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朗霞街道邮编:深圳,,,,什么是“关内”“关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1 07:44:15

八十年代前后深圳市政府将宝安和龙岗以外的几个区用铁丝网围起来请为关内,宝安和龙岗区称为关外.进入关内必需要用通告证,通行证是在户口所在地公安机关办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关内的人员,以免产生六七十年代的偷渡潮.现在这个铁丝网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并对经济发展做成了障碍.

同意楼上的意思。哪张网已经挡住了发展的道路。

深圳特区管理线以北的地方(宝安、龙岗区)为关外,特区管理线以南的地方(南山、罗湖、福田、盐田区)为关内。

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形成的历史背景

1980年8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颁布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深圳经济特区正式宣告成立。为了使经济特区的政策得到具体落实,198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广东、福建两省和经济特区工作会议纪要》中明确:“海关对特区进口货物、物品,要给予特殊的关税优惠。特区与非特区的分界线进行了严格的管理控制后,凡经批准进口供特区使用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除烟、酒按最低税率减半征税,少量物品照章征税外,其它均免征关税。特区运往内地的货物、物品,应按一般进口的规定征税”。根据这一精神,国务院开始酝酿设立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即人们俗称的二线)。

同年6月启动了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的建设,在兴建过程中,采取边建设边启用的方式进行。1983年3月、4月开始临时启用盐田坳、背仔角2个检查站。1986年2月22日广东省六届人大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与内地之间人员往来管理规定》,同年3月,深圳市人民政府出台了《深圳经济特区与内地之间人员往来管理规定实施细则》,进一步规范特区管理线的日常管理工作。1986年全面实施对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依法管理。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前,早在建国初期,国家已将深圳宝安县划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管理地区,其边境线是原宝安县与周边地县接壤的行政分界线。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管理规定实施严格管理,进入边境地区的人员必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通行证方可进入。建立特区后,为了便于管理,1985年8月,国务院在109号文中规定:“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正式启用后,即将原宝安县边境管理线调整到经济特区管理线”。从此,所谓的“二线”,既是深圳经济特区管理线又是国家批准的边境管理线,既依照1986年广东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通过的《深圳经济特区与内地之间人员往来管理规定》,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边境管理规定实施对“特区管理线、边境线”的双重管理。

名词解释

“一线”

所谓“一线”,即粤港、粤澳边界管理线。其中粤港一线,即广东与香港的边界线,东起深圳龙岗区南澳坝光,西至深圳宝安区东宝河口。粤澳一线,即广东与澳门的边界线,东起珠海香洲区唐家镇金鼎鱼牧海堤,西至崖门水域与江门交界处。

“二线”

所谓“二线”,即经济特区管理线。其中深圳二线于198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启用,它东起深圳盐田区梅沙背仔角,西至宝安区南头安乐。珠海二线则成立于1994年1月,北起香洲区唐家镇金鼎鱼牧海堤,南至香洲区南屏镇鹤洲北检查站。

深圳下辖6个行政区。有51个街道办事处、612个社区居委会。

关内:罗湖区、福田区、南山区、盐田区
关外:宝安区、龙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