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死蜈蚣最简单的方法:帮我赏析一下这首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19:14:57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一诗中的四句,即: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最好解释一下这诗的所指,让我感受一下诗人的意境。谢谢!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赏析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①
  李 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②。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③。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④。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⑤。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障凌苍苍⑥。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⑦。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⑧。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⑨。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⑩。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11。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12 。

  ① 唐宗肃上元元年(760),李白流放夜郎遇赦归来后,由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至庐山游玩时作此诗。庐山,在江西省
  九江市南,北临长江,东傍鄱阳湖。谣,徒歌,即无音乐伴奏的歌唱,此处泛指诗歌。卢侍御,名虚舟,字幼真,唐肃
  宗时官殿中侍御,曾与李白同游庐山。
  ② 楚狂,春秋时楚国隐士陆通,字接舆。佯狂避世。《论语·微子》:“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
  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意在劝孔子不要从政,以免祸患。凤歌,即指接舆所唱的这
  段话。
  ③ 绿玉杖,镶有绿玉的手杖,乃仙人所用。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西黄鹤山上,旧传仙人子安曾驾黄鹤过此,
  因而得名。
  ④ 秀出,突出。南斗,二十八星宿中的斗宿,古天文学认为庐山所在的地区在分野上属于南斗。屏风九叠,形容山峰矗立
  有如屏风重叠。一说五老峰旁有叠石如屏,称为九叠云屏或屏风叠。云锦张,形容山色美丽,若展开的锦绣云霞。明湖,
  指清澈明净的鄱阳湖。青黛,青黑色,指遍山苍翠,树木蓊郁。
  ⑤ 金阙,庐山西南有金阙岩,又名石门。东晋高僧慧远《庐山记略》云:“西南有石门似双阙,壁立千馀仞,而瀑布流焉”。
  银河,喻瀑布,此处指九叠云屏左面的三叠泉,水势三折而下,如银河挂于石梁。石梁,如桥梁般的山石。
  ⑥ 香炉,峰名。香炉峰的瀑布与三叠泉遥谣相对。沓,多,重叠。嶂,形势高险若屏障的山峰。回崖沓障,指山崖回环重
  叠,形势险峻。凌,高出。苍苍,指天空。
  ⑦ 翠影,苍翠的山影。吴天,庐山一带春秋时属吴国,故云。长,指天空辽阔。
  ⑧ 九道,指长江至浔阳(九江)分为九派。白波、雪山,均喻指江中掀起的白色巨浪。
  ⑨ 石镜,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石镜在东山悬崖上,其状团圆,近之则照见形影”。谢公,指谢灵运。其《入彭蠡湖
  口诗》云:“攀崖照石镜,牵叶入松门。”
  ⑩ 还丹,道教术语。唐释道宣《广弘明集》:“烧丹成水银,还水银成丹,故曰还丹”。据说服用还丹后可以成仙。琴心三
  叠,《黄庭内景经》:“琴心三叠舞胎仙”。梁丘子注曰:“琴,和也。叠,积也。存三丹田,使和积如一”。道教说人身上
  的丹田分为上中下三处,修道的人若能使三处丹田重叠,达到平静和谐的境界,即是学道初成。世情,世俗之情,这是
  修仙的人所要摈弃的。
  芙蓉,莲花。朝,朝觐。玉京,道教大神元始天尊的住处,宫殿以今玉为饰。
  期,约会。汗漫,不可知的事物,指至大至上的造物主。九垓上,九天之外。卢敖,战国末期燕国人,秦始皇召为博士,
  被派遣外出求仙,一去不返。据《淮南子·道应训》记载:卢敖游到北海,遇见一个奇形怪状的神仙,笑卢敖所见不广。
  卢敖邀他同游,他说已与“汗漫”“相期于九垓之外”,遂跳入云中而去。此处反用其意,以卢敖借指卢虚舟。太清,道
  教以玉清、上清、太清为三清,太清为上天的最高处,是神仙居住的仙境。

  这是一首纪游抒怀诗。通过对自我形象的描绘和庐山景物的生动刻画,表现了诗人晚年流放归来、政治理想破灭后想要寄情山水的心境。
  全诗共二十九句,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刻画出一个放荡不羁、好游山寻仙的自我形象。前两句以高唱“凤歌”讥笑过孔子的楚狂自比,自剖心迹,其中包含着对政治前途的失望及从政招祸的愤懑不平。诗人对被唐玄宗尊为文宣王的孔子直呼其名,显示出疏狂傲岸的性格。“手持绿玉杖”四句,以充满神话传说色彩的笔触表述他的行程及来游庐山的原因。诗人手持仙人所用的镶有绿玉的手杖,在晨曦中飘然离开黄鹤楼,来到庐山。因为平生好寻仙访道,游历名山大川,路途遥远也不以为苦。这既是诗人一生游踪的形象写照,也流露出他的潇洒自然的人生态度和高蹈遗世的隐逸情怀。
  “庐山秀出南斗傍”以下十三句为第二部分,以浓墨重彩具体描绘庐山和长江雄奇秀美的自然景观。“庐山”三句,写出了对庐山雄奇瑰丽景色的鸟瞰式的观感。庐山高峻挺拔,直插云霄,山峰矗立有如屏风重叠,秀丽的山色象展开的锦绣云霞。遍山苍翠的树木,蓊郁的山影倒映在清澈明净的鄱阳湖中,湖光山影相互映照,将庐山衬托得分外明媚秀丽。“金阙”四句,采取仰视的观察角度,对庐山胜景作进一步描绘。金阙岩前矗立着两座高峰,三叠泉瀑布三折而下,如银河挂于石梁,与香炉峰瀑布遥谣相对。那里峰峦重叠,山势高险得仿佛要刺破青天。诗人以跳脱之笔,将庐山的三处胜景绾合在一起,令人目不暇接。“翠影”二句写登临绝顶所见。旭日初升,海天红霞与苍翠的山色相辉映,山势高峻,甚至连鸟也飞不上来,放眼东望,寥廓无际。诗人从多个角度,以错综之笔层层写来,将庐山雄伟秀丽的风光描绘得淋漓尽致,使人恍若身临其境。“登高”四句,写远眺所见的长江的雄伟气势。诗人登上庐山高峰,放眼纵观,只见浩浩汤汤的长江奔涌东流,一去不返。万里长空漂浮着浓密的黄云,天色瞬息万变,茫茫九派,江水汹涌奔腾,巨浪有如雪山一般。诗人以饱满的激情,酣畅的笔墨,将长江景致写得气势雄伟,气象万千。诗人笔下的奇伟庐山,吐纳风云,汇泻川流;诗人笔下的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象征着诗人满腔的激情和郁勃不平之气。在生动传神的刻画中,蕴含着作者的强烈的主观感受。
  “好为庐山谣”至结尾为第三部分,抒写因庐山美景而引发的出世隐逸情怀,是对全诗思想主旨的总结和深化。“好为庐山谣”四句,由游山的清兴转入人世沧桑的慨叹。诗人的兴致因庐山而感发,不能不借诗抒怀。他从容自得地照照石镜,郁闷的心情为之清爽,想寻找谢灵运当年游山的足迹,可惜已经被青苔覆没。人生短暂,世事无常,诗人感怀于已逝的先贤,蒙生超脱尘世的强烈渴望,以求在仙境里得到灵魂的解脱。“早服还丹”两句,叙述自己修炼的境界。诗人早已经吞服了成仙的丹药,不再有尘俗杂念,初步达到了平静和谐的内心境界。结尾四句,由仙人的朝觐天帝再申自己的出世之想,以卢敖借指卢虚舟,点题中的“寄卢侍御虚舟”,收束全篇。诗人远远望见仙人驾着彩云,手拿莲花正要去天宫朝觐天帝,而自己也已经预先与造物之神约会于九天之外,并邀请卢虚舟共游仙境。诗人仿佛要跟随着仙人飞升而去,即将摆脱世间的一切烦恼,全诗至此便戛然而止,想象奇妙,馀韵悠然。

  全诗风格豪放飘逸,境界雄奇瑰玮,笔势错综变化,诗韵亦随着诗人情感的变化几次转换,跌宕多姿,极富抑扬顿挫之美。诗人以瑰丽的辞藻、飞腾的想象和饱满的激情,将祖国壮丽山河描绘得淋漓尽致,生动飞扬,有着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上,诗人一方面想摆脱世俗的羁绊,进入飘渺虚幻的仙境;一方面又留恋现实,热爱人间的美好风物,内心是非常矛盾复杂的。他将山中的生活看作是逍遥快乐的仙境,抒发寻仙访道的强烈愿望,其实是在宣泄着从政招祸的愤懑,是对无力改变的现实社会的一种反抗。

【韵译】:
我原是楚国的狂人,
高唱凤歌讥笑孔丘。
手执神仙的绿玉杖,
早晨我辞别黄鹤楼。
为着寻仙,我遍访五岳不辞遥远,
平生中,我最爱好到名山去遨游。
庐山高耸,与天上的南斗星靠近,
五老峰的九叠屏,好象云霞展开,
山影湖光相映衬,青黑绮丽俊秀。
金阙前香炉峰和双剑峰,高耸对峙,
三石梁的瀑布,恰似银河倒挂飞流。
香炉峰的瀑布,与此遥遥相望,
峻崖环绕,峰峦重叠直至天上。
苍翠的山色映着朝阳,红霞更加绚丽,
在鸟飞不到的峰顶,俯视吴天真宽广。
登上庐山纵览天地,才领略天地壮观,
俯瞰茫茫长江永去不还,流向东方。
万里黄云起伏,两岸的景色不断变幻,
长江九条支流,翻滚着雪山般的白浪。
爱作赞美庐山的歌谣,
诗兴都因庐山所触发。
闲对石镜峰窥看,我更加心清意畅,
谢灵运当年游处,早已被青苔掩藏。
我早就服了还丹,对世俗毫无情念,
心神宁静了,就觉得仙道已经初成。
向远处看去,仙人们正驾驭着彩云,
手捧芙蓉到玉京山,去朝拜天尊神。
我早与汗漫仙人,相约在九天之顶,
心想接你这个卢敖,一起同游太清。

【评析】:
??这首诗是咏叹庐山风景的奇绝,游览飘然,猛发学道成仙之欲望,并进而邀请同伴。诗分四段。首六句为第一段,是序曲。以楚狂自比,对政治淡漠,透露寻仙访道隐逸之心。“庐山”八句,为第二段,以仰视角度写庐山“瀑布相望”、“银河倒挂”、“翠影映月”、“鸟飞不到”雄奇风光。“登高”八句为第三段,以俯视角度,写长江“茫茫东去”、“黄云万里”、“九派流雪”的雄伟气势,并以谢灵运故事,抒发浮生若萝,盛事难再,寄隐求仙访道,超脱现实的心情。“早服”六句为第四段,想象自己能早服仙丹,修炼升仙,到达向往的自由仙界。并以卢敖故事,邀卢侍卿同游。
??全诗想象丰富,境界开阔,给人以雄奇的美感享受。“五岳寻仙不辞远”,可借以作事业追求者的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