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网红:什麼是礼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9 16:54:34
礼教的具体定义是什么?

礼包括道德行为规范、文明行为规范、礼俗、礼仪、礼节、制度等。礼节是个人的符合规范的交际性行为。礼俗是依托民俗民风而存在的礼。 仪容是指礼之践履者应具有的良好的动态:恭敬而不轻怠,庄重而不轻浮,沉稳而不浮躁,自然而不做作,优雅而不粗俗,真诚而不虚伪,适中而不过分。礼仪,通常是指在集体活动中的按一定程序进行的行为。由道德行为规范、文明行为规范、礼俗、礼仪、仪容共同组成文明的社会生活景观。
  礼既然是在社会中形成的,那么,在封建社会,礼就不可能不打上封建社会的烙印,反映出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我们将反映封建社会特有的社会现实和思想观念的礼教,称之为封建礼教。封建礼教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封建礼教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在制定礼教时,竭力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最高统治集团在制定礼教时,也是根据统治集团的利益,而不是根据全民的利益。封建礼教,也就成为统治者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
  中国古代的礼教,被扣上封建礼教的帽子,遭到全面的否定和抛弃。我认为,这里犯了一个将共性与特殊性混同起来,将人文礼教与封建礼教混同起来的错误。封建礼教,乃是封建制度、封建意识在礼教中的反映,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特殊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理所应当地批判封建礼教,但决不能因此而祸及人文礼教。人文礼教反映的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共性,反映的是人的共性,反映的是中华民族的共性,因而,我们应倡导人文礼教。
  一、封建礼教主要的内容
  (一)特权思想:《礼记·曲礼》孔疏云:“礼者,所以辩尊卑,别等级,使上不逼下,下不僭上。故云礼不逾节,度也。”政治上的不平等,经济上的不平等,血缘关系上的不平等,总是将一些人置于高位,让他们拥有特权。在臣君关系中,君是特权者,在臣民关系中,臣是特权者,在夫妇关系中,夫是特权者;在父子关系中,父是特权者;在经济生活中,地主是特权者。
  (二)弱势者单方面的义务:
  封建礼教规定了在不平等的关系中居于低位的弱势者,应履行单方面的义务,从而维护着居于高位的强势者的特权。在这里,没有人人平等的观念,强势者享用弱势者为其提供的服务,但是,强势者决不为弱势者履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显现出强势者的特权。
  弱势者单方面履行义务,其结果是,弱势者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反而助长强势者的特权恶性膨胀:臣忠造就了君昏,子孝造就了父暴,妻贤造就了夫恶。弱势者的利他主义,成全了强势者的利已主义。
  (三)男尊女卑:
  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女性缺乏独立的经济权利,导致了妇女处于低位。封建礼教对此加以肯定和维护。男尊女卑,一方面造成了男性在家庭中的骄横,另一方面造成了对女性的压迫和侵夺,这是产生罪恶和悲剧的一大根源。
  (四)亲疏有别:
  中国人生活在血缘家庭和宗教集团之中,亲疏有别、内外有别成为封建礼教的一个重要内容。《礼记·曲礼上》讲:“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对待陌生人,往往就采取非人道的行为,此种观念不利于国家民族意识的培养,有碍于社会公德的建立。
  (五)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完全扼杀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人也就丧失了反省礼教的能力,陷入礼教操纵关系之中,这也是封建礼教的一大特色。人在这种探纵关系中,成为别人的工具,成为受害者和牺牲品,这就是封建礼教“吃人”的一面。
  重建人文礼教,应彻底批判封建礼教,以平等思想取代特权思想,以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取代弱势者单方面的义务;以男女平等取代男尊女卑,以公德取代亲疏有别的私德,以民主精神取代专制主义。
  二、人文礼教创立之根据
  礼教的创立,依据以下四个方面:
  (一)人类生存的共同境域是礼教产生的基础:“故圣人作乐以应天,制礼以配地。”[1]子产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2]
  (二)人的社会属性是礼产生的根据:自然万物遵循着铁的自然规律展开活动,不存在着活动的多种可能性和选择性的问题。而人的社会生活,超越了自然规律的限制,存在着活动的多种可能性和选择性的问题。在某一境遇中,那一种行为方式最好?人们能过长期的实践和践行,就会逐渐共同的认识,这些被认定为最好的行为方式就被确定下来。其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要通过外在的行为,传递给对方某种信息或信号。通过人们的共同约定,人的某种外在行为同某一信息或信号,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还有,集体性的社会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式和规则,否则,就不能确保社会活动的顺利进行。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常常使身处其间的人不知所措,产生各种错乱的行为,导致社会处于无序的紊乱状态。为了将社会建设成有序的健全的社会,就必须制定礼教,“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淆于地,列于鬼神,达于丧、祭、射、御、冠、婚、朝、聘。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3]每一个都要找到自己的社会角色,严格地遵守与该社会角色相应的行为规范:“君子思不出其位。”[4] “非礼无以辩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5]
  (三)人类生活的不同境遇是礼之分疏与变化的根据
  时代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人类生活的共同境遇就有不同的特色。相应地,礼教除了反映全人类生活的共同境遇之外,还有时代性、民族性、区域性。要根据境遇的变化,进行变通。“礼从宜,使从俗”[6]
  (四)人的需要通过礼而得以实现
  背离人的需要的礼教,就丧失了存在的价值,流于虚玄或繁琐。礼教具有工具性价值,能指引人们按照正当的途径去满足自己的需要,也能有效地化解人的需要而造成的相互冲突。将人的主体的各种需要,通过礼正确地导引出来:“孰知夫恭敬辞让之所以养安也,孰知夫理义文理之所以养情也。”[7]
  (五)礼的内在精神是仁爱、正义、和谐、节制、善美、忠孝、睿智、虚静、自然、诚信十大义理。这十大义理必须具存于人,才能在行为中表现出来。

中国古代的礼教区分为人文礼教和封建礼教,由此分辨中国古代礼教的精华与糟粕。封建礼教的特定内容是:特权思想、单方面的义务、尊卑观念、亲疏有别、专制主义。人文礼教创立的根据是人类生存的共同境遇,人文礼教的内在精神是仁爱、正义、和谐、节制、善美、忠孝、睿智、虚静、自然、诚信。本文还论述了人文礼教的基本原理和主要功能。

最简单的礼教的解释就是: 君君臣臣, 父父子子.

一提起封建礼教,人人恨之入骨。但什么是封建礼教呢?在人们的印象中可能是一切规矩的象征。封建让人很不舒服。可封建一词是什么意识呢?封建的古意是分封建制的意思。若是按马克思的社会发展学说来定义,则封建制度不属于封建社会。因为封建制度是周朝建立的社会制度,而秦王朝之后封建社会不是用封建制度,而是用中央集权制。官员们都没有自己的封地。可见封建一词定义不准。

“礼教”产生的基础是周末的封建制度,说“封建礼教”应该说是那个时代的“礼教”。而春秋战国时代,人人都称“礼崩乐坏”,秦以后实行的中央集权制就没有“封建礼教”的社会基础了。虽以后各朝尊儒术复周礼,可所复的礼也与周礼大相庭径。能说封建社会就是“封建礼教”吗?

周末的封建制度,最终形成战国时代诸候国林立。周朝则诸候国的联合体。如古代希腊,是地中海沿岸城市的联合体,但他们的文化特征是一样的。这个时代是出圣贤的时代,是思想自由的时代。你看中国:孔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你看世界:佛祖释加牟尼、基督、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多少伟人出自这一时代?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封建礼教产生的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

再来看:周末的封建制度是如何产生这样的文化成果的呢?封建:分封建制。周代的士大夫都有自己的封地,可以执行自己的政策,因此思想上也是自由的。不象后世的中央集权社会,士大夫的自由度就小多了。能使各诸候国凝聚在一起的只有“礼教”,周王自己的封地很小,然而当时的诸候国都去朝拜他,礼教使周王自然而然的成为中心。以后是周幽王自己不争气,拿国家信用开玩笑:为博美人一笑,在长城上举起烽火,诸候惶惶,以为大敌当前,然不知周王正指着城下的诸候们,逗美人乐呵呢?美人笑了,国家信用失了,礼教亡了。周公含幸如苦呀!周成王尚幼,周公全力佐之,成王成年之后又以天下让成王,而不谋帝王之位。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相传周公在吃饭时有客来,周竟将口中的饭吐出来,漱了口接待客人。周公之位,等会再见又何妨?尚礼如此,近者悦,远者来,天下归心。修身、治心、明礼,幽王忘了。天子垂裳而天下治,幽王忘了。天子首先是一个礼仪的表率,正化社会风气。古制:“非天子不制礼乐,非上大夫不拟制度。”天子之权威,自己是礼乐的表率、以礼乐倡导文明。则流行风潮无不是跟着礼乐走(如今日之影星)。而制度之事,则并非天子一人能定,由大夫们一起商量拟定,可见社会民主。周王朝的礼乐影响是很大的,对诸候国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虽然诸候国握的是实权,周王是虚名,可当时的虚名却能把实权凝聚起来。周王定朝时,曾制九鼎,象征九洲。周朝没落之时,有楚王想把这鼎搬那么一二个回家,派使臣来试探周王说:“这个九鼎有多重呀?”周王察觉了楚王的用意,回道:“此鼎是国之重器,岂容你问?”楚庄王知难而退,当时的楚庄王是春秋五霸之一。此鼎名盛,楚庄王犹不敢以强力夺之。问鼎天下又岂能依强力?名实俱归,德行而已。

由礼,知有制度,知尊重人权,知相互揖让。虽负贩者必敬之,岂是依强而霸?诸候虽强周公有礼。有人言礼教是枷索,当时的礼是枷索吗?夫子毕生求一枷索?礼是天理之节文,天理正气所在。

[礼记]:礼,不妄说人,不辞费。礼,不逾节,不侵侮,不好狎。修身践言,谓之善行。行修言道,礼之质也。[礼记]: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礼不可不学。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好礼,则志不慑。[中庸]:先王以斯道为美,小大由之。

不恃强凌弱,这不是民主么?举贤任能修信讲睦,这不是民主么?是故君子有大道,忠信而得之,骄泰而失之。斯是良言,足以警千百万世。

后世帝王则是以霸术而得之,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又岂是行周公之礼?“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岳飞精忠,竟以“莫须有”之罪刑之。又岂是周礼?周礼重臣不刑。原因是:当时的社会不能刑;一是大臣各有封地,若是行不正,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与诸候共伐不道。二是大臣所犯之罪是“非礼”。而一定不是抢劫偷盗,杀人放火,也不会贫污受贿(当时的社会大臣自有领地,只有所定之税赋,税赋按周礼征收,不可能再去贪污,贪污只是有了中央集权之后)。对于“非礼”的诸候,天子一定要征伐他。以后天子“礼”的权威就减弱了,诸候以王霸为术,这就是春秋战国时代了。

由此可见,封建礼教是民主的基础。现代社会要完善监督机制,然有监督贪污分子自有他的关系网对付监督。还不如完善监督机制的同时,建立封建礼教,法与德同治。

礼仪之邦,是我中华民族的美称。而“五四”、“文革”之后礼仪美俗已不在了。如今中国到处可听见“国骂”,有的地方以“国骂”打招呼;一见熟人便往人身上擂一捶:“他妈的,好久不见,你小子上哪去了。”人皆以为是亲近。此俗到底美不美呢?热情到底怎样才适宜呢?不产生不被人理解的恶果呢?这都是现代礼仪所要研究的范围。
俗话说:“好心当成驴肝肺”,既然有善心,为何又被人当“驴肝肺”呢?原因是他的做法不合“礼”,路子走歪了,情末冾,致失本意。因为不合“礼”好心被当成恶意是常有的。《礼记》中有:礼释回,增美质。“释回”去不正之气,达善之端,是礼的本质。
礼所达的是正当的关系:又有《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因和而和不复以礼节之,亦不可也。”礼最终所达的是最适宜的关系。如销售关系,售货员不能只和顾客口味,就要使用美女,一味和顾客巧笑情兮,美目盼兮的调口味。这样并非销售关系之礼,顾客都去看小姐去了,那里还会在买东西,留下来的印象是这里有美丽的小姐,却记不得这里卖什么了?顾客与店员的关系果真好了,可销售利润显明看见它下降了。所以销售关系有销售关系所止之礼,一却人情都止于销售关系。如店员要为顾客导购、要为顾客做商品介绍、演示。又有与顾客保持多远的距离合适,使他既不感觉自己被商家疏远,所要问的旁边无人答应;又不要使顾客感觉热情太过份了,有被人跟踪的不自在。在回答顾客的问题时都要注意,不要使顾客觉得你在强行推销、或是在探他的经济实力有多大。――――这些都是止于销售关系的礼,可以说礼是一种行为艺术、也是一种语言艺术。这种艺术,不是只受礼的人觉得美,而且,施礼的人也会觉得美。这就是:礼释回,增美质。

有感于日本相当重视员工的礼仪培训,要求店员头容正、身容直、手不苟动必依乎礼、言不枉发必依乎礼。培训时甚至将头上放一清水,行走时不能掉下来。这样培训出来的员工品行具庄,有一个大公司的气质。而中国却以性情放纵为善,以为放纵了自己就是有“个性”。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年青的女孩子跳着走路,常和已婚男人调情,以试自己的魅力到底有多大,至于发展的后果她就不管了―――似乎这就叫活泼和有个性。此情不善,发展的结果是不美的,人所共知。可是人皆以此为时尚,导致现代的社会风气恶化。再回想起中国当年的礼是,男女有别,哪会有此节?男子行作揖之礼,女子行万福之礼。女子行万福之礼,大概如电视上,女子拿一块手帕,轻轻在腰间一甩,温柔的说:“客官万福。”――此节现在早已不在了,现在女人和男人一样,都大大咧咧,讲起痞话来个个不知羞耻二字。女人好强,总要争个高下,怪不的现在的关系总不正常,结婚的少离婚的极多。男女有别是礼的基础,男子阳刚之美,女子以阴柔为美,总不能倒过来吧?女子行万福之礼,正体现了女子的温柔可爱,若常依此节而行,则自然会变化气质,则妇道可行,家庭美满。而男子作揖,则体现了男子的阳刚之气、江湖之气、或书生之气。这些气质都在礼节之中,比如日本人好深鞠一躬,对人说:“初次见面,请多关照。”常这样做,关系也很美。

礼是日用平常之道,而儒家就对这日用平常的小节非常重视。而几千年礼仪传统的中华文明,礼已经全部失去了。我们现在再来看日本和韩国的电视,反而觉得他们才是个礼仪之邦。幼年常看日本电视《血凝》、《信子》之类的电视,觉得日本的女主人公特别美,不单是指漂亮,而且语言、行为都特别美。信子一回家首先向妈妈打招呼:“妈妈,我回来了!”而中国的儿女恐怕就是进门将鞋一甩,电视机一拧,谁也不知道进来了一个什么。虽然是小节,可见风俗的“美”与“恶”。语言小事,可恶语一出十日寒,良言一出三冬暖。良言、良行成为习惯之后,如“早上好”、“晚安”之美好的习惯语,不论是对家庭,对社会都有极大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