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联机的大型单机游戏:语文天才快来啊^_^·_·~_~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4/28 12:26:42
是在初一人教版里的叫做《最后一课》的文章
一:找出的“我”的心里变化的词语
二:提出一些好问题,最好有回答的
谢谢拉^_^

普法战争

1870—1871年,以法国为一方与以普鲁士及北德意志联邦和德国南部其他邦为另一方之间发生的战争。

这次战争是普鲁士和法国之间的深刻矛盾所引起的。普鲁士力图统一德国并将其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竭力削弱法国及其在欧洲的影响。法国则力图根本挫败普鲁士,使它无法建立一个统一强大的德国,从而保持法国在欧洲大陆的优势地位,制止革命运动的发展,防止第二帝国发生政治危机。

普法战争前夕,实行普遍征兵制的普鲁土军队是西欧兵力和战斗力最强的军队。北德意志联邦军队(包括德国南部诸邦军队)的兵力战时可达100万以上(其中作战军队69万余人)。战时,各军统一编为若干个集团军。德军炮兵装备有克虏伯兵工厂制造的钢管线膛炮,其有效射程为3.5公里。早在1868—1869年之交的冬季,普军参谋总长毛奇(老毛奇)将军就已拟定战争计划,计划规定对阿尔萨斯和洛林发动坚决的进攻,在总决战中歼灭敌人主力,尔后将其残部逼至比利时边界,并占领巴黎。该计划还规定,一旦,奥匈两国站在法国一方参战,普军将对其采取军事行动。

法军总兵力战时不超过57万人,其中作战军队仅33—34万人。法军步兵装备有沙斯波式击针枪,有效射程为1500米(比德国德雷泽式击针枪射程远0.5倍),还装备有25管“米特拉约兹”炮(射速每分钟达250发,射程为1500米)。但法军青铜线膛炮为前装填,而且射程也远不及德国。法军体制平时不设军、师两级编制(近卫军除外),临战时方仓卒编组,故不能保障部(分)队应有的协调,这是法国军事首脑机关一个重大失误。法国事先没有制定周密的战争计划,而仓卒制定的计划存在着很多错误,如动员和集结部队的时限规定不当,认为德意志同盟将解体的估计与现实不符,等等。鉴于普军在数量、炮兵装备和战斗训练方面均占优势,法军力图抢在敌人之前实行动员和展开,先发制人发动进攻。法军指挥部打算对巴伐利亚普法尔茨实施主要突击,分割北德意志联邦和南德诸邦的军队,从而促使南德诸邦不站到普鲁土一边参战。

普法战争的导火线是普法双方在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上的外交冲突。1870年7月2日,西班牙政府提议普鲁土国王威廉一世的亲属利奥波德·霍亨索伦—西马林根亲王继承虚悬已久的王位。拿破仑三世由于俾斯麦挑衅,于1870年7月19日对普鲁士宣战。对普鲁土来说,这场战争开始时是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的战争,因为普鲁士的主要目标是消除法国设置的阻挠德国实现彻底统一的障碍。然而,普鲁士的侵略计划却为这场战争后来变成掠夺战争创造了前提。

法军编成莱茵军团(拿破仑三世任总司令),集结在阿尔萨斯和洛林。8月1日前,德军(威廉一世任总司令,而实际上总司令是毛奇)集结于莱茵河中游梅斯和斯特拉斯堡之间,至8月6日德军人数已达到约50万,火炮1584门。法军没有采取果敢的作战行动,仅同敌人前卫部队进行一些小规模接触。8月4日,德军先头部队在维森堡附近击溃法军杜埃将军的师。8月6日,德军在韦尔特附近重创麦克马洪元帅的第1军,在什皮赫尔恩附近重创弗罗萨尔将军的第2军。8月16、18两日,法军经摩泽尔河左岸维永维尔—马尔斯拉图尔和圣普里瓦-格拉韦洛特两次会战后,撤向梅斯,在此遭到德军7个军和3个骑兵师(16万人)的围困。8月22日,麦克马洪的新编夏龙集团军(12万余人、393门火炮,76门“米特拉约兹”炮)奉政府之命由兰斯出发前往梅斯,为被围于该地的法军解围。德军第3集团军和新编马斯河集团军,迎战麦克马洪,将法军围于色当地域。夏龙集团军遭到痛击之后,于9月2日投降。随军督战的拿破仑三世也作了俘虏(参见色当战役)。色当惨败加速了拿破仑三世帝国的崩溃。

1870年9月4日,法国宣布成立共和国。特罗胥将军为首的资产阶级共和派政府(“国防政府”)上台执政。实现德国民族统一的障碍业已消除,德国南部诸邦于1870年“月并入北德意志联邦。但普鲁土统治集团和军国主义集团力图将战争继续下去,以期并吞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获取巨额赔款。对法国来说,普法战争到第二阶段已转变为进步的民族解放战争。人民要求实行普遍武装。“国防政府”企图与敌人勾结,阻止革命运动继续发展,并已着手同俾斯麦举行秘密谈判,此时慑于人民的压力,虽然拖了很久但被迫采取措施以加强巴黎的防务。德军向法国首都推进时如入无人之境,9月19日即将巴黎团团围困。9月23日,德军占领图勒,9月27日,斯特拉斯堡守军投降。全靠人民的爱国热情,法国才得以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包括国民自卫军、自由射手和巴黎及其它要塞守军在内共约一百万人),这给普军指挥部带来了极大困难。所有德军被牵制在各要塞,继续围攻梅斯和巴黎。集结于图勒和布尔歇两地的法卢瓦尔集团军准备前去为巴黎解围。此时,法军莱茵集团军司令巴赞元帅却同敌人进行秘密谈判,这一叛变行为对共和制法国是个打击。结果,法国最精锐的一个集团军(1.7万人)在被围梅斯72天后,于10月27日不战而降。恩格斯指出:“……这是战史上前所未闻的事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166页)。德军将由此而腾出的两个集团军压向法国卢瓦尔集团军和北方集团军,两个集团军均被德军主力部队所击败。由于巴赞叛变,法国政府又无意组织防御和同敌人进行秘密停战谈判,人民饥困交加,巴黎劳动群众遂于10月31日举行起义,但遭到镇压,11月7日,卢瓦尔集团军发起进攻,11月9日,在库尔姆附近击溃敌巴伐利亚第2军,占领奥尔良,但12月4日遭到德军反击,被迫退出奥尔良。1871年1月,法北方集团军在圣康坦附近失利,东方集团军又在贝尔福附近遭到失败。法国战事每况愈下,处境艰危。1870年12月27日起,德军使用502门重炮对巴黎实施轰击。巴黎守军被困4个月之久。在此期间,他们利用气球(先后有65个气球载164人飞出巴黎)和信鸽与各野战集团军保持联系。1871年1月22日,巴黎居民再次举行起义。法国政府镇压起义后,同德军指挥部进行了最后的谈判,于1月26日签订关于巴黎投降的条约,1月28日又签订了停战协定。巴黎要塞大部分炮台连同火炮和弹药移交给了德军。2月26日,草签凡尔赛和约。在国民议会批准和约草案之前,德国人获得了将军队开进巴黎的权利,这些军队到3月3日和约批准后才撤出巴黎。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成功,巴黎公社(1871)宣告成立(参见巴黎公社起义),这个公社一直存在到5月28日。5月10日,德法两国签订法兰克福和约(1871),确认凡尔赛和约草案的基本条款。

一:找出的“我”的心里变化的词语 下面的

六、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有很多处,例如:小说开始时,他看到"普鲁士兵"正练操,认为"比分词用法有趣的多",竟然把侵略军练操看成是一件比学习祖国语言更为吸引人的事情。
又如:对教室里的不寻常气氛的惊异;知道了这是最后一次学习法兰西祖国的语言时,"心里万分难过",他非常"懊悔",悔恨自己过去"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在严峻的现实生活中,他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又如:写他对韩麦尔先生的同情和关怀,他在语法课上想到"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对韩麦尔先生明天就要离开这里,他心里充满了同情,"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为老师被迫背井离乡感到难过。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讲的话,使他猛醒,懂得了亡国的痛苦,他憎恨那些普鲁士兵,他借鸽子诅咒普鲁士侵略者,"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变化,生动地写出弗郎士从一个不懂事的顽皮的学生,在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召下,受到深刻的教育,变成一个热爱祖国的好孩子。

二:提出一些好问题,最好有回答的 下面的行不?

四、写出这篇文章的详细段落提纲。

五、这篇课文从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里的语言、表情、动作、服装等方面,写出他对祖国怎样的思想感情?他讲的关于法国语言的话,应当怎样正确理解?

六、这篇课文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里哪些地方描述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这些描述表现他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七、课文里写路上的情景和教室的气氛,对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八、下面两个细节描写表达人物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那一天,韩麦尔先生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2、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枝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作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九、复述课文,要注意内容必须符合原意。看看下边几句话是否符合原意,哪些地方说得不对或者不够确切,指出来,并加以改正。
1、小弗郎士急忙向学校走去,上气不接下气地就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
2、锯木厂外边草地上,普鲁士人正在锻炼。
3、郝叟老头儿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4、小弗郎士觉得他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听讲过,韩麦尔先生也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地讲解过。
5、教室后边几排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一样平静。

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课文开始到"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和到校后所见。
第一层(1-6自然段)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
第二层(7-9自然段)弗郎士到校后的异样感觉。
第二部分(从"我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到"我真永远忘不了")描写最后一课的教学活动,突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小弗郎士的思想变化。
第一层(第10自然段)教室里不同寻常的严肃气氛。
第二层(11-13自然段)韩麦尔先生向学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
第三层(14-20自然段)上语法课。
第四层(21-22自然段)上习字课。
第五层(23自然段)上历史课和拼音练习。
第三部分(从"忽然教室的钟敲了十二下"到结束)韩麦尔先生悲痛地写下"法兰西万岁"结束最后一课。注:本文的分段还有以下两种分法,写在下面供参考:
1、第一种情况:分三大段
第一大段(从开始到"书上横放着他那副大眼镜")
第二大段(从"我看见这些情形"到"我真永远忘不了")
第三大段("忽然教室的钟敲了十二下"到结束)
2、第二种情况:分两大段
第一大段(从开始到"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第二大段(从"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到"你们走吧")

五、这篇小说从韩麦尔先生最后一课的语言、表情、动作、服装等方面写出他对法兰西祖国无限热爱的思想感情。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的一课里,高度赞扬了法兰西的语言。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是精确";又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教育学生"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
韩麦尔先生高度评价和赞美祖国的语言这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时也是对普鲁士当局禁止法国人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强烈抗议。
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样的赞颂,应该理解为韩麦尔先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的流露,并不意味着法语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六、课文中描写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有很多处,例如:小说开始时,他看到"普鲁士兵"正练操,认为"比分词用法有趣的多",竟然把侵略军练操看成是一件比学习祖国语言更为吸引人的事情。
又如:对教室里的不寻常气氛的惊异;知道了这是最后一次学习法兰西祖国的语言时,"心里万分难过",他非常"懊悔",悔恨自己过去"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在严峻的现实生活中,他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又如:写他对韩麦尔先生的同情和关怀,他在语法课上想到"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对韩麦尔先生明天就要离开这里,他心里充满了同情,"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何况又听见他的妹妹在楼上走来走去收拾行李!——他们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了。"为老师被迫背井离乡感到难过。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讲的话,使他猛醒,懂得了亡国的痛苦,他憎恨那些普鲁士兵,他借鸽子诅咒普鲁士侵略者,"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弗郎士思想感情的变化,生动地写出弗郎士从一个不懂事的顽皮的学生,在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感召下,受到深刻的教育,变成一个热爱祖国的好孩子。

七、写路上的情景有两个作用:一是写弗郎士的不懂事,衬托他后来的转变,说明了严峻的现实生活怎样教育了他,怎样使他从一个糊涂的小学生变成一个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好孩子;二是点明了弗郎士活动的地方是普鲁士的占领区,他的思想的转变就是在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发生的。
写教室的气氛是写最后一课的庄严,从而揭示小说人物的爱国主义思想。

八、 1、作者细致地描写出字帖上美丽的圆体字表明韩麦尔先生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深处,打上祖国的烙印。又用"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这个比喻,写出韩麦尔先生的最后一课是成功的,引起了孩子们感情的共鸣,在孩子们的心里充满了对祖国的爱,他们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
2、这个细节描写,鲜明地揭示了韩麦尔先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九、把下列病句加以改正。
1、小弗郎士急忙向学校跑去,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原句用"走"字不符原意,其中要把"就"字删去才通。)
2、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原句三处不符合原意:外——后;人——兵;锻练——操练。)
3、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绣边的小黑丝帽是韩麦尔先生带的。)
4、小弗郎士觉得他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地听讲过,韩麦尔先生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地讲解过。(原句将"细心"与"耐心"刚好用反了。)
5、教室后边几排板凳上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一样肃静。(用"平静"不妥。)

语文天才???叫我????\(^o^)/~

...初1的课本当破烂卖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