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翱翔:为什么会闹蝗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高考问答 时间:2024/05/11 02:18:43
蝗虫的具体介绍,并与为什么会闹蝗灾联系起来.(从生物角度回答.)越详细越好!

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身体一般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大,适于跳跃,不完全变态,其幼虫称为“蝻”,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种类很多,世界上共约有1万余种,在我国就有300余种,如飞蝗、稻蝗、竹蝗,意大利蝗、蔗蝗、棉蝗等是农林业的主要害虫。
为什么它能爆发成灾呢?
第一:它有群居的习性。
第二:它有很强的繁殖力。
第三:它有多食性,也就是它能吃很多种植物。
第四:它的飞翔能力很强,难于防治。
第五: 它的卵深藏于地下,难于被破坏。

老天爷惩罚人类.

因为蝗虫馋了

我以为,还是分析蝗灾的原因更为实际一些,如果真的分析出来,最起码能够让子孙受益,而所谓的三十年风调雨顺即便真是得益于神灵庇佑,由于那神灵已经升天,并且据说几千年才能出现一回,现实的人不可能再抱有任何指望,所以,争论有关风调雨顺的概率大小,实际上没有多大的意义。

不过,我觉得,概率再小,也小不过零,而只要大于零,就随时随地有发生的可能,就不能把这种事情称之为“神了”。譬如,买体育彩票中大奖的概率,大概应该是千万分之一,但是你不能认为一个人必须买一千万张彩票才能中一回大奖,很可能他第一次买彩票就中了大奖,也不一定。甚至,我还听说有人连续中了五回大奖,你能说他“神了”么?再譬如,毛泽东这样的伟人,几千年才出一个,按说一个人要活几千年才能赶上一回毛泽东时代,但是你刚活了几十年,就碰巧赶上了一回,你能说你自己也“神了”么?所以,只有概率为零的事情发生了,才是真正的“神了”,否则,都与神灵无关。

蝗灾的直接原因是水旱频仍,因此,只要清楚了水旱频仍的原因,蝗灾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先说旱灾:不言而喻,旱灾就是降水偏少。而降水之所以偏少,是大气中的水气含量的减少。大气的水气含量为什么减少?是蒸发量不足。为什么蒸发量不足?是植被遭到了破坏。地表尽是些裸露的岩石和沙砾,既没有蓄水能力,当然也没有蒸腾的可能。(注意:我分析的是人力因素所造成的影响的那些原因,非人力因素的影响如海洋的水气蒸发量,虽然对降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人力无法控制,分析出来也没有用。)

再说水灾:水灾好象是降水偏多,其实不然,水灾是降水集中的缘故,即便小量的降水,只要来势迅猛,就可能引发山洪,所以才有“暴雨成灾”的说法。当然,“久雨”也能成灾,但那是古代水灾的原因,现代则大多是暴雨成灾。总的说来,中国绝大部分地区不是雨量偏多,而是雨量严重缺乏,然而水灾不断,显然是暴雨所致的水灾。因此,水灾和地表的水土保持能力密切相关,而影响水土保持能力的关键因素仍然是植被。

因此,无论水灾旱灾,其罪魁祸首都是植被破坏。因此,必须砍断破坏植被的黑手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止水旱灾害乃至蝗灾的发生。

建国初期,中国的植被覆盖情况还是相当不错的,如今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能够回忆起童年时代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那时候,中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十九,优质草场漫山遍野,大小湖泊、湿地星罗棋布,河流纵横,水量充沛,这就是毛泽东时代三十年风调雨顺的物质条件。

但是再好的条件也架不住破坏,尤其是大规模、毁灭性的破坏。经过一次大跃进大炼钢铁大规模毁灭性的破坏,又经过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大规模毁灭性的破坏,再加上毁林开荒毁草种粮围湖造田剿灭麻雀滥砍滥伐等等零打碎敲的破坏,经过三十年系统的持续的破坏,中国的植被当然就遭到了彻底的破坏,眼下到处是荒山秃岭,河泽枯竭,草场沙化,水源紧缺,至七十年代末期,森林覆盖面积仅剩下百分之九,恐怕还有夸张的嫌疑。这就是改革开放以后水旱灾害越来越频繁的原因。

我知道,以上的分析都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即便分析出来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实际上,如今的中央政府早已经认识到了植被的重要性和破坏植被的危害性,正在尽力弥补前人造成的破坏,正在进行大规模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的治理工作。在这方面,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紧跟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按部就班地治理,此外,并没有其它的办法。

我今天主要是分析一个并不为大多数人认识的原因——水库。在我看来,除却上述的原因,水库也是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一项重要因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初修建水库的主观动机是“旱涝保丰收”,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恰恰相反。随着水库越建越多、越修越大,水旱灾害也就越来越频繁,依靠水库保丰收早就成了一句空话。

首先,水库用生硬的手段截断了上游和下游的有机联系,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本来,自然界的水蓄存在下游,于是下游草木丰盛,植被繁茂,最适合人类生存。然而用人为的方法将水转移至上游蓄存,无形中断绝了下游动植的生路,以至草木焦枯,植被退减,人类为了维持生存,只能开采地下水,也只能用来浇灌农作物,谁还顾得上植被呢?而开采地下水需要电力,赖水库供应,水库于是沾沾自喜、有恃无恐,遂更加注意水源的垄断,形成恶性循环。

本来,自然界没有特别风调雨顺的年景,绝大多数情况,不是偏旱就是偏涝。如果没有水库,旱涝的程度其实就是自然的程度,由于自然的旱涝交替,人类总不至于大窘。然而一旦修建了水库,轻微的旱涝也会酿成巨大的灾难。假如是偏旱的年景,为了保持必要的库存,水库就会有意识的减少排泄,所以,下游实际的旱情就会比自然的旱情更加严重。假如是偏涝的年景,由于水库不能把握近期的水情,为了避免垮坝,所以,它总是提前开闸泄洪,泄出的水量远远大于自然多出的水量,所以,实际的涝情就会比自然的涝情更加严重。总之,越旱的年景水库就越不出水,越涝的年景水库就越多出水,水库就象擅长恶作剧的孩子,专门拿着下游人民的痛苦寻欢取乐。结果呢,如今下游的农民,一提起水库的“旱涝保丰收”,就笑得前仰后合,同样当作极大的幽默。

水库也不能滋涵上游的植被。因为水库都在山区,引水灌溉是非常艰难的工程,近乎天方夜谈,更何况引用水库的水还要交费,所以,水库对于上游的植被起不到任何保护作用。

如今,水库的恶劣作用越来越明显,整个黄河以北,已经连续三十多年干旱,凡是上游修了水库的河流,下游全部断流。河床裸露,沙尘漫天,好端端的半壁锦绣河山,就葬送在水库之手,水库所酿成的恶果,委实是罄竹难书。惨痛之余,还请务必谨记:当初修建水库的始作俑者、热心倡导者、积极筹措者、签署命令者、躬亲参与者,就是毛泽东。

在各种类型的虫灾中,蝗灾是最骇人听闻、破坏性最大的一种。在人类历史上,蝗灾常与水灾、旱灾相间发生而成为危害人类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它对农业、牧业甚至林业均可造成毁灭性破坏。20世纪以来,随着各种化学杀虫剂的广泛使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蝗灾普遍得到缓解乃至消失了。但自20世纪70年代起,不少国家(包括我国)业已绝迹多年的蝗群复又活跃起来,80年代则更是愈演愈烈,大有蔓延回升之势。据估计,目前可怕的蝗虫正威胁着全球4680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使世界1/8的人口受害。

1978年,美国的科罗拉多、得克萨斯州等发生了较大的蝗灾。蝗群不仅占据了许多农田和牧场,而且还迫使这些州的机场关闭,以防止飞行中的蝗虫被喷气机吸进引擎而发生不幸事故。1979年,美国密苏里州西部14个州的约160万公顷的牧场以及大片庄稼地被蝗群所覆盖和吞食。1984-1985年,美国西部12个州又相继发生严重蝗灾,有的地块在不到1平方米的面积内就有几百只蝗虫,大批作物被糟蹋,仅爱达荷州的农场主1984年就损失了1100万美元,1985年损失金额又成倍增长。

1985年,非洲大陆在持续了10多年的大旱之后喜逢甘雨,农业生产终于迎来了难得的丰收。然而好景不长。1986年雨季过后,刚刚从大旱和饥馑中复苏过来的非洲,突然又面临着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蝗灾。喜爱潮湿的蝗虫在久旱逢雨的有利条件下迅速滋生繁殖,在西非、东非和南部非洲同时泛滥成灾,在10多个国家连年猖獗。其中最大的蝗群起落的覆盖面积可达20多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聚积有400亿只蝗虫。它们群起迁飞,能不停顿地连续飞行17个小时,在一天内以100-150公里的速度辗转夺食,吃掉2亿公斤的庄稼和其他植物。1986年9月26日上午,亿万只红色、灰色蝗虫飞越苏丹首都喀士穆时,铺天盖地,声如闷雷,天空顿时一片昏暗,达90分钟之久,其中有半个小时把整个太阳都遮盖了,令人联想到“世界末日”的来临。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的估计,1986年以来,全非洲因蝗灾损失的农作物约占年产量的30%。如此严重的蝗祸,犹如雪上加霜,使得刚刚复苏的非洲又陷入了困境之中。

蝗虫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直翅目、蝗科,身体一般绿色或黄褐色,咀嚼式口器,后足大,适于跳跃,不完全变态,其幼虫称为“蝻”,主要以禾本科植物为食,种类很多,世界上共约有1万余种,在我国就有300余种,如飞蝗、稻蝗、竹蝗,意大利蝗、蔗蝗、棉蝗等是农林业的主要害虫。
为什么它能爆发成灾呢?
第一:它有群居的习性。
第二:它有很强的繁殖力。
第三:它有多食性,也就是它能吃很多种植物。
第四:它的飞翔能力很强,难于防治。
第五: 它的卵深藏于地下,难于被破坏。
蝗灾的直接原因是水旱频仍,因此,只要清楚了水旱频仍的原因,蝗灾的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先说旱灾:不言而喻,旱灾就是降水偏少。而降水之所以偏少,是大气中的水气含量的减少。大气的水气含量为什么减少?是蒸发量不足。为什么蒸发量不足?是植被遭到了破坏。地表尽是些裸露的岩石和沙砾,既没有蓄水能力,当然也没有蒸腾的可能。(注意:我分析的是人力因素所造成的影响的那些原因,非人力因素的影响如海洋的水气蒸发量,虽然对降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人力无法控制,分析出来也没有用。)

再说水灾:水灾好象是降水偏多,其实不然,水灾是降水集中的缘故,即便小量的降水,只要来势迅猛,就可能引发山洪,所以才有“暴雨成灾”的说法。当然,“久雨”也能成灾,但那是古代水灾的原因,现代则大多是暴雨成灾。总的说来,中国绝大部分地区不是雨量偏多,而是雨量严重缺乏,然而水灾不断,显然是暴雨所致的水灾。因此,水灾和地表的水土保持能力密切相关,而影响水土保持能力的关键因素仍然是植被。

因此,无论水灾旱灾,其罪魁祸首都是植被破坏。因此,必须砍断破坏植被的黑手才能最大限度的防止水旱灾害乃至蝗灾的发生。

建国初期,中国的植被覆盖情况还是相当不错的,如今五十岁以上的人都能够回忆起童年时代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那时候,中国的森林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十九,优质草场漫山遍野,大小湖泊、湿地星罗棋布,河流纵横,水量充沛,这就是毛泽东时代三十年风调雨顺的物质条件。

但是再好的条件也架不住破坏,尤其是大规模、毁灭性的破坏。经过一次大跃进大炼钢铁大规模毁灭性的破坏,又经过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大规模毁灭性的破坏,再加上毁林开荒毁草种粮围湖造田剿灭麻雀滥砍滥伐等等零打碎敲的破坏,经过三十年系统的持续的破坏,中国的植被当然就遭到了彻底的破坏,眼下到处是荒山秃岭,河泽枯竭,草场沙化,水源紧缺,至七十年代末期,森林覆盖面积仅剩下百分之九,恐怕还有夸张的嫌疑。这就是改革开放以后水旱灾害越来越频繁的原因。

我知道,以上的分析都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即便分析出来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实际上,如今的中央政府早已经认识到了植被的重要性和破坏植被的危害性,正在尽力弥补前人造成的破坏,正在进行大规模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的治理工作。在这方面,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紧跟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按部就班地治理,此外,并没有其它的办法。

我今天主要是分析一个并不为大多数人认识的原因——水库。在我看来,除却上述的原因,水库也是导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一项重要因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初修建水库的主观动机是“旱涝保丰收”,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恰恰相反。随着水库越建越多、越修越大,水旱灾害也就越来越频繁,依靠水库保丰收早就成了一句空话。

首先,水库用生硬的手段截断了上游和下游的有机联系,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本来,自然界的水蓄存在下游,于是下游草木丰盛,植被繁茂,最适合人类生存。然而用人为的方法将水转移至上游蓄存,无形中断绝了下游动植的生路,以至草木焦枯,植被退减,人类为了维持生存,只能开采地下水,也只能用来浇灌农作物,谁还顾得上植被呢?而开采地下水需要电力,赖水库供应,水库于是沾沾自喜、有恃无恐,遂更加注意水源的垄断,形成恶性循环。

本来,自然界没有特别风调雨顺的年景,绝大多数情况,不是偏旱就是偏涝。如果没有水库,旱涝的程度其实就是自然的程度,由于自然的旱涝交替,人类总不至于大窘。然而一旦修建了水库,轻微的旱涝也会酿成巨大的灾难。假如是偏旱的年景,为了保持必要的库存,水库就会有意识的减少排泄,所以,下游实际的旱情就会比自然的旱情更加严重。假如是偏涝的年景,由于水库不能把握近期的水情,为了避免垮坝,所以,它总是提前开闸泄洪,泄出的水量远远大于自然多出的水量,所以,实际的涝情就会比自然的涝情更加严重。总之,越旱的年景水库就越不出水,越涝的年景水库就越多出水,水库就象擅长恶作剧的孩子,专门拿着下游人民的痛苦寻欢取乐。结果呢,如今下游的农民,一提起水库的“旱涝保丰收”,就笑得前仰后合,同样当作极大的幽默。

水库也不能滋涵上游的植被。因为水库都在山区,引水灌溉是非常艰难的工程,近乎天方夜谈,更何况引用水库的水还要交费,所以,水库对于上游的植被起不到任何保护作用。

如今,水库的恶劣作用越来越明显,整个黄河以北,已经连续三十多年干旱,凡是上游修了水库的河流,下游全部断流。河床裸露,沙尘漫天,好端端的半壁锦绣河山,就葬送在水库之手,水库所酿成的恶果,委实是罄竹难书。惨痛之余,还请务必谨记:当初修建水库的始作俑者、热心倡导者、积极筹措者、签署命令者、躬亲参与者,就是毛泽东。
在各种类型的虫灾中,蝗灾是最骇人听闻、破坏性最大的一种。在人类历史上,蝗灾常与水灾、旱灾相间发生而成为危害人类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它对农业、牧业甚至林业均可造成毁灭性破坏。20世纪以来,随着各种化学杀虫剂的广泛使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蝗灾普遍得到缓解乃至消失了。但自20世纪70年代起,不少国家(包括我国)业已绝迹多年的蝗群复又活跃起来,80年代则更是愈演愈烈,大有蔓延回升之势。据估计,目前可怕的蝗虫正威胁着全球4680万平方公里的地域,使世界1/8的人口受害。

1978年,美国的科罗拉多、得克萨斯州等发生了较大的蝗灾。蝗群不仅占据了许多农田和牧场,而且还迫使这些州的机场关闭,以防止飞行中的蝗虫被喷气机吸进引擎而发生不幸事故。1979年,美国密苏里州西部14个州的约160万公顷的牧场以及大片庄稼地被蝗群所覆盖和吞食。1984-1985年,美国西部12个州又相继发生严重蝗灾,有的地块在不到1平方米的面积内就有几百只蝗虫,大批作物被糟蹋,仅爱达荷州的农场主1984年就损失了1100万美元,1985年损失金额又成倍增长。

1985年,非洲大陆在持续了10多年的大旱之后喜逢甘雨,农业生产终于迎来了难得的丰收。然而好景不长。1986年雨季过后,刚刚从大旱和饥馑中复苏过来的非洲,突然又面临着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蝗灾。喜爱潮湿的蝗虫在久旱逢雨的有利条件下迅速滋生繁殖,在西非、东非和南部非洲同时泛滥成灾,在10多个国家连年猖獗。其中最大的蝗群起落的覆盖面积可达20多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聚积有400亿只蝗虫。它们群起迁飞,能不停顿地连续飞行17个小时,在一天内以100-150公里的速度辗转夺食,吃掉2亿公斤的庄稼和其他植物。1986年9月26日上午,亿万只红色、灰色蝗虫飞越苏丹首都喀士穆时,铺天盖地,声如闷雷,天空顿时一片昏暗,达90分钟之久,其中有半个小时把整个太阳都遮盖了,令人联想到“世界末日”的来临。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的估计,1986年以来,全非洲因蝗灾损失的农作物约占年产量的30%。如此严重的蝗祸,犹如雪上加霜,使得刚刚复苏的非洲又陷入了困境之中。