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感觉胀胀的: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移高潮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01:27:44

黄河改道吧
黄河治水和迁徙等问题的争论自古就有。黄河水利史的研究表明,周定王5年(公元前602年)是史载比较准确的第一次黄河大改道,造就了著名的禹贡河。而后历经多年的筑堤和治理,一直到东汉年间黄河河道才日趋稳定。北宋年间黄河水患再次大规模发生,河道变迁剧烈,决、溢、徙超过了以往。史载最激烈的东流和北流之争就发生在这时,司马光和王安石都卷入了关于治河方略的争议,最终治河以适应“东流高仰,北流顺下”的新构造活动的条件而结束,实际是对自然规律的正确认识占了上峰。

近代有关黄河下游河道的问题研究步入科学轨道,对黄河下游迁徙改道基本原因的讨论,归纳起来就是多泥沙的淤积和基底构造的活动。不久前任美锷先生引用美籍华人梁恩左的认识,提出黄河下游北流河道的演化与史前的大地震灾害有关,认为是远古时代一次强烈的地震促使黄河改道北流。这一说法将重大的灾害与古地理环境的演化联系了起来,提供了新的思路,可以说是黄河下游迁徙改道原因的一个新解释,但深入研究有关黄河北流与华北平原地震构造、史前灾害等问题后,发现问题可能不是如此简单。

区域性河流的演化受到基底活动构造的控制,在地质学上有明确认识。吴忱等研究了华北平原地面古河道后指出,“漳河、滹沱河、唐河甚至包括了黄河古道,在流出洪积扇形成平原之后,不是径直东流入海,而是北东方向流动一段距离以后才东流入海”,明显受到基底活动构造的影响。同时对华北平原地质构造运动的研究揭示该平原总体运动有向北、向东掀斜的趋势,也就是说北流的方向应朝向华北第四纪的沉降中心——渤海中部。强烈的地震沿构造带(特别是位于华北平原中部的地震构造带)反复发生,可能影响黄河河道的演变趋势,但是一次强烈的地震不可能形成一条大得足以容纳黄河的北流沟谷,这是地震研究已经证实的问题。

研究黄河下游北流河道的演化规律,首先发现的问题是历史上黄河北流路线从来没有到达平原的西部,进入白洋淀流域地区。北流的多条路线只是到达这一区域的边缘,再转向北东方向,穿过德州 沧州这一走廊,进入海河附近。这是个一直让人困惑的问题。地震地质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证实,沿太行山山前、平原中西部,不具备发生巨大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黄河迁徙北流也从未到达包括白洋淀流域在内的这一地带。那么,这个地区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件?

最近有研究发现,河北平原中部、白洋淀流域史前曾发生一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深入研究后发现,这一重大灾害才是造成历史上黄河北流基本格局的主要因素之一。

近年在研究白洋淀流域的历史地貌问题时发现,这一地区存在一种特殊的地貌碟形洼地群。这种奇特而广泛分布于白洋淀流域的地貌现象是全新世中—晚期在第四纪松散沉积物上陨石雨撞击坑的遗迹。结合相关资料推测,白洋淀流域的特殊地貌是在全新世中—晚期一次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经地表水和人工改造形成的。研究初步证明这次天文—地质灾害发生的地域可能从晋北一直到冀中,甚至延伸到渤海湾附近;发生的时间推测在距今4000至5000年。陨石雨的很大一部分溅落在河北平原中西部,在平原的松散沉积物上形成大量的撞击坑,呈群体状分布于平原地表,后经地表水侵蚀、改造,在平原的中西部形成了特殊的白洋淀流域区。撞击坑的坑唇及其周边抛射物构成的环型堆积物交织在一起,隆起形成了多层次的天然环形堤坝,不仅阻挡了黄河北流的巨大冲击,也限制了撞击区内地面水的外流。另一方面,撞击破坏了地表河道(很可能包括黄河在内),淤塞了黄河等河流入海的通道,因此造成了史前的洪水灾害。这样就圆满解释了“白洋淀独特存在的小流域区”、“历史上黄河北流中止于白洋淀流域区以南”等一系列过去难于解释的问题。研究证实,发育于渤海湾西岸的贝壳堤是黄河改道南迁的地质学证据;只有在黄河不注入渤海时,贝壳堤才有生成的条件。渤海湾最古老的第四道贝壳堤形成于距今4700至4000年,也就是说,在这一时期黄河改道南流,在此之后开始回归北流。由于渤海湾地区没有发现时代更为古老并具有一定规模的贝壳堤,所以也可以进一步推论,中全新世(距今1万年的地质时代)以前,虽有小规模的改道,但黄河是以北流为主,进入渤海。这是古代黄河比较固定的流向,而黄河最初改道南流的时间可以推定为距今4700年左右。我们可以将黄河迁徙改道的演化历史简单概括如下:在华北平原上成河后,黄河河道走向受到基底活动构造影响,基本维持在北东—北北东方向,注入渤海,虽然多泥沙易泛滥成灾,但是在全新世中到晚期以前,北流河道在平原上活动整体是稳定的;大约在距今4000至5000年的某一时刻,华北地区发生了一次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事件,在平原的中、西部发生了规模巨大的撞击,使黄河北流的河道受到破坏,造成河道壅塞,入海口可能也被截断;此后河北平原开始洪水肆虐,黄河下游河道进入极不稳定的时期,古代先民开始了与洪水斗争的重要时期,黄河从此不再进入平原的中、西部,下游河道在延伸到冀中一带后转向东,再向北穿过沧州—德州这一狭小走廊,最终进入渤海。

西晋末的五胡(鲜卑、匈奴、羯、氐、羌)内迁,大量人口迁往中原,促进了民族融合,带来了丰富的畜牧生产经验。

西晋末年形成我国古代第一次人口大迁移的高潮

西晋末期至南北朝时期

人口大量南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