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试天下风夕丰息结婚:满江红苏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9 06:15:03
急求苏轼满江红的点评

生平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二年(1057)与
  弟辙同登进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熙宁
  二年(1069),父丧守制期满还朝,为判官告院。与
  王安石政见不合,反对推行新法,自请外任,出为杭
  州通判。迁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徐州。元丰
  二年(1079),罹“乌台诗案”,责授黄州(今湖北黄
  冈)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哲宗立,高太后临朝,被
  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任未旬日,除起
  居舍人,迁中书舍人,又迁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
  贡举。元佑四年(1089)出知杭州,后改知颍州,知
  扬州、定州。元佑八年(1093)哲宗亲政,被远贬惠
  州(今广东惠阳),再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徽宗即
  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卒于常州(今
  属江苏) ,年六十五,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
  高宗朝,赠太师,谥文忠。《宋史》、《东都事略》有
  传。诗、词、文、书、画均卓然大家,著有《东坡全
  集》一百十五卷、《东坡乐府》三卷。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在词学上,为北宋词坛豪放派主要作家之
  一。

  满江红
  寄鄂州朱使
  君寿昌
  苏轼
  江汉西来,
  高楼下、蒲萄深碧。
  犹自带,岷峨雪浪,
  锦江春色。
  君是南山遗爱守,
  我为剑外思归客。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
  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
  狂处士,真堪惜。
  空洲对鹦鹉,
  苇花萧瑟。
  独笑书生争底事,
  曹公黄祖俱飘忽。
  愿使君、还赋谪仙诗,
  追黄鹤。

  此词是作者贬居黄州期间寄给时任鄂州太守的友
  人朱守昌的。词中既景中寓情,关照友我双方,又开
  怀倾诉,谈古论今。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情达
  意,既表现出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又在发自肺腑的议
  论中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词中寓情于景,寓情于
  事,言直意纡,表达出苍凉悲慨、郁勃难平的激情。
  上片由景及情。开篇大笔勾勒,突兀而起,描绘
  出大江千回万转、浩浩荡荡、直指东海的雄伟气势。
  江汉,即长江、汉水。长江、汉水自西方奔流直下,
  汇合于武汉,著名的黄鹤楼在武昌黄鹄山岿然屹立,
  俯瞰浩瀚的大江。此二句以高远的气势,抓住了当地
  最有特色的胜景伟观,写出了鄂州的地理特点。“蒲
  萄深碧”,化用李白的诗句“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
  葡萄初酦醅”,形容流经黄鹤楼前的长江呈现出一派
  葡萄美酒般的深碧之色。以下“犹自带”三字振起,
  继续以彩笔为江水染色。李白又有“江带峨眉雪”之
  句(《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杜甫《登
  楼》诗云:“锦水江春然来天地”。苏轼在此不仅化用
  前人诗句,不着痕迹,自然精妙,而且用“匍萄”、
  “雪浪”、“锦江”、“春色”等富有色彩感的词语,来
  形容“深碧”的江流,笔饱墨浓,引人入胜。词人将
  灵和楼前深碧与锦江春色联系起来,不但极富文采飞
  扬之美,而且透露了他对花团锦族、充满春意的锦城
  的无限追恋向往之情,从而为下文“思归”伏脉。以
  下由景到人,既上接岷江锦水,引动思归之情;又将
  黄鹤楼与赤壁矶一线相连,触发怀友之思。
  “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既总束上片,
  又领起下片,由风景人物引发思归怀古之情。换头两
  句,劝友人休读三国江左史乘《江表传》。该书多记
  三国吴事迹,原书今已不传,散见于裴松之《三国
  志》注中。以愤激语调唤起,恰说明感触很深,话题
  正要转向三国人物。“狂处士”四句,紧承上文,对
  恃才傲物、招致杀身之祸的祢衡,表示悼惜。祢衡因
  忠于汉室,曾不受折辱,大骂曹操,曹操不愿承担杀
  人之名,故意把他遣送给荆州剌史刘表,刘表又把他
  转送到江夏太守黄祖手下,后被黄祖所杀,葬于汉阳
  西南沙洲上,因为祢衡曾撰《鹦鹉赋》,有声名,故
  后人称此洲为鹦鹉洲。“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以
  萧索之景,寓惋惜之情,意在言外。接着笔锋一转,
  把讥刺的锋芒指向了迫害文士的曹操、黄祖。“不独
  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争底事”,即争
  何事,意谓书生何苦与此辈纠缠,以惹祸招灾。残害
  人才的曹操、黄祖,虽能称雄一时,不也归于泯灭了
  吗!此句流露出苏轼超然物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
  度。收尾三句,就眼前指点,转出正意,希望友人超
  然于风高浪急的政治漩涡之外,寄意于历久不朽的文
  章事业,撰写出色的作品来追蹑前贤。李白当年游览
  黄鹤楼,读到崔颢著名的《黄鹤楼》诗,曾有搁笔之
  叹,后来他写了《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等诗,
  据说都是有意同崔颢竞胜比美的。苏轼借用李白的故
  事,激励友人写出赶上《黄鹤楼》诗的名作。这既是
  勉人,又表露出作者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这首词由景及情,思乡怀古,由豪入旷,超旷中
  不失赋诗追黄鹤的豪情壮采,不失对于人生的执着追
  求。词的上片,由江汉西来、楼前深碧联想到岷峨雪
  浪、锦江春色,引出思归之情,又由“葡萄深碧”之
  江色连接着黄鹤楼和赤壁矶,从而自然地触发怀友之
  思;下片由思乡转入怀古,就祢衡被害事发抒议论与
  感慨,最后又归到使君与黄鹤。全词形散而神不散,
  大开大合,境界豪放,议论纵横,显示出豪迈雄放的
  风格和严密的章法结构的统一。一则,它即景怀古,
  借当地的历史遗迹来评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
  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再则,它选用内涵丰富、饶有
  意趣的历史掌故来写怀,藏情于事,耐人寻味;三
  则,笔端饱和感情,有一种苍凉悲慨、郁愤不平的激
  情,在字里行间涌流。

江汉西来,高楼下,葡萄深碧。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君是南山遗爱守,我为剑外思归客。对此间、风物岂无情,殷勤说。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空洲对鹦鹉,苇花萧瑟。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
作这首词时,苏轼已谪居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书公事,有职无权,真真成了“散材”、闲人。不过,也好,恰恰是因“乌台诗案”导致的一番波折,使苏轼有余暇反思人生,与功利思想保持了一段距离,百无聊赖中,使他能以超功利的审美静观态度,审视这熙熙攘攘的大千世界,致力于创作,在艺术的净化中走向超越。黄州时期是苏轼艺术创作日臻成熟异彩纷呈的时期,这首词正反映了他思想上的变化。
这首词无系年,大约作于元丰四年(1081年)。词首小标题谓“寄鄂州朱使君寿昌”,朱寿昌,苏轼交谊较深的友人。鄂州即今湖北武昌,地处长江,汉水交汇处,距黄州较近。朋友之间诗词酬答,无所忌讳,苏轼在词中敞开心扉,坦露胸怀,即景怀古,尽情抒写了此时的感受。
词的上阕即景抒怀。苏轼抓住鄂州的地理特征,指点江山,抒发情怀。“高楼”指位于武昌濒临长江的蛇山黄鹄矶上的名楼——黄鹤楼。楼下,长江、汉水从西南西北奔流而来,江水如葡萄般碧绿澄澈。此句化用李白诗句“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新本发醅”,极言江水之美。长江经由四川流来,江水中融入了岷山、峨眉山的积雪,长江与岷江、锦江相通,面对长江不由引发了苏轼怀乡之念,“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葡萄涨绿醅。”“犹自带,岷峨雪浪,锦江春色”,表现出苏轼由浩荡江水而引起思乡之情。“南山”,终南山,位于陕州(今西安)以西,此代指陕州。朱寿昌曾任陕州通守。“遗爱守”,指留有爱民美誉的地方长官。“剑外”,剑门关以南的四川。这两句,既赞美了朱寿昌为人颂扬的政绩,又表达了自己眼前寂寞的处境,以及浓郁的“思归”怀乡的情绪。面对这里的风土人物,触发了苏轼复杂的思绪,要仔细恳切的向朋友诉说。
下阕写诉说的内容。鄂州一带是三国逐鹿的古战场,黄州时期,苏轼经常忆及当年风云变幻的政治争斗。《江表传》是记述三国时东吴人物事迹的史书。他劝告朱寿昌不要再读这部书了,借此引出自己对历史的审视和反思。“狂处士”,指三国名士祢衡。祢衡才辩过人而孤傲不羁,曾当众嘲骂曹操,曹操假借刘表属将黄祖之手将其杀害,葬于武昌长江段的鹦鹉洲。“真堪惜”,真是令人同情,深感痛惜。如今,贤士何在?空对沙洲,苇花萧瑟,只遗下一片凋零凄凉的景象。苏轼站在更高的视角审视历史,“独笑书生争底事,曹公黄祖俱飘忽”,祢衡究竟为何事抗争呢?他自己连同曹操、黄祖等人在历史的长河中都已转瞬即逝,成了过眼烟云。苏轼此时看来,祢衡的孤傲、曹操的专横、黄祖的鲁莽,都显得非常可笑。言语间,反映出苏轼淡泊功利,超越历史,摆脱现实限制的观念。“夫不役于利,则其见也明;见之也明,则其发也果(苏轼《孙武论》)”。最后,他希望朱寿昌能像李白一样潜心作诗,赶追崔颢的名作《黄鹤楼》,虽为劝勉,其实也正是苏轼居黄州期间的心愿。
这首词即景抒怀,指点江山,论古说今,涉及五个历史人物,坦露了对朋友的坦荡胸怀,将写景、怀古、抒情结合,不粘不滞,思想深沉,笔力横放,虽为酬答之作,却也体现了东坡词豪放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