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合佰联商行:曹操的得力将领和谋士有哪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6 02:42:02
请举例说明其得力的地方.想了解曹操的用人方略.

曹操手下的骨干谋士有九人:
  荀彧、荀攸、贾诩、郭嘉、程昱、戏志才、刘晔、蒋济、司马懿,程昱、郭嘉、荀彧和荀攸四人无疑是最有名。此四人早期就追随曹操,都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个个都是劳苦功高。其中以程昱和郭嘉二人为最

  程昱

  1、黄巾之乱的时候,王度在东阿叛乱,程昱献计给薛房:“今度等得城郭不能居,其势可知。此不过欲虏掠财物,非有坚甲利兵攻守之志也。今何不相率还城而守之?且城高厚,多谷米,今若还求令,共坚守,度必不能久,攻可破也。”

  结局:薛房不从,程昱自做主张用计使吏民共同守住了东阿,击退王度。

  2、公孙瓒与袁绍交恶,公孙瓒在取得局部战争胜利的情况下要挟兖州刺史刘岱与袁绍划清界限,刘岱求助于程昱,程昱说:“若弃绍近援而求瓒远助,此假人于越以救溺子之说也。夫公孙瓒,非袁绍之敌也。今虽坏绍军,然终为绍所禽。夫趣一朝之权而不虑远计,将军终败。”

  结局:公孙瓒最终为袁绍所灭。

  3、曹操征征徐州时,吕布偷袭兖州成功,兖州下属郡县望风而降,唯程昱守卫的鄄城、范、东阿没有投降。在陈宫即将亲自来征讨的情况了,为稳住被吕布抓住了父母妻子和弟弟的范城县令勒允,程昱说:“夫布,粗中少亲,刚而无礼,匹夫之雄耳。宫等以势假合,不能相君也。兵虽众,终必无成。曹使君智略不世出,殆天所授!君必固范,我守东阿,则田单之功可立也。孰与违忠从恶而母于俱亡乎?唯君详虑之!”

  结局:程昱守卫三城成功,曹操握住程昱的手说:“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后吕布终为曹操所灭。

  4、曹操要夺回被吕布占领的兖州,战事不利,加上又遇蝗灾,没有军粮,只得退兵。曹操想投靠袁绍,程昱劝说道:“意者将军殆临事而惧,不然何虑之不深也!夫袁绍据燕、赵之地,有并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济也。将军自度能为之下乎?将军以龙虎之威,可为韩、彭之事邪?今兖州虽残,尚有三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以将军之神武,与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业可成也。愿将军更虑之!”

  结局:曹操听从了程昱的意见,没有投靠袁绍。

  5、刘备失徐州,来投靠曹操,程昱劝曹操杀掉刘备,曹操不听,反而给刘备兵马去征讨袁术,程昱与郭嘉劝说曹操:“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

  结局:刘备果然在徐州杀死车胃反叛。

  6、袁绍南渡黄河来征讨曹操,程昱守卫的鄄城是前线,手下只有700兵。曹操得到消息后想加派2000兵给程昱,程昱不肯,他说:“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愿公无疑!”

  结局:袁绍果然没有来攻鄄城,曹操对贾诩夸奖程昱道:“程昱之胆,过于贲、育”。

  7、曹操征荆州,刘琮投降,刘备投靠孙权,众人都以为孙权会杀刘备,程昱却说:“孙权新在位,未为海内所惮。曹公无敌于天下,初举荆州,威震江表,权虽有谋,不能独当也。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权必资之以御我。难解势分,备资以成,又不可得而杀也。”

  结局:孙刘果然结成联盟共同抗曹。

  郭嘉

  1、最初投靠袁绍,对辛评和郭图评价袁绍说:“夫智者审于量主,故百举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机。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定霸王之业,难矣!”

  结局:郭嘉离开袁绍,袁绍果然未成就霸业。

  2、曹操第三次征吕布,吕布固守不出,曹操久战不下,想撤兵,郭嘉同荀攸劝说曹操:“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

  结局:曹操采纳二人意见,果然抓住了吕布。

  3、曹操与袁绍大战于官渡,传闻孙策将渡江偷袭许昌,众人都很担心,郭嘉料道:“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结局:孙策果然被许贡门客所杀。

  4、袁绍死后,曹操想乘胜追击袁谭、袁尚,郭嘉却认为:“袁绍爱此二子,莫适立也。有郭图、逢纪为之谋臣,必交斗其间,还相离也。急之则相持,缓之而后争心生。不如南向荆州,若征刘表者,以待其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定也。”

  结局:袁谭、袁尚果然为争冀州大打出手。

  5、曹操征袁尚和乌丸,众人担心刘表会偷袭许昌,郭嘉则认为:“表,坐谈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备,重任之则恐不能制,轻任之则备不为用,虽虚国远征,公无忧矣。”

  结局:刘表果然未出兵攻打许昌。

  6、征乌丸途中,郭嘉认为:“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结局:曹操采纳其意见,秘出卢龙,辗杀了蹋顿单于。

  程昱

  官位:寿张令>>东平相>>奋武将军>>卫尉>>车骑将军
  爵位:安国亭侯、安乡侯、谥肃侯

  郭嘉

  官位:司空军祭酒(郭追随曹十多年,官位一直未变)
  爵位:侑阳亭侯、谥贞侯

  曹操对二人的评价

  程昱

  “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程昱之胆,过于贲、育。”
  “兖州之败,不用君言,吾何以至此?”

  郭嘉

  “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
  “难奉孝为能知孤意。”
  “诸君年皆孤辈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属之,而中年天折,命也夫!”
  “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得力将领30人
  本文侧重于非历史 点击 10108 评论数 158

  曹魏武将排行榜
  (娱乐版)

  彭志文撰

  说明:
  第1, 因为只排30位,所以蔡阳、车胄、乐琳、张虎、朱灵、马遵、费耀、牛金等等一些武功太稀松平常或太昙花一现又没什么影响的人物,不予排名。另外一些曹魏营中的太过匆匆的过客不予以排名,比如蔡瑁、张允、宋宪、魏续、吕翔、吕旷、刘岱等等。
  第2, 一些明显的含诱敌成份的单挑战绩、或利用兵力优势而形成的掩杀、或计策伏击等战况不与罗列,只详列前20位的战绩,因为时间仓促(本文查找资料只用了1个晚上的时间),不全面和谬误的地方欢迎朋友们指正。
  第3, 本文完全依据小说《三国演义》发表的个人不成熟的看法,各位喜欢曹魏的朋友对于文中不认同的地方,可以共同探讨。

  第1名:典韦(兵器:镔铁双戟,座驾:黄膘马)
  战绩:和人争吵,用拳脚杀10多人;杀人提头逛于闹市区,几百人无人敢近其身边;在山林溪涧追逐老虎;大风中十几人撑不住的大旗,他一个人轻松搞踮;3个回合刺死何仪的副元帅;单挑许楮,从上午直杀到黄昏,两人不分胜负。典韦曾经数次救曹操,第一次,当曹操被吕布麾下四将围困不得脱,典韦五步内掷短戟,例无虚发,立杀十数名骑兵,使敌人不敢靠近,然后骤马挺戟杀退四将,救出曹操。在濮阳大战中,典韦数进数出,先后杀败高顺,侯成,把曹操从乱军救出。宛城一战惊天泣地。
  第2名:许楮
  战绩:用飞石砸人例无虚发;双手抓住2条牛尾巴,拖着2条牛倒行100多步;1个回合生擒何仪;大战典韦几个时辰不分胜负;2个回合斩掉李封;单挑吕布20回合(然后变成群殴);突袭斩李氏兄弟;大战徐晃50回合;3个回合斩张先;和徐晃双战关羽被杀退;大战高览(单挑被混战打断);一战斩掉袁绍10多将;大战赵云30回合;突袭斩尹楷;大战马超230回合;杀败杨任、杨昂;

  第3名:张辽
  战绩:战平夏侯敦;杀败吕虔(回合数不详);2次被文丑射中;战张合40-50回合不分胜负;突袭斩蒋奇;3个回合杀败沮镐,用弓箭追射死;斩杀蹋顿;射死黄盖;大战太史慈70-80回合,后太史慈借故逃回;指挥兵丁设计射死太史慈;战凌统50回合不分胜负,东吴恐凌统有失而鸣金;

  第4名:夏侯敦
  战绩:名门之后,14岁开始杀人;十数回合败给吕布;数回合刺死徐荣;战张辽(回合数不详,估计是不分胜负,因为吕布因此不得不生气地亲自出马);大战吕布(因为下雨,战斗被打断);3个回合杀死桥蕤;40-50回合杀败高顺;突袭刺死曹性;战关羽10回合后被迫回马,(含有诱敌成分,但如果他能搞定关羽就不用那么麻烦诱敌了),再战关羽10多回合(单挑被曹操的将令打断);活擒耿纪、韦晃;

  第5名:庞德(兵器:刀 座驾:白马)
  战绩:突袭斩钟进;一刀砍死曹永;车轮战张合、夏侯渊、徐晃、许楮不败;杀退魏延;大战关平30回合;大战关羽150回合,虚使拖刀,实则箭射中关羽;

  第6名:徐晃(兵器:宣花斧 座驾:骅骝马)
  战绩:一个回合斩崔勇;一个回合斩李乐;大战许楮50回合;20回合败给颜良(导致曹营无人敢再出马);和许楮双战关羽被杀退;敌不住文丑(回合数不详);杀败韩猛(回合数不详);走马擒审配;数合斩彭安;大战关羽80回合(西蜀鸣金);

  第7名:曹洪
  战绩:杀退吕布的兵卒,救驾一次;大战截天夜叉何曼40-50回合,然后用拖刀计砍死何曼;斩死袁谭;战马超40-50回合刀法散乱;3回合斩任夔;

  第8名:张合
  战绩:战张辽40-50回合不分胜负;30回合败给赵云;20回合被马超杀败;杀死杨昂;刺死雷铜;

  第9名:夏侯渊
  战绩:斩掉龚都;被张飞杀退;3个回合斩昌奇;战杨任30回合后诈败用拖刀计斩之;生擒陈式;

  第10名:曹彰
  战绩:3个回合杀败刘封;不数回合一戟刺死吴兰;

  第11名:王双(兵器:大刀 3个流星锤 座驾 千里征腕马,)
  战绩:3回合斩谢雄;3回合斩龚起;锤打伤张嶷;

  第12名:文聘
  战绩:战平魏延;

  第13名:曹仁
  战绩:杀败徐盛;和牛金联手杀败蒋钦;

  第14名:邓艾
  战绩:一刀砍死葛雍;大战文鸯50回合;大战姜维数十回合不分胜负;

  第15名:乐进
  战绩:斗臧霸30回合不分胜负;和于禁双战吕布抵挡不住,败回;一箭射死成廉;射翻郭图倒入护城河沟淹死;战凌统50回合不分胜负,被甘宁射中;

  第16名:高览
  战绩:大战许楮(单挑被混战打断),3个回合斩掉刘辟;被赵云突袭刺死;

  第17名:于禁
  战绩:数回合败给张飞;和乐进双战吕布抵挡不住,败回;8、9回合败给马超;

  第18名:郝昭

  第19名:徐质
  战绩:数合杀败廖化;数合杀败张翼;

  第20名:李典
  战绩:突袭生擒黄劭;10多回被赵云杀败;射死宋谦;斩杀戈定;

  第21名:曹休
  战绩:射翻凌统;

  第22名:邓忠

  第23名:郭淮

  第24名:毋丘俭

  第25名:陈泰

  第26名:孙礼

  第27名:吕虔:
  战绩:一箭射死薛兰;

  第28名:毛阶

  第29名:司马师

  第30名:曹真

魏八虎骑:曹仁,曹洪,曹真,曹纯,曹休,夏侯敦,夏侯渊,夏侯尚

魏五子良将:张辽,徐晃,张颌,于禁,乐进

(注意:和绝对武力无直接,八虎骑是曹家内部人员,而五子良将则是为了笼络外姓武将,请大家看清楚了,以后请不要乱猜,至于典韦和许褚,虽然武功了得,但并非曹姓或夏侯姓故而无缘八虎骑,而五子良将则都是独挡一面的将领,所以上述两位也未能入选,甚为可惜)

曹操写的 《求才三令》

对曹操行事的剖析和评议—从《求才三令》谈到曹操的用人
与曹操《自明本志令》相辅而行的还有操的《求才三令》。第一次《唯才是举》命令颁布的时间,比《自明本志令》还早十个月左右。《三国志》卷1《武帝纪》载建安十五年(210年)春操下令曰: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易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①。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第二次《求才令》颁布于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平定关中、杀伏皇后之后一两个月: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观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第三次《求才令》颁布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八月。那时三国分立的形势已确立,曹操已于前一年由魏公进爵为魏王。令文曰:

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著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母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疑。

以上三个《求才令》所以颁布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历来说法不一。一些人认为曹操所以下此三令,乃是为了打击自东汉以来专门拿封建道德相标榜的名士世族,所以用人只重才而不重德。我们且列举一些史料看看曹操用人是否就不注重个人的道德呢?据《后汉书》卷81《独行传》:

王烈……以义行称……曹操闻烈高名,遣征不至。

《三国志》卷16《郑恽传》:

郑恽……高祖父众,众父兴,皆为名儒……太祖闻其笃行,召为掾。

可见曹操用人不但重视德行,就是对于一般舆论也相当重视;而且曹操用人还有重德胜于重才的事例。如《三国志》卷12《崔琰传》:

琰尝荐巨鹿杨训,虽才好不足,而清贞守道,太祖即礼辟之。

就是曹操给群下的教令中,也有更多强调德行的,如操为丞相后,曾给典管选举的东曹掾崔琰下教说:

君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贪夫慕名而清,壮士尚称而厉,斯可以率时者已。

可证曹操用人决不是只重才不重德,不能因有《求才三令》就片面地认为操代表寒门地主打击世族地主。实际上,作为名士世族的表率人物荀彧,也是“取士不以一揆,戱志才、郭嘉等有负俗之讥,杜畿、简傲少文,皆以智策举之。”①操在《庚申令》中说:“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①。可见曹操认为重德与重才须因时而异。当打天下时,为了减轻反对力量,壮大自己阵营,对于才智之士,需要努力罗致,所谓“文武并用,英雄毕力”②。曹操之所以能获得世族地主与庶族地主的共同支持,而扫灭群雄,其原因亦即在此。

我们如果要真正了解《求才三令》的用意,不能只从文句中去找,更需结合操的政治要求来探索。操的用人大致可分两个阶段,当创业之时,操为了扩充自己的力量,不能不想尽各种办法,通过各种渠道与手段,以招致各种类型的人才,故其用人有高出其他群雄之处。现举出下面事例:

(1)在某种情况下,能舍弃旧怨。例如操到南阳讨张绣,绣降而复叛,杀操一子一侄。但当绣再次投降时,操仍弃仇录用。又如官渡战前,陈琳为袁绍作檄辱骂操为“赘阉遗丑”③。当时出身于阉宦之家,最为人所不齿,亦系操所最忌讳者。可是当袁氏败,操获琳,仍“爱其才而不咎”④。

(2)在某种情况下,能用忠于故君、孝顺父母及对人崇尚信义之士。操南征荆州,刘琮迎降,琮将文聘耻于不能为故君刘表保全州境,不肯出降,直到操军渡过汉水,聘始往降,仍唏嘘流涕。操为之怆然,曰:“卿真忠臣也”⑤。厚礼待之,授聘兵。操为兖州牧时,张邈叛操,劫持操部下毕谌之母弟妻子。操令谌去,谌顿首,示无二心。可是谌出,即叛操而去。后操虏谌,众人皆为谌惧。操曰:“夫人孝于其亲,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⑥。仍以谌为鲁相。又如操在兖州,部将徐翕、毛晖叛操。及兖州定,翕、晖匿于臧霸所,操令刘备告霸斩送二人首。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为此也。霸受公生全之恩,不敢违命,然王霸之君,可以义告,愿将军为之辞”。备以霸言白操,操叹息,谓霸曰:“此古人之事,而君能行之,孤之愿也。”①乃皆以翕、晖为郡守。

(3)不隐瞒臣僚的密谋奇策,在一定情况下不轻易杀害不易驾驭的雄才。赵翼在其所著《廿二史札记》卷7《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言:“荀彧、程昱为操划策,人所不知,操一一表明之,绝不攘为己有,此固已足令人心死;刘备为吕布所袭,奔于操。程昱以备有雄才,劝操图之,操曰:‘今收英雄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②。’”

(4)较能放手起用降将及出身低微的人。史言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是以创造大业,文武并施”③。操部下的文臣武将,有不少是投降过来的。他们原来所投非主,操能重用之,他们自然感恩戴德,乐于为操效命。

(5)较能体谅部属的错误。操于官渡大败袁绍后,“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曰:‘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④操这种做法,显然是效法刘秀“令反侧子自安”⑤的故智。因为任何仁君贤主不可能让所有部属在任何情况下都忠于自己。其中不少人是以安危祸福决定自己的动向的。只要在上者有作为,大多数人是愿意接受领导和做好工作的。然而非明智之主是不能做到这点的。这是操用人的可贵之处。

(6)较能鼓励臣下提反面意见。建安十一年(206年),操下令曰:“治世御众……诫在面从,……吾充重任,每惧失中……自今以后,诸掾属别驾,常以月旦,各言其失”①。操将北征三郡乌桓时,诸将皆言:“今深入征之,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万一为变,事不可悔”。及操胜利归来,对以上谏阻自己的诸将,不但不如训斥,反而给以厚赏,对他们说:“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故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②。操这样做,为的是让臣下知道,只要肯进谏,不管对不对,都应受到称许,以此鼓励臣下敢提反面意见。

(7)比较长于因才授职。战乱之初,各军阀多得不到充足的粮食。操用枣只、韩浩等议,兴办屯田,军粮供应,得以部分解决。这事后面再说。在挑选州郡长官方面,操所任人,亦多称职。例如钟繇在关西,梁习在并州,苏则在金城,刘馥在扬州,杜畿在河东,郑浑在冯翊,均卓有建树。至于在军事方面,操之选将用人,尤为高明,留至下面谈做为军事家的曹操时,再行论及。

以上事例,说明曹操在收揽和使用人才方面,比较有度量和见识,证明他的成功并非侥幸。但是以上各种用人情况基本发生在操起兵讨伐董卓至平定关中这一段时间内。从此以后,三国分立的局面确定下来,操再往外扩张,已不大可能。于是他便把注意力转移到内部,为建魏代汉做准备工作。与此相适应,操在用人和驾驭臣僚方面也采取了一些剪除异己的措施。前一阶段是操艰苦创业的时期,故他能做到“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等到后一阶段三分局面确定之后,操便有计划地铲除其统治集团内部的可疑人物,操之杀荀彧、崔琰、杨修等人,就是以上做法的具体体现。前已论及,操之《自明本志令》是向臣僚暗示其不得不代汉的信息,以令臣僚起而采取某些倡议行动。操的《求才三令》,自然也不可能不为此政治目的服务。第二次《求才令》中之所谓“进取”,不能只看做是要为操开疆辟土。事实上,操在西方,自动放弃了汉中;在东方对吴作战,操也未动用过大规模的兵力去争城夺地。所以他所说的“进取”,到了后一阶段,也包含了代汉为魏的内容。操在第三次《求才令》中所说的“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无非是号召臣僚勿以舍弃衰汉为不忠不义及取讥惹辱之事。为此政治目的,操到后一阶段,不仅不“唯才是举”,而是要杀其臣僚中之有大才、大名望、大影响的人,上举杀荀彧、崔琰、杨修,亦有这方面的目的。荀彧才高望重,推荐的贤才、大臣多了,操把他视为心腹之患,不能不悄悄地把他置之于死地。崔琰、毛玠对操选拔人才的贡献也很大,而且他们用人主张德才兼备,不尚虚名,提倡廉节,都与操用人标准相近似。可是操为魏王以后,就以“莫须有”的罪名逼崔琰自杀了,把毛玠免了。杨修,是一个“颇有才策”、“为太祖所器重”的人。他曾为操“总知内外,事皆称意”①。可是这样一个才能之士,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即下第三次《求才令》那年,也做了操的刀下之鬼。以上一些事实充分说明了在前一个阶段,曹操“奉天子以号令天下,方招怀英雄,以明大信”②。故虽枭雄如刘备而不加害。至后一阶段,操为其嗣子代汉做准备,需芟除异己,所以连杨修这样才华外露的文人也被杀害了。

曹操历来非常重视人才问题。
在联军讨伐董卓与袁绍对话时,曹操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可见曹操对人才问题的重视与认识。
清王夫之在《读通鉴论》说“(曹操)其终强而夺汉者,居四战之地,恃智恃力,而无河山恃之可恃以生骄怠也”。曹操之所以可以由弱小到强大,最终曹丕还夺取了汉江山,根本的原因在于他凭借他自己和手下的集团全体成员的才能共同奋斗。如果不是凭借人的才智和能力而凭借河山之险固,会出现袁绍那样迅速败亡的悲惨遭遇。
曹操刚起步的时候,就得到了家族的有利支持,夏侯氏的夏侯敦、夏侯渊;曹氏的曹仁、曹洪,曹真和曹休也不远来投奔。
最初之际,曹操仅有小快根据地,兵微将寡,而曹操出身于为世人所不齿的宦官家族;为了充分发现、利用人才,曹操在自己队伍中发掘人才的同时打破当时的门第观念,提拔重用出身于社会下层的文人武士,争取中小地主阶层的支持,并尽量利用投降过来的敌方人才。虽然当时发生了陈宫不满曹操杀边让而勾结吕布叛乱的事件,可并没有让曹操放弃“唯才是举”的方针。196年,曹操迎汉帝,成为东汉政府的代言人,有了政治上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士人不论是为了曹操而来还是为了恢复汉室而来,都不得不为曹操服务。建安十五年,曹操颁布《求贤令》,十九年再次下令,二十二年第三次颁布,这就是有名的求才三令。曹操的“唯才是举”,反对两汉以来奉行的“德行”和出身门第的传统思想,对当时的社会思想具有很大的意义,当代有学者指出“标志着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的大改革”。
后来曹丕为了登基,被迫向世家大族妥协,采取九品制,依靠世家大族的势力来维持统治,同时大力压抑曹氏兄弟,终于在曹、夏侯家实力派人物曹仁、曹洪、曹真、曹休、夏侯敦、夏侯渊、夏侯尚过身后大权不得不交到代表世家大族的司马家族。
东汉末年的大乱,造就了全国性的人才流动,出身于世家大族的人才要夺回失去的政治经济特权,中下社会阶层的人才则希望因此展现自己的才华,改变一向以来的地位。曹操身边有以汉帝为首的东汉政府,实际上这就是曹魏政权两面性的辨证统一,无论士人们主观上是向汉还是向曹,在客观上都是不能分开,演义上说关羽提出的“降汉不降曹”不过是自欺欺人之说法。清朝人赵翼在谈到荀文弱弃袁绍而投奔曹操时说“yu计诸臣中,非操不能削群雄以匡汉室,则不得不归心于操而为之尽力,为操即所以为汉也。”,赵的说法不针见血指出了当时很多士人不得不为曹操服务的事实。曹操有“正统”的名分和地位,也有唯才是举的正确方针,具备了其他军阀无与伦比的优势地位,他在为社会中下阶层人才打开政权大门的同时也注意选用世家大族,避免了人才的片面性,所以其人才阵营中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
曹操的人才中,从老兵中提拔于禁、乐进、典韦等将领,从敌方投降过来人才中起用张辽、徐晃、张邰、陈琳、贾诩等人,从地方豪强中起用李典、李通、许褚、藏霸等,从东汉政府中小官吏中提拔荀文若、荀攸、王郎等,从普通士人中起用郭嘉、程昱、刘晔等。这些人才都是曹家大厦的顶梁柱,为曹操立下了汗马功劳。
曹操的唯才是举,举的都是对自己有利的人才,他所不看中的德,也不是忠诚等基本的德行,而是汉儒生所宣扬的“三纲六纪”等。而政权的主要权力所在——军队,一直抓在曹家、夏侯家核心大将手中,所以外姓的大将张辽、徐晃、张邰、于禁、乐进、李典等人不可能得到完全的发挥。而曹操对自己的政敌,一向毫不手软,连为自己立下汗马功劳的荀文若也不放过,所以曹操一直为后世士人所指责。

其实郭嘉对曹操的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