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发电(601991)股吧:“梧桐本无树”这句话的出处及如何解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11 05:12:30
“梧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我想知道这句诗出自哪里,又作何解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的。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
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心中有尘,尘本是心,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道家讲究无牵无挂, 追求避世。
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说的是一种超脱, 却不是刻意的寻求,
主旨在心。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应该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才对.
这句话好象是南北朝时期一个当时禅宗高僧问自己的弟子何为脏?
结果旁边一个扫地僧回答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结果成为了高僧的衣钵传人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净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净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当时五祖正要寻找可以继承其衣钵的人,韶关南华寺修行时,聪明的神秀就在寺院墙上写下前面四句.在寺院作下人的慧能看了,提笔写下自己的见解,就是后面四句.当天深夜,五祖召见慧能,把衣钵传给了他.慧能几句佛偈,表达出佛家无色无相,见性成佛的境界.

释嘉摩尼说的

我同意twm110的说法。解释上阳光雪儿的后三句很能说明问题。佛教精髓不是很好参悟。用哲学上的观点来讲,佛学很唯心,强调个人感悟,就如惠能的偈语。你如果想研究一下,可以看看这方面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