结智拳印,位于中央。阿閦佛身黄金色,左手握拳置于胁部,右手下垂触地,位于东方。宝生佛身金色,左手握拳安于脐部,右手向外结施愿印,位于南方。阿弥陀佛身亦金色,结三摩地印,位于西方。不空成就佛身亦呈金色,左手作拳当脐,右手舒五指当胸,位于北方。此五佛之种子字依次为‘鍐’(vam!)、‘吽’(hu^m!)、‘怛落’(tra^h!)、‘纥哩’(hri^h!)、‘恶’(ah!)。

胎藏界五佛,即大日、宝幢、开敷华王、无量寿、天鼓雷音;亦即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中的五佛。其中,大日如来位于中央,身呈黄金色,结法界定印。宝幢如来在东方,身呈赤白色,左手握拳安于胁部,右手结触地印。开敷华王如来在南方,身呈黄金色,结离垢三昧。无量寿如来在西方,身亦呈黄金色,结弥陀定印。天鼓雷音如来在北方,身呈赤金色,为入定之相。种子字依次为‘恶’(a^h!)、‘阿’(a)、‘阿’(a^)、‘暗’(am!)、‘恶’(ah!)。

盖金刚界为果曼荼罗,表智;胎藏界为因曼荼罗,表理,故五佛的种子字与色相等虽然不同,其体则无差别。即大日如来与阿弥陀如来在胎金两界中,名称相同;而胎藏界的宝幢如来、开敷华王如来、天鼓雷音如来依次相当于金刚界的阿閦如来、宝生如来、不空成就如来。

此五佛又名五智如来、五智佛,乃因其为法界体性智等五智所成。五佛配于五大、五方等,此有两传。即∶

(1)不空三藏依本有门胎藏之义,以中因为宗,故顺世间五行之配例,以地大配中央大日,水大配北方不空成就,火大配南方宝生,风大配西方阿弥陀,空大配东方阿閦。

(2)善无畏三藏则依修生金刚界之义,以东因为宗,故以地大配东方阿閦,水大配西方阿弥陀,火大配南方宝生,风大配北方不空成就,空大配中央大日。此二义原系两部之宗义,故互相通用而不偏废。

约体大之曼荼罗言之,五佛乃大日所具的五智五佛,为本有的五大。约体相合论之曼荼罗言之,则大日乃本有的总德,为体大之位。四佛即四曼相大,乃自大日流出之修生别德。就五佛是五智轮自性论而言,般若菩萨、金刚萨埵、金刚藏王菩萨、文殊菩萨、金刚牙菩萨依次为五佛之正法轮,不动尊、降三世明王、军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金刚夜叉明王顺次为五佛之教令轮。

西藏所传五佛,称为五禅定佛,即住于净土而化现人身佛的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牟尼与弥勒。此五佛生在人间化度众生。以普贤、金刚手、宝手、莲华手、一切手为五法子禅定菩萨,其于人身佛入灭后担当起度生济世之事。

此外,《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二以五明妃代表五佛的五位,即东方帝释方安金刚明妃,南方焰魔方安遨哩明妃,西方水天方安■哩明妃,北方酟尾罗方安金刚拏吉尼,中央安无我明妃。此与尼泊尔所传类似。另依《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载,五佛为卢舍那、释迦、弥勒、阿閦、弥陀;此与上述所说之五佛不同。

◎附一∶《西藏密教研究》第五章(摘录)

独特的密教五佛,是以大日如来为首的五尊佛。关于密教五佛的成立与展开,松长有庆博士曾作过研究,据松长有庆博士所说∶此五佛是直承自昙无谶译《金光明经》(大正第十六册)和佛陀跋陀罗译《观佛三昧海经》(大正第十五册)所说的下表四佛。

┌——┬————┬——————┐
│方位│佛 名│佛 国 土│
├——┼————┼——————┤
│东方│阿閦佛 │妙喜国土 │
├——┼————┼——————┤
│南方│宝相佛 │欢喜国土 │
├——┼————┼——————┤
│西方│无量寿佛│极乐国土 │
├——┼————┼——————┤
│北方│微妙音候│莲华庄严国土│
└——┴————┴——————┘

此二经的四佛思想,来自从空间方面扩大解释佛陀的多佛思想,或者是伴此而起的多佛国土思想。其后,经过《一字佛顶轮王经》和《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等的过渡经典,直到《大日经》,出现解释法身的中央大日如来,多佛思想乃转变成统一的宇宙观。

这种倾向,完成于瑜伽部密教的中心经典《初会金刚顶经》(别称《真实摄经》,Tatt-vasam!graha),五佛即以大日如来为中尊而形成的密教世界。兹以《初会金刚顶经》以及相关的经轨(如∶阿难陀格尔巴的注释等)所说的图像为准,列表如下∶

┌————┬——┬——┬——┬————┬———┬————┐
│五 佛│部族│方位│色身│ 印 │ 座 │三昧耶形│
├————┼——┼——┼——┼————┼———┼————┤
│ 大日 │如来│中央│ 白 │(智拳)│ 狮子 │(法轮)│
│ │ │ │ │ 觉胜 │ │ 佛塔 │
├————┼——┼——┼——┼————┼———┼————┤
│ 阿閦 │金刚│ 东 │ 青 │ 触地 │ 象 │ 金刚杵 │
├————┼——┼——┼——┼————┼———┼————┤
│ 宝生 │ 宝 │ 南 │ 黄 │ 与愿 │ 马 │ 宝 │
├————┼——┼——┼——┼————┼———┼————┤
│ 阿弥陀 │莲华│ 西 │ 赤 │ 禅定 │ 孔雀 │ 莲华 │
├————┼——┼——┼——┼————┼———┼————┤
│不空成就│羯磨│ 北 │ 绿 │ 施无畏 │金翅鸟│ 羯磨 │
└————┴——┴——┴——┴————┴———┴————┘

西藏和拉达克完全的继承瑜伽部密教的五佛,另一方面,又加入了新的成分,且在无上瑜伽密教成立之时,在思想上,导入‘五佛即五蕴,五佛即五烦恼’的教义。

此二种思想,在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不是此处所要讨论的,此处仅就图像的变化作一叙述。首先,在瑜伽部密教里,结智拳印的大日如来,在无上瑜伽密教中,则已变成转法轮印。

第二,在曼荼罗中,金刚部的阿■佛势力增大,取代佛部的大日,两者之间的位置交互相换。

第三,在瑜伽部密教里,尚未明确地标出各尊的明妃,但在无上瑜伽密教,则有很清楚的规定。

┌————┬——┬————┬————┐
│五 佛│色身│ 印 │ 座 │
├————┼——┼————┼————┤
│ 大日 │白色│转法轮印│狮子座 │
├————┼——┼————┼————┤
│ 阿閦 │青色│触地印 │象座 │
├————┼——┼————┼————┤
│ 宝生 │黄色│与愿印 │马座 │
├————┼——┼————┼————┤
│ 阿弥陀 │赤色│禅定印 │孔雀座 │
├————┼——┼————┼————┤
│不空成就│绿色│施无畏印│金翅鸟座│
└————┴——┴————┴————┘

其次,在拉达克的事例中,还可见到遗存下来的瑜伽、无上瑜伽的五佛。南姆格尔王朝以后的寺院,没有瑜伽部密教的五佛,至于属于《金刚顶经》系统的阿尔齐衮巴等古寺院的曼荼罗,或榭衮巴下的摩崖线刻的五佛,或金铜佛等,可视为壁画以外的种别。

另外,无上瑜伽密教系的五佛,常被描绘在壁画上,例如,飞扬衮巴正殿的左壁上,绘有线条清楚,色彩浓厚的五佛,其配列如下表∶

以上五佛,原则上是无上瑜伽密教系的表现方式,大概可从其配列方式推测是以大日为中心。同样的,拉马优鲁衮巴狮子岩堂的五佛塑像,也是置大日如来于中央,但是,无上瑜伽密教则大都以阿閦佛代替大日如来。拉达克还有二者相当晚期的过渡期图像。

另外,也有人称此五佛为‘五禅定佛’。这个用语是十九世纪的学者,首先在尼泊尔使用的,其后,B.巴达恰里雅等印度学者也跟着沿用。因此,遂扩展为世界性的用语。但这种称呼,在第一手资料的梵本中并未发现。因此,能否使用,不得不多作考虑。

◎附二∶神林隆净着·欧阳瀚存译《密宗要旨》第十五章(摘录)

五佛者∶大日(Maha^-vairocana)、阿閦(Aks!obhya)、宝生(Ratna-sam!bhava)、无量寿(Amita^yus)、不空成就(Amog-ha-siddhi)。其中,大日如来称为普门尊(Samanta-mukha-pradha^na),余四佛称为一门尊(Eka-mukha-pradha^na)。但法界体性智,为大日尊内证之智德,乃至成所作智,为不空成就佛之内证智德。于此五佛五智之关系,法界体性智有如何重要之位置,足可推知。自经典史上观之,四佛之存在,既已明显后,大日如来始现于经典中。惟就真言密教之立场,全与此相反,视四佛为大日如来之分身,乃大日如来四智之表现。大日如来之内证,虽为法界体性智,若由四智为此智之表现考之,则五智中,法界体性智为根本,故于五智中为最高之物,厥义甚明。

又五佛之中,大日如来,备具观照诸法界实相之智德。阿閦佛,备具明了观见诸法法界种种相之智德。宝生佛,住于无我他彼此差别执情,平等一体之理念,备具观照万有种种相之智德。阿弥陀佛,对于普遍众生界,住于摄取不舍之大慈悲心。不空成就佛,因于济生利民,而当实际的活动。易言之,真言行菩萨,入于佛果位后,名观照阿字诸法,本不生际不可得之理之智,为法界体性智。名如实观照诸法万有种种相,如实有状态之智为大圆镜智。又名照见生佛一如,凡即是佛之妙谛之智为平等智。以摄化利生之智,名妙观察智。以接于直接所化众生实行方面之智,为成所作智。在于似此意义之五智中,法界体性智,自为诸法根本之绝对真理,观照密教所谓阿字本不生不可得之理之大智慧,而可认为精神生活中之基本物者,于佛果之位,此法界体性智为一切精神生活之综合体,故谓自此根本智(mu^la-jn~a^na),以生出大圆镜智等之四智也。

〔参考资料〕 《大日经》卷一;《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一;《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法门》;《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一;《大教王经》卷三;《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一;《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二;《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卷三。

七尊佛指释迦牟尼佛及在其以前出现的六位佛陀。即过去庄严劫末的毗婆尸(Vipa^syi)、尸弃(S/ikhi^)、毗舍浮(Vis/vabhu)等三佛,与现在贤劫初的拘留孙(Krakucchanda)、俱那含牟尼(Kanakamuni)、迦叶(Ka^ys/a^pa)、释迦牟尼(S/akyamuni)等四佛。这七佛皆已入灭,故又称过去七佛。

依据佛经所载,过去、现在、未来三劫之中,皆有千佛出现。其中,以上列七佛与此间因缘较深,故诸经常有所论。如《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述及过去七佛出现的因缘,并列举与七佛有关的劫名、种姓、菩提树等,大略如下∶

┌———┬———┬——┬————┬———┬——┬———┐
│七 佛│种 族│俗姓│王 城 │菩提树│侍者│筹 量│
├———┼———┼——┼————┼———┼——┼———┤
│毗婆尸│刹帝利│拘邻│盘头波提│波罗利│无忧│八万岁│
├———┼———┼——┼————┼———┼——┼———┤
│尸弃 │刹帝利│拘邻│光相 │分陀利│忍行│七万岁│
├———┼———┼——┼————┼———┼——┼———┤
│毗舍浮│刹帝利│拘邻│无喻 │娑罗 │寂灭│六万岁│
├———┼———┼——┼————┼———┼——┼———┤
│拘留孙│婆罗门│迦叶│安和 │尸利沙│善觉│四万岁│
├———┼———┼——┼————┼———┼——┼———┤
│拘那含│婆罗门│迦叶│清净 │优昙跋│安和│三万岁│
├———┼———┼——┼————┼———┼——┼———┤
│迦叶 │婆罗门│迦叶│波罗奈 │尼拘律│善友│二万岁│
├———┼———┼——┼————┼———┼——┼———┤
│释迦文│刹帝利│瞿昙│迦毗罗卫│毕钵罗│阿难│百岁 │
└———┴———┴——┴————┴———┴——┴———┘

其中,毗婆尸佛出现于过去九十一劫中,其次二佛出现于过去三十一劫中,后四佛则出现于现在贤劫中。

接着说毗婆尸佛三会说法,初会弟子十六万八千人,二会弟子十万人,三会弟子八万人;释迦牟尼一会说法,得弟子一二五○人。并列举诸佛上座二弟子名,毗婆尸佛为鶱荼、提舍,释迦牟尼佛为舍利弗、目犍连。而一如释迦牟尼有子罗侯罗,经中也提到其他六佛的佛子名,及诸佛父母名,以及拘留孙等婆罗门姓三佛,当时之王名。

又,《增一阿含经》卷四十五、《七佛经》、《七佛父母姓字经》等所叙,与上述略有差异。其中,《七佛经》所载较为详细,认为贤劫四佛依次出现于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劫中,并描述毗婆尸佛自兜率降生时之瑞相。

小乘经典只说四佛或七佛,并认为有未来成道的弥勒菩萨,而《增一阿含经》更述及师子、承柔顺、光焰、无垢、宝光等诸佛。释迦牟尼佛之化相,乃比照过去诸佛,而八相成道之始末,也与诸佛类似。如‘诸恶莫作’等偈颂,乃众所周知之七佛通诫偈;依《增一阿含经》卷四十四,以及《四分》、《十诵》、《僧只》、《五分律》等诸戒本所说,过去诸佛皆说此偈,并以此为略本之别解脱戒经。而‘诸恶莫作’之偈,或以为是迦叶佛所说,或以为是释迦佛所说。

《增一阿含经》所载七偈如下∶

(1)忍辱为第一,佛说无为最,不以剃须发,害他为沙门。

(2)若眼见非邪,慧者护不着,弃捐于众恶,在世为黠慧。

(3)不害亦不非,奉行于大戒,于食知止足,床座亦复然,执志为专一,是则诸佛教。

(4)譬如蜂采华,其色甚香洁,以味惠施他,道士游聚落,不诽谤于人,亦不观是非,但自观身行,谛观正不正。

(5)执志莫轻戏,当学尊寂道,贤者无愁忧,常灭志所念。

(6)一切恶莫作,当奉行其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7)护口意清净,自行亦清净,净此三行迹,修行仙人道。

《观佛三昧海经》卷十〈念七佛品〉说当观过去七佛像,云(大正15·693a)∶
‘观七佛者当勤精进,昼夜六时勤行六法,端坐正受,当乐少语,除读诵经广演法教,终不宣说无义之语。常念诸佛,心心相续,乃至无有一念之间不见佛时,心专精故不离佛日。过去久远有佛世尊名毗婆尸佛,身高显长六十由旬,其佛圆光百二十由旬,身紫金色八万四千相。(中略)如是诸佛各入普现色身三昧,现其人前令其行者心得欢喜,以欢喜故,是诸化佛各申右手摩行者顶,见七佛已见于弥勒。’

又依《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中所载,若欲除灭四重禁、五逆、十恶、谤法等诸罪,当诵药王、药上二菩萨咒,同时敬礼十方佛、过去七佛及五十三佛。

此外,《七佛八菩萨所说大陀罗尼神咒经》卷一则叙述过去七佛所说陀罗尼,及其除灾之效验显著。《佛名经》卷八、《大吉义神咒经》、《大智度论》卷九、《十住毗婆沙论》卷五、《法苑珠林》卷八等,也都有提到七佛之事。北宋·法天也译有《七佛梵赞》(《七佛赞呗伽陀》)一篇。而《法显传》、《西域记》等,关于四佛经行遗迹之记载颇多,但未见七佛之事迹。

禅宗以七佛、二十八佛为教祖,《景德传灯录》等祖录,即先举出七佛之事缘,然后各以七言四句之偈颂叙述。而文殊菩萨也为七佛之祖师。又善慧大士登松山顶行道时,曾感七佛在前引导。到后代,禅宗在每天早晨礼佛时,也有持诵七佛名号的习惯。

〔参考资料〕 《诸佛经》;《佛名经》卷一;《翻梵语》卷一;《翻译名义集》卷一。

八方佛我不知道,但八方我想应该是: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

不过我知道佛在《八佛名号经》中应舍利弗之问而说东方八佛名号,谓闻者若受持读诵则不退菩提。八佛即:(一)东方难降伏世界之善说称功德如来,(二)东方无障碍世界之因陀罗幢星王如来, (三)东方爱乐世界之普光明功德庄严如来,(四)东方普入世界之善斗战难降伏超越如来,(五)东方净聚世界之普功德明庄严如来,(六)东方无毒主世界之无碍药树功德称如来,(七) 东方侧塞香满世界之步宝莲华如来,(八)东方妙音明世界之宝莲华善住沙罗树王如来。

五方佛指密教中以大日(毗卢遮那)如来为首的五尊佛,有金刚界五佛与胎藏界五佛之别。

金刚界五佛,即毗卢遮那(Vairocana)、阿閦(Aks!obhya)、宝生(Ratna-sam%bhava)、阿弥陀(Amitabha)、不空成就(Amogha-siddhi)。此五佛居于金刚界曼荼罗中央的五解脱轮。其中,毗卢遮那佛身白色,结智拳印,位于中央。阿閦佛身黄金色,左手握拳置于胁部,右手下垂触地,位于东方。宝生佛身金色,左手握拳安于脐部,右手向外结施愿印,位于南方。阿弥陀佛身亦金色,结三摩地印,位于西方。不空成就佛身亦呈金色,左手作拳当脐,右手舒五指当胸,位于北方。此五佛之种子字依次为‘鍐’(vam!)、‘吽’(hu^m!)、‘怛落’(tra^h!)、‘纥哩’(hri^h!)、‘恶’(ah!)。

胎藏界五佛,即大日、宝幢、开敷华王、无量寿、天鼓雷音;亦即胎藏界曼荼罗中台八叶院中的五佛。其中,大日如来位于中央,身呈黄金色,结法界定印。宝幢如来在东方,身呈赤白色,左手握拳安于胁部,右手结触地印。开敷华王如来在南方,身呈黄金色,结离垢三昧。无量寿如来在西方,身亦呈黄金色,结弥陀定印。天鼓雷音如来在北方,身呈赤金色,为入定之相。种子字依次为‘恶’(a^h!)、‘阿’(a)、‘阿’(a^)、‘暗’(am!)、‘恶’(ah!)。

盖金刚界为果曼荼罗,表智;胎藏界为因曼荼罗,表理,故五佛的种子字与色相等虽然不同,其体则无差别。即大日如来与阿弥陀如来在胎金两界中,名称相同;而胎藏界的宝幢如来、开敷华王如来、天鼓雷音如来依次相当于金刚界的阿閦如来、宝生如来、不空成就如来。

此五佛又名五智如来、五智佛,乃因其为法界体性智等五智所成。五佛配于五大、五方等,此有两传。即∶

(1)不空三藏依本有门胎藏之义,以中因为宗,故顺世间五行之配例,以地大配中央大日,水大配北方不空成就,火大配南方宝生,风大配西方阿弥陀,空大配东方阿閦。

(2)善无畏三藏则依修生金刚界之义,以东因为宗,故以地大配东方阿閦,水大配西方阿弥陀,火大配南方宝生,风大配北方不空成就,空大配中央大日。此二义原系两部之宗义,故互相通用而不偏废。

约体大之曼荼罗言之,五佛乃大日所具的五智五佛,为本有的五大。约体相合论之曼荼罗言之,则大日乃本有的总德,为体大之位。四佛即四曼相大,乃自大日流出之修生别德。就五佛是五智轮自性论而言,般若菩萨、金刚萨埵、金刚藏王菩萨、文殊菩萨、金刚牙菩萨依次为五佛之正法轮,不动尊、降三世明王、军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金刚夜叉明王顺次为五佛之教令轮。

西藏所传五佛,称为五禅定佛,即住于净土而化现人身佛的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牟尼与弥勒。此五佛生在人间化度众生。以普贤、金刚手、宝手、莲华手、一切手为五法子禅定菩萨,其于人身佛入灭后担当起度生济世之事。

此外,《大悲空智金刚大教王仪轨经》卷二以五明妃代表五佛的五位,即东方帝释方安金刚明妃,南方焰魔方安遨哩明妃,西方水天方安■哩明妃,北方酟尾罗方安金刚拏吉尼,中央安无我明妃。此与尼泊尔所传类似。另依《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七载,五佛为卢舍那、释迦、弥勒、阿閦、弥陀;此与上述所说之五佛不同。

◎附一∶《西藏密教研究》第五章(摘录)

独特的密教五佛,是以大日如来为首的五尊佛。关于密教五佛的成立与展开,松长有庆博士曾作过研究,据松长有庆博士所说∶此五佛是直承自昙无谶译《金光明经》(大正第十六册)和佛陀跋陀罗译《观佛三昧海经》(大正第十五册)所说的下表四佛。

┌——┬————┬——————┐
│方位│佛 名│佛 国 土│
├——┼————┼——————┤
│东方│阿閦佛 │妙喜国土 │
├——┼————┼——————┤
│南方│宝相佛 │欢喜国土 │
├——┼————┼——————┤
│西方│无量寿佛│极乐国土 │
├——┼————┼——————┤
│北方│微妙音候│莲华庄严国土│
└——┴————┴——————┘

此二经的四佛思想,来自从空间方面扩大解释佛陀的多佛思想,或者是伴此而起的多佛国土思想。其后,经过《一字佛顶轮王经》和《不空罥索神变真言经》等的过渡经典,直到《大日经》,出现解释法身的中央大日如来,多佛思想乃转变成统一的宇宙观。

这种倾向,完成于瑜伽部密教的中心经典《初会金刚顶经》(别称《真实摄经》,Tatt-vasam!graha),五佛即以大日如来为中尊而形成的密教世界。兹以《初会金刚顶经》以及相关的经轨(如∶阿难陀格尔巴的注释等)所说的图像为准,列表如下∶

┌————┬——┬——┬——┬————┬———┬————┐
│五 佛│部族│方位│色身│ 印 │ 座 │三昧耶形│
├————┼——┼——┼——┼————┼———┼————┤
│ 大日 │如来│中央│ 白 │(智拳)│ 狮子 │(法轮)│
│ │ │ │ │ 觉胜 │ │ 佛塔 │
├————┼——┼——┼——┼————┼———┼————┤
│ 阿閦 │金刚│ 东 │ 青 │ 触地 │ 象 │ 金刚杵 │
├————┼——┼——┼——┼————┼———┼————┤
│ 宝生 │ 宝 │ 南 │ 黄 │ 与愿 │ 马 │ 宝 │
├————┼——┼——┼——┼————┼———┼————┤
│ 阿弥陀 │莲华│ 西 │ 赤 │ 禅定 │ 孔雀 │ 莲华 │
├————┼——┼——┼——┼————┼———┼————┤
│不空成就│羯磨│ 北 │ 绿 │ 施无畏 │金翅鸟│ 羯磨 │
└————┴——┴——┴——┴————┴———┴————┘

西藏和拉达克完全的继承瑜伽部密教的五佛,另一方面,又加入了新的成分,且在无上瑜伽密教成立之时,在思想上,导入‘五佛即五蕴,五佛即五烦恼’的教义。

此二种思想,在思想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不是此处所要讨论的,此处仅就图像的变化作一叙述。首先,在瑜伽部密教里,结智拳印的大日如来,在无上瑜伽密教中,则已变成转法轮印。

第二,在曼荼罗中,金刚部的阿■佛势力增大,取代佛部的大日,两者之间的位置交互相换。

第三,在瑜伽部密教里,尚未明确地标出各尊的明妃,但在无上瑜伽密教,则有很清楚的规定。

┌————┬——┬————┬————┐
│五 佛│色身│ 印 │ 座 │
├————┼——┼————┼————┤
│ 大日 │白色│转法轮印│狮子座 │
├————┼——┼————┼————┤
│ 阿閦 │青色│触地印 │象座 │
├————┼——┼————┼————┤
│ 宝生 │黄色│与愿印 │马座 │
├————┼——┼————┼————┤
│ 阿弥陀 │赤色│禅定印 │孔雀座 │
├————┼——┼————┼————┤
│不空成就│绿色│施无畏印│金翅鸟座│
└————┴——┴————┴————┘

其次,在拉达克的事例中,还可见到遗存下来的瑜伽、无上瑜伽的五佛。南姆格尔王朝以后的寺院,没有瑜伽部密教的五佛,至于属于《金刚顶经》系统的阿尔齐衮巴等古寺院的曼荼罗,或榭衮巴下的摩崖线刻的五佛,或金铜佛等,可视为壁画以外的种别。

另外,无上瑜伽密教系的五佛,常被描绘在壁画上,例如,飞扬衮巴正殿的左壁上,绘有线条清楚,色彩浓厚的五佛,其配列如下表∶

以上五佛,原则上是无上瑜伽密教系的表现方式,大概可从其配列方式推测是以大日为中心。同样的,拉马优鲁衮巴狮子岩堂的五佛塑像,也是置大日如来于中央,但是,无上瑜伽密教则大都以阿閦佛代替大日如来。拉达克还有二者相当晚期的过渡期图像。

另外,也有人称此五佛为‘五禅定佛’。这个用语是十九世纪的学者,首先在尼泊尔使用的,其后,B.巴达恰里雅等印度学者也跟着沿用。因此,遂扩展为世界性的用语。但这种称呼,在第一手资料的梵本中并未发现。因此,能否使用,不得不多作考虑。

◎附二∶神林隆净着·欧阳瀚存译《密宗要旨》第十五章(摘录)

五佛者∶大日(Maha^-vairocana)、阿閦(Aks!obhya)、宝生(Ratna-sam!bhava)、无量寿(Amita^yus)、不空成就(Amog-ha-siddhi)。其中,大日如来称为普门尊(Samanta-mukha-pradha^na),余四佛称为一门尊(Eka-mukha-pradha^na)。但法界体性智,为大日尊内证之智德,乃至成所作智,为不空成就佛之内证智德。于此五佛五智之关系,法界体性智有如何重要之位置,足可推知。自经典史上观之,四佛之存在,既已明显后,大日如来始现于经典中。惟就真言密教之立场,全与此相反,视四佛为大日如来之分身,乃大日如来四智之表现。大日如来之内证,虽为法界体性智,若由四智为此智之表现考之,则五智中,法界体性智为根本,故于五智中为最高之物,厥义甚明。

又五佛之中,大日如来,备具观照诸法界实相之智德。阿閦佛,备具明了观见诸法法界种种相之智德。宝生佛,住于无我他彼此差别执情,平等一体之理念,备具观照万有种种相之智德。阿弥陀佛,对于普遍众生界,住于摄取不舍之大慈悲心。不空成就佛,因于济生利民,而当实际的活动。易言之,真言行菩萨,入于佛果位后,名观照阿字诸法,本不生际不可得之理之智,为法界体性智。名如实观照诸法万有种种相,如实有状态之智为大圆镜智。又名照见生佛一如,凡即是佛之妙谛之智为平等智。以摄化利生之智,名妙观察智。以接于直接所化众生实行方面之智,为成所作智。在于似此意义之五智中,法界体性智,自为诸法根本之绝对真理,观照密教所谓阿字本不生不可得之理之大智慧,而可认为精神生活中之基本物者,于佛果之位,此法界体性智为一切精神生活之综合体,故谓自此根本智(mu^la-jn~a^na),以生出大圆镜智等之四智也。

〔参考资料〕 《大日经》卷一;《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一;《金刚顶瑜伽略述三十七尊心要》;《略述金刚顶瑜伽分别圣位法门》;《诸佛境界摄真实经》卷一;《大教王经》卷三;《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卷一;《一切如来大秘密王未曾有最上微妙大曼拏罗经》卷二;《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卷三。
回答者: 不知山人 - 举人 四级 2-6 21:00

--------------------------------------------------------------------------------

我也来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采纳则获得悬赏分以及奖励20分。 积分规则
回答字数在10000字以内

参考资料:
如果您的回答是从其他地方引用,请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