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包王女3d梦梦百度云:鸡鸣寺为什么是尼姑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9 21:14:12
通常寺说的都是和尚庙,为什么鸡鸣寺是尼姑庵呢?

南京鸡鸣寺--南朝首刹鸡鸣寺,又称古鸡鸣寺,位于鸡笼山东麓山阜上,是南京最古老的梵刹之 一。鸡笼山东接九华山,北临玄武湖,西连鼓楼岗,山高62米,因山势浑圆似鸡笼而得名。

  鸡笼山背湖临城,满山浓荫绿树,翠色浮空,山青水秀,风景绮丽。鸡鸣寺寺址所在,三国时属吴国后苑之地,早在西晋永康元年(300年)就曾在此倚山造室,始创道场。东晋以后,此处被辟为廷尉署,至南朝梁普通八年(527年)梁武帝在鸡鸣埭兴建同泰寺,才使这里从此真正成为佛教胜地。 同泰寺与台城(宫城)隔路相对,整个寺院依皇家规制而建,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盛极一时,无愧于"南朝四百八十寺"首刹之誉。由于皇帝的尊祟,同泰寺俨然如当时南方之佛教中心,天望高僧达摩从印度来建康时,就居于此。 梁武帝经常到寺里说法讲经,听众逾万,并曾先后四次舍身到同泰寺为僧,脱下皇帝龙冠莽袍,穿上僧衣,在寺中过起僧人生活,人称为"皇帝菩萨"。

  侯景之乱"后,同泰寺荒芜多年,直至922年杨吴时,才又在同泰寺故址建台城千佛院。南唐时 称净居寺,建有涵虚阁,后又改称圆寂寺。至宋代又分其半地置法宝寺。至明初时,这里只有一座小 小的普济禅师庙。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命祟山侯李新督工,在同泰寺故址重新兴建寺院,尽拆故宇旧屋,加以拓展扩建,题额为"鸡鸣寺"。后经宣德、成化年间的扩建和弘治年间为时六年的大修,寺院规模扩大到占地一古余亩,常住寺僧有百余人之多。寺院依山而建,别具风格,共建有殿堂楼阁、台房宇达三十余座,远远望去,俨然一华丽祗园。 清朝康熙年间曾对鸡鸣寺进行过两次大修,并改建了山门。康熙皇帝南巡时,曾登临寺院,并为这座古刹题书了"古鸡鸣寺"大字匾额。乾隆十五年(1751年),地方官为了迎早帝和太后南巡,又重建了凭虚阁,作为驻跸行宫,乾隆也这座古寺题 写了匾额和楹联。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同年间重修,仅有房屋十余间,中间是小院,前面是正殿。至同治六年(1867年),寺僧西池等募资修建了观音楼,楼内供着普渡众生、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有趣的是,鸡鸣寺的观音与众不同,为一尊倒坐观音菩萨像(面朝北而望),佛龛上的楹联道明原因:"问菩萨为何倒坐,叹众生不肯回头。"鸡鸣寺从今又称为观音阁、观音楼。光绪二十年(1894年),两江总督张之洞又将殿后经堂改建为"豁蒙楼",并手书匾额。

  1958年鸡鸣寺改为尼众道场。所以是先寺后庵,名字没改。

【庵】
出家或隐遁者所住之屋舍。又作草庵、蓬庵,或庵室。《释氏要览》卷上云(大正54·263b)∶
‘释名曰∶草为圆屋曰庵,庵庵也。以自覆庵也,西天僧俗修行多居庵(此方君子亦有居庵者咸荣绪。晋书云∶陶琰年十五便绝粒居草庵。(中略)逸士传云∶陶潜居蓬庵。神仙传云:焦光居草庵)。’

《五分律》卷一云(大正22·5b)∶‘尔时有比丘,名达尼迦,是陶家子,于乙罗山作草庵住。’《有部毗奈耶》卷四十八云(大正23·892c)∶‘有独觉圣者,造一草庵在中住止。’《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十四云(大正24·377c)∶‘往空闲处而作草庵,昼夜勤思唯除乞食。’

在中国佛教界,僧尼住处之名为‘庵’者,规模皆小,不能与大寺丛林比况。及至近世,习俗相沿,往往以‘庵’为比丘尼住处之专称。男众住处之称为‘庵’者,甚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