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伽古拉:春秋战国的货币衡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9 09:23:43
经常可以看到有人给别人多少"金",比如"...他给子楚五百金,让他广交宾客与朋友;又用五百金购买了一批珍奇古玩,只身去了 秦都咸阳。"
金指的是什么货币形式?这里的五百金是多少呢?放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下有多大的购买能力?

楚国还通行爰金,爰金是方形的,每小块一两,十六块为一金(斤)。

春秋争霸,战国争雄,纷纷攘攘,大小诸侯与国家铸就了先秦货币的多姿多彩与美不胜收。现在我们把它分类为刀货、布币、蚁鼻钱、环钱四大货币体系。
在齐、燕,通行的是一种刀币,也称刀货,是从实用的刀子变化来的。
韩、赵、魏通行布币,是由古代锄草的农具演变而来;其状像铲,所以又称铲币。
楚国通行蚁鼻钱,是从贝壳形的铜币演变来的。蚁鼻钱正面突起,铸有文字,笔画像只蚂蚁,两个小口像鼻孔,所以称蚁鼻钱。楚国还通行爰金,爰金是方形的,每小块一两,十六块为一金(斤)。
周、秦用圆形的钱。

秦统一六国后,在统一文字、度量衡的同时,也统一了货币。规定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二十两)为单位,以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以半两为单位。钱文“半两”与实重相符,这种方孔圆钱从此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式一直沿用二千多年。
叫“秦半两”。
那么为何取这种形制呢,有人认为主要是环形便于携带,而方孔穿了绳索后铜钱不易旋转,可以防止磨损。
也有人认为这种形制表达了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秦朝方孔圆钱是世界上最早由政府法定的货币。
后来我们把钱幽默地称之为“方孔兄”。

鉴别战国和秦朝的“半两钱”可从书法入手。
战国币钱文“半两”为大篆,而秦朝统一币钱文“半两”为小篆。当然断定是宰相李斯所书。
大概受此影响,秦朝之后的钱文因袭仿效,大都出自达官贵人或书法名家之手。
到了宋朝,还出现了皇帝御书钱。
这也是中国古钱币与西方货币的区别,中国古钱版面多以钱文而非图案为主,而西方货币则多以动植物、人像等图案而非文字为主。
至于古钱文的书法艺术欣赏,则是又一个饶有兴趣的话题了。

所谓货币,说白了,就是钱,是我们无穷欢喜无穷烦恼地想它爱它花它用它的钱,我还是简明地用条目形式排列出它的演变历史或历史演变。
秦汉货币:我们已经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秦创铸了一种外形暗合天地方宇观的方孔圆形,文字粗朴,书用大篆,轻重大小不一的半两计重钱币,现俗称“先秦半两”或“战国半两”。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统一衡制基础并以秦衡为基础,统一为“秦半两”。
汉刘邦起兵之初自行铸钱,钱文袭用“秦半两”旧名,但实际重量仅三铢左右,并允许民间自行铸造,大部分为轻薄小型、文字浅平的小篆体半两,是为汉半两。官民同铸,异时异地,品种繁杂,半两钱一再减重,信用降低。
汉武帝穷兵黩武发行轻钱,下令罢半两钱而铸三铢,同时对内又发行白鹿皮币(时值四十万),对外则发行百金三品,以银锡铸造的龙、马、龟三种货币,分别值三千、五百、三百,利用不足值货币来搜括民财。汉元狩五年(公元18年),汉武帝下令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上林三官”即钟官(掌铸钱)、辨铜(掌原料)、均输(掌制范),组成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也称上林钱和三官钱。五铢钱质量高,改变了货币混乱现象,有利于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因此从汉武帝起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历时七、八百年,五铢一直为历朝法定货币,是我国铸期最长的货币。留世数量巨大,品类繁杂。
五铢钱轻重合宜,中国以“五铢”为主要形制的方孔圆钱还影响到日本、安南、朝鲜等国。泰国现在的货币单位仍称“铢”,与此不无关系。

货币,既是商品交换的媒介物,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衡量价值的总的尺度。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将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大致分为物物交换时期、实物货币时期、金属称量货币时期和金属铸币时期。
这一划分,与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情形基本是相符的。
物物交换时期,相当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即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交换带有偶然性、随意性、原始性、等价或不等价性,交换结束,作用随之消失。所以,此时用以交换的“物”还不能称为“货币”。

实物货币时期,亦即原始货币或自然物货币时期。此时期的交换,是以牲畜、食品、布帛、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某些装饰品如玉、贝等充当等价物而开始具有货币的职能。此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金属称量货币时期,目前的史料只能推到商周,但有关专家断定其开始产生很可能在夏代,当然那时也“只是简单的按重量交换罢了”。这是因为夏代的铜器制作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铜石并用”时代已出现红铜和青铜,铜在当时应是非常珍贵而价值相当高的物品。金属称量货币的铜一直延续到春秋,金银则到战国,早期与贝币并行,晚期与铸币并行。

金属铸币时期,大致在奴隶制完全确立时期,专家分析估计夏代就应该有铸币,目前能够见到实物的则为商代后期。山西保德林遮峪殷代墓葬出土的一百零九枚铜铸贝,以及安阳殷墟出土的铜铸贝,是其物证。
铜布币来源于农具铲,大约萌芽于商周时期,广泛使用于东周时期。
金、银属于称量货币,大约始于春秋中期。黄金称量货币有冶炼浇铸的金版、金饼、金贝等;白银称量货币也有冶炼浇铸的银铲、银版、银饼,及银布币、银贝等,主要流通于南方浪漫富庶的楚国,少量见于三晋及中山国。

春秋战国的货币铜币, 金币两大类.

其中, 铜币又包括:布币、刀币、圆钱、贝币四种. 布币主要流行于韩、赵、魏三晋地区、刀币主要流行于齐、燕、赵三国。圆钱主要流行于周、秦及赵、魏两国沿黄河的地区,铜贝则主要流行于楚。

另一类黄金货币主要流行于楚,分饼金和金版两种,金版多标印记.

在春秋战国时期,与取形于农耕工具“镈”的布币和取形于渔猎工具的刀币而并存的,有独立流通于楚国的蚁鼻钱,其正凸背平的形状和阴文字符的铭铸,似乎可视为铜贝的一种变形或其高级形态。②这一事实展现了,铸币这一更具制度性意义的符号货币与某种实物货币形态的关联性。如果认定,在贝币这种自然物货币形式上,就表现出其象征符号的存在意义,那么就意味着,更具制度性象征符号意义的、人工制作的铸币形式,一度更多地依托于某种物的物质基质,其符号象征的意义也就明显不及,至少并不高于贝币这一自然物的符号货币形式。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币、刀币、圜钱和蚁鼻钱四大货币体系来看,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以不同字符的铭铸来体现其符号象征意义的,而这种符号象征意义也同时更多地被赋予了制度性的特征。布币始行于周、韩、卫、晋、魏、秦等农耕氛围浓厚的地区,刀币行于东部之齐和北之燕赵等具有渔猎经济色彩的地区,在制度性碰撞的融合中,才出现了刀布流通的交叉与混合,并在这种融合中产生了与圜钱的并用。尽管人们以仿贝、博、刀等物品自然形态而铸铜质货币的同一思路,从石环、纺轮等物的自然形态中寻求圜钱的起源,但是,我们似乎更有理由把圜钱的圆体形态视为一种更具抽象性符号象征意义的货币形式,作为一种承上启下的货币形式,圜钱在圆体圆孔和圆体方孔的演化过程中,进一步摆脱了布币和刀币对不同自然物形态的依托,并确立了日后中国统一性制度的符号货币的基本型式。而蚁鼻钱则始终独行于楚国这一与中原文化体系和交往保持着相对独立性的南方江淮地区。
春秋中晚期开始黄金成为流通领域功能齐备的重要货币,为富商大贾跨越国界进行远程贸易提供了便利。这样,商贾们就可以不受地域以至国别的限制,“负任担荷,服牛辂马,以周四方;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买贱@①贵”〔6〕,牟取高额商业利润.
先于秦朝的《尚书》等著作,还记载了西周时期的贡道,以黄河为干,九州通航,水路运输也相当发达。《史记》更具体记录:周朝时期,一条引黄河水的鸿沟运河,连接了汝、齐、淮、蔡、曹、卫等多国的水上交通。这种巨大工程,没有统一国家的协调安排,没有统一的度量衡制度,绝对是无法想像,无法实现的。

“金”就是“铜”,“黄金”才是现代说的那个“金”!
齐国用贝币和刀币。
楚国用金块,叫做爰,这也是楚国一个国都的名字;还用一种铜质的蚁鼻钱。
秦国用寰钱,是方孔钱的前身;秦王朝建立后进行货币改革,就是在这种钱的基础上进行的,寰钱的孔是圆的,把它改成方的,即方孔钱,钱面文是“半两”。
燕,赵,韩用布币,其雏形是农具的铲,故样子也像铲子。
魏国同秦一样,寰钱。

中国的重量单位,以见于彝器上的锊和匀为最早,但一锊是多少以及锊和匀的关系都无法知道,这两个单位在战国时期显然还在使用,秦汉间的文献对于锊的重量也没有一致的说法.大概各地的习惯不一样,正同古代亚述人所用的单位锡克尔和米纳一样.锡克尔有两种标准,一重十七公分,一重十八公分.后来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采用这单位,又有各种不同的标准,五十锡克尔等于一米纳,六十米纳等于一塔兰顿.这种衡制由巴比伦传到希腊,但希腊各地的塔兰顿又不同.中国的锊虽有轻重两种说法,大概通行的是重的一种,即三锊重二十两这由毛公鼎铭中的“取三十锊”可以证明那里的锊不可能只有十一铢多重.在战国时期只有两种重量单位,即斤和镒,一斤为十六两;一镒为二十两.从当时文献中的记载看来,这两个单位是乱用的.这两个单位同锊和匀似乎没有正式的联系,这是一件难以解释的事.虽然后来的人用铢两把这几个单位联系起来,四个单位都成为铢或两的倍数.可是在甲骨文和殷周间的金文中似乎并没有铢和两这两种单位.

关于战国时期黄金的形式,不见有记载。但黄金在统治阶级的手中转来转去,应当有某种形式,有时自然是用器饰的形式,有时可能有特殊的铸造形式。如果没有固定的铸造形式,而只是用各种各样的金饰凭重量来授受,那就仍然是一种实物。 楚国是古代盛行黄金的地区,因为楚国有许多产金区。例如汝、汉就是以产黄金而闻名。管仲就羡慕楚国的黄金。北方所用的黄金至少有一部分是从楚国去的,《尚书·禹贡》提到扬州贡金三品的事。楚国的黄金有一定的铸造形式。这种形式是像豆腐干一样的小金饼,上面有文字。文字多用阴文,同蚁鼻钱上的文字一样。据说偶尔也有阳文的,但极少见,而且不是楚国的常制。这种小金饼并不是一枚一枚单独铸造,而是在一大块扁平的金钣上打上许多印记,使用时临时凿开。这些印记像图章一样,所以宋代人称之为印子金。根据实物和土范,一钣上金饼的数目并不固定,有时十六方,有时二十方,有时二十四方,有人根据少数现象,就作出结论,说一方就是一两,一钣是一斤或一镒,这是不足信的。因为还有别的数目。实际上要看金钣的大小而定,金钣大就打几印,金钣小就少打几印;而且在一块金钣上,印记的排列有的并不整齐。凿开的时候,也不可能准确。过去出土的金饼也并不是一方一方完整的。有时缺一点,有时只有半方,有时是三分之一,有时是两个半方连在一起,有时是一方半,有时是许多方连在一起而又残缺不全,所以流通时一定要经过秤称。就是比较完整的一方,也因金钣有厚薄,印记也有大小,不能求出一个标准重量。仅管如此,当日的铸造者决不会有意使它不等,他们心中应当是有一个标准的。只是由于技术水平低,而且不是一地所铸,所以分歧相当大。但除了据说有特别大样的郢爰以外,一般的金饼,若是完整,则它的重量不外自三钱到五钱,平均每方约重十五公分.

金饼上的文字,据所知有五种,即郢爰、陈爰、专爰、 以及一方残缺的,只剩下半个字,作攴,像是文字。郢是楚国的首都,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把它攻下了,乃迁到陈。考烈王二十二年又迁寿春,仍用郢的名称。专爰的文作,爰字好像有一偏傍,也许作锊;专在春秋时属鲁,战国时倂于楚,大概也是当时一个重要的城市。 字有人译为颍,即使译得不错,也难确定它的地点。安徽有颍州和颍上,河南有临颍,不知究竟在哪里,好在这三个地方都在颍河上下游。至于那枚残饼上的半个字,就不晓得是什么地方了,它只证明有第五种金饼的存在.

金饼的开铸时期也不是容易确定的。这种金饼料想自古即有发现,北宋时寿州出土相当多。近代安徽、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都有出土。湖南只有陶制的冥饼,应当也有金饼。但湖北却没有出土。如果将来还没有金饼出土,那就说明它是迁都以后铸的。而且大概是考烈王迁都寿春以后铸的。寿春是铸造中心,其它几个比较大的城市也从事铸造,而且铸造的金饼不限于用本地的名称,大部分是用郢爰二字。因为各地出土的以郢爰为多,其它几种地名的金饼也在寿县出土,但数量非常少。据说河南出土的郢爰,篆法同寿县出土的不同,金色也稍淡,但金饼的成色一般都是很好的,有些接近纯金.

由于金饼以郢爰为最常见,而其它几种也称爰,所以把这一类金饼统称为爰金或金爰.

据说郢爰有银质的,也有铅制包金的,后者同陶饼一样是冥币.

北方的刀布是从生产工具发展出来的.楚国的蚁鼻钱是铜贝发展出来的,但爰金的形式就难以解释了.它不像是什么工具演变出来的,也不像是装饰品.这种形状的钱币只有印度使用过.印度在公元前第四世纪前后通行方银饼和方铜饼,上面也打上各种印记,也用切凿的办法来截开.楚国的金饼是不是同印度的银饼有联系呢?为什么楚国的币制中同时包含着最落后的因素和最先进的因素?这些只有把它同外来影响联系起来才好解释.蚁鼻钱作为贝壳的承继者在当时中国的币制中是一种落后的因素,而金币却是一种先进的因素.
实际上中国古代很多时的“金”指的是铜

金其实是斤,
应该称为“孔方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