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房价为什么那么高:什么是复种制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3 02:50:36

水田复种制度
  19世纪30年代前,杭州粮产区水田多种一季中稻,也有种一季晚稻或一季早稻的。据《浙江省稻作栽培概况》记载:民国18年(1929年),早、中、晚稻的比例为0.50:82.19:17.31。连作以“春花”——单季稻为主,搭配冬绿肥(或蔬菜)——单季稻和单季稻——夏秋旱粮(或蔬菜)。间作套种有麦类间作蚕豆、麦类套种西瓜、玉米间作大豆等。

  民国20年(1931年)5月,浙江省政府就临安、武康、富阳3县关于“早晚禾收获之后,农村大都不种春作,天然地利任其废弃”,而“米价奇昂,民生困苦,自宜多种杂粮”的提案,令杭州等市县政府,“劝导农民播种春花和广栽杂粮”。几年后,又开始实施“扩种冬作”计划,稻麦二熟制面积扩大。24年,萧山县划为省双季稻推广区,首次出现少量间作稻(俗称“嵌稻”)。27年前后,又出现少量连作稻。40年代初,余杭县也有局部地区栽种间作稻。建德、桐庐等县,在人口稠密地区,出现种植“春花”——早稻——秋旱粮,即俗称水田老三熟制。

  1949年全市间作稻面积为2.56万亩,至1951年增加到10.41万亩,种植地区扩展到杭县、富阳县和市郊。1952年,杭州开始全面实施种植制度改革,改制的中心是提高复种指数。1954年冬,全市绿肥面积扩大到82.30万亩,比1951年增加71%。同时,压缩单季中稻,扩大单季晚稻和间作稻。至1955年,全市单季中稻面积为113.51万亩,比1951年减少36%。建德、淳安等县,则扩大单季早稻的种植比例,以便后茬秋玉米能适时播种。据调查资料汇总:单季稻改间作稻,可增产24.72—34.94%;间作稻改连作稻,可增产15.38—17.14%;中籼改晚粳,可增产6.47—19.41%;荞麦、马料豆等改玉米,可增产1—3倍。

  1956年以后,改制工作进展加快。1958年,全市连作稻面积发展到66.75万亩,粮地复种指数达到216%,比1955年分别增加64.12万亩和20%,春粮播种面积减少9.07%,油菜播种面积减少26.61%。粮食产量因水稻比重上升而增长 7.64%;油菜籽因亩产提高,总产量大体保持在改制前的水平;一些水田旱作,如大豆、马料豆、荞麦等因产量偏低,或被玉米所取代,或被移往田塍和旱地,或被淘汰。1959—1960年,连作稻面积再度增加,造成春粮面积调减过大,出现了“吃了米饼、丢了麦饼”的现象。1961年,连作稻面积减少近三分之一。1964年,连作稻面积又有所回升,达到146.24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69.39%;间作稻面积由1957年顶峰时的52.87万亩,回落到3.74万亩;单季稻面积也锐减到 2.58万亩,粮地复种指数为226.90%,粮田亩产为400公斤,达到《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确定的指标。

  1958年,一些地方开始推广“春花”——连作稻新三熟制,但因工本增加较多,产量却增加不甚明显而未能普及。1971年“小化肥”工业兴起后,绿肥面积减少,且“春花”单产明显提高,促使推广新三熟制的步伐逐渐加快。1976年,新三熟面积占水田总面积的41%,1979年上升到65.4%。1980年后,熟制间的比例关系发生变化,部分双季稻地区又恢复种植单季稻。1983年,全市单季稻面积为29.65万亩,比1979年增加65.74%。
  http://www.hzz-ny.zj001.net/misc.php?xname=12QHIU0&dname=KPRHIU0&xpos=2&op=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