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徐圩新区官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是知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16:09:09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注释】知:此句有五个“知”字,前四个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同“智”,聪明。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

分享到QQ空间新浪微博百度搜藏人人网腾讯微博开心网腾讯朋友百度空间豆瓣网搜狐微博MSNQQ收藏淘宝百度贴吧搜狐白社会更多...百度分享
555哥哥哥 三级 | 我的知道 | 消息(9) | 百度首页 个人资料

退出
我的提问

我的回答

为我推荐的提问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文库 帮助 | 设置

百度知道 > 社会民生 > 宗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是知也 检举 | 2006-3-2 20:55 提问者: 罗畸璺 | 浏览次数:2500次
撒我来帮他解答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还能输入 9999 字插入图片删除图片插入地图删除地图插入视频视频地图回答即可得2分经验值,回答被选为满意回答可同步增加经验值和财富值
参考资料:匿名回答提交回答取消

推荐答案 检举 | 2006-3-2 20:56 ??什么问题赞同1| 评论
向TA求助 回答者: woaiwenxue222 | 二级

擅长领域: 暂未定制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相关内容
2006-5-2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是知也. 2 2010-10-10 你对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的教诲有没有不同意见? 8 2009-11-1 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的“是”是什么意思 6 2009-3-24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 2009-2-5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 啥意思?? 65 更多关于知之为知之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知之为知之 不知
知之为知之:英语 知之为知之:意思 知之为知之:翻译 知之为知之:百度 2011-7-27古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英语怎么表达,最好是比较地道的表...22010-10-4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成英语,谢谢!182007-6-23那个高人用英语翻译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52012-2-2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两句话中分别有哪...2012-2-1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意思1更多关于知之为知之:英语的问题>>
回答 共4条 检举 | 2006-3-3 01:03 晴天的娃娃 | 五级
传曰:子路盛服以见孔子。孔子曰:“由、疏疏者何也?昔者、江于汶,其始出也,不足以滥觞;及其至乎江之津也,不方舟,不避风,不可渡也,非其众川之多欤!今汝衣服其盛,颜色充满,天下有谁加汝哉!”子路趋出,改服而入,盖揖如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夫慎于言者不哗,慎于行者不伐。色知而有长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言之要也;能之为能之,不能为不能,行之要也。言要则知,行要则仁,既知且仁,又何加哉!”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摘自:http://www.white-collar.net/02-lib/01-zg/03-guoxue/%BE%AD%B2%BF/%C6%E4%CB%FB/%BA%AB%CA%AB%CD%E2%B4%AB/hanp.htm ) 赞同0| 评论 检举 | 2006-3-9 12:37 真cheng | 二级
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明智。

《汉书》中的“张释之传”,有一事记载:汉文帝视察圈养野兽的上林苑,问上林尉苑里野兽的数量,十余问,尉不能尽答。文帝颇不满,以为此尉无能,打算撤其职而任用他手下对答如流的“啬夫”。事情后经张释之的一番劝说而作罢。

上林尉不能尽答皇帝的询问,当然可说是“官僚主义”,未尽职守。但他不妄答,不吹牛,仍有其可取处。这使我想起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问题。先哲孔子曾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又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子路”) 其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知道的就是知道的,知道几分就是知道几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妄说。这才可谓“知”。

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重现实与人事的。比如,对于神鬼幽明之事他不知,所以他“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尚且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又如何能去从事神怪之事? 孔子于神怪之事付之阙如,避而不谈,意味着既不肯定其有,也不肯定其无。

大智慧如孔子,尚且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道的事物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那么中智以下的人当然不可能样样都知道。除了神怪幽明之事外,承认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是最聪明的态度。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宋代的大臣吕端,宋太宗称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就是弃“小慧”而就“大智”的一个好例子。《汉书》中张释之为上林尉的辩护,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来立论,从而得到汉文帝理解的。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越要虚怀若谷。作为专家、学者,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美国现代物理学家费曼说:科学家总是与疑难和不确定性打交道的。当一个科学家不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时,他就是不知道;当他有了大概的猜测时,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即使他对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时,他也会对质疑留有余地。对科学家来说,承认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的结论留有被质疑的余地,是科学发展所必须的。学人只有秉持这样的科学态度,才能不断地“格物致知”,获得新认识,达到新境界。常言所谓“一事不知,学者之耻”,其本意正是在于策励学者们不断求索,不断进取。“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即使是在专业领域内,那种自诩或表现为无所不知的“专家”,不仅其学识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怀疑的。
其实,丁肇中教授大可不必说“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糊弄过去,可以说一些不沾边际的话搪塞 过去,甚至还可以委婉地对学生说:“这些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太深奥,一两句话解释不清楚。”但是,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却选择了最老实、最坦诚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诚恳,没有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也绝没有“卖关子”。丁教授坦言不知道,不但无损于他的科学家形象,更凸现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与丁肇中“三问三不知”相似的还有帕瓦罗蒂在一个大型演唱会上的表现,他演唱时刚到高潮之际,却突然停顿下来。举座哗然,连乐队都停了下来。帕瓦罗蒂坦诚地说自己忘记歌词了,请求大家原谅,希望大家再给他一次表演机会。在一阵沉寂后,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事后,有人告诉帕瓦罗蒂:“你完全可以做做口型,而不必承认自己忘了词。相信观众肯定会认为是麦克风坏了而丝毫不会怀疑到你身上。”帕瓦罗蒂微微一笑:“如果还有下次,我同样会认错。因为事实早晚会被人知道,那对我的声誉影响会更大。
与丁先生相反的是,一些人尤其是个别官员,在很多问题面前往往表现了“万事通”、“博学家”的“风采”,下基层、搞调研在情况不明、事情未弄清的时候就发指示、提要求、做决定,流露出一种“傲视万众”、“唯我正确”的态度。殊不知,一些指示、要求、决定有时与基层的实际不相符合,有的甚至离题万里,基层照此做下去,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有一般常识的人都知道:人非圣贤,不可能生而知之,治学之要,行政之本,就在于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孜孜以求,来不得半点虚假。对不知道的东西,就不要充当“先知先觉”,更不要自认为能“升”而知之,认为自己一旦当了领导就对什么问题都有发言权。这是做学问做官乃至做人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时下有些“专家”、“学者”,总喜欢对一些自己不甚了解的事情发言,不负责任地乱说一通。结果是“专家意见”并不“专业”,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有些“专家”因此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力在减弱。与此相对照,让人更觉得作为学术大师的丁肇中“三问三不知”,对于学人来说十分可贵,令人警醒。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坦然与诚实,不仅是科学家、艺术家和领导干部应该具有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知识都是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得来的,与官位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个别官员之所以“升而知之”、“官升知识长”、“官大本领强”,其实是官僚主义在作怪,并错误地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显示其“水平”、“能力”和“高明之处”,才不至于混同于一般老百姓,而且自己确实“高”。这些官员“升而知之”的做法令老百姓倒胃口、反感“事小”,给人民、国家带来损失“事大”!谨防“升而知之”,才能使个别官员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树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才能注意学习、加强学习,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才能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实践“三个代表”,更好地为人民、国家作贡献。否则,总认为“升而知之”,就会堵塞其提高、前进的道路,最终贻害无穷。 赞同0| 评论 检举 | 2006-3-9 21:43 瑷雪霏霏 | 一级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注释】知:此句有五个“知”字,前四个都是“知道”的意思,最后一个同“智”,聪明。
【译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态度。 赞同1| 评论 检举 | 2012-2-27 08:36 yl980318 | 二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一种智慧。 赞同0| 评论
等待您来回答0回答60求解签。观音签,第98签。问姻缘0回答赞美之泉歌本教堂有卖吗1回答上海慈风阁是否真的开光1回答道教中,狐狸精法力高强,善变幻,请问能识破并收服它的神仙有哪些??0回答谁在棋牌游戏里面玩过轮盘的啊 那边的玩家多不多啊2回答24岁了,童真缘起一句话2回答给玉佩开光的咒语是什么0回答给玉佩开光的咒语是什么更多等待您来回答的问题>>
分享到: 推广链接 卓越亚马逊,你不可不知的,2折起
卓越亚马逊你不可不知的特价,图书.音像.钟表.玩具.化妆.家居.健康.数码.手机.家电... www.Amazon.cn
555哥哥哥三级我的提问 我的回答 积分商城
今天你做任务了没?全部任务学我所长 +30新手任务之回答篇 +20茁壮成长 +100知道答人 +1350进入个人中心

卓越亚马逊,你不可不知的,2..
卓越亚马逊你不可不知的特价,图书.音像.钟表.玩具.化妆.家居.健康.数码.手机.家电...
www.Amazon.cn

来百度推广宗教

使用百度Hi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提问有新回答”“回答被采纳”“网友求助”的通知。查看详情

您想在自己的网站上展示百度“知道”上的问答吗?来获取免费代码吧!

投诉或举报,请到百度知道投诉吧反馈。
功能意见建议,请到知道意见社吧反馈。

©2012 Baidu 使用百度前必读 | 知道协议 | 百度知道开放平台
任务提醒
x◆◆关闭提示 关闭
确 认 取 消

出自孔子的《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表现。  
 
“是知也”中的“知”通“智”(智慧的意思)。

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明智。

《汉书》中的“张释之传”,有一事记载:汉文帝视察圈养野兽的上林苑,问上林尉苑里野兽的数量,十余问,尉不能尽答。文帝颇不满,以为此尉无能,打算撤其职而任用他手下对答如流的“啬夫”。事情后经张释之的一番劝说而作罢。

上林尉不能尽答皇帝的询问,当然可说是“官僚主义”,未尽职守。但他不妄答,不吹牛,仍有其可取处。这使我想起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问题。先哲孔子曾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又云:“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子路”) 其基本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知道的就是知道的,知道几分就是知道几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不妄说。这才可谓“知”。

孔子的思想是入世的,重现实与人事的。比如,对于神鬼幽明之事他不知,所以他“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尚且不能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又如何能去从事神怪之事? 孔子于神怪之事付之阙如,避而不谈,意味着既不肯定其有,也不肯定其无。

大智慧如孔子,尚且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道的事物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那么中智以下的人当然不可能样样都知道。除了神怪幽明之事外,承认有所知、有所不知,是一种老实的态度,也是最聪明的态度。唯其有所“不知”,才能成其“有所知”。宋代的大臣吕端,宋太宗称他“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就是弃“小慧”而就“大智”的一个好例子。《汉书》中张释之为上林尉的辩护,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来立论,从而得到汉文帝理解的。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越要虚怀若谷。作为专家、学者,对不知道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知道”。美国现代物理学家费曼说:科学家总是与疑难和不确定性打交道的。当一个科学家不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时,他就是不知道;当他有了大概的猜测时,他的答案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即使他对自己的答案胸有成竹时,他也会对质疑留有余地。对科学家来说,承认自己的无知,使自己的结论留有被质疑的余地,是科学发展所必须的。学人只有秉持这样的科学态度,才能不断地“格物致知”,获得新认识,达到新境界。常言所谓“一事不知,学者之耻”,其本意正是在于策励学者们不断求索,不断进取。“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即使是在专业领域内,那种自诩或表现为无所不知的“专家”,不仅其学识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怀疑的。
其实,丁肇中教授大可不必说“不知道”。比如可以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糊弄过去,可以说一些不沾边际的话搪塞 过去,甚至还可以委婉地对学生说:“这些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太深奥,一两句话解释不清楚。”但是,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却选择了最老实、最坦诚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诚恳,没有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也绝没有“卖关子”。丁教授坦言不知道,不但无损于他的科学家形象,更凸现了他严谨的科学态度,令人肃然起敬。
与丁肇中“三问三不知”相似的还有帕瓦罗蒂在一个大型演唱会上的表现,他演唱时刚到高潮之际,却突然停顿下来。举座哗然,连乐队都停了下来。帕瓦罗蒂坦诚地说自己忘记歌词了,请求大家原谅,希望大家再给他一次表演机会。在一阵沉寂后,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事后,有人告诉帕瓦罗蒂:“你完全可以做做口型,而不必承认自己忘了词。相信观众肯定会认为是麦克风坏了而丝毫不会怀疑到你身上。”帕瓦罗蒂微微一笑:“如果还有下次,我同样会认错。因为事实早晚会被人知道,那对我的声誉影响会更大。
与丁先生相反的是,一些人尤其是个别官员,在很多问题面前往往表现了“万事通”、“博学家”的“风采”,下基层、搞调研在情况不明、事情未弄清的时候就发指示、提要求、做决定,流露出一种“傲视万众”、“唯我正确”的态度。殊不知,一些指示、要求、决定有时与基层的实际不相符合,有的甚至离题万里,基层照此做下去,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了。
有一般常识的人都知道:人非圣贤,不可能生而知之,治学之要,行政之本,就在于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孜孜以求,来不得半点虚假。对不知道的东西,就不要充当“先知先觉”,更不要自认为能“升”而知之,认为自己一旦当了领导就对什么问题都有发言权。这是做学问做官乃至做人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时下有些“专家”、“学者”,总喜欢对一些自己不甚了解的事情发言,不负责任地乱说一通。结果是“专家意见”并不“专业”,让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有些“专家”因此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力在减弱。与此相对照,让人更觉得作为学术大师的丁肇中“三问三不知”,对于学人来说十分可贵,令人警醒。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种坦然与诚实,不仅是科学家、艺术家和领导干部应该具有的,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知识都是通过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得来的,与官位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个别官员之所以“升而知之”、“官升知识长”、“官大本领强”,其实是官僚主义在作怪,并错误地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显示其“水平”、“能力”和“高明之处”,才不至于混同于一般老百姓,而且自己确实“高”。这些官员“升而知之”的做法令老百姓倒胃口、反感“事小”,给人民、国家带来损失“事大”!谨防“升而知之”,才能使个别官员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树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求实态度;才能注意学习、加强学习,由不知到知,由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才能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实践“三个代表”,更好地为人民、国家作贡献。否则,总认为“升而知之”,就会堵塞其提高、前进的道路,最终贻害无穷。

传曰:子路盛服以见孔子。孔子曰:“由、疏疏者何也?昔者、江于汶,其始出也,不足以滥觞;及其至乎江之津也,不方舟,不避风,不可渡也,非其众川之多欤!今汝衣服其盛,颜色充满,天下有谁加汝哉!”子路趋出,改服而入,盖揖如也。孔子曰:“由志之,吾语女;夫慎于言者不哗,慎于行者不伐。色知而有长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言之要也;能之为能之,不能为不能,行之要也。言要则知,行要则仁,既知且仁,又何加哉!”诗曰:“汤降不迟,圣敬日跻。”
(摘自:http://www.white-collar.net/02-lib/01-zg/03-guoxue/%BE%AD%B2%BF/%C6%E4%CB%FB/%BA%AB%CA%AB%CD%E2%B4%AB/hanp.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