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4怎么自己换屏:农历正月十六也是节日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08:29:17

溜百病

不是传统节日,但是由于大家有“溜百病”的说法……看起来象节日了,呵呵

正月十六走太平

在大文豪吴敬梓的故乡---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有一亘古至今的第一大民俗习惯: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城内万人空巷, 四乡八邻、扶老携幼、倾家出动、 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 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为壮观,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以此祈祷风调雨顺、逢凶化吉、消灾去病、平平安安。百姓称此为:皖东“活化石”----“正月十六走太平”。 太平桥原名为贺鲁桥(相传隋大将军贺若弼曾造橹于此而得名)。清康熙年间改为太平桥,为旧时滁州至庐州(今合肥)古驿道的必经之桥。由于年代久远,原来的小木桥己承载不了每年众多的走太平的人们,全椒县人民政府于1992年重建现今的太平桥。现在的太平桥为传统风格、现代结构的钢索斜拉人行桥,长90米、宽3.56米,桥两端建有牌坊,高耸的牌坊檐下挂着“江淮背腹”、“吴楚冲衢”的金字扁额。太平桥势若长虹卧波横跨美丽的襄河两岸,既有古典意韵,又充满现代气息,不愧为敬梓故里的一大人文景观。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正月十六走太平”此民俗现己广为世人知晓,每年此日,滁州、合肥、南京、上海、江浙一带的生意人、甚至国外都有人专程来全椒走太平,讨吉利、求得一年平安、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http://www.cphoto.net/photo/zixun/01/67.htm

正月十六爬城头

正月十六,老南京有个独特的习俗,叫做“爬城头”(又称走百病)。据传,此俗也源于明代。
那时朱元璋下令筑城墙,乃士卒守备之要地,老百姓对朝廷不准登临城头颇有议论。朱皇帝为笼络人心,恩准正月十六让百姓登上城头游玩一次,于是此俗相沿成习。
逢到正月十六这一天,老百姓从四面八方涌向石城、三山、聚宝、通济等城头,攀登马道,徜徉于城头之上,此时各种摊贩应运而生,摊子上有饴糖红煮黄豆,野枣枝上戳着染了颜色的玉米花,还有吹糖人的师傅会用糖稀吹出各种动物、人物造型。清人甘熙在《白下琐言》中写道:“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萧鼓爆竹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又云‘踏太平’。”为何叫“走百病”,近人解释,在春节饱食美味佳肴后,登高望远,漫步散心,确能帮助消化,去病免疫,谓之“踏太平”了。
南京市郊农村的农人,因无城头可爬,他们便变着“招儿”,把“爬城头”换成了“走三桥”。
据传正月十六,农村人一天内只要走过三座桥,便可一年内除百病。那时的桥多为石拱桥。桥高、坡陡、台阶多。一日之中连走路带上桥、下桥,确实强身健腿,帮助消化。《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凡有桥处,相率以过。”
如今南京人不管城乡,要爬城头中华门、中山门、挹江门、鬼脸城方便得很;要“走三桥”跑一趟新街口。
《江南时报》 (2003年02月13日第二十版)

不是传统节日,但是由于大家有“溜百病”的说法……看起来象节日了,呵呵
正月十六走太平
在大文豪吴敬梓的故乡---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有一亘古至今的第一大民俗习惯: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城内万人空巷, 四乡八邻、扶老携幼、倾家出动、 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 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为壮观,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以此祈祷风调雨顺、逢凶化吉、消灾去病、平平安安。百姓称此为:皖东“活化石”----“正月十六走太平”。 太平桥原名为贺鲁桥(相传隋大将军贺若弼曾造橹于此而得名)。清康熙年间改为太平桥,为旧时滁州至庐州(今合肥)古驿道的必经之桥。由于年代久远,原来的小木桥己承载不了每年众多的走太平的人们,全椒县人民政府于1992年重建现今的太平桥。现在的太平桥为传统风格、现代结构的钢索斜拉人行桥,长90米、宽3.56米,桥两端建有牌坊,高耸的牌坊檐下挂着“江淮背腹”、“吴楚冲衢”的金字扁额。太平桥势若长虹卧波横跨美丽的襄河两岸,既有古典意韵,又充满现代气息,不愧为敬梓故里的一大人文景观。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正月十六走太平”此民俗现己广为世人知晓,每年此日,滁州、合肥、南京、上海、江浙一带的生意人、甚至国外都有人专程来全椒走太平,讨吉利、求得一年平安、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http://www.cphoto.net/photo/zixun/01/67.htm

正月十六爬城头

正月十六,老南京有个独特的习俗,叫做“爬城头”(又称走百病)。据传,此俗也源于明代。
那时朱元璋下令筑城墙,乃士卒守备之要地,老百姓对朝廷不准登临城头颇有议论。朱皇帝为笼络人心,恩准正月十六让百姓登上城头游玩一次,于是此俗相沿成习。
逢到正月十六这一天,老百姓从四面八方涌向石城、三山、聚宝、通济等城头,攀登马道,徜徉于城头之上,此时各种摊贩应运而生,摊子上有饴糖红煮黄豆,野枣枝上戳着染了颜色的玉米花,还有吹糖人的师傅会用糖稀吹出各种动物、人物造型。清人甘熙在《白下琐言》中写道:“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萧鼓爆竹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又云‘踏太平’。”为何叫“走百病”,近人解释,在春节饱食美味佳肴后,登高望远,漫步散心,确能帮助消化,去病免疫,谓之“踏太平”了。
南京市郊农村的农人,因无城头可爬,他们便变着“招儿”,把“爬城头”换成了“走三桥”。
据传正月十六,农村人一天内只要走过三座桥,便可一年内除百病。那时的桥多为石拱桥。桥高、坡陡、台阶多。一日之中连走路带上桥、下桥,确实强身健腿,帮助消化。《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凡有桥处,相率以过。”
如今南京人不管城乡,要爬城头中华门、中山门、挹江门、鬼脸城方便得很;要“走三桥”跑一趟新街口。
《江南时报》 (2003年02月13日第二十版)

参考资料: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47/8449/793660.html

不是太大的节日,但有一些习俗
正月十六爬城头

正月十六,老南京有个独特的习俗,叫做“爬城头”(又称走百病)。据传,此俗也源于明代。
那时朱元璋下令筑城墙,乃士卒守备之要地,老百姓对朝廷不准登临城头颇有议论。朱皇帝为笼络人心,恩准正月十六让百姓登上城头游玩一次,于是此俗相沿成习。
逢到正月十六这一天,老百姓从四面八方涌向石城、三山、聚宝、通济等城头,攀登马道,徜徉于城头之上,此时各种摊贩应运而生,摊子上有饴糖红煮黄豆,野枣枝上戳着染了颜色的玉米花,还有吹糖人的师傅会用糖稀吹出各种动物、人物造型。清人甘熙在《白下琐言》中写道:“岁正月既望,城头游人如蚁,萧鼓爆竹之声,远近相闻,谓之‘走百病’,又云‘踏太平’。”为何叫“走百病”,近人解释,在春节饱食美味佳肴后,登高望远,漫步散心,确能帮助消化,去病免疫,谓之“踏太平”了。
南京市郊农村的农人,因无城头可爬,他们便变着“招儿”,把“爬城头”换成了“走三桥”。
据传正月十六,农村人一天内只要走过三座桥,便可一年内除百病。那时的桥多为石拱桥。桥高、坡陡、台阶多。一日之中连走路带上桥、下桥,确实强身健腿,帮助消化。《荆楚岁时记》中载:“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凡有桥处,相率以过。”
如今南京人不管城乡,要爬城头中华门、中山门、挹江门、鬼脸城方便得很;要“走三桥”跑一趟新街口。
《江南时报》 (2003年02月13日第二十版)
参考资料:http://www.people.com.cn/GB/paper447/8449/793660.html 正月十六走太平
在大文豪吴敬梓的故乡---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有一亘古至今的第一大民俗习惯: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城内万人空巷, 四乡八邻、扶老携幼、倾家出动、 从清晨到深夜,数十万人到太平桥上走一走……… 人流如潮、摩肩接踵、甚为壮观,放烟花、燃爆竹、烧香烛、以此祈祷风调雨顺、逢凶化吉、消灾去病、平平安安。百姓称此为:皖东“活化石”----“正月十六走太平”。 太平桥原名为贺鲁桥(相传隋大将军贺若弼曾造橹于此而得名)。清康熙年间改为太平桥,为旧时滁州至庐州(今合肥)古驿道的必经之桥。由于年代久远,原来的小木桥己承载不了每年众多的走太平的人们,全椒县人民政府于1992年重建现今的太平桥。现在的太平桥为传统风格、现代结构的钢索斜拉人行桥,长90米、宽3.56米,桥两端建有牌坊,高耸的牌坊檐下挂着“江淮背腹”、“吴楚冲衢”的金字扁额。太平桥势若长虹卧波横跨美丽的襄河两岸,既有古典意韵,又充满现代气息,不愧为敬梓故里的一大人文景观。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正月十六走太平”此民俗现己广为世人知晓,每年此日,滁州、合肥、南京、上海、江浙一带的生意人、甚至国外都有人专程来全椒走太平,讨吉利、求得一年平安、生意兴隆、财源茂盛。
http://www.cphoto.net/photo/zixun/01/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