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改写作文:苦海无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4 12:51:29
若是世人都上了岸,又到何处找苦海? 又到何处找岸?

苦海是欲爱。
船是断欲爱。
回岸是自在。
对面是轮回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朋友问我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回答他,人活着就是为了来受苦的,不经意间做着伤害别人和被别人伤害的事。伤人、被人伤、再次伤害人、再次被别人伤害……致死方休,它就像一个无形的巨大摩天轮。牵扯着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挣脱不了。可能你的一件事,一句话就能给别人带来巨大的伤害。更甚者明知道这样做会对一个人造成无以形容的损伤,但就是控制不了自己,他自己的回答是可能是强迫症~呵呵,“强迫症”多可笑的解释,但也许也只有这个解释能让彼此的心里好受一点。

学着去享受这一切吧,了解受伤中的真相,体验伤害中的真爱,终有一天能够得成正果,所有的所有对你来说就像清风拂面,一笑而过……

苦海是欲爱。
船是断欲爱。
回岸是自在。
对面是轮回。

为什么说苦海无边呢?
这个世界有贫穷的人,有苦难的人,有着太多不幸的人...很多很多
为什么一定要在意那么多呢!苦海无边,为什么一定要想的那么痛苦不堪呢?
如果放弃痛苦,给自己三分钟的微笑呢!
是不是生活会更好一点呢!

矛盾是无处不在的,你这个矛盾解决了,下个矛盾又会接踵而来,没有矛盾社会也就不存在。世人都上了岸无非就是解决了第一个矛盾,此后其他矛盾也会主动找上门来,所谓苦海无非就是在此时施主看来最主要的那个矛盾,所谓的岸,也无非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其实真正的苦海也就是所谓的人生,真正的岸也就是所谓的死亡,人死了,所有矛盾也就没有了。

若是世人都上了岸,又到何处找苦海? 又到何处找岸?

若是世人都上了岸,这是不可能的。

你不可能让整个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去学佛。

假使你的命题成立,若是世人都上了岸,那就没有苦海了,又存在什么“找苦海”?也就更不用说去找岸了。

最后送你四句偈: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再附你这几句偈的一点资料:

乱翻书之菩提本非树 文 / 黄孝阳

这几天在网上闲逛,见不少人作拈花状。六祖慧能顿悟之声在网络上飘飘荡荡。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简单说也就是见性证佛四字,悟与不悟,存乎一心。
某日,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正在开讲涅盘经。忽然风吹幡动。一僧说这是风动,另一僧说这是幡动,舌绽莲花,争论不休。慧能挺身,“不是风动,亦非幡动,只是心动!”也就是说,一切外物都是心灵在世界里的投影,所谓的魔也就是来自于你心里。这与王阳明先生的我思故我在,颇有异曲同共处。当然慧能根本思想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那个心,“我”,也是虚幻的,都是用来到达彻悟的途径。强调顿悟成佛,明心见性。毋须苦行,只于瞬刻间寻那天人合一,无我无天,无花无月。用现代话说,他这个佛其本质应是种审美体验。这种体验是否就是绝对的惟一?
慧能(638——713),又作惠能,俗姓卢。生于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禅宗“南宗顿派”的开山祖。《六祖坛经》是他讲法传道的语录。
说实话,我也喜欢慧能。不言其思想,仅说其行为。
首先,他拜弘忍为师时,弘忍说,你是岭南人,也能成佛吗?答日,人分南北,佛性无南北。世人多对权威唯唯喏喏,这在大师面前抗声而言的智慧与勇气,确让人佩服得紧。
其次,他懂得把握机会。当弘忍欲传衣钵命众弟子各书一偈时,他虽目不识丁,整日在厨房干些杂活,却晓得在门外大声念上一偈。
再次他在得传衣钵后,沉得住气,没有大呼小叫趾高气扬,而于山林隐迹十五载,最后时机成熟,这才现身登坛说法,一举成名。
喜欢归喜欢,问题总是有的。就拿他这个得传衣钵的偈说起吧。这首偈真的比神秀那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高明吗?
我看不见得。身体是通向佛性的智慧之树,心灵是供奉明镜的木台,时刻不忘了打扫心灵,以让明镜没有尘埃。这里值得说明的是,有人以为神秀在此犯了个修辞错误,只能说心如明镜而不能说心如明镜台。其实不然,神秀这个明镜指的是佛性,心只是安放佛性之处,确也只是个台子,把台子打扫干净,让佛性清洁。这句偈没有什么不通之处。
而慧能这首偈却是大大不通。菩提本非树?菩提为梵语,意译“觉”、“智”、“道”等。佛教用以指豁然开悟的彻悟境界;又指觉悟的智慧和觉悟的途径。人家经典里早说着呢,用不着你大呼小叫吧?还有神秀说的树指的是通向觉悟的途径。你说不是树,那是否是说根本就没有通向觉悟的途径可言?如是,又何必讲什么佛性?
明镜亦非台,这就是废话了。明镜当然不是台子。也就是说慧能于此是承认事物的差别性的。等到后两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时,这里又忽然翻脸认为事物是没有差别性的,都是佛性,众生具有般若之智,只要一念相应,就会实现顿悟。这句话可是打自己嘴巴了。干脆就说后二句不就得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却是何等自在。
据说,慧能同时还唱有一偈曰,“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明镜本清净,何处惹尘埃。”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这首偈可说与先前那首大相矛盾。开始是绝对的虚无,这里却还是有。一下子菩提本非树,一下子心是菩提树,这可真让人犯嘀咕。
但弘忍为何却把衣钵传给慧能?私心揣摩,有两种可能。
其一:神秀说的只是常识之见,大实话。大家一听也就明白了。而慧能这首偈则让人云里雾里。就像有些朋友开玩笑说的,我看不懂的就是好的。神秀的话在弘忍见识之内,听了只也是平常。而慧能的话则让他吃了一惊,原来话还可以这样说的呀,不管是对是错,与众人不同,那就是可喜可贺。
其二,弘忍深谋远虑。从达摩渡江起,经慧可,僧璨,道信,中国禅宗其门徒多是行头陀行,一衣一钵,随缘而住,到自己这时会众不过五百,弟子不过几十。要想光大佛门,就必须别出机杼,神秀之渐悟苦行怕也是不大受世人欢迎。而慧能所言人皆有佛性,只需要一个悟字,却也是轻巧。我说我悟了,你能说我没悟吗?佛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个心药,人之本能又多好逸恶劳。投世上所好,并当以轻易法门,否则见了那一大堆佛经,吓死吓死了,还有心情参佛?打个比方,要登上座山,你是喜欢一步一个台阶慢慢爬?还是喜欢坐车一下子就上去了?
神秀所言,其实是做学问的方法,衣带渐宽终不悔。而慧能所言却不需要那么憔悴劳神,但这很有可能流于表面。你以为你悟了,你真悟了吗?没有一点一滴的积累,这佛心却也是难守。你也难领略到登山时那一路风景。
渐悟,顿悟,本无可厚非,只是希望不要厚此薄彼。大家在念着慧能这首偈时,别忘了那个老实和尚神秀的话。人很多时候还是踏实点好。

苦海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