绑架黄七辉粤语下载:为什么说耶稣是人获救的唯一道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7 23:51:20
还有耶稣是谁?
认识并接受耶稣给你带来的怎样的结果?
你和耶稣是怎样的一中关系?这种关系怎样建立的?

基督信仰是一个“正视人生者”的信仰。基督徒不单不会逃避人生的众多问题,反而会主动地面对、探讨和寻求破解之道。
相传有一位古希腊皇帝,正当他拥有一切世人认为幸福、快乐、伟大的东西时,忽然想起要问一个问题:“人生最好的是什么?他找不到答案,因为他并不认为自己拥有最好的东西,他仍有极大的焦虑,而且对自己的所有并不满足。于是他问一位大哲学家。那位哲学家却回答说:
“人生最好的,就是不要问有关人生的问题。”
大概这位哲学家的想法是:人生问题是问不得、碰不得的。你不去问它,反而可以糊里糊涂心安理得,醉生梦死地了此一生。一旦问起来,便会发现人生中有许多不能明白,也无法掌握的东西,迫使人在无可奈何中过活。
鲁迅讲过一个故事:
“假如一间铁房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被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是的,让人由“昏睡入死灭”,总比使人醒起来,然后无奈地去受临终的痛苦好得多。但鲁迅却有另外的结论: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鲁迅:《呐喊•自序》)
朋友,探讨人生的真相,勇闯人生之谜的大关,不单不会使我们在清醒中死去,反会给我们提供机会,去冲破那围困我们的铁皮屋的囚笼,让我们能接触到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活一个更自由自在的丰盛的生命,并且获得窥探生命秘密的惊喜。

不必再无奈
一、检视你的生命
一样米养百样人。有些人一生过得轰轰烈烈,有些人却在无可奈何中生存,甚至死去。
如果你是八岁或十八岁,你或者会觉得生命是一个黎明,刚刚开始,生命悠长,而且充满阳光和希望。但假如有一天你到了八十岁或者八十八、九十八岁时,你又会如何看生命呢?回顾你所走过的路,你会后悔吗?你会认为曾经不枉此生吗?如果有机会再走一次,你会重新再走你走过的人生路吗?或者,你会选择另一条路?
如果你不想八十岁时有任何悔意,你现在该作什么准备呢?

二、圣经的感叹
圣经是一本充满人情味的书,它记载的,大半都是有关人生和生命的事情,而圣经作者本身对人生也有极深的体会。以下是他们对人生的一些片语:
1.一声叹息(叹)
诗篇作者曾向上帝说:
“我们的日月,都在你义想中消逝;我们的年岁,也不过像一声叹息。”(咏九十9)
任何人都会有过“叹息”的经验,它是我们在无可奈何中的呻吟。随着那一声声的叹息,我们期望能把不愉快的经历都呼出去、吐出去。事实上,那一声深沉的、急促的呼气,确也能使我们的身心松弛了一点点,也让我们的神经,不会紧张到爆裂。但那毕竟没有解决问题。
我们的叹息,源于我们极深的经验:疾病的煎熬,环境的逼迫,经济的厄困,坎坷的遭遇;被人误会了不能解释,做了好事得不到好报;温温暖暖的家庭,忽然人人冷若冰霜;如日中天的事业,忽然危机四伏;已经尽了力量,还是再次失败;已经做到最好,老天爷还是好像要千般捉弄人,不断和我作对。读书时愁不能毕业,毕业后愁找不到工作,工作了又会为升职而伤脑筋。恋爱有恋爱的烦恼,结婚有结婚的烦恼;我们为父母担忧,也为子女担忧。
谁不曾叹息过呢?静夜深思、午夜梦回、清晨起来,我们有时都会谓然长叹。叹出我们的感伤,叹出我们的无奈。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是说,忧患的意识和人生的挫折,会使我们不断警醒,也因此使我们能生存、发达;而安逸的生命,就会使我们疏忽、大意,而终致失败、死亡。这生于忧患,不就是圣经所说的“人生像一声叹息”吗?
2.速于织梭(速)
圣人约伯在经历了许多人间的苦痛后,忽然若有所悟地说:
“我的日月速于织检…,••我的生命无非像一口气。”(约七6-7)
人生不但像一声叹息,而且过得很快、很快。即使有人有时会度日如年,觉得时间走得比蜗牛还慢,但日子过去了,还是好像一瞬间的事。无论你是王侯将相、或者贩夫走卒,有地位的、没有地位的,高贵的、微贱的,有学问的、目不识丁的,又无论你是政治家、科学家、医师、工程师,或者只是卖菜的、讨饭的,你的一生都会“速于织梭”,转眼就过去。
我们都是旅客,我们的世界不过是个大旅舍。李白说:“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我们便是住在这世界的大旅馆中,总有一天,我们要离开;而且,那会是很快便发生的事。
离开了这旅舍,我们在哪里走呢?
3.云烟消散(灭)
诗篇作者说:
“我的日月消散如云烟。”(味一O二4)
上面的约伯也说:
“他去了,好像云消雾散。”(约七9)
人生不但充满叹息和哀愁,不但过去很快如电光火石,而且,刹那间,会消灭得无踪无影,如云消雾散。一百年前,没有你、我的存在,一百年后,你、我又将在什么地方呢?我们的名字,将会从人间消失,我们的音容笑貌,也不会再被任何人所追忆。我们不过是投在大海里的一块小石子,虽曾溅起过一点浪花,但很快地,便会消失得无处可寻,没有人再会知道,谁在什么地方曾投下过什么东西。我们一生所曾斤斤计较过的成、败、得、失、名、利、地位、学业、成就、荣誉,又会变成什么呢?我们曾经那么执着地爱呀、恨呀、报仇呀、囤积呀,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三国演义开始时有一首词,最能道尽人间的兴亡和变幻,它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翁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如果人生不能抓住一些永恒的东西,我们的一生岂只是“笑谈”而已,更不是白白地活了吗?

三、感叹的背后
其实,生命远比上述所描写的为充实而有意义。叹息的背后也可以有欢愉;生命无论多么易逝,我们仍然可以把握住有限的时间,去为永恒而累积一些不可朽环的东西;如果我们活得好,云消雾散后,不就是雨过天晴吗?
信仰——尤其对基督的信仰——可以把你的生命完全扭转过来,你完全值得付出更多的时间,以更大的热忱和恒心,去追寻有关你自己生命的事。你的努力,一定会让你有丰富的收获!你是完全不必无可奈何地生活的!

四、圣经金句
耶稣说:“我来;是为叫他们获得生命,且获得更丰富约生命。”(着十10下)
他又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十四6)
他启示一切真理,而且是通往永恒生命的道路,他本身就是永恒生命的泉源。

1.耶稣又向众人说:“我是世界的光;跟随我的,决不在黑暗中行走,必有生命的光。”(着八12)
2耶稣回答说:‘机喝这水的,还要再泪;但谁若喝了我赐与他的水,他将永远不渴;并且我赐给他的水,将在他内成为涌到永生的水泉。”(若四fat14)
3.‘滁非经过我,谁也不能到父那里去。”(着十四6下)

神存在吗?
神是否存在?这是信仰的关键问题。如果没有神,信仰便成了人为的把戏,教会也不过是一种社交活动罢了!以下我们尝试探讨几个显示有神的论点:
一、从良心到神的存在
人不分善、恶,都有良心。虽然我们对善恶的定义未必一致,但“行善避恶”或“善要行!恶要戒!”这原则,却是无人不遵守的。我们做了自认为是善的事,良心就会夸赞;做了自认为是恶的事,良心就会责备。有些人甚至为了追随良心的呼唤,而置死生于度外。更奇怪的是:无人能够真的“埋没”这个良心。即使大奸大恶的人,也无法完全压制良心的抗议。良心是那样地独立于我们主观控制之外,每当午夜梦回,或在面临死亡时,就是最恶的人,也难逃良心的谴责。
这个良心的来源就是神。“在良心深处,人发现法律的存在……这法律的呼声告诉人应当‘好善、行善、戒恶’。人拥有上帝在其心内铭刻的法律,而人性尊严就在于服从这法律(即按良心的驱使去行事)……良心是人最秘密的核心和圣所,在这里所内,人独自与上帝会晤;而上帝的声音,响彻于良心至秘密的角落。”

二、从因果律及宇宙起源到神的存在
有果必有因;但世上的一切因,都必然同时也是果。例如某鸡是某蛋的因,但该鸡本身同时也一定是另一只蛋的果。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呢?你可以说,它们都是慢慢进化出来的。但如果你坚持一直推上去,你必然要承认有一个开始:生命应有一个开始,或者物质应有一个开始。这个一切事物的因,一切都是由他而开始的第一因,便是神。他本身只是因,而不是任何因的果,因为他是第一因。
你可以说:宇宙也可以是永恒的、无穷的;它不必有因,它自己就是因。但根据科学上公认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如果宇宙已存在了一段无穷尽的时间,它应该已达到一个“平衡状态”,即是说:在宇宙中,所有分子、粒子都已平均地分布,宇宙中应该再没有银河、星系或星球,而只是一个冰冷的、黑暗的、没有运动的、死的宇宙。但宇宙仍在运动、仍在扩张、仍是热的,所以它不可能已存在一段无穷尽的时间。换句话说,宇宙是有开始的。
又根据天文学家的发现,我们的宇宙现在正在向所有方向扩张或扩散,好像一个吹气的气球。如果你把整个过程像电影胶倒转,便会回到一点,那就是大约于二百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宇宙“大爆炸”。这便是宇宙的开始。
如果连宇宙本身都有开始,它便需要有一个时间性的、永恒的、没有开始的、不必其他原因的神去创造它,使它开始存在。

三、智慧的安排比偶然的发生更可信
宇宙的一切都很有规律。
太阳的表面有华氏一万二千度的高温,但地球和太阳的距离,却恰好可以使地面上的生物得以生存。如果月亮和地球的距离近一些(例如相距五万英里),由于两球间的吸力加大了,地球的潮水便会汹涌澎湃,而使地面每天水浸两次,淹没了陆地上的一切生物。
至于四时的代序、地球上生态的平衡、种瓜得瓜等等规律,都是奇妙的、和谐的,甚至是充满美感的。但你仍然可以说,它们可能都只是偶然。不过,要说宇宙的秩序是种偶然,就好比说:某次有一个排字房的铅字架倒翻了,排字工人把铅字拾了起来,刚好就排成了一本书。这未必无可能,但我们宁可相信,这本书是人智慧的成果,而非一堆铅字的偶然组合。面对秩序井然的宇宙,我们认为要承认有一位智慧的神去管理和安排,总比要承认这一切都是偶然的,更为容易和更为合理。

四、由美善之国的追寻到神的存在
人都在追求真、善、美,或至少追求他以为的真、善、美。
许久以前有一出电影叫“梦断城西”(Wes-SideStory),讲述两帮流氓互相斗争的故事,后来愈争愈烈,终至弄出人命。男女主角原本分属两帮,但爱情使他们走近了,而且愿意化解双方的仇恨。但可惜故事的发展,使双方仇恨有增无已,悲剧终于到了无法化解的地步。他们在未了只能无奈地共唱一首歌:何时有一个地方、一个时间,让我们有一个新的开始,让大家互相宽恕、互相扶持、互相爱护?
其实,他们心底里所要求的,正是一个美好的国度,一个洋溢着正义、和平的美善之国,那里没有仇恨,没有争斗,只有爱、宽恕和接纳。可惜,直到电影的终场,这个国度始终未曾出现。受苦的人仍在受苦,悲剧只是暂告一个段落,它还要不断地延续下去。城西的梦断了,追求人间天国的愿望,终于还是落了空。
这个美善之国会出现吗?千万年来,人类年年月月地期待着的美善之国,叫它世外桃源也好、叫它香格里拉(Shang-la)也好,难道就只能是诗人、文艺工作者的幻想吗?如果真的是这样,人类追求幸福的愿望,不就成了一出闹剧,或甚至是悲剧吗?万物之灵的人类,不是比冥顽的无灵之物更可怜吗?
如果人生不是一个大悲剧,那么,启示录的话便是一个真正的喜讯:“随后,我看见了一个新天新地……上帝要同人们住在一起……他要拭去他们眼上的一切泪痕;以后再也没有死亡,再也没有悲伤,没有哀号,没有苦楚,因为先前的都已过去了。”(启二十一14)

五、有情世界有信天
当我们说有神的时候,我们不是在说一个哲学上的、理念上的、抽象的神,他也不是一个高高在上、冷若冰霜、无视人间疾苦的神。他是有情、有心,能感受到我们所感受的,能同情我们的神。
“他进入了人类的历史,分享了人类的命运。他曾降生成人,拥有一个和我们相同的生命。当我们面对人生的挑战,被压得透不过气来,又感念到人间种种的凄怆、不平、怨愤、是非、罪孽的时候,我们很难没有“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的感慨。但那边,那位身是十字架的耶稣,同时也在悲痛地哀鸣:“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你为什么离弃了我?”这真是一位洋溢着悲愤的大主宰,深切地领会和感受到人间一切的悲哀和惆怅。这时人类所有的忧愁、痛楚、罪恶和污秽,全都压在他身上。他的最后呐喊,正代表了他承担着人类的一切重担,他终于在无比寂寞和凄凉中死去了。
如果耶稣就这样地死了,那不过只是众多历史悲剧之一,就如屈原、岳飞、文天祥、苏格拉底、甘地等等一样。但耶稣的死却完全不同,他复活了,他不单是一个伟人,他更是神。他战胜了死亡、痛苦和一切不幸。他告诉我们,我们在世上所经历的一切,都不会是白受的,因为一切都有导向新生命的可能。罪恶、痛苦与死亡并不是那么的可怕,因为复活的生命将会由此而激射、迸发、穿越而出。
这位有情的主宰其实在告诉我们:世界是有情的、人生是有情的,一切都是有情的。只要我们努力地活,努力地进入他的国度中,一切束缚我们的东西,最终都会被解除和松脱。那为一切人而预备了的美好日子,最终是会来临的。

六、圣经金句
1.其实,自从上帝创世以来,他那看不见的美善,即他永远的大能和他为神的本性,都可凭他所造的万物,辨认洞察出来,以致人无可推倭。(罗一20)
2.凡不认识上帝的人,都是真正的愚人,因为,他们未能从看得见的美物,去发现那自有者;注意7工程,却不认识工程师。(智十三1)

人神的相遇
一、人生永恒的问号
在我们的生命中,许多经验和事例,都会催迫我们去问一些问题,例如:世上有没有一位超越一切的神呢?有没有一位“绝对者”呢?他又是谁呢?尤其当我们碰到良心问题,面对宇宙和大自然的奥妙、罪恶的事实、心理的经验、生存与死亡、人存在的动力,以及特殊的经验等等时,我们更加会问上面的问题。
当人面对荒谬、无意义和寂寞的时候,在人的内心深处会有一种孤独的感觉,这孤独的感觉,即中国诗人所说的“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的感觉,这种感觉就连最亲密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完全地填补。这时,我们便会问:谁可以填补这份空虚呢?谁能帮助我们免除这份深沉的孤独呢?
还有,当我们面对世界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时,我们也会问:人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人类已经这么进步了,而罪恶、痛苦和死亡仍然存在呢?即使我们能延长一倍、两倍、十倍的寿命,又有什么用呢?科学和文明到底对人有什么实益?在享尽世间的一切以后,我们要往哪里去?哲学家海德格尔说:“生命是一个奔向死亡的存在”,意思是:我们好像被抛到这个世界中,走在一条导向死亡的单行道上。从前我并不存在,今日我不必存在,将来也不会存在。那么,我们又为什么要存在。这时,无论你是大科学家、大思想家、大政治家,无论你是英雄、豪杰,或者有多伟大,你都会感到完全无力、无能、无助。
与此同时,存在主义大师沙特却说:“作为一个人,就是等于寻求作神。或者,如果你喜欢,人基本上,就有要做神的欲望。”事实上,有些人的意志力和毅力确是特别的强,他们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克服困难,向更完美的境界奔驰。这股力量是从哪里来的呢?人真的能彻底地超越自己,蜕变为“神”吗?

二、“边际境遇”
当我们认真地思考上述问题时,我们便进人到一种宗教心理学家所称的“边际境遇”中。
在这境遇中,我们往往感觉到生命的有限,体会到自己绝对的无能,以及内心有一种无法满足的渴望。这时,我们好像是处在生命的边缘上,面对宇宙和人生的奥秘,感到完全的茫然和失落。我们似乎走到了已知世界的尽头,或到了可把握的生命的“临界点”,前面只剩下茫茫的一大片不可知和不可把握,那是绝对的黑暗、虚空和孤寂。这时,边际境遇就发生了,因为我们已到了自己生命的边缘。
有一位现代作家,他描写孔子在晚年时,曾有一次在暮色苍茫中伫立,脸色凝重,神情落寞。这极可能是一种对孔子十分真实的描绘。孔子自己便曾说过“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也就是限制。他一生热爱人间、关切世运,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到处奔走。他耗尽精力,去“修诗书、正礼乐”,目的是要“治天下,遗来世”。但奋斗了一生,结果是竟然未能治好“鲁国”,还谈什么“天下”、“来世”呢?所以他深深感到,人无论多么愿意、多么能干,也总有不可为、不能为,或为而无所成的时候。这便是他所说的“知天命”,他所感受到的“限制”。这也是他回答颜回的话的深意:即使是“乐天知命”的人,也会有“忧之大者”。这种免除小忧,而却有大忧的经验,便是我们所说的“边际境遇”。

三、信仰经验:边际境遇的跳跃
当人走到生命的边缘,进入了“边际境遇”中时,由于他已自觉完全无能为力,他便面临两个抉择:一是退回到那可知和可掌握的世界中,不再理会前面白茫茫的一片;另一个抉择使是往前纵身一跃,投入那不可知的世界里,进入“另一个世界”,也就是神的世界中,愿意藉神的启示和力量去面对和解决人的问题。这种对“另一世界”的信仰,对“不可知”的皈依和探索,就构成了所谓的信仰经验。
承认自己的有限,向神投诚,就是一种“跳跃”;跳跃是接触上帝的唯一方法。所谓“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代表的正是在困惑中的突破。边际境遇因此成了一块“跳板”,使人从有限跳到无限;由可经验的世界,跳到未曾经验过的世界;由“自力”跳向“驰力”,跳到神的怀抱中。
宗教经验是很特殊的。有些人清楚意识到,有一股力量临在自己身上,使他做出自己能力所做不到的事;有些人清楚意识到,有一种来自“那一位”的使命感;也有一些人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在和那位“绝对者”、“超越者”沟通、来往。
摩西便经验过上帝的召叫。而且感到有一股力量临在自己身上;保罗和基督相遇后,那份使命感使他一生背上了传福音的包袱,甚至说出“如果我不传福音就有祸”的豪语。

四、宗教经验的追寻
一切对神存在的证明,如果没有伴以活泼的信仰经验,或信仰的见证,便会显得空洞、薄弱而没有生命。信徒必须一生追求与造物者沟通、与上帝结合。下面是一些可行的方法:
1.正视人生:不要回避人生的种种问题,不要从“边际境遇”中抽身退回到自我麻醉和逃避现实的生活方式中。面对人生时,要像孟子所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尽性的人,便会找到上帝。
2.自我开放:默想。找寻适当的静默、独处时间,去深度地思考人生、探索生命的问题,不要由早到晚,只管找寻热闹。
3.向神开放:祈祷、读圣经、与信徒分享;积极寻求与神的沟通和结合。
4.向人开放:与人深交,分享生命中深刻的经验,互相启发以扩阔人生的境界。与朋友在一起,不要永远只谈风、花、雪、月。
5.力行方有真知:能实践所认知的理想,并肯为理想而投身和奋斗;在深刻的生命经验中,寻求与神相遇。
6基本抉择:在一切“边际境遇”中,愿意选择作信心的跳跃,并愿意使自己和上帝的关系成为一种绝对的、自由的、不可追悔的、负责的、完全的投顺和献身,并对这位超越的上帝投以完全的信任,一种超越理性、不须证据和保证的全然信任,并要如屈原所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五、圣经金句
1.上帝,我的灵魂渴慕你,真好像他鹿揭幕溪水。我的灵魂渴念上帝,生活的上帝,我何时来,能把上帝的仪容目睹?(咏四十二23)
2.上帝是我们的救助和力量,是患难中最易寻到的保障。因此,纵使地动山崩,堕入海心,我们也绝不会凝惧横生。(咏四十六23)
3.所以我甘心情愿夸耀我的软弱、,好叫基督的德能常在我身上。为此,我为基督的缘故,喜欢在软弱中,在凌辱中,在艰难中,在迫害中,在困苦中,因为我几时软弱,正是我有能力的时候。(格后一H9r-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