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视电视优盘怎么安装:一本好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03:36:11
要说出书名、此书的内容简介(180字左右)和读书心得。(适合)

《许三观卖血记》(绝对好书)

作者简介:

余华,1960年4月3日出生,浙江海盐人。在文革中读完小学和中学,此后从事过五年牙医。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长篇小说3卷、中短篇小说集6卷、随笔集3卷。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有影响的十部作品”。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国外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美国巴恩斯-诺贝尔新发现图书奖(2004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

本书为全国畅销书,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轰动,并被译成韩文、德文、意大利文等在国外出版。《许三观卖血记》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 这是一条绵延的道路、一条亘古的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尤如盘起来的一捆绳,被余华的叙述慢慢拉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 其实这是一首很长的民歌,它的节奏是回忆的速度,旋律温和地跳跃着,休止符被韵脚隐藏了起来,两个人的历史就在这样荡气的歌声中唤起了更多人的记忆……

笔尖下反抗的血色

当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是被它平直的叙事手法和朴实的语言所吸引,因为这与我们所熟悉的余华太不一样了。余华出道以来一直喜欢用异常血腥的笔触考验着读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暴力、死亡、变态……向来是余氏的招牌符号。他突然变得如此温情与友好,真是出人意料,也许,我们可以把《许三观卖血记》看成是余华从形式先锋向意识先锋过渡的最终完成,他再也不需要用怪诞诡秘的风格来吸引人们的目光,文本内在的深厚意蕴——作者对于人与人生之间的对峙关系的深入思考——这种意识上的先锋性早已无须借助于任何外在的形式上的“先锋”,小说散发出来的人道主义的魅力使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延续着《活着》探讨的主题——人在面对生存困境时的选择——《许三观卖血记》无疑是作者在这个问题上的另一种全新的寻找:除了忍受,也许,我们还可以反抗?

丝厂工人许三观磕磕碰碰的一生,几乎全是靠了他十几次的卖血来维持的。卖血娶亲、卖血生子、卖血养家糊口…,每一次当他和他的家人面临绝境时,许三观总是用出卖自己热腾腾的鲜血的方式来度过难关。一次又一次,两次卖血间的间隔越来越短,厄运的脚步似乎越逼越紧。仪式一样重复的卖血过程控制着整部作品的节奏,卖血这一行为到了小说的后半部分已经演化为一个沉重的动作符号,即对生存困境的反抗。简单机械的反抗看起来有些笨重,有些愚蠢,但却是蝼蚁一样活着的人们在命运重压下唯一有效的挣扎。

与重复卖血这一动作符号相联系,小说叙述的语言包括其中人物的语言也采用了民间故事式的简单重复。读起来,语言上的滑溜顺畅使作品有一种不易察觉的的亲切感。它使读者几乎可以越过文字,直接进入人物生活的情景。符号化的重复情节与平易近人的语言不仅使作品获得了一种寓言化的深意,更使文本一再强调的反抗主题得到了必要的内在张力。余华的这一尝试可谓是出奇制胜。

从对人性恶直观描写的病态眷恋到用一种“同情的眼光看世界”,余华开始认识到作家的使命应该是展示高尚。在这部小说里,许三观以及和他一样处在困境中的人们在逆境的夹缝中仍然记得欢笑,记得苦中作乐,仍不忘互相帮助与扶持。我们看到了高尚,这种高尚可以是道德层面上的,也可以是超越了道德而植根于人性深处的,不同的理解都能得到合理的解释,关键在于你从什么角度来读余华的这部小说了。

http://www.joyo.com/book/detail.asp?prodid=bkbk406442&u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