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平衡系统:请帮忙找一找有关邯郸地质方面的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05 16:06:07
谢谢了
关于地质遗迹保护方面的。

咸阳在今西安附近

七大古都:
长安:今西安
洛阳
开封:即汴梁
杭州:即临安
北京:燕蓟、金中都、元大都、明初北平、明京师
南京:即金陵、建康
安阳:即殷墟

楚国:
由于历史的原因,楚国的都邑曾几经迁徒,其所迁的都邑之多、迁都之频繁,是其他周初诸侯所难以比拟的。
1、丹阳:熊绎始居于此,在今湖北省秭归或枝江市。
2、郢都:楚文王(一说楚武王)自丹阳迁于此,在湖北省荆沙西北。
3、鄀都:楚昭王自郢迁于此,在今湖北省宜城东南。
4、鄢都:楚惠王曾居于此,在今湖北省宜城。
5、陈都:楚顷襄王二十年自郢迁于此,在今河南淮阳。
6、巨阳:楚考烈王十年迁于此,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北。
7、寿春:楚考烈王二十二年迁于此,在今安徽省寿县。

赵国:
国都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在公元前424年赵献子即位时迁都到
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到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到邯郸(今河北邯郸)。

齐国:
国都在临淄(今山东临博西临淄北)。

秦国:
国都原在雍(今陕西凤翔东),秦灵公迁都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公元前383年秦
献公迁都栎阳(今陕西富平东南),到了公元前350年卫鞅第二次变法时,迁到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毛王沟到柏家咀一带)。

燕国:
国都是蓟(今北京西南)。

魏国:
国都原在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到战国初期,攻取了今河南省中部地区后,在公元前361年(魏惠王九年),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

韩国:
国都原在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相传韩武子迁都到宜阳(今河南宜阳西),到了韩景侯时又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掉郑国,迁都到郑(今河南新郑)。

除此之外:
越国:
国都曾迁琅琊(今山东胶南西南琅琊台),公元前378年(越王翳三十三年)迁
回吴(今江苏苏州)。

其余部分小国:

1,宋国:在今河南省东南部和今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之间一部分土地。国都原在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
战国初期宋昭公、宋悼公可能迁都彭城。
2,鲁国:有今山东省的东南部,国都在曲阜(今山东曲阜)。
3,郑国:在今河南省中心部分,国都在郑。
4,卫国:在今河南省、山东省之间北部,国都在濮阳。
5,莒国:有今山东省安邱、诸城、沂水、莒、日照等县之间,国都在莒(今山东莒县)。
6,邹国:有今山东省费、邹、滕、济宁、金乡等县之间,国都在邹(金山东莒县南)。
7,周王朝:战国时期,只有今河南省孟津、洛阳、偃师、巩、汝阳以及过黄河今温县一带。国都成周(今河南洛
阳东北)。
8,杞国:在今山东省安邱东北地。
9,蔡国:在今安徽省寿县北部地。
10,郯国:有今山东郯城西南地。
11,任国:有今山东省济宁北部地。
12,滕国:约在今安徽省滕县西南地。
13,薛国:约在今山东滕县东南地。
14,费国:有今山东省费县东部地。
15,倪国:邹别封之国,在今山东省滕县东,一说在山东枣庄西北。
16,曾国:战国初期,占有今湖北省随县到安陆一带,建都西阳(今河南光山西南)。
17,缯国:在今山东省苍山西北,公元前567年为莒国所灭,后来又复国,到了公元前450年又被越灭亡。
18,邳国:在丹水与沂水的交接处,应在山东省南部,宋国的东面,郯国的南面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图集请参见以下网址:
http://bbs.newsmap.net/printpage.asp?BoardID=12&ID=43

关于巴国的情况:
巴国与巴都

春秋末至战国初,巴人进入三峡以西地区后,溯江而上,逐渐征服和融合了长江、乌江、嘉陵江流域的土著民族,控制了北接汉中、南极黔涪、东至奉节、西到宜宾这一大片地区,以今重庆市区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物产丰富的国家,史称“巴国”。
关于巴国的都城,《华阳国志》说:“巴子时虽都江州,或治垫江,或治平都,后治阆中。”“江州”即今重庆市区,“垫江”今合川,“平都”今丰都,“阆中”古今皆同。巴人何以不断改变国都的地点呢?这可以用巴人由长江三峡西进,最后退守至阆中而国亡的历史内涵来作解释。就是说,巴人最先从奉节西进,曾一度在今丰都立国,后因楚的势力不断进逼,又才被迫西徙今重庆市区,建都于此。
巴人在今重庆市区建都,除了有文献上的记载以外,地下出土的文物更是一种实证。远的不说,八十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曾在渝中区千厮门一带,清理出土了属于战国时代的巴人青铜兵器,有柳叶形剑、弩机、箭镞等。更重要的发现是五十年代初修筑成渝铁路时发现的,当时在今九龙坡区的冬笋坝出土了具有巴文化特点的二十余座船棺墓葬,有用整段木材挖凿成的独木舟形木棺,青铜兵器剑:钺、矛、戈等。现在可以推定,冬笋坝船棺墓葬群,是当年戍守巴都西大门的兵吏们的墓地。
战国中后期,由于楚国势力的不断西进,形成了“江州以东,其人半楚”的局面。巴国君臣不得已把都城向西北迁移,先是驻今合川,后又称都阆中,最后于公元前316年灭秦。

关于古蜀国的情况:
纵横21年,我在入住九两个月后踏上了纵横这块神秘的大陆……当时君主是残阳,纵横十虎之一。那年十虎由申入蜀是纵横中的头号新闻。由申入蜀是个好听的说话,实际上是十虎成功抢蜀。 :P
蜀在十虎入驻之前也有一定实力,由于国家名的原因吸引了不少玩家加入(以四川居多)。构成了以吴情,PALY$BOY,莫问归处,暗黑飞马,总统布什!efrie为首的国家内阁。但PALY$BOY,总统布什!,efrie不喜国家大权被外人掌握,所以蜀在十虎加入后表面上实力大盛,其实内部混乱不堪,战力分散,难以有所作为。蜀国老人的冷漠和土番内阁的热情招纳终于使十虎在2个纵横年后投入土番帐下。不过十虎的短暂入蜀对3个纵横年后大陆烽火盟的成立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是后话了。
十虎走后的纵横23年,小乐接任君主(其实又是抢蜀,搞不懂蜀当时怎么这么多人抢)。由于小乐的实力过于强大,蜀国老人也只得做足表面功夫,接纳这第二位不速之君。小乐的到来为蜀国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也直接促成了大陆烽火盟的成立。其时,蜀国国力达到空前强盛。接下来的纵横25年,小乐继任君主,小乐豁达直爽的性格,和他特有的亲和力很快博得了年轻将领和中生代的好感,但是PALY$BOY,总统布什!,efrie三人始终不愿敞开心怀,真心接纳小乐。老君主吴情为人诚实稳重,但由于跟上述三人多年的交情,也不得不站在了anti-小乐的一边。其实,以小乐的实力,他完全不必去考虑那几个人的不快,继续继任他的君主,但他不希望这个国家中有不欢快的声音,他喜欢快快乐乐的纵横!于是,小乐要离开了……他婉拒了莫问归处,果鱼儿等中生代将领的挽留,离开了蜀!但是,那三个心胸狭窄的人万万想不到小乐的离去也敲响了蜀国沉沦的丧钟。当时蜀几乎所有年轻将领和中生代跟随小乐去了龟兹,我们组建了“琥珀山庄”这个秘密组织,付费200多,实力不容小觑。而此时的蜀已沦为20付费都不到的空壳!一个原本蒸蒸日上的蜀国王朝就此瓦解。。。
回过头来假想一下,如果小乐留下了,蜀将一步步迈入纵横强国之林;也许200多付费很多国家都有这实力,但如果再考虑到当时如旭日东升的大陆烽火盟,还有蜀国老人建立的蜀粤生死盟,这样好的外交环境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有的!一个国家,一个集体,她的成功决不是偶然的。领导者的胸襟,气度,和对纵横的热情是成功的最基本要素,很不幸的,蜀的领导者不具备上述这些,以至错过了一次可以
成为纵横强国的机会!

古蜀人和古蜀文明,一直是考古学家们试图破解的千古谜团。距今3000~5000年前的古代四川人来自哪些种群?他们的种族结构、人种构成究竟怎样?

这些都是古蜀人留给我们的悬疑。

近日,有消息称,成都市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将运用DNA技术来分析出土的古蜀人人骨。四川地区古代民族的种系和族属及其迁徙、分化、融和情况是否能够被探明?古蜀人之谜能否因此揭开?

在遥远的历史上,成都平原究竟发生过多少传奇?早已为人所熟知的蚕丛纵目、鱼凫神化仙去、杜宇化鹃、开明复活等传说是否就是真实的古蜀历史?

长期以来,人们将信将疑。整个古蜀历史,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考古发现,古蜀人有规律地周期性迁居。究竟是什么迫使他们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距今约3700年~45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较为发达的新石器文化已经存在于成都平原,考古学界将其称为“宝墩文化”。居住在此的宝墩人,便是这里最早的拓荒者。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江章华告诉记者,考古发现,宝墩时期的成都平原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定居村落,其中,较大的村落还修筑了夯筑城墙。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带有夯筑城墙的聚落,使用时间并不很长,都是有规律的周期性废弃。

究竟是什么迫使宝墩人不得不作出这样的选择?

“在当时,最大的可能还是生存的需要。”江章华分析认为:在大约800年中,宝墩人祖祖辈辈都沿袭了同一种生产方式。“从考古发现的生产工具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在他们看来,这样的生产方式已经足以维持令他们心满意足的幸福生活,自然没有改变的迫切需要。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砍伐森林,从事着简单的农业耕种。然而,一段时间过后,土地也因消耗而变得贫瘠,当无法承载宝墩人的生活的时候,他们便不得不离别故土,另觅一块富饶之地,重建家园。

“如果不是特别紧迫与特殊的原因,或许宝墩人将会继续着他们平静的日子。然而,在距今3700年左右,情况发生了变化。考古证实,一股外力冲破了这种沉寂,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了。”

距今3200年左右,盛极一时的三星堆文化发生突变,其衰落的原因困扰着考古学界。

据江章华介绍,所说的“新的历史时期”,始于约3700年以前。一支新的文化进入成都平原。这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夏文化。成都平原的文化因此发生巨变,形成了三星堆文化。

我国考古史上最有影响的一次发现便发生在这里。1986年夏天,震惊世界的两个埋藏坑被发现,出土文物近2000件之多,包括了各种金器、青铜器、玉器、象牙器等。尽管学界对于两个坑的年代与性质尚存争议,然而,文物所折射出来的三星堆高度发达的文明已是不争的事实。

可是,距今32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生机盎然的三星堆文化发生突变,繁荣数百载的三星堆都城也一时化为废墟。“考古发现,具有典型的三星堆文化风格的陶器在此时开始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尖底陶器。圜底釜,用龟甲占卜的习俗也是三星堆没有的现象。”江章华说。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三星堆都城为何被废弃?是文化创新,是社会变革,还是政局变化?

他告诉记者,尖底杯等曾在商代早、中期大量流行于鄂西地区,是早期巴人所使用的典型陶器,而用龟甲占卜也是巴人的习俗。

据他介绍,三星堆文化最强盛时,东达鄂(湖北)西地区,不过中心仍然在成都平原,川东长江沿岸和鄂西地区的势力很弱。此时的鄂西,一支以使用尖底杯和圜底釜为代表的文化发展壮大,他们盛行占卜,这就是早期的巴人。渐渐地,巴人将三星堆的势力挤出了鄂西地区。在三星堆文化末期,不知何故,巴人突然放弃了鄂西这块生长已久的故土,沿长江举族西迁,占据了川东……

三星堆后,古蜀国都邑迁往何方?“金沙林遗址”的发现,使得答案浮出水面。

三星堆都城废弃后,古蜀国的都邑到底迁至何处?一直以来,考古人员被这一谜团深深困扰着。

2001年2月8日,中房集团成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金沙村下水道的施工现场,玉琮、玉璧、玉璋、玉戈、石人、金箔、青铜器和大量的象牙等文物的发现令考古人员激动不已。

“这绝对不是一般性的聚落。从已经出土的大量用于祭祀的礼器分析,只有古蜀的都邑才配得上。”江章华说。他介绍道,考古人员将这一遗址命名为“金沙村遗址”,并对其开展了慎重的调查。历时2年多的艰苦发掘,大量的前所未有的文物、遗迹被揭露出来。

遗址的规模更是超出人们的想象,目前能确认的就已超过4平方公里。在这4平方公里的范围之内,分布着大大小小的不相连属的居住区、墓地以及中心的宗教祭祀活动区。

经研究人员推断,商代晚期至西周的古蜀都邑下落终于浮出水面。

船棺葬,是战国时期巴人和蜀人特有的葬俗。揭开船棺葬,蜀国王室成员大多夭亡……

经历了三星堆、金沙的辉煌,历史进入了七雄争霸的战国时期。大批这一时期的古蜀墓葬被考古工作者们发现了。

江章华告诉记者,这一时期,最具有特征的葬具是船棺。所谓船棺,即将整木先锯去约三分之一,然后雕凿成独木舟形,作为葬具,尸体及随葬品均装殓其中。这种船棺一般都是竖穴土坑中单棺或双棺,长度多在5米左右。

1954年,这种独特的船棺最早被发现。而后,在四川陆陆续续发现了大量这样的墓葬。这是战国时期巴人和蜀人特有的一种葬俗。

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大规模的船棺葬是于2000年7月在四川省委在成都市商业街修建机关食堂时意外发现的。这是战国早期蜀王家族的墓葬,墓坑有30.5米长,20.3米宽,在同一墓坑内放着30多具用楠木做成的棺木。最长的一具有18.8米,大的船棺是用直径达1.5米左右,生长了上千年的楠木制成。

据介绍,在商业街船棺墓中,共出土了30余个个体的人骨,据初步鉴定,有男有女。然而,让考古人员深感困惑的是,“墓主人年龄普遍偏小,除了2位女性约35岁,2位男性在30岁左右外,其余大多在15~20岁之间,还有未成年者”。

蜀国王室成员,奈何会有如此多的夭亡?

其他关于古蜀国的文章网址:
http://column.bokee.com/10203.html
http://www.qglt.com/bbs/ReadFile?whichfile=493166&typeid=17
http://www.sc-gh.com/city/history/

邯郸成语典故
邯郸学步、负荆请罪、完璧归赵、围魏救赵、胡服骑射、毛遂自荐

(一)邯郸学步

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到家乡。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这是一个流传的很广的故事。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邯郸,同事们见到我都开玩笑说,看你又不会走路了,是不是又去邯郸了呀?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了。流传的广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够忽视这个故事在今天的启示意义。如今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倾向严重,忽视了自身的特点,结果学得不伦不类。

在邯郸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里学邯郸人走路的。现存的石桥建于明代,已不再通车,围绕石桥修建成了一个市民休闲娱乐广场,把学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后代,广场还刻立了许多碑文,讲述着邯郸的历史,还有一个不规则雕塑上面刻了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条目,寓教于乐,很有意思。

(二)负荆请罪

在邯郸老市区距离火车站不远的街道里,有一处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如今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筑,巷子也名存实亡,古风尽失,但是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是一个曾经入选中学课本的故事。战国时,赵国文官蔺相如出使秦国御敌有策,使得价值连城的和氏美玉完璧归赵,又赴渑池会舌战秦王,维护国体尊严,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相如就要羞辱他。一次两人乘坐马车相遇与窄巷之中,蔺相如顾全大局,让自己的马车退出窄巷避让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于是廉颇便光着上身,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振。这个故事也很快演变成成语,表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地接受对方惩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错误勇于承认,勇于接受处罚,就能够获得他人的原谅,征得别人的尊敬。现在,这是个应用得非常广泛的成语。

回车巷一带是邯郸的老城区,那里有很多老房子,有几处深宅大院,是民国时期邯郸市政府机构的院落,今天住在那里的都是普通百姓。房子虽然老旧了,民风依然侠义犹存。那一日我背着相机在老街闲逛,一位工人模样的中年人自告奋勇地领着到处转,在他的带领下,我看到了邯郸古城墙遗迹,民国邯郸政府的税务局和机械局的大院,还有一座简易的土地庙。老街上的人们闲适自在,放学的学生们嬉笑打闹,没有呼啸的汽车,偶尔响起一声小贩的叫卖声,深处其中恍如隔世。不过拆迁改造的推土机的轰鸣声已经隐约地听到了,不知道这份宁静还能守护多久。

(三)黄粱美梦

这个故事跟战国没什么关系,但是故事发生在邯郸。说古时候有个姓卢的书生进京赶考,路过邯郸投宿店家,穷困潦倒,失意落魄,独自慨叹,恰遇吕洞宾也路过此地,见此情形打算开导开导他,就给了他一个瓷枕头,卢生枕着枕头入睡后开始做梦,梦到自己娶了一个出身富庶人家的美若天仙的女子为妻,又进京考中了进士,继而到处建功立业,当了宰相,后被妒贤嫉能的奸人陷害险受牢狱之灾,后来转危为安,子孙满堂,终老而死。梦到了死,卢生就惊醒了,一看店主做的黄米饭还没熟呢。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后来汤显祖和蒲松龄都对这个故事进行过演绎,故事中吕仙后来被演绎成吕洞宾。现在人们利用这个成语比喻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梦想。但依我看,作者原意是打算通过一个梦描述人的一生所可能经历的荣华富贵和坎坷曲折,表达人生如梦的消极厌世的观点,故事的结尾说卢生梦醒之后对人生大彻大悟,跟随吕洞宾云游布道去了。
后人在卢生做梦的小店修建了吕仙祠,现存最早遗迹是门前照壁上的明代石刻,据说石刻“蓬莱仙境”这四个大字是吕洞宾手书,苍劲洒脱,有一股子仙风道骨之气。其他殿堂如钟离殿、吕祖殿、卢生殿都是近来重修的。

在吕仙祠的东跨院,有一个以梦为题材的博物馆,把古籍、传说中比较著名的“梦”,如庄子梦蝶、红楼梦、南柯一梦等等,用绘画和说明形式展出,生动有趣,仿佛进入了梦的世界,尤其是用中国画技法绘制的绘画很有水准,如果用展出的内容出版一本连环画,一定受欢迎。

(四)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这个故事我认为它算不得成语,充其量只能是个典故。这个典故告诫人们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对处在社会变革当中的我们,还是具有比较重要的警示作用的。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在与周边胡人的军事摩擦中,他发现胡人的短衣长裤、骑马作战非常灵活,于是主张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学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得以击退胡人,消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邯郸市西的插箭岭相传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邯郸市区的丛台公园中的武灵丛台则是赵武灵王检阅军队是使用的。如今从台已经成为邯郸市的地标建筑,许多商品都以丛台命名,当地人还送过我一瓶“丛台”酒呢。

“滏流东渐,紫气西来”的丛台,除了检阅练兵之外,还是王侯休息娱乐的地方,颇负盛名,历史上屡建屡废,现在的主体建筑是清朝同治年间留下来的。历史上许多大文豪,如李白、杜甫、郭沫若等,帝王如乾隆等都曾慕名登台,是一处文化古迹。如今,这里建成了丛台公园,成了普通百姓休息娱乐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