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请问清明节为什么又叫"寒食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2 04:43:30
民间的节气又要到了,请大家来答.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网址:http://www.china.org.cn/ch-jieri/qingming/1.htm
  每年四月四日,清明节的前一天。传说,这个节日,是纪念春秋的介之推的。
  介之推是当年晋国的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肉熬汤,献给重耳。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但是时间久了,也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和其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山中。
  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忘了奖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葱苍树木,就是不见介之推的影子。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命令放火烧山,结果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但介之推没有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相抱在一起,被烧死在深山之中。
  这事传出来,人人尊敬和怀念介之推。以后便在他被烧死的这天纪念他,这天就在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网址:http://www.youth123.com/art2005/11/2145857.html
  因此,清明节与寒食节是两个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著名诗句,它描绘了1000多年前清明节的景象。如今,在每年的4月5日前后一周内,人们往往全家出动,到郊外去扫墓,农家则备些冥币和鞭炮到祖坟上去祭奠。这一习俗的规模如今是越来越大了,城市里往往开通专线车去公墓扫墓。究其原因,它来自于我国历史上的传统节令——寒食节。

相传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国内发生了内乱,公子重耳被迫离开晋国,并开始了19年的流浪生涯。不过,晋国是当时的大国,他们所经过的国家大多还是比较友好地待他,但也有个别国家不买这个帐,以至于重耳有时也会衣食无着。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生活的重耳哪能受得这份罪呢?有一天,重耳实在是受不了了,就赖在一个地方不走,手下的人怎么劝也没用。这时有个叫介之推的随行人员就暗自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煮好给重耳吃了。重耳好久没见荤了,一见右肉,三下五除二就吃了个精光。这下他又有精神了,于是接着往前行。

待重耳重回晋国掌权后,他一一对随行人员论功行赏,但介之推不愿受赏,他的母亲也支持他不受赏。于是他们母子俩就悄悄退隐到一个叫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的地方。重耳封赏在即,先是将这座山封起来,作为介之推的封邑。但这样不见人也不行呀,于是有人建议烧山逼他们出来。谁知一把火烧了三天三夜,竟把介之推母子活活烧死。重耳非常痛心,下令该绵山为介山,并立庙来纪念。第二年,在烧山的那个日子又通令禁止生火,自己带头吃冷食以表自责,寒食节从此产生。

在节日里,人们吃事先准备好的冷食,同时还到野外去祭奠介之推,以寄托崇敬和思念之情。因为寒食节的当日恰巧赶上清明节,所以清明节又叫寒食节。年复一年,这种纪念活动便形成了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为纪念先人,这一天不能生火要吃凉的东西,应该是这样吧!

因为清明纪念先人要禁火,人们都要提前准备一些食物用以清明食用,放了这么长时间当然要凉了,又要禁火就只能吃凉的了,所以清明那天又叫做“寒食节”。

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流亡在外,途中饿晕,臣介子推割下大腿的肉给他吃。后来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封赏忠臣忘了介子推。当重耳想起时,介子推却不愿再做官,背着母亲隐居在绵山。重耳就放火烧山逼他出山,但大火烧了3天始终不见人出来,上山寻找发觉他和其母已烧死了。在烧焦的柳树上大仙了有血诗的衣襟“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于是重耳将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清明节为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寒食民间传说是为纪念介子推,日子赶在一起且两节意思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