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按部首怎么查字典:使用酸碱盐的注意事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6 06:59:31
或酸碱盐如何正确使用

酸的注意事项:
1、操作酸时要戴防护手套,如酸为强腐蚀性且易挥发,需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如酸液有毒,应戴防毒口罩。
2、如果酸液滴在皮肤上,需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并用5%的碳酸氢钠冲洗,严重时需要就医。
3、如果滴在皮肤上的酸是浓硫酸,需先用干抹布轻轻擦去,再进行冲洗。
4、如果酸液滴在眼睛里,必须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水冲洗,并不时转动眼球,就医。
5、如果滴在皮肤上的酸是氢氰酸,必须立即冲洗干净,并立即吸入亚硝酸异戊酯解毒,立即就医。
6、绝对不能用手触摸或用嘴去尝酸液。
7、酸液滴在皮肤上时,绝对不能用碱去中和,避免放热烧伤。

碱的注意事项:
1、操作碱时要戴防护手套,如碱易挥发,需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如碱液有毒,应戴防毒口罩。
2、如果碱液滴在皮肤上,需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并用红醋冲洗,严重时需要就医。
3、如果碱液滴在眼睛里,必须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水冲洗,并不时转动眼球,就医。
4、绝对不能用手触摸或用嘴去尝碱。
5、碱液滴在皮肤上时,绝对不能用酸去中和,避免放热烧伤。
6、盛放碱的试剂瓶绝对不能用玻璃塞,否则会打不开。

盐的注意事项:
1、操作有毒性的盐时需要戴防护手套;
2、绝对不能用手拿取或用嘴尝盐;
3、如盐能经皮吸收,必须穿全身防渗透服;
4、操作氰化物时需特别小心,必须要戴防渗透手套和全身防渗透服,如不小心吸入其粉尘,应立即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就医。

严禁抄袭!

酸碱滴定法
acid-base titration

一种利用酸碱反应进行容量分析的方法。又称中和法 。用酸作滴定剂可以测定碱,用碱作滴定剂可以测定酸,是一种用途极为广泛的分析方法。最常用的酸标准溶液是盐酸 ,标定用的基准物质是碳酸钠。最常用的碱标准溶液是氢氧化钠 ,标定用的基准物质是邻苯二甲酸氢钾或草酸( H2C2O4·2H2O)。
酸和碱的强度标志是其离解常数Ka和Kb ,当酸或碱的浓度为0.1mol/L ,而且Ka或Kb大于10-7时 , 就可以在水溶液中用酸 ,碱标准溶液准确地滴定 ,一般可准确至0.2% 。多元酸或多元碱是分步离解的,如果相邻的离解常数相差较大,即Ka1/Ka2或Kb1/Kb2大于104 ,就可以进行分步滴定 ,这种情况下准确度不高,误差约为1%。
某些有机酸或有机碱太弱,或者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小,因而无法确定终点时,可选择有机溶剂为介质,在非水介质进行酸碱滴定,叫做非水滴定。
有的非酸或非碱物质经过适当处理可以转化为酸或碱 ,然后也可以用酸碱滴定法测定之。例如测定有机物的含氮量的克氏定氮法 , 就是先使有机氮化合物转变成NH3的形式 ,然后用酸碱滴定法测定。
酸碱理论
acid-base theory

阐明酸、碱本身以及酸碱反应的本质的各种理论。最早提出酸、碱概念的是英国R.玻意耳。法国A.L.拉瓦锡又提出氧是所有酸中普遍存在的和必不可少的元素,英国H.戴维以盐酸中不含氧的实验事实证明拉瓦锡的看法是错误的,戴维认为:“判断一种物质是不是酸,要看它是否含有氢。”这个概念带有片面性,因为很多有机化合物和氨都含有氢,但并不是酸。德国J.von李比希弥补了戴维的不足 ,为酸和碱下了更科学的定义:“所有的酸都是氢的化合物,但其中的氢必须是能够很容易地被金属所置换的。碱则是能够中和酸并产生盐的物质。”但他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酸强,有的酸弱。这一问题为瑞典S.A.阿伦尼乌斯解决。
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 在阿伦尼乌斯电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酸碱理论是:“酸、碱是一种电解质,它们在水溶液中会离解,能离解出氢离子的物质是酸;能离解出氢氧根离子的物质是碱。”由于水溶液中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是可以测量的,所以这一理论第一次从定量的角度来描写酸碱的性质和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行为,指出各种酸碱的电离度可以大不相同,有的达到90%以上 ,有的只有1% ,于是就有强酸和弱酸;强碱和弱碱之分。强酸和强碱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弱酸和弱碱则部分电离。阿伦尼乌斯还指出 ,多元酸和多元碱在水溶液中分步离解,能电离出多个氢离子的酸是多元酸;能电离出多个氢氧根离子的碱是多元碱,它们在电离时都是分几步进行的。这一理论还认为酸碱中和反应乃是酸电离出来的氢离子和碱电离出来的氢氧根离子之间的反应:
H++OH-H2O。
阿伦尼乌斯酸碱理论也遇到一些难题,如:①在没有水存在时,也能发生酸碱反应,例如氯化氢气体和氨气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铵,但这些物质都未电离。②将氯化铵溶于液氨中,溶液即具有酸的特性,能与金属发生反应产生氢气,能使指示剂变色,但氯化铵在液氨这种非水溶剂中并未电离出氢离子。③碳酸钠在水溶液中并不电离出氢氧根离子,但它却是一种碱 。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使酸碱概念脱离溶剂(包括水和其他非水溶剂)而独立存在。其次酸碱概念不能脱离化学反应而孤立存在,酸和碱是相互依存的,而且都具有相对性。解决这些难题的是丹麦J.N.布仑斯惕和英国 T.M.劳里,他们于1923年提出酸碱质子理论。

根据化学实验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内容主要有:防中毒、外伤急救、正确实验操作和安全守则等四个方面。
(一)防止化学毒品中毒的教育
实验室用的化学药品大多是有毒的,这些毒品进入人体后,能引起局部或整个机体功能发生疾病现象,也就是日常所说的中毒。进行防毒教育,就是要告诉学生,化学药品中毒途径和急救措施。化学药品中毒一般有三种途径:通过呼吸道中毒、通过消化道中毒和触及皮肤和五官膜使膜受到刺激而中毒。
1、呼吸道中毒
通过呼吸道吸进有毒气体、粉尘、蒸汽、烟雾,能引起呼吸系统中毒,这种中毒现象比较常规。如吸入溴、甲苯、苯、丙酮的蒸汽和氯气、氢气、一氧化碳、硫化氢等气体,容易中毒。呼吸道中毒的,都要立即将中毒者抬到空气新鲜的地方,供氧、进行人工呼吸和相应的措施。
2、通过消化道中毒
实验室由于操作不规范,手上就污染了化学药品,在吃饭或饮水时进入消化道,引起中毒。这类中毒以粉剂化学药品较为常见。如砷化物、汞和汞盐、铅盐、铜盐、白磷等。要防止这类中毒现象,实验结束时一定要洗干净手,洗干净实验服装。发生这类中毒,一定要将中毒者移到新鲜空气的地方,内服肥皂水后用手伸入咽喉部位使其呕吐,或饮蛋清、牛奶洗胃,缓气后,再送医院。
3、通过触及皮肤和五官膜使膜受到刺激而中毒
有些化学药品触及皮肤或蒸汽、烟雾、粉尘,对眼、鼻、喉等器官粘膜刺激作用,如汞、苯胺类、硝基苯等,可通过皮肤、粘膜吸收中毒。对这类中毒,只要加强预防,一般不会发生大事故。不触及衣服、皮肤和眼睛,用水冲洗干净,保持就医前不干燥。
上述三类中毒,轻者采取一定措施后,经过休息就会好转,如果较重,经过上述急救措施处理后,应立即送医院治疗,千万不能大意。
(二)外伤急救
外伤急救主要有割伤急救、烫伤烧伤急救、炸伤急救、触电事故急救等。
1、割伤急救
在组装实验装置时,不小心容易损坏仪器,玻璃断口往往会将手刺破割伤。像这种情况,应先用消毒的镊子将碎玻璃片取出,用3%的双氧水洗后,再涂上红汞水包扎好。
2、烫伤烧伤急救
烫伤是由于高温液体、蒸汽和炽热物体直接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外伤。烧伤一般指火焰和腐蚀性很强的化学药品(如强酸、液溴等)引起的外伤。烫伤和烧伤程度较轻的,一般用药棉湿润95%酒精在伤处轻涂治疗,严重要送医院治疗。
3、炸伤急救
化学实验中可能因压缩气体或盛液体的容器爆炸或某些可燃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爆炸,各种爆炸可能将人炸伤,特别是玻璃容器中爆炸,碎玻璃片更容易伤人,如伤势重,大量出血,这时要作止血处理,避免流血过多。如果虚脱昏迷或休克,要采取措施,并尽快送医院治疗。
4、触电事故急救
遇到人身触电事故时,首先应迅速脱离电源,将电闸拉下,使之断电或戴上胶皮手套穿上胶底鞋,或踏上干木板,绝缘后将触电者从电源上拉下,千万不要用手直接去拉。将触电者拉离电源后要解开衣服进行人工呼吸。在严重情况下,失去知觉几秒后不恢复知觉者应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切勿耽误,要送医院抢救。
(三)在化学实验中具有危险性实验教学时,要强调操作规范,注意安全。
这类实验教材上较多,如氢气的制取与性质、氯气的制取、氯化氢的制取、钠与水的反应、使用浓硫酸、浓NaOH溶液的配制等等。对这类实验教学,一定要强调安全,强调操作规范化。不能违反注意事项,盲目操作。
(四)实验室安全守则教育
随着化学实验教学的不断加强,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日益显得重要。实验室中不少事故是由于学生无知、粗心大意、思想麻痹,抱无所谓态度造成的。因此,教师要制定必要的实验安全守则,加强安全教育,使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肃的科学态度来学习化学实验,充分了解注意事项,熟悉实验内容、掌握仪器使用应注意的问题,严格药品用量,做到高高兴兴进实验室,还要平平安安出实验室。
通过教学实验,在中学实验教学中进行安全教育,能培养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实验操作规范意识,促进化学教育健康发展。
二、使用

1.从事危险性实验,如:高温、高压、及强酸、强碱之试验时,需有助教在场协助。

2.实验时须穿上实验衣及戴上安全眼镜,并严禁抽烟及饮食。

3.操作高浓度、高腐蚀性、毒性物质,挥发性有机溶剂等危险化学药品时,必须戴安全眼镜、口罩及手套,并在排烟柜内进行。

4.使用吸管应装上安全吸球,禁止用口吸取溶液。

5.操作高噪音设备时,操作人员必须配戴耳塞。

6.实验时禁止穿拖鞋及凉鞋;搬重物时应穿著防滑安全鞋,并避免只用上半身力量(弯腰),应采用蹲下方式搬取重物。

7.操作高温、高压或有辐射危险之实验时,应使用安全遮板或安全防护罩。

8.使用人需了解灭火器使用方式,并知晓实验室安全设备所在位置。

9.避免单独一人於实验室操作危险之实验。

10.操作危险之实验时,应於门口悬挂警示牌,非工作人员不得任意闯入。

11.电源使用避免过度集中致超过负荷;氧气钢瓶或高压气体钢瓶应远离电源或加热之处所,使直立放置(不可水平放置),并以铁鍊固定之。

12.危险物品应储存於安全容器中;高挥发性、易燃性或有毒性之药品应置於低温、通风良好的地方。

13.所有化学药品必须清楚标示药品名称、浓度、配置日期及保存期限。

14.实验室仪器若需长期运转,则需标示在无人看管时如何关机之详细步骤,以防万一。

15.实验时不穿过紧或过松衣物,不穿戴任何饰物,蓄长发者需将长发上绑。

16.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可能发生之危险,如使用强酸、强碱或强腐蚀性之药品;样品在加热或消化等处理时,均应特别小心。

17.药品稀释时,应将酸、碱缓慢倒入水中并予充分搅拌;药品储存时,需和氧化剂及易挥发之溶剂隔离;过氯酸与有机样品进行消化反应时具爆炸性,处理时需小心;强碱具强腐蚀性,避免与黏膜接触。

18.气态金属及无机化合物均具危险性,处理时应在排烟柜中进行;而一些特殊化学品,如砷、镍、铍、金属碳氧化物等具高毒性,应避免吸入或接触皮肤,处理时亦应在排烟柜中进行。

19.氰化物具剧毒,加酸时会产生氰化氢气体,应防止吸入;汞是挥发性金属,即使打破一支温度计,皆可能造成室内汞含量超过其最大容许值,故使用时应谨慎小心;氢硼化钠具腐蚀性,与水混合产生氢气,具爆炸性,必须小心微量添加。

20.有机药品最好储放在通风良好之处,必要时可冷藏於冰箱内;部分有机药品有剧毒,需依法规规定处理或使用。

21.实验完毕请确实清理工作台面,并将使用之器皿洗净及归回定位。

22.实验后需以肥皂或清洁剂将手彻底洗净。

23.实验仪器若有损坏应负赔偿之责。

实验室意外事件紧急应变措施
1.立即疏散。

2.处理时需穿戴呼吸防护具及防护实验衣。

3.吸收剂使用完毕后,应移置废弃物处理区妥善储存、处理。

4.当身体溅到毒性或腐蚀性之药品时,应立即脱去被污染衣物,并用大量清水冲洗乾净,如情况紧急可立即改用走廊上紧急淋浴装置冲洗。另外可参照有害物质安全资料中所载之相关应变措施。

5.当药品溅到眼睛时,立即以洗眼器充分冲洗,若仍感不适时,即应尽速就医(冲洗眼睛时,冲洗时间需达十五分钟以上,并时时将眼睛上下翻洗)。

6.当身体局部受到烫伤时,可将烫伤处以大量冷清流水冷却,以减轻其疼痛。

7.严重伤患应速送医院,并知会医疗人员所伤的是何种危害。

8.当发现到有气体泄漏时,需马上关掉气体钢瓶源头。

9.破损器皿应集中包装妥当,并在包装外标示[小心玻璃]。

10.当发现火灾,应立即关紧氢气、氧气、乙炔等易爆钢瓶,并切断电源。

11.火灾或爆炸发生时应慎选消防灭火器,若无法控制,则速拨119请消防队前来处理。

12.火灾、爆炸疏散时,则依室内疏散逃生出口路线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